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超越內心的恐懼(2 / 3)

有了積極的心態,你的生活將為之改變,泥濘終將變星辰。心態的作用是潛移默化而又顯而易見的。事實上,心態的不同也決定了成功的程度。

有這樣一個實驗:

兩個水平相當的教師分別給兩組學生教授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老師被告知:“你很幸運,你的學生天資聰穎。他們中有的人有些懶惰,要求你少布置作業時不要聽他們的話,隻要給他們布置的作業,他們就能夠完成,而且也不必擔心題目太難。若你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並傾注著真誠的愛,他們將能取得最優秀的成績。”另一位教師則被告知:“你教的學生智力一般,他們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們隻期待一般的結果。”

該學年底,“聰明”一組的學生比“一般”組學生在成績上整整領先了一個學年。其實根本沒有所謂“聰明”的學生,兩組全都是一般的學生,唯一的區別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認知不同,導致了對他們的心態也不同,所以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

其實許多事物用不同的心態對待都會產生大相徑庭的結果,造成這些驚人差距的原因不是環境的差別,也不是條件的迥異,而是心態的落差。

心理學家羅伯特·洛西斯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被試者是三組學生和三組白鼠,讓學生訓練這些白鼠走出迷宮。

他告訴第一組的學生:“你們將訓練一組聰明的白鼠,這些白鼠已經經過了智力訓練且非常聰明,經過訓練它們都能走出迷宮。”

他又對第二組的學生說:“你們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是很聰明,也不太笨。它們可能走出迷宮,但不要對它們有過高的期望。”

最後,他告訴第三組的學生:“這些白鼠確實很笨,若它們真的走到了迷宮的終點,也純屬偶然。它們是真正的白癡,自然它們的成績也將不甚理想。”

後來學生們在嚴格的控製條件情況下進行了為期6周的訓練。結果表明,白鼠的成績,第一組最好,第二組居中,第三組最差。有趣的是,三組白鼠實際上都是從一般白鼠中隨機取樣和隨機分組的。三組白鼠的實驗結果顯然是由於訓練者對它們所持的心態不同造成的。簡而言之,學生對白鼠產生了不同的偏見,便產生了不同的心態,所以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它們。由於這不同的對待方式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學生們雖然不懂白鼠的語言,但白鼠卻“懂得”人對它們所持的心態。可見心態是一種通用的語言。

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都不要以一種消極的心態來看待它,因為這種態度已經決定了你不可能出色地完成這件事;我們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它,隻有這種態度才能使你出色地、超乎尋常地完成每件事,最終收獲成功。

智慧之源

麵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心態會造成不同結果。旅途中鞋子破了,積極者認為回到了遠古不穿鞋子的時代,然後興趣盎然地走到了且的地;而消極者則開始坐在原地埋怨,失落地放棄工前進。仔細分析,一切成敗與得失,都可以從一個根源找到答案——那就是對這件事的心態。

讓積極樂觀成為一種思考習慣

一個瓶子中裝了半瓶水,樂觀的人會說,太好了,瓶子裏還有一半的水呢;而悲觀的人則說,太糟糕了,隻有半瓶水了。人的一生基本上都隻有相對的成功,就如同瓶子中裝了半瓶水,就看你怎樣看了。

日本的水泥大王淺野一郎,23歲從鄉下來到繁華的東京時,看到有人用錢買水喝,感到很奇怪,水還用錢買麼?麵對此情景,有的人會這樣想:東京這個鬼地方,連用點兒水都要用錢買,生活費用太高了,怕難以久居,於是便離開東京。可淺野一郎並不這麼想,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生機:東京這個地方,連水都能賣錢。他一下子振奮起來,從此開始他的創業生涯,後來終於成為東京的水泥大王。

這就是一位樂觀的人的態度。樂觀對人就像太陽對植物一樣重要,樂觀就是人們心中的太陽,這種心靈中的陽光構築生命、美麗,促進它範圍所及的一切事情的發展。我們的心靈能在這種心靈陽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正如花草樹木在太陽照射下茁壯成長一樣。

那些總是隻看到事物陰沉黑暗一麵的人,那些總是預測自己可能不利和失敗的人,那些隻看到生命中醜惡肮髒和令人不快的人,將受到致命的懲罰。他們會使自己一步一步接近不幸,看到和他們期待和擔心的那些東西。

“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了鬥誌,不思進取了。

史力民博士師承行為學派,他還說,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的,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同時,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觀為樂觀的三個原則,人人都有必要學習它:

(1)不要擴大事態

如果你做一樁生意失敗了,不要說:“所有生意都難做,以後還是收山好了。”你要對自己說:“這一樁生意失敗了,我學到了些什麼呢?我下一次應該怎樣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2)不要“人”與“事”混淆

當一件事失敗的時候,不要說:“我是失敗者。”這樣你便將“事”與“人”混淆了。你要對自己說:“我做這件事總有不當的地方,才出了這麼大的錯。我下次該怎樣做才適當?”

(3)不要誇大時間

當不如意時,切勿對自己說:“我時時都是倒黴的。”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對自己說:“似乎很多時候我做得不大如意,到底原因何在?”

有些人被打擊擊垮,就是由於缺乏樂觀精神。沒有樂觀精神,處於困境的企業就無法起死回生;沒有樂觀的精神,懷才不遇的才子隻能一生抱怨,沒有任何施展才華的機會。當你立誌改變灰色的人生觀,樹立光明的人生觀,成功與健康便不再遠離你了。

一群因地震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們,各人的心態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在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去。那些將困境視為絕境的人因意誌崩潰而導致體內能量係統不能有效地工作,身體各個機能逐漸喪失。在缺水缺食物的情況下,這將是他們把自己迅速推向死亡的手。而那些意誌堅強,堅信光明終究會到來的人,體內會製造出永不枯竭的生命能量,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就是樂觀給我們提供的力量,它大到足以支撐整個生命。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考習慣呢?

(1)遇到事情時,我們應該往好的方向想。一定要懂得積極態度所帶來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有時,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此時,我們應承認現實,然後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我們還可以把思路轉到別的事情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輕鬆地克服厄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3)不管多麼嚴峻的形勢向你逼來,你都要努力去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取得微小勝利的努力。你越樂觀,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大。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長了。

(4)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5)偶爾也要屈服。當事情真的沒有辦法解決而讓你遇到重創時,你千萬不要變得浮躁、悲觀。因為,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你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人生希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

(6)在閑暇時間,你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7)當你失敗時,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十個問題,你做對了五個,那麼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的,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五個問題。

(8)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9)要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些想不開的人,在煩惱襲來時,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誰都比自己強。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方麵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麵依然是很幸運的。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請記住一句風趣的話:“我在遇到沒有雙足的人之前,一直為自己沒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這樣捉弄人,但又充滿著幽默之味,想到這些,你也許會感到輕鬆和愉快。

智慧之源

樂觀是一種精神,是在處於困境時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擺脫困境,靠的就是樂觀的精神,在樂觀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努力拚搏。因此,年輕的我們應該讓積極樂觀成為一種思考習慣。

學會調整心態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自我心態的真正主人,能夠駕馭、調控自己的心態,那麼我們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中就會如魚得水,隨心所欲。

世界上沒有一條筆直的路,所以在為人處世中,我們要樹立多走彎路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的深刻觀念。其實,這是事物發展的本來規律。也許,沒有什麼比光線更直的東西了,但自然科學家們早已發現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真理:表麵上沿直線傳播的光線,如果從微觀上分析,其實是以“波”的方式沿曲線向前推進的。光線如此,更何況極其複雜的社會呢?

但人類由於實現目標的願望過於強烈,往往希望自己的目的一朝達到,希望“羅馬在一日之間建成”,一旦自己的願望和欲求受到阻撓和挫折,往往會“氣不打一處來”,由此而導致許多愚蠢和魯莽的舉動。所以,為了實現以迂回的“圓”的方式辦好每一件事,首先要學會有效地調整和控製自己的心態。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家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兒,我就會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心態。

明代呂坤對此類生活中常發生的事看得很透徹,400年前他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禍福關係。”忍,是忍耐;激,是激動。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克製:能克製就能得福,不能克製就可能帶來災禍。所以這是一個必須認真麵對的關口。

警察馬爾蒂和流浪漢埃裏克之間發生的悲劇,不就驗證了呂坤的話嗎?

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這些話很值得玩味。其實,人完全可以調控自己的心態。

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左右了他們的心態。

的確如此,如果上麵那個法國警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認為:瞧!那個可憐的流浪漢需要一支煙!那麼,他的心態就會徹底改變。如果流浪漢也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就是一支煙嘛,他不給就算了,還可以找別人要。那麼,他的心態也會得到改變。所以,我們隻要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推銷員一見到大人物就嚇得要死,他去谘詢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問他:“你見到一個大人物時,是不是願意四腳著地爬進他的辦公室裏,拜倒在他腳下?”

“當然不願意!”推銷員氣憤地說。

“那麼你為什麼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心理學家又問他,“你走進一個大人物的辦公室時,願意像一個乞丐一樣伸著你的手,乞討一角錢去買咖啡喝嗎?”

“當然不願意!”

“既然如此,那麼你就應該明白,你過分關心對方對你的看法,實際上就等於乞憐於人!你難道不明白,你這樣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讚許,乞求他把你當人看嗎?”

從此以後,他在大人物麵前不再感到恐懼和緊張了。心理學家的話改變了推銷員對大人物的看法,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他的心態。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因自己的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弗蘭克爾卻對他說,他替他感到高興。老人不解地問道:“你怎麼能這樣說呢?”於是弗蘭克爾給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萬分痛苦。既然現在是老伴先死,他就該義不容辭地承擔這種痛苦,並為老伴不會受這種罪而感到慶幸。這位老人接受了弗蘭克爾的觀點,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心態也逐漸變得平和起來。

契訶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更進一步寫道:“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裏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手指頭紮了一個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要是有窮親戚到別墅找你,那你就不要白臉,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說去做吧,你的生活會歡樂無窮!”

因此,隻要你調控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可以獲得成功、幸福和快樂。

如果我們能夠做自我心態的真正的主人,能夠調整、控製和駕馭自己的心態,那麼,做到待人接物、處事應世上的“圓”,就非常容易了。

智慧之源

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左右了他的心態。

好習慣是享用一生的財富

柏拉圖曾經告誡過一個遊蕩者:“人是習慣的奴隸。”英國詩人德萊敦也曾說:“首先我們養成習慣,隨後習慣養成了我們。”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這個“不同”的基本點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齊聚一堂,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是在幼兒園裏。”

“您在幼兒園都學到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