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之顯,皆自全了發之。”全了是雁山十八古刹之首能仁寺的始創者,李孝光有“萬鬆都是了翁栽”句,了翁就是全了。全了之後還有神昭、行亮、文吉等僧人,先後在雁蕩山建寺。
許宗斌認為,雁蕩山的開發,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曾到過雁蕩斤竹澗,作有《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並在《遊名山誌》中有記載。清初李象坤《雁山誌》載:“臥雲禪師重建羅漢寺,遷穀內芙蓉峰下,刷地得古碑,高二尺,闊一尺,文曰:‘昭明太子肇基,建號昭明禪寺,及造寶塔一所,以奠溫庥康盛者。大梁大通元年丁未歲上元誌。’”昭明是梁武帝蕭衍太子蕭統的諡號,大通元年為公元527年,說明南朝梁已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了。
謝靈運與斤竹澗
“猿鳴誠知曙,穀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渚屢徑複,乘流玩回轉。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這是我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寫的《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此詩描寫清晨入澗,雲露相映,溪穀幽深,曲徑險峻,澗急棧高,奇石飛泉,景色清麗。這首詩一般被認為謝靈運到過雁蕩山的證明。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幼時寄養於錢塘(今杭州),小名“客”,世稱“謝客”,史稱“幼慧,少好學,博覽群書”。他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母親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外甥女。謝玄因淝水之戰立奇功而封為“康樂公”。謝靈運18歲時襲封“康樂公”,時人稱為“謝康公”、“謝康樂”。宋永初三年(422)秋,謝靈運受權臣排擠而離開京都建康(今南京),出任永嘉(今溫州)郡守。他酷愛山水風光,醉心詩歌創作,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與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派並稱“陶謝”,又與南朝齊謝朓並稱“大小謝”。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中有“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句。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載:“(永嘉)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誌,遂肆意遊遨,遍曆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複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現存謝靈運描寫山水與自然風光的詩約有40首,半數左右作於溫州,且多為傳世名篇。
謝靈運擔任永嘉郡守一年時間裏,是否到過雁蕩山,學者眾說紛紜,不少人懷疑舊《溫州府誌》、舊《樂清縣誌》有關謝靈運到過雁蕩山的記載。有學者認為,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中的“斤竹澗”,並不是雁蕩山的斤竹澗,是“會稽縣東南斤竹嶺”,是一首寫會稽山水風光的詩。樂清籍學者洪禹平先生等人,曾專門到紹興、諸暨、上虞一帶實地考察過,並查閱了當地的大量古籍,未見當地有“斤竹嶺”的記載與傳說。據謝靈運《遊名山誌》記載:“神子溪,南山與七裏山分流,去斤竹澗數裏。”據考證,文中所列地名地望,都與雁蕩山相符。
雁蕩山確有斤竹澗,又寫作“筋竹澗”。錦溪之水經能仁,經行峽霞,穿過西龍潭門,進入排雲嶂,流入東南山峽,逐漸彙合許多小溪細流而成大澗,長約六裏,南流入芙蓉港。沿斤竹澗而上,過錦溪便可深入雁蕩山探幽尋勝,這些都符合謝靈運這首詩的詩題與詩境。《廣雁山誌》卷一《山總·山嶺》載:“飛泉嶺。袁采序(指《雁蕩山圖序》):自筋竹來者曰飛泉嶺。朱誌(指朱諫《雁山誌》):在能仁寺東南,通筋竹澗路,上飛泉寺。”清代溫州太守戴啟文《北雁山紀遊》十二:“再宿雁山寺,出穀行向西。幽鳥解留客,深林不住啼。泉聲送我行,流出前山蹊。下注斤竹澗,發源大錦溪。緬懷謝康樂,行田勤耕犁。遊屐曾止此,前路津猶迷。鑿石孰通道,開辟隨高低。四十九盤嶺,峻極青雲梯。其勢繚而曲,窘步愁攀躋。入險更出險,遊跡留鴻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