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汁作調味品,早在戰國時代已盛行。屈原《楚辭·招魂》載:“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柘”就是“蔗”,“柘漿”就是“蔗汁”。現在,煮魚燒肉,尤其是糖醋、紅燒類菜肴,都離不開蔗糖作調味品,甜食更要用蔗糖作主料。1000餘年前,開始用糖釀酒。現代,還用甘蔗榨糖後的副產品糖蜜來釀酒。
甘蔗可入藥治病。《南唐書》有一個甘蔗治病的故事:盧絳得了痁病(慢性瘧疾),夢見一位白衣婦人對他說:你的病吃甘蔗就會好。
翌日,他吃了甘蔗,病果然好了。這當然是神話。但《本草綱目》中確有甘蔗治瘧的記載。青皮蔗又叫“竹蔗”,味甘而性寒,有潤燥清熱、生津下氣之功,治熱病津傷、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結,對於泌尿係統受感染也有效。唐代王維詩:“飲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黑皮蔗性溫滋補,喉痛熱盛者不宜多食。甘蔗的解酒作用,自古被人發現。《漢書·郊祀歌》有“太尊蔗漿析朝酲”句。
《南方草木狀》有“甘蔗可消酒”記載。元稹有詩:“甘蔗銷殘醉,醍醐醒早眼。”韓翃也有“加餐共愛鱸魚肥,醒酒仍憐甘蔗熱”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甘蔗得到了綜合利用。1979年,巴西和美國利用甘蔗、玉米為原料,生產酒精,作為代用能源,被日本報刊選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亦果亦蔬話荸薺
逢年過節,貴客臨門,都要擺家宴,總要到市場上買兩斤已削皮的荸薺白來。這是一種價廉物美的冷盤,不但潔白無瑕,十分好看,而且鬆脆甘美,非常爽口,是下酒的佳果。平時,常買幾斤未削皮的荸薺,或削皮生吃,或煮熟食用。每當品嚐荸薺時,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在荸薺田裏,尋挖遺漏荸薺的情景。
荸薺生長在水田裏,雁蕩農村經常可以見到。荸薺田裏,密密麻麻地生長著像龍須草一樣的管狀葉子,一片綠油油的,遠看猶如一塊綠地毯。到了冬天,荸薺田裏葉枯水幹,主人就用鋤頭翻起田泥,收獲深藏土中的一粒粒荸薺。收獲後的荸薺田裏,常常還有不少荸薺遺漏在泥土中,我們小孩子就手拿小鋤頭,或深挖田泥,或敲開泥塊,尋找荸薺,有時收獲不少。荸薺無土不入,記得遺漏最多的地方是田塍邊,主人常常忽視挖掘這些地方,或者怕損傷田塍而不去深挖,所以大有收獲,不會令人失望。
荸薺,古稱“鳧茈”,杭州人稱為“苾薺”,重慶人稱為“蒲丘”,四川人稱為“慈菇”,湖南嶽陽人稱為“糍米”,廣東潮汕人稱為“錢蔥”,安徽無為人稱為“果子”,雁蕩人俗稱“蒲薺”,英國人叫“水栗子”,日本人叫“黑茨菇”。此外,各地還有“烏芋”、“地梨”、“地力”、“尾梨”、“馬薯”等俗稱。荸薺,屬莎草科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其球莖主莖短縮而不明顯,頂芽和側芽向地上抽生綠色的葉狀莖,細長如管,直立叢生;將其彎曲埋於土中,可再生葉狀莖,增加密度;葉狀莖上有節,基部及球莖上部生膜片狀退化葉。穗狀花序,小花呈螺旋狀貼生,花褐色。結小堅果,果皮革質,不易發芽。母株短縮莖向地下四周抽生匍匐莖,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球莖扁圓形,表麵平滑,老熟後呈紫黑色、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節3至5圈,並有短喙狀頂芽及側芽,這就是食用的荸薺。性喜溫暖,愛潤濕,不耐寒,適宜生長在耕層鬆軟、底土堅實的水田裏。以球莖進行無性繁殖,春夏間育苗,栽植或直播,冬季采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寫其性狀:“生淺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莖直上,無枝葉,狀如龍須。”“其根白蒻,秋後結顆,大如山楂、栗子,而臍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因為荸薺的外形、顏色、性味、成分、功用等,都與栗子相似,而生長卻在泥土中,故又稱“地栗”。因為外形似馬蹄,故俗稱“馬蹄”。荸薺原產印度,我國有2000年左右的栽培史,長江以南各省普遍都有栽培,著名產地有安徽無為、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福建福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