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 優秀作品賞析(2 / 3)

手法部分,這個被畫上了叉的嘴巴裏麵畫著感歎號的小人兒表示被化用為“學詩謾有驚人句”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畫有位置符號和太陽的圖像則表示被化用為“我報路長嗟日暮”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繪者:鄭佳燁

創作思路:這幅思維導圖是以詞人自身的視角和舉動來進行分類繪製的。

第一部分:寫夢中所見之景,大綱主幹畫了隻“眼睛”代表所見;內容分支上兩箭頭圍轉成一個圓,表示“轉”。

第二部分:寫詞人想象自己(用“大腦”表示)原本來自天上,現在又將回到天帝身邊。內容分支上的皇冠和房子,表示“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帝所”;嘴巴裏含著個天字,表示“天語”。

第三部分:寫出詞人的怨嗟與感慨,大綱主幹畫了張“嘴”表示怨。以“!!”表示“驚人”。

第四部分:運用了典故,所以大綱主幹畫了本書,內容分支那艘帶風的船即“蓬舟”,如飛蓬乘風般輕快的船。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繪者:許家瑜

沙漠、孤城、落日、狼煙和一輛飛馳的馬車構成了這幅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出使邊關是主題,因而是畫麵的主體。孤城、落日、狼煙都是詩中的意象,共同渲染了氣勢雄偉的大漠風光。首聯寫的是“邊防慰問”,一車一馬表示“單車”,使臣向守將發放物品表示“問邊”即邊關慰問。“屬國”用居延國君臣服大唐國君來表示,居延則用城門上書寫“居延”來表示。通過這樣的圖就可以明白屬國的含義。頷聯“借景抒情”,飄飛的蓬草表示“征蓬”,借以表達身世浮沉之感。“漢塞”用寫著“漢”字的城牆表示。“歸雁”畫了一隻大雁,借以表達思鄉之情。“胡天”則用蒙古包和雲朵表示。頸聯描繪“塞外風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意象,組成了一幅雄奇壯觀的塞外風光圖。尾聯寫途中“得知軍情”,在蕭關碰到偵察騎兵,報告都護在前線打破敵軍。騎馬的偵察兵為“候騎”,“都護”是官名,畫了將軍的頭像來代表。“燕然”是燕然山,借指最前線。整首詩敘事寫景相結合,塞外景象堪稱千古名句。

庭中有奇樹

[朝代]東漢

繪者:胡桓嘉

這張圖的中心圖靈感來自蒙德裏安的《開花的蘋果樹》(如上圖所示)

畢竟詩中所描述的隻是“奇樹”,而不是什麼具體的植物。將開花的樹抽象化或許更能符合作者的描述吧。這棵“樹”上的黃色、藍色、粉色、綠色的色塊分別代表了枝幹、透過枝葉縫隙看見的天空、花和葉。明亮的色彩給人以春天般溫暖舒適的感覺。背景的藍綠色漸變代表草地向天空漸變的樣子。這首詩的主要層次可以分為視覺、觸覺、嗅覺及心理活動(感覺)四個層次。

第一個大綱主幹內用了一些眼睛來裝飾,表示“視覺”。圖中的柵欄表示“庭中”,“1.3.5”表示“奇數”,讀音近於“奇樹”。其下枝繁葉茂,繁花盛開的樹木表示“綠葉發華滋”。

第二個大綱主幹是“觸覺”層次。一隻手拿著花表示“攀條折其榮”;長著翅膀的快遞包裹指向一個小人表示“將以遺所思”。

第三個大綱主幹是一隻手拿著一束花,表示“嗅覺”。袖子裏掉出一些細碎的花瓣的圖像表示“馨香盈懷袖”,而其下兩個位置圖標以及表示無限的符號則說明了路遠。最後一個大綱主幹則是作者的情感表達。荷花和跪著的人表示“此物何足貴”,“何足貴”想象成“荷花和下跪的人”。“抱住自己且表情悲傷的愛心”表示“但感別經時”。

繪者:胡桓嘉

這張導圖的中心圖畫有一棵纏繞著藤蔓,開滿了花的樹。這既可以是詩中的“奇樹”,也可以是《詩經》中祝賀新婚,表達男女感情深厚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的樹與藤。春暖花開的時節,蝴蝶紛飛,將不可見的芬芳可視化(這或許又與“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典故有那麼些聯係吧)。但思婦折花,馨香盈懷袖卻無法贈給思念的人。

第一個大綱主幹畫的是一具有“十九手”的“古屍”(與古詩十九首諧音)。

第二個大綱主幹上“嘉木”處畫了一株桂花樹,因為《呂氏春秋》中就有寫過:“物之美者,招搖之桂。”而“嘉”在《新華字典》中,又有“美好”“讚美”的意思,所以“嘉木”倒是可以近似於桂樹了。

第三個大綱主幹主要在將原文的信息圖像化。第一幅圖是畫的開花的樹,即表示“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第二幅圖畫的是一隻手上抓著一枝花,表示“攀條折其榮”,上麵還有一個箭頭指向一個正在思考的小人,表示“將以遺所思。”第三幅圖畫的是一隻手伸出袖子,袖子裏散發著淡淡的香味;衣袖上的兩個位置圖標相連接以表示路程。彎曲的連線則表示路程遙遠。第四幅圖上畫有荷花、足球和錢幣,下方流淌的水流有象征著滾滾東流的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四個大綱主幹畫了一隻眼睛的一朵夕顏(也就是月光花)表示賞析。眼睛的眼角、眉毛向下,透露出一種哀傷的情緒。夕顏又有與曇花相似的特性,隻在夜裏開花且花期短暫,美好卻易逝。藍色又常與愁緒相聯係,這些都與古詩情感中的“愁”相扣,或許這就是詩人想表現的“含蓄且不盡”的愁吧。

題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朝

繪者:張姝瑞

本篇為五言律詩,抒寫了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練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依題目所示的地點“破山寺”和其“後禪院”,直觀地繪製出兩者在空間上的、立體的前後關係,並用帶有五官的箭頭娃娃連接“破山寺”之下的小鳥規定出中心圖大小,營造出上山下山循環往複的運動感。抓住其“破”的特點增添補丁的細節,對比塑造建築材料和色彩的差異,突出前者,往後虛化。因為“寺”具有濃烈的色彩,詩的題目便使用黑色;又因其為題壁詩,故將字體稍加連筆;添加“後”(即“後”)這一細節,為中心圖添色。

本詩開門見山,靜美的畫麵直接映入眼簾:清晨時分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樹林,照亮了古寺的磚瓦。高聳入空的山林蔥蘢翠綠,花木馥鬱的深處藏著僧侶的禪房,隻有一條曲折的小道通向這幽深之處。蓬茸之上有活潑的鳥兒自由自在,之下有清澈見底的水潭潔淨空明,令人心曠神怡。萬籟俱寂之下,晨鍾響起,悠長而又洪亮。

作者構思巧妙,四聯詩句各有精妙。前三聯直接白描構景,興許是借了馬良的妙筆,繪出了幽靜禪意的畫卷,使讀者也仿佛進入了那山光無限好,鬱鬱蔥蔥的和諧畫卷;首聯的遠景拉近鏡頭結合頷聯,由下仰視的“初日下的高林”的圖像迎合著由遠及近的視野,空間感塑造得輕描淡寫;頸聯的對仗,以動襯靜,以靜寫動,動靜結合直入人心,令人心靜更令人心動,就像那捂著心口的、粉撲撲的小人兒。尾聯視聽結合,那本空寂的山林中悠悠回響的鍾聲讓山林更加清迥、曠遠。通過鍾形的大綱主幹和諧音繪製的小插圖(魚敲鍾),強調了那悠悠鍾鳴,好像見到圖像耳邊就會有餘音似的。

首聯:從整體上描繪了古寺的風貌:它在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顯得非常寧靜、安謐。首聯既點題,又突出了一個“靜”字。頷聯:寫後禪院環境幽深,景色幽靜迷人。“禪房”照應題目中的“後禪院”。頸聯:緊接上聯,進一步渲染禪房周圍清幽的環境:山光、鳥、潭影,讓人感覺心境空靈。尾聯進一步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同時也寫出詩人內心的“靜境”。客觀景致與詩人感受到的禪思理趣巧妙融合。

首聯巧用流水對,所謂“高林”,沒有足夠高的尺怎麼測量?用幽默的圖像化來配合思維轉動的情趣,答:縮小就好。因首聯用了流水對,而頷聯不對仗,這種變通手法,稱為“偷春格”,是故意突破格律而為之,就像不該開花的樹開了花一樣。頷聯同樣沒有刻意對仗,自然地讓讀者體會到詩中旨趣,就如那自顧自生長的竹子,各有不同地長在那裏,卻和諧如一;頸聯因為首聯中初升的太陽,帶來的陽光反射了中心圖中寺廟的紅色,主幹和分支也就呈現出紅色;主旨部分的“隱逸”一詞的插圖,是樹下“引壺觴以自酌”的小人兒,聯想到以隱居田園而深入人心的陶淵明,也許更能體現出自然之美對於人的吸引力吧,不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從煙火氣中脫身,轉而投入自然的懷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