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繪者:吳浚銘
這幅思維導圖的中心圖是作者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想到王昌齡跋涉之苦的畫麵。詩中以楊花、子規和明月寄思來表示關懷安慰。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圖中第一部分概括為寫景,以圖“楊花”和“子規”(杜鵑)來表示詩中的“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其實指的是柳絮,但是不太好記憶,所以在這裏畫了一棵開花的樹,飄落著花朵,更便於我快速回憶。擷取的楊花、子規這兩種意象,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愁,既點明了時令,又渲染了傷感的氣氛。第二部分概括為事件,以圖“官帽”來表示詩中“聞道龍標”,以圖“五溪”來表示詩中“過五溪”。詩中的第二句敘事,得知你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去時要經過五溪(行程艱難)。第三個部分概括為抒情,以圖“信封裝著一顆破碎的心、一輪明月、一個人和房子、路標”來表示詩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將我的懷念之心托付給多情的明月,讓它陪伴你一同到夜郎以西之地吧。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月亮擬人化,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達深邃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真摯的同情、思念和關懷。
天淨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朝代]元朝
繪者:鄧國豪
這幅導圖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涉及作者馬致遠的相關知識考點,第二部分是記憶內容,提煉文中核心關鍵詞並賦予圖像語言輔助記憶,第四部分結構把全篇內容分為景和情兩方麵,幫助理清結構,把握邏輯。
重點要說明的是第三部分“寫作手法”。這首小令文字非常精練,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5句,28個字,既不誇張,也沒用典故,純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動的圖景,可謂是言簡義豐。作者將很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麵之中,從而形成了動與靜、明與暗的相互映襯。景色與情思相融,有形的可感的景色與無形的抽象的淒苦之情,融為一體,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灣 [朝代]唐朝
繪者:鄧國豪
很多人會問,中心圖為什麼畫了一條魚呢?那是根據這首詩的題目來畫的。因為這首詩的別名和詩中的事件都與“江南”有關,而在江南比較出名的就是魚,所以,我畫了一條金魚在中心圖上,而後麵的青山就是“北固山”,小船代表“次”,停宿。
在這幅圖中分了四條大綱主幹,分別是常識、創作背景、白話譯文和寫作特點。下麵重點來分享下寫作特點這部分:
1.結構清晰。整首詩可以概括為3個部分,首聯點題,寫的是旅途;頷聯和頸聯寫的是景觀;尾聯表達了思鄉之情。
2.立意新穎。頸聯中“生”“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日”和“春”人格化,賦予了人的意誌和情思。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中蘊含了哲理,表現了詩人對未來充滿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
3.借物抒情。在尾聯,借用“鴻雁傳書”的故事,自然地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鄉書”“歸雁”這些具有強烈思想意味的詞語,表現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和淡淡的感傷。
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 [朝代]東晉
繪者:胡雨凡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繪製的是詩人隱居在自然風光優美的鄉村,呈現出悠然自得的生活畫麵。整幅思維導圖分為四個部分:位置、風景、主題、介紹。
第一部分:位置。大部分用圖像語言表達原文內容。結廬是建造房舍的意思,所以畫了一所房子,“而無車馬喧”直接用小插圖表示。詩人雖然深處人境(塵世)之中,卻能免於塵世的煩擾。第二分支這兩句采用了設問的方式揭開謎底,所以畫了個問號。“心遠地自偏”畫了表方向的箭頭和一顆遠離的紅心。因為心情閑適,心高誌遠,所以居住的地方也顯得偏僻安靜。這裏強調了個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現了詩人對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風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名句,用小插圖表示相應含義,非常直觀明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緊承上句,寫南山暮景。詩人從飛鳥晨出夕還的景象,悟出了返璞歸真的人生真諦。
第三部分:主題。這首詩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繪(風景畫),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堅定歸隱的人生追求以及隱居的喜悅之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詩人麵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第四部分:介紹。這部分從作者、背景、出處三方麵展開,有助於對原文的深入理解。
赤壁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繪者:劉梅豔
這張導圖分析的是唐代杜牧的《赤壁》。
這張導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敘事,第二部分為議論。
第一部分敘事,主要圍繞“戟”,這個“戟”有三個動態“折”“未銷”“磨洗”,它們屬於並列關係。詩人磨洗折戟後認出是“前朝之物”,由此觸景生情,感慨良多,引發下文。總的來說,詩人借古物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歎,這兩句是寫興感之由。
第二部分議論,詩人以小見大,圍繞東風做了一個假設,假設沒有東風,那麼周郎和二喬會是怎樣的結局?所以導圖中由東風發散出兩個分支,一個是周郎,一個是二喬。假如赤壁之戰中沒有刮起東風,那麼周郎戰敗,二喬被鎖銅雀台。以小見大,表明了機遇的重要性;同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很好地展現了詩的圖景:詩人途經戰場,撿到一個折斷了的戟,拿起折戟詩人思緒萬千,想起當年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東風”,圖中用一個鼓勁兒吹風的風婆婆圖像表示東風。
所以看著中心圖,再根據線條兩大部分梳理的詩句的邏輯關係,就很好記憶這首古詩了。
繪者:李燕玲
這幅思維導圖的中心圖以河流、赤壁、沙石等自然元素和詩人獨步江畔仰望天際,來表達詠史抒懷的意境,詩名“赤壁”亦嵌在石壁中以便自然地融入畫麵。
全詩四句分兩個部分。前兩句根據主要內容巧妙地將大綱主幹畫為沉沙斷戟,暗示赤壁曾為古戰場,其手法為“借物”,分支分別擬寫“折戟”“磨洗”兩個關鍵詞。
後兩句畫銅雀台表示假想結果,以史用典,其手法簡約為“詠史”,分支畫周瑜的軍旗獵獵,提取關鍵詞“東風”,畫柳條新芽暗示“春深”,提取關鍵詞“二喬”。這些圖所構成的內容與關鍵詞互為補充,很好地表達了詩句的主要內容。
這首詩以小見大,含蓄蘊藉。詩從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寫起,不直言戰爭勝負,而是通過“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句,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裏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醒。這首詩緊扣曆史事件,將對曆史興衰的評價寓於豐富的想象之中,尤其是英雄與美人互相映襯,設想奇特,手法新奇,內涵豐富,讓人回味無窮。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朝
繪者:胡桓嘉
中心圖是由魚、海浪、雲朵、風車、飛鳥構成的,小人兒的表情看上去像要哭但又忍住不哭出來的樣子,也都是為了更符合作者創作這篇詞的中心思想——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向往。
重點講述第二部分:文本的內容。分為上闋和下闋。
上闋的第一個圖像中,海浪和雲朵相連接,表示“天接雲濤連曉霧”;轉動的星星、風車和浪上的小船表示“流星欲轉千帆舞”。第二個圖像中,一個正在睡覺的小人兒夢見自己的靈魂到了一座房子外,“仿佛夢魂歸帝所”。第三個圖像中,一朵雲正在殷切地詢問方位(一個裏麵帶有問號的位置符號)旁邊又有一個小人聽見了這句話,表示“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至此,上闋的內容用圖像語言清晰呈現。
下闋的第一個圖像是一個正在說話的人,他張開嘴巴說:“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一個嘴巴上畫了叉的小人兒、夕陽和嘴巴裏麵的感歎號以及表示“無窮多”的“∞”合在一起)。第二個圖像中展翅飛翔的鳥和刮起的風表示“九萬裏風鵬正舉”。第三個圖像中,依舊有風,還有被風吹得要轉動的小船。在它的旁邊畫有箭頭,指向三座山。同時還畫有一個被劃去的暫停符號,表示“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