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邊防駐軍的鼓聲響過,實行宵禁,禁止人行走。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恰逢白露時節,更懷念家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更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家已不存在,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寄書信詢問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平息。
繪者:呂宏佳
這是唐代詩聖杜甫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導致兄弟離散的五言律詩。中心圖畫出杜甫憂鬱的表情,大詩人靜靜地坐在石頭上,憂思國家與人民的前途與命運。抬頭仰望,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也安詳地注視他。弟兄難以相見,隻有托明月遙寄千裏的相思。
整幅思維導圖分為四部分:手法、作者、景色和情感。首聯與頷聯寫戰爭之景,頸聯與尾聯抒兄弟之情。
第一部分:手法。內容上詩人借戍樓的鼓聲、悲秋雁聲與白露、故鄉的月亮、未達的書信這些意象表達了對親人深深的思念。整首詩歌從征人戍邊戰爭開始寫起,結尾落腳點放在“未休兵”上,構成首尾呼應的結構。
第二部分:作者。杜甫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稱“詩聖”,詩歌以憂國憂民和關注百姓生活為主,但是他個人的生活卻起伏不定,飄搖一生,大綱主幹的波浪線暗示出這一點。因此杜甫的詩歌被稱為“史詩”。
杜甫一生分為四個時期:漫遊齊趙時期,他結識了好友李白;困居長安時期,創作了《兵車行》和《麗人行》等詩篇抨擊時政,諷刺權貴;為官被貶時期,他把自己對社會和生活的真實見聞記錄下來,成為不朽作品“三吏”“三別”;漂泊西南時期,基本靠朋友嚴武的救濟生活,最後病死在湘江之上,而這個時期又是作者的創作高峰時期,《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優秀傳世之作都在此時誕生。因為這個時期最為重要,所以在時間的分支用了鬧鍾的小圖標,在西南的位置用了指南針並重點標出西南的位置。
第三部分:景色。因為本詩有借景抒情的手法,所以把景色作為單獨的一部分。實寫為所見之景和所聞之景。小圖標眼睛和耳朵分別代表見和聞:“斷路”“行人”點明當時的社會環境,頻繁的戰爭阻斷了暢通的道路;“戍鼓”“雁聲”不僅沒有讓內容生動起來,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哀音。但是生活依然要繼續,詩人給了自己一絲希望:在白露節的夜晚,我偏偏要說還是我家鄉的那輪明月最為明亮!這是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物皆著我之色彩”。月亮本無差別,有別在於人心,可見作者思鄉情重。因為這句是想象之景,所以用小圖標一顆紅心來代表。
第四部分:情感。頸聯和尾聯表達了詩人斷腸般的傷心和憂慮。傷心是因為兄弟離散,難以相見;斷腸是因為個人的小家不複存在,生死未卜;憂慮是因為親人間的書信不能通達,難以聯係;思慮是因為國家的連年征戰,人民不能太平生活。結尾用“況乃”二字更見作者對國家和人民寄語無限深情,小圖標書信和兵器也強調出這種意味,可謂含蓄蘊藉,餘音嫋嫋。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朝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賈誼被貶至長沙在此居留三年,如今隻留下萬古不變的悲哀。我在秋草中尋覓人跡不在,寒林裏空間夕陽緩緩傾斜。漢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無情,憑吊屈原有誰知道?沉寂的江山,草木搖落的地方,可憐你為何來到這海角天涯!
繪者:呂宏佳
這是一首唐詩精品的懷古傷今的七言律詩。詩人借被楚懷王見疏見離的屈原和被漢文帝貶為長沙太傅的賈誼這兩個人物,抒發了自己被貶的憤懣與對當時社會不滿的心情。
這幅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全景式地展現賈誼宅的全貌,彎彎曲曲的小路象征詩人複雜的內心,綠樹掩映當中盡顯府宅的幽靜。
整幅思維導圖分為五部分:簡介、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全詩描寫了曆史上屈辱被貶的兩個人物屈原和賈誼,進而映射自己的遷謫遭遇。全詩意境悲涼,真摯動人。
第一部分:簡介。這部分包括詩歌題材和作者風格兩個部分。懷古傷今的主題蘊含著賈誼和劉長卿坎坷經曆:賈誼少年成名,18歲以善文著稱於世;33歲因對梁懷王墜馬而死十分內疚,抑鬱而死。
第二部分:首聯。交代了賈誼的境況,貶謫三年,像鳥兒收斂翅膀歇息一樣惆悵失意,客居楚地。萬古悲情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可見悲愁之深廣。
第三部分:頷聯。用“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四種意象渲染出秋季蕭瑟寒冷的景色,就在這樣的景色當中,詩人還要“獨尋”和“空見”,獨自尋找賈誼的蹤跡,獨自懷著景仰之情,忍受孤獨寂寞,去看自己空空如也的靈魂,去感受唐朝末年危在旦夕的情勢。
第四部分:頸聯。此聯是懷古的落腳點。君恩深似海,可惜屈原和賈誼這樣的人才非但沒有被重用,相反,屈原帶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遺憾投汨羅江而死,賈誼帶著“獨壹鬱其誰語”的心情抑鬱而終。劉長卿也飽受牢獄之災和貶謫之苦。
第五部分:尾聯。此聯借寂寂的江山與搖落的草木進而發問人生,到底是什麼事情讓如此有才華的被人貶謫到這般境地呢?我們本沒有罪,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待遇?小圖標片片飄零的落葉訴說著他們的寂寞;棕色的江山代表深重的孤獨之感。詩人以設問結尾、自問自答的形式傾訴難以排解的憂思與傷心。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作者]韓愈 [朝代]唐朝
左遷,貶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裏外的潮州。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為由吝惜殘餘的生命呢!陰雲籠罩著秦嶺,家鄉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也不肯前行。知道你遠道而來應該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收殮我的屍骨。
繪者:黃曉嬌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上下兩句,導圖呈現原文、釋義,有助於記憶展開。
第一部分:起——首聯寫被貶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蕩。朝與夕相對,一個早晨,一個黃昏;一個因,一個果,以信封表示“一封”,以太陽掛在夕字上表示夕陽。箭頭一個向上,表示上達九重天,即天子,向下的箭頭表示被貶官降職,對比分明,含有備受打擊的意思。
第二部分:承——頷聯坦陳心誌,不辭衰老,不惜殘年,忠君之心彌堅。用數學符號三個點表示因為和所以,也是因果關係,為了醒目,把點點放在三角形裏。這一部分的兩個句子“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偏於議論,是本文理解和記憶的難點,所以處理得更細一些。“欲”字上麵畫的是一塊玉璧,玉的諧音便於想起“欲”這個字;拳頭表示“為”的意思,有決心的樣子;掃帚表示“除”;“肯”上麵畫的是個“啃”字,嘴巴加上鋸齒形的筆畫,以諧音促進想起“肯”這個字;“將”畫的是象棋裏的“將”;“惜”字裏麵用叉號處理的筆畫表示原文裏這個字是“不惜”的意思,肯定字裏含有否定意;“殘年”畫的是一個縫補起來的心。作者韓愈在上表勸阻皇帝不要做錯事反而被貶官之後,雖然心靈備受打擊,但是他依然忠心不改,不後悔,願意繼續堅持一片忠心。所以這個殘年的殘有雙重意思,衰朽的年齡是表層,襯托的一顆不死的紅心才是深層含義。這個圖畫既有助於理解原文,也有利於加深背誦的印象。
第三部分:轉——頸聯即景抒情,道盡英雄失路的悲慨。一個“顧”是向後望家的方向,“瞻”是往前看不得不去趕的路。韓愈此時心情沉痛,尤其是他的家人受牽連也被趕出了長安城,風雪中不得不一起南遷。他必須在指定時間前趕到貶所,所以一個人急匆匆先上路,一路回顧,他看不到親人,心裏非常牽掛所以這裏的“家何在”,沒有親人哪有家,畫了一些人表示他的牽掛,也是他流淚的原因。因為這次被貶南遷,韓愈12歲的女兒病死在了路上,回頭再看這句話,更覺得無限悲涼。
第四部分:合——尾聯照應詩題。語氣悲壯,在“汝”字上畫了一個“知了”,表示“知道”的意思。“來”用了曲曲折折的波浪線表示前來不易,激發想象。“意”字上是兩人攜手的意思。韓愈的侄孫韓湘趕來陪同韓愈一起,讓他深受感動,本是自己一個人的苦難,要由家人晚輩來分擔,更讓他心裏覺得悲壯,似乎他們都知道韓愈此去是凶多吉少,所以最後有“好收吾骨瘴江邊”的歎息,悲憤難抑。
商山早行
[作者]溫庭筠 [朝代]唐朝
商山,在今陝西商洛東南。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清晨起來,車馬的鈴鐺已叮當作響,遠行人踏上征途,還一心思念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暉,足跡淩亂,板橋上覆蓋著清晨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白色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夢裏的野鴨、大雁擠滿邊沿曲折的池塘。
繪者:劉逸婷
這幅圖的中心圖畫的是商山的景象,詩人溫庭筠在畫麵中間,放大突出,呈現出要動身的模樣。右上角的一輪紅日表明這件事發生在早上。靠近詩人溫庭筠的一隻飛鳥為整幅導圖奠定了孤寂的基調。
整幅思維導圖分為四個部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詩人由商山早行之景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開頭幾句描寫商山早行的所見,尾聯描寫自己對家鄉的思念。詳細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首聯,點明啟程的時間和心情。征鐸是車馬鈴鐺的意思,所以主幹用鈴鐺表示,增添趣味,便於回憶。而客行悲故鄉,畫的是耷拉著嘴角的小人兒在思念家鄉,“悲”字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悲故鄉”點明了題旨。
第二部分:頷聯,描寫早行的所見之景。雞鳴嘹亮,所以主幹用雞代替,分支線條用“雞發出的咯咯嗒聲”呈現。雞鳴、茅草屋、茅草屋上方的月、人的足跡、板橋、板橋上的寒霜無不勾起詩人對家鄉的思念。這部分內容曆來膾炙人口。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借助極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是“意象具足”的佳句。詩人將一連串的名詞意象巧妙串聯起來,一幅淒清有致的霜晨圖躍然紙上。
第三部分:頸聯,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槲葉飄落在山路上。花明亮了整麵高牆,一個“明”字,暗合題目中的“早行”,枳花是一種白色的小花,所以主幹用白花代替。“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明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頗有春寒料峭之感。
第四部分:尾聯。這部分緊承上聯,詩人想到了昨天夢到杜陵的美好場景,鴨子和大雁擠滿了池塘。主幹用池塘表示。“杜陵夢”用太陽藏進一朵名叫杜陵的雲表示,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以及野外遊子的孤寂之情。
這幅思維導圖的大綱主幹頗具特色,運用的是圖像式主幹,圖像的內容分別選取的是各聯中最具代表性的關鍵圖,這樣更便於快速記憶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