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
[朝代]漢朝
詩題是後人所加。“十五”點明從軍時間之早,暗示封建兵役製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有點明主題的作用。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鬆柏塚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到了八十歲才回家。路上遇到一個鄉裏的人,(我問他):“我家裏還有什麼人?”“遠遠看去(那邊)是你家,(如今已是)長滿鬆柏,裏麵有許多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裏進出,野雞在房梁上飛來飛去。院子裏長著野生的穀子,井台上長著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搗去穀物的皮殼拿來做飯,摘下葵葉拿來煮湯做菜羹。菜羹和飯一會兒都做熟了,卻不知道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在我的衣服上。
繪者:陳虹宇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是一個老翁在破舊的房屋前,看著雜草叢生的後院和廢棄多年的水井。我把這首詩分為四個部分:軍旅、歸途、家中和心境。
第一個部分是軍旅生涯。大綱主幹畫了三麵旗幟,上麵寫了天地人,因為在古代的戰爭中,最講究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八十”與“十五”是並列關係,相對照。突出其“從軍”時間之久;“得歸”和“從軍”相呼應,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家。“八十”是虛寫,寫出從軍時間之長,兵役之繁重。
第二個部分是歸家途中。這裏“途中”兩個字進行了藝術化處理。“途”那一點是一個指南針,“中”字則是池塘上的木橋。每一個歸家的遊子內心應該都是像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所寫的那樣:“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是這位老翁,當他在路上問起家人的近況時,得到的答複卻是鬆柏旁的一片墓地,以哀景寫哀情,與下文相呼應。
第三個部分是回到家中,這四幅圖分別代表的是一隻兔子從牆角的洞進出;雞則在梁上飛;中庭長出旅穀,老翁用來做飯;井上長出葵菜,老翁用來做羹。“兔”和“雉”均係動物,一從“狗竇”入,一在“梁上飛”;“旅穀”“旅葵”均係未經播種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一在“井上”。這些處於不同方位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幅悲涼圖畫。這幾句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翁心中的悲哀。
第四部分是老翁的心境。他出門向東看,眼淚落在他的衣服上。描寫老翁出門張望與老淚縱橫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翁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慟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張導圖的結構和布局是完全按照原文的邏輯順序來繪製的,便於理解與記憶。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朝代]唐朝
“白雪歌”與“送武判官歸京”將內容分為兩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後八句)。“雪”是詩人抒情寫景的出發點。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北風卷席大地吹折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飛大雪,忽然好像一夜間春風吹來,成千上萬樹的梨花盛開。雪花飄入珠簾沾濕帳幕,狐皮大衣不暖和,錦被都顯得單薄了。將軍的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冰冷得難穿上,沙漠縱橫交錯結成百丈堅冰,陰雲暗淡,萬裏凝滯。在主將的營帳中擺酒宴請回京的人,演奏起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黃昏時紛紛揚揚的大雪飄落在軍營轅門,北風吹扯,紅旗卻凍凝不動。在輪台東門外送你離去,臨行時大雪鋪滿天山的道路。山勢回環,道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下馬走過的印跡。
繪者:王丹
全詩以雪為線,思路清晰,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麵,前十句重在詠雪,後八句重在送別,但全詩自始至終沒有脫離詠雪,詩人分別在送別之前、餞別之時、送別之時、送別之後都提到了雪。一切都圍繞著雪,條理清晰。
我在畫中心圖時,把作者塞外雪天送武判官的場景描繪了出來,穿藍色衣服的是作者,他作揖送別騎著馬的友人。
此詩篇全文共九句話,全文意在描繪送別場景,且更以雪天嚴寒的描寫而出名,根據這些內容我把全詩分為四個部分來繪製導圖。
第一部分:雪美。一、二句詩詞描繪雪景之美,尤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家喻戶曉,比喻的方式使詩詞畫麵感十足,因此在導圖上,春風、梨花和樹全部以小圖的形式進行表述。以春花喻冬雪,那一片雪後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裏,幻化為一片明麗的春光。
第二部分:嚴寒。是詩詞的三、四、五句,都在描寫嚴寒冷酷的環境,提煉出三個表示惡劣環境的“冷”“苦”“凍”輔助記憶。先用散入一詞把視線從戶外轉移到軍中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接著寫出一係列表現雪天奇寒情形的細節。“狐裘不暖”“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從側麵描繪出邊塞的寒冷。同時也寫出了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苦。“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這句由詠雪過渡到送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瀚海指的是沙漠,所以畫了沙漠中的仙人掌,加深印象。這裏由帳內又寫到帳外,展示了冰天雪地、陰雲重重的景象,為餞別醞釀了氣氛。
第三部分:宴飲。詩詞的六七句,一句描寫帳內設宴送別,一句描寫帳外景物,利用地點的變化來理解。
第四部分:送別。是詩詞的最後兩句,是真正的送別之景,一“送”一“望”也展示了兩人的深厚情誼。“不見(一個叉號和眼睛)”隱現詩人久久佇立、極目遠送的情態,“空留”包含了作者惜別悵惘的感情。
過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過”是路過、經過的意思。零丁洋即“伶仃洋”,在今廣東珠江口外。詩人被元軍所俘虜,曾路過此地,寫下此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回想我早年曆盡辛苦,遇到朝廷選拔,由科舉入仕,如今抗元戰事漸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飄絮,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當年兵敗,經惶恐灘撤離時對艱難的時局憂懼不安,如今被俘,路過零丁洋,不禁感歎自己孤苦無依。自古以來,人生在世誰能躲避一死?我要為朝廷捐軀,留下一顆忠心永垂史冊。
繪者:許家瑜
這幅圖的中心圖以一幅展開的過零丁洋的手卷為背景,文天祥悲憤之情溢於言表。全詩分為四個部分來繪製,詳細如下。
第一部分首聯回顧經曆,艱苦的生活從讀書做官開始,“起一經”,一部經書引起,他參加科舉考試因通曉經義被欽點為狀元,從此步入仕途,不斷地遭逢艱難險阻。用兩隻“戈”來表示兵力微薄,四周星本意是四年,這裏用了諧音,便於記憶他用微薄的兵力與元軍苦戰了四年。
第二部分頷聯寫家國命運,在山上畫了裂縫表示“山河破碎”,柳絮在風中飛,寫出了不可挽回的敗局。寫著身世的一張紙代表個人,一個小球沉在水底,一個小球浮在水麵,借以表達他一生浮沉。“雨打萍”就是他政治生涯的寫照。
第三部分頸聯抒發心情,畫個沙灘,立個牌子“惶恐”來表示這是個地名,用嘴巴和聲音表示“說”。第二個“惶恐”是驚恐、害怕,畫了一個官員害怕的圖畫表示。第一個“零丁”是地名零丁洋,因而畫一片大海,寫了零丁二字。第二個“零丁”是孤苦伶仃的意思,畫的是一個人孤獨無助的樣子。
第四部分尾聯以死明誌,畫了兩個人從小到老的過程以表達“人生”,把死字用紅筆圈住,畫一條線表示“無死。”借一顆紅色的心表示“丹心”,表示赤誠的心。“照汗青”的“照”用一束光表示,“汗青”指史冊,用一本線裝書表示。這首詩把個人經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漁家傲·秋思
[作者]範仲淹 [朝代]北宋
漁家傲,詞牌名。秋思,題目。“秋”點明季節,“思”指憂思之情。“秋思”的意思是將士在邊塞肅殺的秋季思鄉憂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邊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一樣,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留戀之意。邊塞特有的大風、羌笛、馬嘶的聲音隨著軍營的號角聲紛紛響起,崇山峻嶺之間,煙霧彌漫,落日朦朧,一座孤城緊緊關閉。
端起一杯濁酒,想起萬裏之遙的故鄉,但邊患未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返回故裏。羌管聲多麼悠揚,月光映照,繁霜滿地,遠征的人們難以入睡,將軍白了頭發,征人流下熱淚。
繪者:許家瑜
這幅圖的中心圖是西北邊境的一座城池,落日、狼煙和緊閉的城門渲染了蒼涼悲壯的氛圍。這首詞上闋寫景,描繪了邊地悲涼奇異的景色。
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用灰色的城牆表示,“秋來”則用一片黃色的樹葉表示。山水指代“風景”。“衡陽雁去無留意”,是指大雁飛往衡陽的回雁峰,一點留戀之意也沒有。東南西北的箭頭代表“四麵”,胡地的樂器畫出了“邊聲”,再加上一隻號角發出的聲音畫出了“四麵邊聲連角起”的北疆聲響。“千嶂裏”用連綿起伏的峰巒表示。用烽火台上升起的狼煙、落日、城門緊閉表示“長煙落日孤城閉”,隱隱地透出當時軍事態勢的嚴重。
下闋抒情,一隻酒杯表示“濁酒一杯”,5000公裏的界碑寓意“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燕山”指的是前線,“勒”指的是“刻石記功”,畫紅×在寫著功績的石碑上表示“未勒”。“歸無計”是士兵無法回家而歎氣。一隻羌笛上畫有音符表示“羌管悠悠”,一個人半夜還在地上徘徊表示“人不寐”。頭發斑白的將軍和流淚的年老士兵表示“將軍白發征夫淚”。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將士們的愛國情懷,以及他們思鄉的苦悶和壯誌難酬的複雜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獵
[作者]蘇軾 [朝代]北宋
江城子,詞牌名。密州,今山東諸城。出獵,外出打獵。題目交代了詞作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緣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老夫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的張狂,左手牽著黃犬,右臂舉著蒼鷹。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裘,率領很多騎馬的隨從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傾城百姓相隨,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襟還很開闊,膽氣還很豪壯。鬢角稍白,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朝廷什麼時候派遣馮唐到雲中來赦免魏尚呢?我終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眺望,奮勇射殺敵人。
繪者:許家瑜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是蘇軾騎著駿馬意氣風發出獵時的形象,他的左手牽著一隻黃色的獵犬,右臂架著捕獵的蒼鷹。
這首詞上闋主要寫“出獵”場麵,大綱主幹用一張弓來表示,首句“老夫聊發少年狂”說的是“我年紀不輕,但還想顯示少年人的豪情”,畫了一位“老人”,一位“少年”,以凸顯“老夫”不老,偏要發“少年”的狂勁。“左牽黃,右擎蒼”中“黃”是一隻黃色的狗,“蒼”是一隻蒼鷹。“右擎蒼”用一隻蒼鷹落在肩膀上來表達。“錦帽貂裘”,畫了一頂帽子,是蘇軾常戴帽子的樣子。還畫了一件裘皮大衣。“千騎卷平岡”一人一馬為一騎,所以畫了一個人騎馬。在山坡上畫了灰色的煙霧,表示“卷平岡”即像一陣風卷過平原山岡。“為報”是為我通報的意思。“傾城”是全城人,這裏用“城牆”來代表。用頭戴宋朝官帽的官員來代表“太守”。用弓箭和老虎的頭表示“親射虎”,“孫郎”是孫權,用帝王頭像表示。
下闋向朝廷“請戰”,大綱主幹是射出的箭的藝術化。“酒酣胸膽尚開張”,用“酒壺”代表酒,“膽囊”代表膽。用商店開門營業的“開張”諧音記憶“開張”。用老人“兩鬢斑白”直觀展示“鬢微霜”。“持節雲中”畫了一個使臣拿著符節來到雲中。一個日曆,打了個問號來表示“何日”。“馮唐”的圖像和去雲中的人物圖像是同一個人。這兩句話是“何日遣馮唐持節雲中”的倒裝,因而是同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馮唐。馮唐來做什麼?赦免因小過錯被削職的良將魏尚,繼續擔任雲中郡守。詞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有機會可以到邊防禦敵。“會挽雕弓如滿月”,把雕花的良弓拉得像圓月一樣。“西北望”畫了一隻眼睛看向西北方向的箭頭。“天狼”是天狼星,指代外來侵略。一支箭射向天狼星,簡潔明了地畫出了這句詩的意思。這首詞把打獵習武和保家衛國聯係起來,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作者]辛棄疾 [朝代]南宋
破陣子,詞牌名。陳同甫(1143—1194),名亮,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是辛棄疾的好朋友。賦,寫作。壯詞,雄壯的詞。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寄給好友陳亮的抒發抗金壯誌的詞。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燈,端詳寶劍,夢中憶起連在一起的眾多軍營都吹響了號角。把酒食分給部下享用,各種樂器演奏著邊塞悲壯粗獷的軍樂,秋高氣爽,戰場上正在檢閱軍隊。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樣驚響。本想完成君王收複北方失地的宏圖大業,贏得生前死後的美名聲。可惜現在滿頭白發!
繪者:許家瑜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是一位忠勇的將軍挑亮燈光,抽出劍來細看的情形。詞的上闋寫的是“軍旅生活”,大綱主幹塗上了迷彩綠突出主題特點。用酒壺和頭暈的圖像來表示喝醉,油燈和寶劍表示“醉裏挑燈看劍”。用雲朵和Z表示夢,幾個帳篷表示“連營”。“八百裏”是一頭牛的名稱,“分”指的是分肉,“麾下”指的是部下,“炙”原意是烤肉,分烤肉給部下。“五十弦”是一種胡地的樂器。“翻”是彈奏的意思。“塞外聲”用邊塞和樂曲表示。“沙場”是點兵場,“秋”用黃色的樹葉表示。“點兵”就是主將站在台上檢閱準備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