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文學作品

老 舍

讀書是件重要的事。不讀書的人就好比是睜眼瞎子,下了班不是閑聊,就是去逛馬路,白耽誤了工夫,不見得能看到任何有意義的事。若是利用時間讀讀書呢,就必定起碼能夠:一、得到許多知識;二、提高思想;三、培養純正的感情喜愛好人好事,憎恨壞人壞事。看,這有多麼好!這好比原來眼睛有點近視,一讀書啊就戴上了眼鏡,眼看得遠了,心裏也透亮了。

所以,沒有讀書習慣的人應當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不可用“我沒有讀書的習慣”往外一推,原諒自己。沒有讀書的習慣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死不肯拿起書本隻是教自己吃虧。反之,由不愛讀書變成喜愛讀書一定是個很大的進步。我們都該要求自己這麼進步。

有的書專講道理,有的書專講技術。讀了這些書一定有好處,因為它們幫助我們明白更多的道理,更多的技術。可是,有的書,像小說、詩歌和戲劇什麼的,即所謂文學作品,既不長篇大套地講道理,或者也不大講什麼技術,而隻告訴我們一個長的或短的、悲的或喜的故事。這有什麼用呢?

這大有用處!我相信:一位今天的中國工人必定關心咱們的國家大事。拿一件事來說吧:既是工人,你必定關心工農聯盟。你怎麼知道農村的事呢?你沒有工夫到農村去啊。即使你去了,你能一下子看明白農村的一切嗎?恐怕不那麼容易。假如有那麼一部小說或戲劇,詳詳細細地講了農村裏怎麼搞互助合作運動,你隻須花費些業餘的時間,就看清楚農村問題和新氣象,這不既很省事,又很有益處嗎?

況且,既是文學作品,裏麵就必有活生生的人物和具體事實。作家是用人物和具體事實,通過藝術方法,寫出那段故事的,所以寫的那麼有趣,那麼完整,教你看起來並不費很大的勁就會受到感動,得到教育。小說和戲劇既不沒結沒完地說道理,也不死死板板地講技術。它們是用人物與事實,給你講明白(還以農村說吧)為什麼合作比單幹強,為什麼這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正路。你是看故事,可是通過故事,你明白了農民必須合作,不要單幹的道理和某些技術問題。這些文藝作品的人物之中有好有壞,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你讀了以後,自然喜愛好的和先進的人,而厭惡壞的和落後的人。這就教你的眼睛更亮了,心裏更有勁更有底了。你也願意作好的和先進的人,不作壞的和落後的人。這就能提高你的道德品質。

這樣,小說戲劇什麼的就是生活的教科書。它們教你看明白別人怎麼生活著,誰有光明前途,誰走死路,教你受到了感動,提高了思想,也自動地去忘我地勞動,爭取作個社會主義建設裏的英雄人物。

可是,文藝書籍有好的,也有壞的。你不要隨便抓起一本就讀起來。讀壞書同吃毒藥一樣,它會要你的命!舊社會給咱們留下許多許多壞書,我們應當留神,別上它們的當。別以為小說戲劇都是閑書,什麼都可以看著玩。那不對!我們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我們要堅決地拒絕壞書,像拒絕吸食毒品那樣。你能想象一個工人會偷偷地去吸大煙嗎?

也許有人說,那些壞書讀起來好玩。你要看明白,壞東西往往是好玩的。舊社會裏的那些吃喝嫖賭都好玩。難道就因為好玩,咱們就恢複那些壞事嗎?好書既給我們娛樂,又給我們教育。反之,壞書即使好玩,也是像包著糖衣的毒藥,教咱們的思想與道德品質受害。受害一定不是好玩的事。故意地去讀壞書也是可恥的事!

也許有人說:對呀,好書的確有益處,可是讀起來費勁哪。我說:你是工人,在幹活的時候,你永遠不怕費勁,為什麼在讀書的時候怕費勁呢?要搞好什麼事情都須費勁。打籃球、遊泳、練習唱歌、學舞蹈,都得費勁。聊天、逛街,不費勁,可是得不到什麼好處。讀壞書不那麼費勁,因為它所說的不是廢話,就是壞話。那些舊社會的寫壞書的壞文人是故意寫廢話、壞話來引誘人,教大家走歪道。我們怎可以甘心上他們的當呢!同誌們,隻要對我們有益處,我們就不該怕費勁。凡是壞事,我們都應該堅決拒絕。這才表現出工人階級的勁頭兒!再說,乍一念好書,也許費點勁,可是繼續念下去,就會越來越順利,不那麼費勁了。

同誌們,讓我們養成讀書的習慣,隻讀好的,堅決拒絕壞的,決定從文藝書籍中學習生活,認清什麼是先進的,什麼是落後的,從娛樂中受到教育。遇到一本書,自己不能辨別好壞,可以先打聽打聽,不要馬馬虎虎,以免上當。在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耽誤生產,應當規定出一定的閱讀時間。也應當隨時作點筆記,記下自己的意見和感想。起初,咱們的意見也許不正確,可是閱讀多了,咱們的思想就會逐步提高,能夠提出正確的意見,也就是學會怎麼批評了,這不很好嗎!那麼,就都這麼辦吧!

第六十六講

了解與欣賞

朱自清

了解與欣賞為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兒童從小就能對於語言漸漸的了解,不過對於文字的了解必須加以強製學習的訓練。成年人平時讀書閱報大都是采取一種“不求甚解”的態度。這是一般綜合的實用的態度。但在國文教學,教師準備時,必須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學生呢,在學習時也必須字字求了解。這與一般不求甚解的態度剛好相反,然而不求甚解的那分能力正是經過分章析句的學習過程而得到的,必須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學培養後,才能真正達到那種不求甚解的境界,沒有經過一番文字分析的訓練,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通常教授國文的,大都很注重字義。實在除掉注重字義的辦法以外,還應當顧及下麵的幾種分析的方法。

一、句子的形式(句式)

某種特殊句子的形式,不僅是作者在技巧方麵的表現,也是作者別有用心處。講解國文時必須加以說明。如魯迅先生的《秋夜》的開端: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不是普通的敘說,句子的形式很特殊,給人一種幽默感。作者存心要表現某種特殊的情感。這兒開始就顯示出一個太平凡的境界,因為魯迅先生所見到的窗外,除掉兩株棗樹,便一無所見。更使人厭倦的是人坐屋裏,一抬頭望窗外,立刻映入眼簾的東西,就隻是兩株棗樹,愛看也是這些,不愛看也是這些,引起人膩煩的感覺。一種太平凡的境界,用不平凡的句式來顯示,是修辭上的技巧。明白了這兩句的意思與作用,就兼有了了解與欣賞。又如同篇:

這上麵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這是作者在文字排列上用工夫,兩句都不是普通的說法。上半句表現兩層意思:(一)棗樹上的天空,(二)夜的天空。兩層意思而用一單位表示,是修辭上的經濟辦法。文字的經濟便是一種文字的技巧。平常的語言,可有兩式:

夜間這上麵的天空……

上麵的天空在夜間……

讀起來便都有了停頓,時間上顯得十分不經濟,意思也沒有原句透露。下半句“奇怪而高”,口語中常說“高而奇怪”,單詞習慣大多放在前麵。現在說“奇怪而高”,句法就顯得別致,作者在這裏便用來表示秋夜天空的特殊。

二、段落

寫段落大意是中學國文課上常用的方法。但通常隻把各段的大意寫出,而於全文分段的作用與關係,往往缺少綜合的說明。教師指導學生寫段落大意,每段大意,常隻用一二句話表示。這裏便應當注意語句間的聯絡,要能顯出原文的組織和發展的次序。

三、主旨

教師必須提醒學生注意一篇文章中足以代表全文主旨的重要語句,和指導學生研究全文主旨如何發展。古文的文章中重要的語句為“警句”。警句往往是全篇的線索。讀一篇文章最要緊的事便是要能找到線索。文章的線索作者往往把它隱寓在文中的一二句重要的語句裏麵,例如龔自珍《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教師便須注意此主旨的發展。

四、組織

文章組織的變化,也是作者在技巧上用的工夫,說明這種文章組織的變化,是了解與欣賞範圍內極重要的事。例如上舉《說居庸關》,“疑若可守然”五字,一段中連用四次;又“自入南口”連用六次。這是疊句法,亦是關鍵語,在組織上增加一種節奏。最後三小段文章最堪注意,在整齊的組織中寓有變化。末兩段一寫蒙古人,一寫漏稅,指出間道,均逼出居庸關之不足守,與前文相應答。這是組織上的一種變化,讀者容易忽略過去的,教時應當加以說明。中間寫遇到蒙古人,說了一大段,表示清朝的威嚴,作者是用讚歎的口氣。

五、詞語

在一篇文章中應當注意作者慣用的詞語和詞語的特殊意義。例如上舉《說居庸關》“蒙古”一詞指的是蒙古人。

六、比喻、典故、例證

先講比喻

康白情的《朝氣》,內容是描寫農家種植的生活,題目何以稱為“朝氣”呢?農家生活的描寫與朝氣究竟有何關係呢?這些問題教師是要暗示學生提出來詳細討論的。農家生活的描寫實在是一個比喻,作者是別有寄托的。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故事,往往帶上一些抽象性。大概一個比喻的應用,包含三方麵的意義。如“朝氣”:

(一)喻依農家的生活。

(二)喻體勞工的趣味。

(三)意旨由趣味的工作得到美滿的結果,顯示出生活中朝氣的景象。這是文學上表達技巧很重要的一條原則,應當讓學生區分得很清楚的。又如謝冰心的《笑》,用重複的組織,對於雨,月夜,花連說出三個笑容,表示愛的調和。“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是極普通的比喻,但能顯示出純潔快樂的意味。

次講典故

古文中的用典是學生最感覺麻煩的事情。講解古文時說明古典出處也是極占時間的。但是教師往往隻說明古典本身的意義,而常忽略了這個典故在本文裏的作用。這樣使讀者隻記古典出處,便感覺乏味了,更談不到欣賞。原來用典的作用,也是使文字經濟的一種辦法,作者因為要表達心中的事或情,不必完全直說,借用過去的一樁熟悉的而且與當下相關的事物來顯示。大凡文學上的典故都經過許多作家的手改造過,而成為很好的形式。因此用典的作用,一方麵是使文字經濟,一方麵也是避免直說,增加讀者的聯想,使內容豐富。現代語體文中典故也是常見的。如冰心的《笑》裏用“安琪兒”一詞,教時也應當說明其出處。

再講例證

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有些時候往往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師在說解時必須要設法用一兩個較具體的例證加以說明。如蔡元培的《雕刻》裏麵,許多美術上的概念,教師應當設法舉出淺顯的實例,加以說明。又如東坡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也應當舉出實例,說明詩與畫兩者之間所以溝通的道理。

總結起來說,關於了解與欣賞應該特別注意的有三點:

一是語言的經濟。注意句讀頓停多少與力量是否集中。

一是比較的方法。講散文時可用詩句作比較,講詩時可用散文作比較。文中的語句可與口中的說話比較,讀魯迅先生的《秋夜》,便可與葉紹鈞先生的《沒有秋蟲的地方》比較。比較的方法對於了解與欣賞是極有幫助的。

一是文字的新變。一個作家必須要能深得用字的妙趣,古人稱為“煉字”,便是指作家用字時打破習慣而變新的地方,教師就也要在這方麵求原文作者的用心。

訓練的方法,除教師講解外,在學生方麵,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係,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裏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不過在朗誦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於原文意思發展的節奏。注意本文的意思,不要被聲音掩蓋了,滑過去。默讀是不出聲的,偏於用眼,但也不要讓意思跟了眼睛滑過去。

最後,問題的研究,在讀文時是常有的事。但是問題的提出要有分量,要有意義。最好教師隻居於被動地位,用暗示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六十七講

“厚今薄古”及其他(一)

老 舍

怎樣看待古典作品?

有些人說古典作品比現代作品好,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每一個時代都有好些作品,但是好的被保留下來了,壞的被淘汰了。現在我們看得到的古典作品不少是好的,但是可不能因為看到幾部好的古書,就認為古人寫的書都好。古人寫的作品並不全得五分,有得一分的,也有不得分的。寫過好作品的古人也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好。我們知道杜甫是“詩聖”,但是他的詩集中某些詩並不好。當他真正的感情來到的時候寫得就真好,但他為敷衍皇帝寫的東西就很不好。我們應當尊敬古人,但不應當迷信,因為迷信就是瞧不起自己,對古人也無益。

古典作品的優點及其局限性

古典作品好的地方,第一是文字好,讀起來使人感興趣。如《水滸》《紅樓夢》;杜甫、李白的詩等都是如此。實際上沒有一部好文學作品的文字是亂糟糟的,不然它怎麼流傳下來呢?第二,古典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生動活潑地了解曆史。小說一般的是虛虛實實,有假有真,常常是作者根據一些情況加上自己的想象,對於人物創造,往往把幾個人物拚起加以典型化。有些讀者愛問作者小說中的人物寫的是誰,實在是件傻事。盡管如此,任何作品總要反映一定時代背景的。《紅樓夢》並不一定是真事,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它的曆史背景來。第三,有教育作用。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作品都有它的教育意義,但是,又都是有限製的。不管是唐朝、清朝的作品,都不完全是為了教育我們這一代人而寫的,它們都不是社會主義作品。例如作品中寫佛教,是針對著當時信佛教的人寫的,目的在“揚善懲惡”。我們可以學習它對人物風景的描寫,但它的思想內容就不一定能教育我們,因為曆史變了。又如古時有人因為自己有本事而沒人用,於是寫書發牢騷,說“人生如夢”,描寫自己的清高,不為五鬥米折腰,看不起人生……他在當時是好人,有些反抗精神;可是我們現在要明確,在今天這不但不是進步的,而且是有害的,一個生長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人,一天到晚說人生如夢,豈不很糟!

《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個人解放,在當時是有進步性的,但是,在今天就是很不好的,因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不相容的,我們的新道德,首先是要求把個人放在集體之中。果戈理的作品,諷刺一切,誰都罵了,這是因為舊社會製度根本要不得。可是現在就沒有,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作品(除非作者是右派),因為今天的政府是我們人民自己的,哪能自己打倒罵倒自己呢?有缺點也是一個指頭的缺點,不能連其餘的九個指頭都反對。我們應該明白,今天我們所以沒有像果戈理那樣的諷刺作品,不是我們不會寫,而是沒有根據可寫。

還有人往往覺得古典作品中的愛情穿插很有滋味,說現在的作家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實則不然。舊社會沒有婚姻自由,所以要反抗封建勢力,作家寫戀愛故事,甚至寫愛人們死了還要變成蝴蝶成雙作對,這在當時是有革命精神的。今天我們婚姻有了自由,有了婚姻法的保障,當然不能再以戀愛作為反抗,更沒有必要去變蝴蝶。不要以為我們現代的作家無能,因為我們不能無中生有地捏造事實,說一個幹部因為婚姻不自由而變為蝴蝶……這不成了瘋子作家了嗎?又如現在我們寫的悲劇少,是因為根本沒有那些逼死人的社會製度。

總而言之,好的古典文學作品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貝,作為好的文字、作為曆史資料與生活經驗,可以去看去學,但作為思想性的東西來看並非不朽的,托爾斯泰的作品從文學藝術性來看是不朽的,從思想性上看,在今天看來是落後於社會主義的,我們要批判地讀古典作品,不要作古典作品的俘虜。

第六十八講

“厚今薄古”及其他(二)

老 舍

現代作品的優點及怎樣對待現代作品

現代作品是曆史上所沒有過的,有人看不慣,並不奇怪,什麼新事都會遇到抗拒,文學也不例外。新作品因為是新的,不能一下子就都好,寫多了就會出好的,不可能今天每本書都是好的。將來也不可能。

現代作品好在什麼地方呢?一,是新。新在什麼地方呢?因為它描寫了前人所沒描寫過的勞動人民。過去勞動人民是不上紙筆的,從前隻是寫地主、資本家、貴族老爺,正因為如此所以現在要培養工人階級自己的文學家。現在許多民歌民謠、演唱作品和其它群眾作品中看,隻要仔細閱讀,就會看出它們並不下於作家的手筆。

今天的作品有缺點是難免的,但由於它是我們時代的作品,描寫了史無前例的內容,正是為教育我們而寫的。因此新作品一定要讀。

二,是政治性強。有人嫌我們寫的老是政治政治,這裏邊有一部分是因作家生活不夠,把作品寫成說教,應該改進。讀者也要檢查自己為什麼不愛看政治性強的東西呢?這顯然不對。社會主義總不能向唐朝去學,話又說回來,可以從唐詩學習語言、技巧,但不能學它的思想。

我們讀作品要有自己的見解,意見不同要辯論,哪怕自己的意見不對。隻有批判地學(特別是古典作品),才會得到好處。

一切都應該政治掛帥,文學自然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寫政治性強而文藝性又強的東西。像趙樹理的作品就是這樣,許多群眾的作品這個特點也很明顯,它讓你受了教育,而並覺察不出它是在喊政治口號或者在寫政治標語。(後略)

第六十九講

受教育與受教材

夏丏尊

自從我在《中學生》創刊號上寫了那篇《你須知道自己》以後,就接到了不少的青年的來信。有的自陳家庭苦況,有的問我中學畢業後的方針,有的痛訴所入學校的不良,問題非常繁多,欲一一答複,代謀解決,究不可能。沒法,隻好就諸信中尋出一個比較共同的問題,來寫些個人的意見當作總答。

我在創刊號那篇文字裏,曾勸中學生諸君破除徒以讀書為榮的“士”的封建觀念,養成實力。這次所接到的來信中,差不多都提及到這實力養成的問題。關於這,我實感到有答複的責任。至於答複得好與不好,且不去管他。

先試就實力二字加以限製。我的談話的對手是中學生,所謂實力,當然不是什麼財力,權力,武力,也並不是學士或博士的專門學力,乃是普通一般的身心上的能力。例如健康力,想像力,判斷力,記憶力,思考力,忍耐力,鑒賞力,道德力,讀書力,發表力,社交力等就是。

這種能力,雖是很空洞,很抽象,卻是人生一切事業的基礎。猶如數學公式中的X,諸君學過數學,當然知道X的性質。X本身並無一定價值,卻是一切價值的總攝,隻要那公式是對的,無論用什麼數目,代入X中去都會對。上麵的各身心能力,本身原不能換飯吃,成學者,或有功於革命,但如果沒有這諸能力,究竟吃不成什麼飯,成不了什麼學者,或有什麼貢獻於任何革命事業的。

這身心諸能力,原也可從自然環境或職業去部分地獲得,例如濱海的住民常善泅泳,當兵的自會富於忍耐力。但人為的有組織的養成機關,不得不推學校教育。所謂教育,就是能力給與的設計。學校就是為施行這設計的而特造的人為的環境。

專門以上的學校,為欲使學生直接應世,傾向常偏重於專門的知識技術的傳授。專門以下的學校,所傳授的不是可以直接應世的知識技術,其任務寧偏重於身心諸能力的養成。愈是低級的學校愈如此。所謂課程也者,無非施行教育作用的一種材料而已。專門以上的課程,收得了也許就可應世,就可換飯吃,至於專門以下的學校課程,收得了仍是不能應世,換不來飯吃的。不信,讓我舉例來說:諸君花了不少的學費,費了不少的光陰,好容易瞭解了幾何中西摩鬆(Simson)線的定理或代數中的二項式,記得了蒲公英鯨魚的屬類與性狀。假如初中畢業時成績第一。但試問這西摩鬆線的定理解答和關於蒲公英鯨魚的知識,寫出來零折地賣給誰去?怕連一個大錢也不值吧。又假定諸君每日清晨在早操班上“一二三四”地操,一日都不缺課,操得非常純熟,教師獎譽,體育成績優等。試問這“一二三四”的舉動,他日應起世來,能夠和賣拳頭的江湖朋友一樣收得若幹銅子嗎?以上不過隨舉數例,其實諸君所學習的各科,無不皆然。

諸君讀到這裏,也許又要感到幻滅了,且慢且慢。西摩鬆線二項式和蒲公英鯨魚的知識,雖不能賣錢,但因此而表現的推理力記憶力等等是終身有用的。又,幸而能升學,進而求更高深的科學,這些知識當作基礎也是有用的。“一二三四”操得好,雖不能變銅子,但由此鍛就的好體格,和敏捷,忍耐,有規則等的品性,這是將來幹任何職業都必要的。“功德不虛”,諸君用幾分功,究竟有幾分益處在,斷不至於落空。

由此可知,中等學校教育的課程,隻是一種施行教育的材料,從諸君方麵說,是借了這些材料去收得發展身心能力的。諸君在中學校裏,目的應是受教育,不應是受教材。重視書冊,求教師多發講義,囫圇吞棗似地但知受教材,不知受教育,究是“買櫝還珠”的愚笨辦法。

諸君讀了我上麵的話,如果以為是對的,那末希望諸君注意二事。

第一,要自覺地從各科目攝取身心上的諸能力。我上麵所說的話,原隻是普通教育上的老生常談,並非什麼新說,照理,教師們都該知道了的。他們應該注意到此,應該利用了教材替諸君養成實力,不應留聲機器似地徒把教本上的事項來一頁一頁地切賣給諸君。但現在的學校實在太亂雜了,一年之中可換三四個校長,前學期姓張的先生來教諸君的地理,後來歸姓胡的教,這學期又換了姓王的。在這樣雜亂無序的情形之下,說不定諸君的教師之中沒有不勝任的分子。又,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事,教師雖施著正當的教育,學生如果無接受的熱心,也不會有好結果,故諸君須有養成身心諸能力的自覺才好。一個代數方程式,同級的人都能解,你如果解不出,這事本身關係原不大。但在一方麵說,就是你的記憶力或思考力不及人,不到水平線,這卻是大事。冬天早操屢次趕不上,這事本身原不算得什麼有礙,但由此而顯現著的你的這惰性,如果不改革,卻是足為你終身之累的,無論你將來幹什麼。

第二,對各科目要普遍地學習。近來中學生之間,常用因淺薄的實用觀念或個人的解好,把學習的科目來偏重或鄙棄的事。有的想初中畢業後去考郵局電報局,就專用功英語,有的想成文人,就終日讀小說。無論哪一校,數學都被認為最幹燥無味,大家對了都要皺眉的科目。體育科,則除了幾個選手人員外,差不多無人過問,認為可有可無。圖畫音樂等科也被認為無足重輕的東西。這種傾向,由能力養成上看來,真是大大的錯誤。因了學科的性質,有的須多用些功,有的可少用些功,原是合理的。又,現製中學的高中,已行分科製,學生為了將來所認定的方向,學習要偏重些某方麵,也是對的。我所指摘的隻是普通一般的中學生的對於學科的偏向,尤其是對於初中部的學生。你想畢業後去考郵局或電報局,並不是壞事,但除了英語的知識以外,多帶些知識趣味去,就是說,在記憶力忍耐力等以外,多養成些別的能力去,不更好嗎?你想成文人,也好。但多方麵的能力修養,將來不會使你的文人資格更完滿嗎?

中學原隻是普通教育,其中的學科,都是些人類文化的大略的綱目,換言之,隻是一個常識,在綜合地養成身心的能力上看來,不消說是好材料。次之,在有升學希望的人,當作預備知識,也自有其意義。至於要想單獨地拿了一種去換職業,究竟是毫無把握的。將來情形變更,也許不能這樣斷言,至少在現製度是如此。任你怎樣地去偏重,結果所偏重的依然無用,而在別的方麵卻失去了能力養成的普遍的機會,隻是自己的損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