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瓜果佳話(8)(2 / 3)

我國還有一種自然野生的野荸薺,又叫“海荸薺”。周作人在《關於荸薺》中說:“此外有一種海荸薺,大概是海邊植物的種子,形如小茨菇,大如花生仁,街上叫賣,一文錢一把,吃來甜中帶鹹,小孩很是喜歡。甲午前後,杭州有過一家稻香村似的店,名曰野荸薺,不知何所取義,難道就是說的海荸薺麼?”這種野荸薺雁蕩也有,個子小,品質硬,小時候經常挖食,味道與種植的荸薺相比差遠了。

荸薺是一種亦果亦疏、營養豐富的保健果品,北方人視為“江南人參”。據分析,荸薺含澱粉21.8%,蛋白質1.5%。此外,還含有脂肪、糖、粗纖維、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元素,其中含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一般當作水果生吃,自古有“地下雪梨”的美譽。此外,還可水煮、作餡、煲粥、絞汁、浸酒等熟食,或磨製澱粉、製成罐頭食品,許多菜肴中還少不了荸薺作配料。舊時,每逢荒年,多采食荸薺代糧充饑。曬幹後保存時間更長,更加甘甜可口。

荸薺可入藥治病。祖國醫學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性寒涼,味甘滑、無毒,功能消渴去熱、溫中益氣、開胃消食、醒酒解毒、利濕化痰、利尿通便,常用作清涼生津劑。可治溫病口渴、舌赤少津、咽幹喉痛、消化不良、大便燥結、痰多不利、血痢下血、小兒口解、誤吞銅物等病。

兒童與發燒病人最宜食用。《本草求真》載:“烏芋止一小果,何書時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酸,消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用荸薺配海蜇皮製成“雪羹湯”,既是美食,又有消熱祛痰、降低血壓的作用。榨汁與梨汁、鮮藕汁同服,對熱病頭痛煩渴、痰熱咳嗽、津液不足有療效。荸薺加醋熬成糊狀,可治牛皮癬;荸薺汁點眼,可治風火赤眼。近年來,英國科研人員發現荸薺含有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產氣杆菌及綠膿杆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對肺部、食道和乳腺的腫瘤有防治作用,對降血壓亦有效果。此外,荸薺葉上莖,俗稱“荸薺苗”,中藥名為“通天草”。其性寒,味苦,入藥功能清熱利尿,可治水腫、呃逆、小便不利等症。

荸薺生於泥中,外皮附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自削或從市場上購得的荸薺白,很不衛生,容易感染薑片蟲卵等。因此,除了必須削淨表皮外,還要置於清水中反複衝洗,再放在鹽開水中浸幾分鍾,方可安全食用。荸薺最好還是煮熟食用為妥。另外,荸薺是生冷食物,脾腎虛寒和有血瘀者不宜多食。

河菱好吃兩頭尖

早年,在雁蕩鎮上塘村江尾巴地方,我家有一小塊水田,稻田的南北兩頭都是湖蕩與河溝。小時候,我常隨父親去田裏耘田除草或割稻,回家前就在田邊湖水裏洗手滌腳。常可看見水麵上生長著一片片河菱,翻開浮葉,摘下生有四隻尖角的菱果,剝開外殼,露出雪白的菱肉,吃起來很甜美。這種河菱是野生的,菱實很小,菱角很尖,果肉也不多。

20世紀70年代,一個深秋的早晨,當我第一次乘著小船前往溫州城郊濕地三垟時,隻見縱橫交叉的河溝湖麵上,布滿了綠地毯似的菱葉。身穿紅衣的村姑少婦,坐在別致的大菱盆裏采摘河菱。菱桶遊曵在水麵,像一把大剪刀似的在綠毯上剪裁,紅綠相間,相映成趣,笑聲歡語,輕揚湖蕩。這時,令人想起白居易的《采菱歌》:“菱池如鏡淨無波,白點花稀青角多;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采菱歌。”廣東竹枝詞中也有《采菱歌》:“欲采新菱趁晚風,塘西采遍又塘東。滿船載得胭脂角,不愛深紅愛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