下闋寫戰鬥場麵。“的盧”是名馬,馬長了翅膀來表示“飛快”,“馬作的盧飛快”就是戰馬像的盧一樣飛奔。“霹靂”用閃電來表示,“弓如霹靂弦驚”意思是放箭的弓弦如雷鳴使人心驚。“君王”用皇帝的王冠來代表,“天下事”用地圖表示。這裏是說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一個小人拿著旗子表示“贏得”,南宋獎牌表示“生前”名,南宋史冊周圍的光芒表示彪炳史冊即“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用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表示。最後這一句是沉痛的慨歎,抒發了壯誌難酬的悲憤。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作者]辛棄疾 [朝代]南宋

“南鄉子”是詞牌名。京口在今江蘇鎮江,曾是三國時吳國的都城。北固亭在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有懷”點明這首詞是懷古之作,實為借古喻今。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往事悠悠。隻有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當年孫權年輕時就統帥千軍萬馬,(他)占據東南,(與敵人)不停地征戰。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對手呢?隻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難怪曹操說)生個兒子應當像孫權那樣。

繪者:董新秀

這是一幅從記憶角度來繪製的思維導圖。中心圖主要畫的是辛棄疾在仰天思考,仿佛進入了夢境,覺得自己也會像仲謀一樣衝殺在戰場,體現他的報國之心。

因為這幅導圖的目的是記憶,所以將整首詞的結構分析出來,提煉一個最便於記憶的詞來做主幹關鍵詞。作者辛棄疾通過層層遞進的三連問去升華自己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無奈,作者還將寄語點綴在文末,更加讓我們體會到他在萬般無奈中更想突出的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寄托。所以導圖中直接將一問、二問、三問、結語作為主幹關鍵詞。

第一、二部分均根據原文設問的內容進行劃分,一問一答。

第三部分的順序是先憶仲謀英雄事,後問天下誰才能與之成為敵手?再答,劉備和曹操。

第四部分最後一句是作者寄希望於未來,望後代子孫都如仲謀一樣英勇。

滿江紅·小住京華

[作者]秋瑾 [朝代]清朝

滿江紅,詞牌名。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麵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到京不久,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麵,菊花都已盛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過一般明淨。四麵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不屑啊!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今生我雖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誰能懂得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人世,哪裏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繪者:劉梅豔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選用了秋瑾的經典形象:手戴黑色皮手套,手握鋒利的刀刃。

我將這首詞分為三個部分:憶、憂、歎,在圖像語言的表達上分別加入了情緒色彩,讓大家更好地記憶這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憶。憶是回憶當年,主要分為地點、時令、思鄉、心聲。其中在思鄉的部分運用了借喻的手法。在回顧的部分,在八年的關鍵詞上麵畫了一個紅“囍”,是表達秋瑾八年的婚姻生活。

第二部分:憂。憂是憂國憂民,主要分了三個方麵,心理矛盾、為人心態、心懷壯誌。其中“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用了合並同類項,把“男兒”提取出來,由男兒發散出兩個分支“列”和“烈”。

第三部分:歎。秋瑾發出的感歎,感歎又分為兩個方麵,一個是紅塵覓知音,一個青衫濕。“知音”這個關鍵詞用知了唱歌的圖像代替。“青衫”和“濕”用了相同的顏色來表示淚水打濕了青衫。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朝代]元朝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關是古關口名,在今陝西潼關東北,自古為軍事要地。“懷古”點明這首散曲是懷古之作。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峰像是在這裏集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外麵有黃河,裏麵有華山,潼關地勢險要。遙望長安,心潮起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昔日的萬間宮殿都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繪者:劉梅豔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畫了年事已高、愛民如子的詩人張養浩應召前往關中救災。

這首曲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寫景、懷古和議論。

第一部分:寫景。用了三個動詞:聚、怒、路,它們同屬於並列關係,其中,路是動詞,表示途經潼關。

第二部分:懷古。“望西都,意躊躇”,它們屬於依次遞進的關係,“望”用望遠鏡表達,“西都”指的是長安,也在圖像中體現出來。“意”這個關鍵詞表示心潮澎湃,所以用藝術字表達,把意下麵的“心”畫成了心電圖。在懷古部分,秦漢指的是秦漢遺址,畫了一個立碑表達。

第三部分:議論。分別從興和亡兩方麵表達。“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後麵都是關鍵詞“百姓苦”,但是表達的景象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用了不同的圖像語言來表達“百姓苦”。國家興盛,百姓苦,是因為國家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所以第一個百姓苦,畫了一個老百姓肩膀挑著重重的石頭擔子,擔子上寫著“苦”。第二個百姓苦,畫了衣衫襤褸的媽媽抱著繈褓中哇哇大哭的嬰兒,身旁燃燒的車輪和倒了的旗幟表示國家在戰爭中滅亡,媽媽抱著孩子無家可歸,歎氣“苦”。國家滅亡,百姓苦,是因為國家在戰爭中滅亡,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作者]蘇軾 [朝代]北宋

定風波,詞牌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有人帶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隻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作了這首詞。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不妨放開喉嚨高聲吟詠、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誰會害怕?披著蓑衣在風雨裏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露出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的時候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繪者:沈海亞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中心圖中三人,前一人一手握竹杖,一手提布鞋,赤著腳開懷大笑;後兩人衣袖遮頭,狂奔不已,滿臉苦愁,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詞人性情灑脫、超脫從容的形象,深入人心。

這是一幅賞析導圖,分別從簡介、內容、主旨、特點四個方麵展開。

第一部分:簡介。主幹上畫有一個鮮亮的“話筒”,實為繪製者對詞人雖遭“烏台詩案”牽連貶於黃州,卻表現出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的讚譽。

第二部分:內容。主幹以“卷軸”配圖,有洋洋灑灑,詳盡敘述之意。分別從文章結構“小序”“上闋”“下闋”三方麵剖析。“小序”裏介紹了此作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緣由。上闋和下闋又從“景”和“情”兩方麵賞析。上闋主要寫冒雨漫步,抒寫徐行的心情。“穿林打葉”的雨驟風狂和“吟嘯徐行”的悠然愜意,傳達出詞人那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下闋主要寫酒醒天晴,心境曠達,超然灑脫。一個“吹(風吹圖)”字,一個“迎”字,更是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第三部分:主旨。主幹配有“聖旨”的簡筆畫,既有記憶之便,又有文章提綱挈領之意。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置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第四部分:特點。主幹上用“基因鏈”配圖,凸顯文章寫作手法的巧妙。全詞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詞人巧妙置於“風雨”這一環境之中來展開的。似在表達,政治上的大風大雨都挺過來了,這自然界中的小風小雨又算得了什麼?詞人內心少了一份迷惘、哀歎,多了一份緩和、寧靜。“竹杖芒鞋”和“一蓑煙雨”,客觀上說明了詞人早已混跡平民之中,穿著行為與百姓無二;主觀上也向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我本願作一介百姓,我更愛這竹杖和芒鞋,它們比皂靴和寶馬更輕便、更好。一切景語皆情語,所寫之景,所狀之物,均為所發之情服務。同時詞人又是通過虛詞和動詞的巧用來完成的。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朝

臨江仙,詞牌名。洛中,指洛陽。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麵,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裏,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歲月仿佛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事卻總是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雨後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曆史事跡,都化作漁歌在夜半響起。

繪者:邱月

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闋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歎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閑登小閣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思維導圖的中心圖也體現出了寫作地點——小閣。

這是一幅以記憶為主而繪製的思維導圖。總共分為三部分:回憶、傷感、心境。

第一部分:回憶。這部分以“憶”字領起,既照應題目,又引出對舊遊的回憶。大綱主幹後麵分為三個內容分支,分別交代了地點、人物和場景。地點用導航定位圖標表示,人物是英雄豪傑,所以畫了許多人。長溝流月、杏花、吹笛都用圖像來表示,組成了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畫麵,將其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借杏花疏影的靜景和伴著清韻悠遠的笛聲歡歌到天明的動景,表現了作者當年與朋友一起借著酒興盡情嬉鬧的歡樂情形。

第二部分:傷感。作者曾遭謫貶,飽嚐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內容分支上“二十餘年”用“二十+”表示,與此同時也呈現出了作者穿官服的樣子。憶起殘酷的往昔很自然會有一場噩夢的感觸。

第三部分:心境。“閑登小閣看新晴”這句點題,點明了作詞的心境。“小閣”“看”都用圖像體現。“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回憶之事與當前的處境聯係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中的“三更”是午夜十一點至一點,用一個月亮和指向十二點多的鬧鍾圖像表示,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詞人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作者]辛棄疾 [朝代]南宋

太常引,詞牌名。建康,今江蘇南京。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裏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嫦娥: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怎麼辦呢?我要乘風飛上萬裏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要砍去月中婀娜婆娑的桂樹,人們說,這樣月亮會向人間灑下更多的清輝。

繪者:伍錫娟

此詞通過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誌收複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下麵這張思維導圖是從賞析和記憶的角度來繪製的。

首先,通讀全詞,了解詞文的主要內容,明確中心主題。據詞題,此詞當作於中秋之夜,為詞人在建康城中贈友呂叔潛之作。中心圖使用了建康城的城牆和城樓上空高懸的滿月表明地點和時間來點題。

根據詞文內容,按照一般學習的思路,先概述後詳解,從簡析、詞的上闋、下闋分別來學習。

第一條大綱主幹先對整首詞的背景知識做簡要了解和賞析,包括詞牌、作者和創作背景三個方麵的內容:1.這首詞詞牌太常引,又名《太清引》。又因韓淲詞有“小春時候臘前梅”句,所以又名《臘前梅》。2.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被稱為詞中之龍,是著名的愛國詞人,也是豪放派詞作家的傑出代表,與蘇軾並稱“蘇辛”,與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畫圖時並稱直接用“+”表示。3.從這首詞的內容看,此詞作於中秋之夜,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江東安扶司參議官。為了收複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奏議,力主抗金,收複中原。詞中所賦對象呂叔潛,名大虯,應該是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在建議不被人理睬、陰暗的政治環境中壯誌難酬的矛盾之下,詞人隻能以詞會友來抒發自己的心願。這一部分可以分別提煉出“時”“地”“任”“境”“人”“情”六個關鍵詞,其中“多次上書奏議無果”可以用一本被批了紅叉的奏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