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
[作者]毛澤東
“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也是本詞吟詠的主要內容。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北方嚴冬的景象,千裏大地堅冰封凍,萬裏長空大雪紛飛。登高望遠,長城內外,從南到北,隻剩下白茫茫一片;黃河上下,由西到東,再不見滔滔的洪波。在大雪的覆蓋下,那連綿起伏、蜿蜒夭矯的群山,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飛舞,那高低綿亙、丘陵起伏的高原,宛若白色的群象在奔馳,似乎要同老天比個高低。等到雪霽天晴,紅豔豔的太陽照著白皚皚的雪野,陽光與白雪交相輝映,祖國的山河好像一位披紅著素的少女,顯得格外嬌豔美麗。
祖國的江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曆史上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爭相傾倒。可惜的是,史稱宏圖大略的秦始皇、漢武帝,雖有曆史武功,但文采(文治)方麵也稍稍有些欠缺。至於被稱為一代天之驕子的成吉思汗,更是隻會挽起弓來射射大雕。以往的英雄人物隨著時光的流逝,全都遠去了,真正稱得起英雄人物的,還得看今天(的無產階級)。
繪者:魏一烽
整幅導圖分為四個部分:總寫雪景、具體實景、想象虛景、承上啟下、評古今人物。
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寫,總寫雪景。概括了北國的壯麗雪景。“概括”一詞用“倒扣著的鍋”表示,北國畫了個城堡,上麵寫了N。這一部分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這兩句寫寒冬雪景,一寫大地,一寫天空,這就涵蓋了整個空間,其中“雪飄”點題,是主,“冰封”是襯,為下文“惟餘莽莽”幾句伏筆。
第二部分是具體描寫實景,是作者對景物的具體刻畫。“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兩句是動態描寫,化靜為動。說“山”在“舞”、“原”在“馳”,傳神地將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得生機勃勃、生動活潑。
第三部分是想象虛景,用虛線畫了一支筆代表虛寫的意思,寫雪後晴天的美麗景色。“分外”畫了張100分的卷子,“妖嬈”中“妖”諧音為“藥”,畫了個藥瓶。
第四部分是承上啟下,由描寫景物轉入評論曆史人物,畫了個木船代表承載的意思。“多嬌”畫了個辣椒表示,印象更加深刻。“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闋的寫景,對“北國風光”做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曆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詞人的遠大抱負。這一過渡使得全詞渾然一體。
第五部分是評古代帝王,抒詞人抱負,畫了個語言符號裏麵加了個小人。其實這一部分包含兩層,原本應當分為兩個部分的,最後兩句是全文主旨句,應當另起一主幹,因為也是作者對英雄做派的一種論述,所以將兩部分合在一起。“惜”字總領下麵評論曆代英雄人物的句子,引出了曆史上無數英雄的五位典型代表——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以高屋建瓴的氣勢,狂放有節、較為客觀公允地評價了他們的功過。“俱往矣”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一筆帶過,轉向詞人所處的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曆史使命,超越曆史上的風流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事業。
行路難(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大多詠歎世路艱難、貧困孤苦的處境。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金酒杯裏盛著價格昂貴的清醇美酒,盤子裏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我放下酒杯和筷子,(麵對美酒佳肴)卻吃不下去,拔劍起舞,環顧四周,心裏卻若有所失。想渡過黃河,堅冰卻堵塞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卻遍布高山。想(像薑尚那樣)閑暇在碧溪邊上垂釣,忽然又想(像伊尹那樣)在夢中乘船從太陽邊上經過。行路難啊,行路難啊,岔路多啊,如今身處何方?(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終將到來,(到那時)將揚起高高的帆遠渡茫茫大海。
繪者:賁威翔
《行路難(其一)》是李白中年時作的一首詩。全詩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榮華。首句運用了誇張、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朋友得知李白要離開的消息,出於惜才與不舍,特為其設下宴席邀其同享美酒佳肴,場麵榮華壯麗,但分別在即,卻無心品味這美酒佳肴,於是用“榮華”來概括。
第二部分:悲淒。寫李白由於心中不快而難食難飲,“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不僅與前文的榮華形成對比,而且是與我們印象中一貫的豪氣充雲天的李白形成對比,更加突出他的憂鬱,表現出他處境的悲淒,所以用“悲淒”來概括。
第三部分:淒涼。寫的是李白的想象,他想渡黃河,但是冰凍住了河川;想登太行山,但是雪封住了山路。在此,黃河與太行分別指政治仕途和人生理想,相輔相成。也正是此詩的情緒最低點,於是用“淒涼”來概括。
第四部分:美好。第四句便開始情緒向上的轉折點,詩人用薑尚和伊尹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所以用“美好”來概括。“閑來垂釣碧溪上”,相傳薑太公未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忽複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受商湯任用前,曾夢見乘船經過太陽旁邊。
第五部分:感歎。第五句是詩人感歎通往成功的道路曲折坎坷,自然用“感歎”來概括。
第六部分:堅定。這裏是作者對未來的期望,也是全詩情緒的最高點,詩人堅信,他終有一天能夠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這幅導圖中,黑色線條上標有色塊的關鍵詞是繪製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延伸出的內容。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朝
“酬”是以詩相答的意思;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揚州”,相逢的地點;“贈”指白居易在宴席上寫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巴山楚水是荒遠淒涼的地方,二十三年來,我被朝廷貶謫在那裏。回到家鄉,已是物是人非,許多老朋友已去世,現在隻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我像爛柯人一樣歸鄉後,家鄉已經滄海桑田。沉舟旁邊還有千千萬萬艘船競相向遠方出發,枯樹前麵還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今日聽了你為我吟誦的這首詩,暫且憑借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繪者:肖雄輝
這幅導圖從四個方麵分析了該詩的知識考點:文學常識、賞析、情文結合、結構脈絡。
第一個考點:文學常識,有關作者和古詩的信息。這首七言律詩是一首酬答詩,是劉禹錫回贈給白居易的。
第二個考點:賞析,有關背景和抒發的情感。全詩講的是白居易和劉禹錫的事情,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回歸洛陽,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酬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憤激和不平,劉禹錫便寫了此詩來酬答他。
第三個考點:情文結合,也就是把文章內容和情感相結合,分別從首頷頸尾四聯說明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與對應的詩句。詩的首聯通過“淒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曆的基礎上,感覺到詩人抑製已久的憤激之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頷聯運用了兩個典故——“聞笛賦”(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和“爛柯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的晉人王質),詩人借助前一典故,表達了對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借助後一典故,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歎,用典貼切,感情深沉。詩的頸聯,緊承頷聯而來,“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貶謫之後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這一聯本是劉禹錫感歎身世的憤激之語,由於它客觀上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其意義就不僅局限於詩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稱讚這一聯“神妙”。詩的尾聯是點睛之筆。直抒胸臆,點明酬贈的題意是“長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誌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第四個考點:結構脈絡。首聯敘事,以傷感低沉的情調,回顧貶謫生活,概述自己被貶謫、遭遺棄的境遇:“巴山楚水”概括詩人輾轉流徙的荒涼地域之廣;“二十三年”概括貶官時間之長。頷聯借用典故,慨歎世事變遷,“懷舊”一句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友人的懷念;“到鄉”一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感慨。頸聯寫景,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頌千古的警句,預示發展前景,表現出詩人豁達的胸襟。尾聯抒情,與友樂觀共勉,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這部分四種不同顏色的小圓點對應的是第三部分的“首頷頸尾”四聯,既保留了關聯性,又精簡了關鍵詞。
水調歌頭
[作者]蘇軾 [朝代]北宋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製《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丙辰年的中秋節,我歡暢痛飲到天亮,喝得大醉,寫了這闋詞,兼以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闕裏,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著清風回到天上去,又擔心在那美玉砌成的樓宇裏,經受不住高處的寒冷。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隨著舞動,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門窗上,照著不能入睡的人(指詩人自己)。(月兒)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人間總有悲歡離合,月亮總有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難以求全。隻希望你我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裏,也能共享這美好月光。
繪者:劉梅豔
這張導圖是根據這闋詞的結構劃分成了三大部分:小序、把酒問天和懷人問月。
小序部分概括出了兩個動詞:飲和懷,在飲的部分交代了中秋飲酒達旦,作《水調歌頭》;懷的是弟弟子由。
把酒問天的部分總結出三個動詞:問、欲、舞。其中,問誰?問青天,問的是幾時和何年。欲的後麵都是依次遞進的關係,全部使用了圖像語言表達,其中“又恐瓊樓玉宇”是把一塊玉鐲擬人化,讓它表現出驚恐害怕的表情。
懷人問月的部分主要是詩人抒發情懷,所以用了四個帶“心”的字:思、怨、慰、願。用了很多的圖像語言表達詩詞的意思。“古難全”用了諧音法,一個鼓打出重重的一拳,是往南打出的一拳。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是在思維導圖的邏輯架構建立起來後敲定的,雖然中心圖是腦海中對中心主題第一印象的體現,但是在繪製古詩文導圖時總想深入感受意境後再確定的深刻印象圖,因為有的古詩文的題目隻是一個詞牌名,比如《水調歌頭》就是詞牌名。
《水調歌頭》講述的是詩人蘇軾在中秋之夜把酒問月,歎政治失意,思兄弟六年未聚,感人生悲歡離合,願千裏長久嬋娟。酒幹再斟滿,蘇軾把酒問月的畫麵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中秋節的明月又大又圓,月光灑在詩人舉起的酒杯裏,灑在詩人惆悵的臉上。明月中的廣寒宮讓詩人思緒萬千……為了體現詩人與明月看似觸手可及、實則高高遠遠的距離,在明月中還添上了幾片雲朵。這個中心圖就是對《水調歌頭》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