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史鉤沉(1)(1 / 3)

開山祖師諾詎羅

雁蕩山初名“芙蓉山”。《隋書·地理誌》中有“永嘉郡內有芙蓉山”記載。“雁蕩”之名,始於初唐高僧、天文學家一行。他在畫天下山川圖時,說過“南戒山川盡於雁蕩”。唐代懷素《與律公書》載:“雁蕩,自古圖牒未嚐言者。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二潭,為龍湫。

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驛。《西竺經》:‘諾詎羅尊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村以花名。’”舊《浙江通誌》載:“雁蕩山在溫州府樂清縣東九十裏,高四十裏,上有湖,方可十裏,水常不涸,春雁歸時多宿於此,故名。”雁蕩,素有“鳥山花村”之譽。

雁蕩山何時開發?曆代眾說紛紜。有古籍記載始於晉時,開山祖師是諾詎羅。明代江西湖口縣令、樂清南閣人章元梅在《雁山續集·序》中,引當時樂清縣令歐陽某的話說:“以為雁之開,自晉始也,及唐而微,宋初盛時,猶未顯也。”清道光年間,淨名寺僧道融所寫的《雁山新便覽》中,有晉永和年間諾詎羅來雁蕩山的說法。

諾詎羅,又寫作“諾矩羅”、“諾詎那”。他的國籍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洋和尚,最早為《與律公書》記載。唐末五代,著名詩僧貫休夜夢諾詎羅有感而畫其像,並作《羅漢讚·諾詎羅尊者篇》:“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按西域書,阿羅漢諾詎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元代李孝光《秋遊雁蕩記》載,詎羅遊方時,師懸語之曰:“若行四方,當值勝妙山水,起塔立寺。花名村,鳥名山,則其地也。”諾詎羅率領三百徒眾,長途跋涉,遊曆四方。一天,他們來到一座大山腳下,隻見到處姹紫嫣紅,一片芳菲,心中大喜。便問田間父老:“所居雲何?”父老曰:“芙蓉村。”又問:“山雲何?”曰:“雁山。”諾詎羅聽後恍然大悟:“是吾師所語我者,吾與此乎老矣。”於是,入山,過四十九盤嶺,溯大錦溪而上,至大龍湫,建芙蓉庵(今羅漢寺前身),麵湫水而居,竟日於高阜上趺坐觀瀑。

後來,諾詎羅在大龍湫坐化。其徒為他立塔寺,在高阜觀瀑處建“觀瀑亭”。後人就尊諾詎羅為雁蕩的開山祖師。今觀瀑亭、經行峽、宴坐峰等,均得名於諾詎羅尊者。

據當代著名高僧木魚法師《北雁蕩山開山祖》一文介紹,諾詎羅尊者為十六應真內第五位大阿羅漢,其籍貫與出生年代皆有不同說法。

獅子國(今斯裏蘭卡)《法住記》列了十六羅漢,其中“第五尊者名諾詎羅”。“第五尊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瞻部洲(中國屬此洲)”。《法住記》成書年代相當於我國漢代。據說諾詎羅尊者原是軍人,有大力,尊為“大力神”。

另一種說法,諾詎羅不是番僧,而是本土四川人。舊《溫州府誌》載:“諾詎羅尊者姓羅氏名堯運,蜀之眉州青神縣人。居中雁(屬青神縣)山,有三峰鼎立如筍,傍一峰如寶瓶,岩岫奇峭,林木薈蔚,是尊者道場。自唐著靈後,飛錫來震旦東海大海際,雁蕩龍湫息焉。於是蜀之中岩,溫之雁蕩,名重天下自尊者始。”明永樂《樂清縣誌》、明嘉靖朱諫《雁山誌》、清施元孚《雁蕩山誌》皆持此說。清代永嘉人曾唯《廣雁蕩山誌》收錄了以上兩種說法,並有諾詎羅所作《詎那尊者偈》:“眉州山水發長源,瓣香曾結雁宕緣。多年長憶中岩路,萬裏相尋東海邊。柱石渾如天柱立,龍湫何異母龍泉。眼前境界皆相似,一笑渠儂正脈傳。”學者吳鷺山認為此詩是偽托。

民國初年冒廣生《永嘉高僧碑傳》載:“按《四川通史》、《青神縣誌》‘仙釋門’,並無羅堯運及諾詎羅名,唯宋範成大記雲:‘去眉州一程諾詎羅尊者道場也。相傳昔有僧道病,僧與之木鑰匙雲:異日至眉州中雁扣石筍當再相見,後果然。今三石屹立如樓觀,前兩樓純紫石一蘿蔓被之,旁有寶瓶峰甚端正。山中有喚魚潭,慈老龍石,世傳雁蕩龍湫亦諾詎羅道場,豈化人往來無常處耶?’”西域的諾詎羅尊者,飛錫來雁蕩山龍湫,乃是佛教傳說的故事。認為諾詎羅是唐代眉州羅堯運,也是後人的訛傳。

學者許宗斌認為,佛教傳說人物諾詎羅為開山初祖,全了為二祖。明代釋明河《補續高僧傳·清聳全了二師傳》載:“全了,永嘉人。

遊方至荊州,入天竺山,遇一異僧,謂了曰:汝緣在浙東,當得名山居之。爾鄉有諾詎那尊者道場,適當興。興宜自爾勉成之,可也。了詰其處,僧曰:地以花名,山以鳥名,中有龍湫尊者宴息地也。了歸而遍訪,至海濱,見山水清奧,愛之。問土人,土人曰:此芙蓉村,雁蕩山也。了恍然心悟,遂入山結茅要會處,曰‘芙蓉庵’以居之,即今之能仁也。雁山之題,實自了發之。其人放曠不羈,時目為了莽蕩。”永樂《樂清縣誌》亦有類似記載:“樂清北雁蕩山能仁寺祖師,永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