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城東樓
[作者]許渾 [朝代]唐朝
鹹陽,秦代都城,在今陝西鹹陽東北。
一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登上高高的城樓,引我萬裏鄉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汀洲。烏雲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在樓閣後麵。山雨即將來臨,滿樓風聲颯颯。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著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著黃葉的漢宮中鳴叫著。來往的過客不要問從前的事,隻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繪者:瞿平
公元849年一個秋天的傍晚,許渾登上鹹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此詩。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根據標題和詩中的景物描寫,中心圖繪製了一座古城樓矗立在風雨中和詩人站在樓上作詩的畫麵來體現中心主題;山雨、風、雲的怒氣的表情都暗示了當時大唐的局勢危機四伏。這樣一幅中心圖就能讓我們嗅到詩人的萬裏愁。
這幅思維導圖是從記憶和賞析兩個維度展開的,整幅圖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是關於此詩的簡介,包括作者和寫作背景兩個維度。
第二部分:首聯。首聯扣題,抒情寫景,分為情和景兩個維度。“一上高城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中,萬裏愁和似汀洲是寫情,汀洲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高城、蒹葭、楊柳是寫景。詩人一登上鹹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登上城樓,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裏之愁,正以鄉思為始:“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裏”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第三部分:頷聯。頷聯寫晚眺遠景,也分為景和情兩個維度,景物描寫包括雲、日、雨、風,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點出了詩人“萬裏愁”的真實原因。
第四部分: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皇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是虛景,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作者之情便是對家國衰敗的的感慨。
第五部分:尾聯。尾聯作結,融情於景。
1.“行人”。泛指古往今來征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故國”指秦漢故都鹹陽;“東來”指詩人(不是渭水)自東邊而來。所以行人後兩個維度,一是“莫問”,莫問什麼呢?莫問當年事,第二是“東來”,來到哪裏呢?來到了故國。
2.“情”。“莫問”二字,並非勸誡之辭,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曆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
3.“景”。詞人回到故鄉,什麼都變了,隻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
無題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朝
有些詩人不願寫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見麵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幹。
清晨對鏡梳妝,唯恐如雲雙鬢改色,青春的容顏消失;夜晚對月自吟,該會覺得月亮太過清冷。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山,卻無路可通,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來往傳遞消息。
繪者:趙麗君
這是唐朝詩人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創作的愛情詩。
在唐朝,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內心又奔湧著無法抑製的愛情狂瀾,因此他隻能以詩寄情,並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因這首詩從頭至尾都熔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故中心圖盡可能刻畫出此深情。
主幹部分依據律詩結構,可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在每一個主幹裏都加入了數字圖像,便於幫助大家理解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意思。
第一部分:首聯。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歎,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在結構上,首聯分為人和景,人指的就是相戀的兩個人,“相見時”運用圖像字,“亦”運用圖像字。景包含東風和百花,“東風無力”,“百花殘”均用圖像解釋。
第二部分:頷聯。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圖中“春蠶”“絲”均用圖像字,到死和絲方盡,表示直到生命盡頭,思念才停止,兩件事用並列關係來表示。“蠟炬”“灰”“淚”均用圖像字,而成灰和淚始幹,表示蠟燭全部燃燒完,才停止流淚,兩件事也用並列關係來表示,體現愛之深思之切,內心痛苦無絕期。
第三部分:頸聯。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發脫落,容顏憔悴。下句“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這幅導圖盡可能以圖應情,體現深意。“曉”“鏡”均用圖像字表示。雲鬢指年輕女子的發髻,所以畫了一條辮子,“改”從辮子上蜿蜒折線引出。“夜”“月光”用圖像字,直觀明了。
第四部分:尾聯。尾聯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麵的渴望。既然會麵無望,於是隻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裏即以蓬山作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蓬山”直接畫了一座山,支幹運用一條山路的圖像,而通往蓬山的路是斷了的,表現“蓬山此去無多路”,無多路就是沒有路。“青鳥”用圖像表示,“青鳥殷勤來探看”。
行香子
[作者]秦觀 [朝代]宋朝
行香子,詞牌名。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沐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閑遊。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遠遠一帶圍牆,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飄揚在溪水旁的小橋邊。偶然乘著遊興,走過東麵的山岡。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繪者:瞿平
這首詞描繪春天的田園風光,寫景抒情。詞的上闋表現的是一處靜態風景,主要描寫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上闋則描寫農家鄉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兒翻飛的迷人春色。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全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於是中心圖裏包含了青旗、村莊、小園、牆、池塘、桃花、彩花、流水、小橋、茅堂、蝶、燕等表現田園風光的元素,讓讀者一看到中心圖就能欣賞到詞裏所描繪的田園風光。
整幅導圖圍繞這幅中心圖發散了三個維度,即三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具體是對這首詞的簡介,分為作者和背景兩個維度。
第二部分:上闋。借景抒情,分為近景和情兩個維度。上闋從近景開始描寫,從整個村莊起筆,一筆勾勒其輪廓,平凡而優美。“樹繞村莊,水滿陂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上闋中的景還有對小園的描寫,主要寫到桃花、李花、菜花。“倚東風,豪興徜徉。”“東風”點明時令,“豪興”說明遊興正濃,點明心情,徜徉則顯示詞人隻是信步閑遊,並沒有固定的目標和路線。這一切,都在下麵的具體描寫中得到體現。這兩句寫出詞人怡然自得的神態。
第三部分:下闋。移步換景色,分為遠景和情兩個維度。遠景裏包括靜景和動景,靜景裏寫到了圍牆、茅堂;動景裏寫到了青旗、流水、鶯啼、燕舞、蝶忙。而在這個動靜相生的景色中詞人“偶然乘興,步過東岡”,照應上文的“豪興徜徉”,進一步寫詞人怡然自得的情狀。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 [朝代]南宋
醜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博山,在今江西廣豐西南。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苦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極力要說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最終沒有說。想說最終沒有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繪者:瞿平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根據詞裏寫到的“愛上層樓”和“天涼好個秋”,中心圖展現的是在枯黃的落葉飄零的秋天裏,詞人站在古城樓上賦詩詞的情景,也暗示了詞人當時的心情——“識盡愁滋味”。
這是一篇助記的思維導圖,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介。是對這首詞的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
第二部分:上闋。上闋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追憶少年時的自己不識愁滋味,所以愛上層樓,即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用的是紅心來代替,登高樓轉化成爬樓梯的簡筆畫。這是第一個維度。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麵“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為了作詩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第三部分:下闋。下闋寫出滿懷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現在成年的自己識盡了愁滋味,想說又不能說;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反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雖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這是第一個維度;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隻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是第二個維度。以這句結尾,表麵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