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溫州市永強中學、溫州市第七中學任教近20年。1986年調入溫州市教育行政部門從事文秘工作直至退休。1979年開始,在《工人日報》“文化宮”副刊上發表處女作《殘酷的文字獄》,此後陸續在國內海外百餘家報刊上發表隨筆、散文和科學、文史、民俗等各類小品500餘萬字。
2005年,我從返聘工作的《溫州教育》雜誌編輯部辭職後,婉言辭謝了所有單位的高薪聘用,開始專心地將曆年公開發表的文字,分門別類地彙編成《雁蕩風物》、《溫州風情》、《鬆台散記》、《水心漫筆》、《華夏風俗》、《甌越風光》、《甌菜風味》、《生肖動物》、《教育文彙》以及《教育文稿》等書。《雁蕩風物》是我的處女作,早在四年前已基本結集,浙江大學出版社亦同意出版。2006年,市教育局發文返聘我從事溫州教育史館籌建工作,緊張地忙碌了三年多。今年,抽暇對全書文字作了進一步的統稿,增加了十幾篇文章,總算最後定稿。
我的老家在樂清市雁蕩鎮(原名白溪鎮)上黃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子位於雁蕩山風景區東邊,距雁蕩山響嶺頭不到兩公裏路,離樂清灣海邊僅兩三百米。我從小就在遼闊的海塗上玩耍,對生長在海塗上潮水裏的各種生物非常熟悉,學會了各種各樣捕捉的巧計妙法。每逢節假日和星期天,常常下海塗揀咬螄,拾泥螺,捉蟛蛔,抝蝤蛑,弶望潮,架藍鱯,摸小蝦,釣沙,掘泥蟲,或出賣,或自食。經常將自己捕捉的小海鮮煮熟後,裝在玻璃瓶裏,帶到學校裏作為一周的配飯菜。多年來,曾將海塗生活的親身經曆,寫成了許多隨筆,在國內海外報刊和各地廣播電台上發表。
我的母校是樂清市雁蕩中學,後來增掛了樂清市雁蕩山旅遊學校的牌子,學校原在雁蕩山三折瀑附近。我的六年中學學習與生活,全在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度過,時而通學,赤足步行,早出晚歸;時而住校,曾住過借作學生宿舍的淨名寺、雁蕩林場,還借住在淨名寺口章人錢表兄家裏。課餘時間,常常流連於優美的山水之間,對雁蕩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民俗民風等都非常了解,對故鄉雁蕩山的風物情有獨鍾。多年來,寫了許多有關雁蕩風物的文字,陸續見諸紙質媒體。
本書將多年來發表的有關“雁蕩風物”的文字加以整理,增寫了部分文章。全書共計174篇,分六個部分:一、文史鉤沉:介紹雁蕩山部分人文景觀、民間習俗。二、山野奇觀:記錄雁蕩山著名的陸地動植物,包括生肖動物。三、海塗記趣:描述生活在海塗上潮水裏的部分動物以及捕捉軼聞。四、食品掠奇:主要記述雁蕩山民間獨特的風味食品。五、瓜果佳話:介紹雁蕩山出產的主要瓜果。六、附錄:雁蕩山,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全書42.5萬字。
本書撰寫、出版過程中,承蒙領導、同學、親友的鼓勵、支持與幫助,尤其是幾位大學老同學和故鄉領導的鼎力相助。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秘書長、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曦為本書題寫書名,中共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趙一德為本書作序。原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浙江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主任黃書孟,樂清市雁蕩山風景旅遊管理局局長陳向東,原溫州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金文斌,原樂清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葉逢林,樂清市文聯主席張文兵,溫州市職業教育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淑蕙,以及溫州市財政局、樂清市財政局、樂清市文聯等部門熱心地幫助此書出版發行,謹表衷心感謝。
2010年8月8日初稿
2011年2月1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