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超越內心的恐懼(3 / 3)

“把自己的東西的一半分給小夥伴們;不要拿不是自己的東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主動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我學到的全部,而它們讓我受益終身。”

這段對話是耐人深思的。俗話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這說明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追隨人的一生,對人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可見,習慣對人的影響是多麼深不可測。

好的習慣對你的影響也許是滴水石穿的,在潛移默化中讓你在學術、事業中領先別人,也可能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一個習慣性的動作言語讓你打開了成功的大門。

美國福特公司名揚天下,它不僅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上獨占鼇頭地位,而且改變了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狀況。然而,誰又能想到該奇跡的創造者福特當時進入公司的“敲門磚”,竟然是“撿廢紙”這個簡單的習慣性動作?

當時,福特剛從大學畢業,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好幾個學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麵試時,福特感到自己沒有希望了。當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他就很自然地彎腰把它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董事長把這一切看在眼裏。福特剛說了一句:“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錄用了。”從此以後,福特就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世界。

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也有與福特相似的經曆。他多次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而最終能夠簽單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隨手撿起了地上的一張廢紙並把它扔進了垃圾桶。總經理對他說:“我(透過窗戶玻璃)觀察了整整一個上午,看看哪個員工會把廢紙撿起來,結果沒有想到是你。”而在這次見總經理之前,他還被“晾”了三個多小時,並且有許多家同行在競爭這個大客戶。

福特和業務員的收獲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他們下意識的動作是出自於自身的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必然會影響他們命運的走向。

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長時間逐漸養成的,而且習慣一旦養成就不易改變。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葉聖陶先生也曾語重心長地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麵說,隻須一句,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同樣的話:“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讓我們來認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並不一定就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做任何事情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瓊斯大夫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早晨起床後,坐在餐桌旁,翻一翻有關醫療和臨床研究的雜誌。沒過多久,這一習慣就開始發揮其作用——瓊斯大夫慢慢變得博學、更富有經驗,也更加專業。在局外人看來,瓊斯大夫似乎顯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而事實卻是,瓊斯大夫智商一般。不過,不論聰明與否,都不會妨礙瓊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這正是因為瓊斯大夫擁有了一個好習慣的結果。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毋庸置疑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1093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等。在大家眼裏,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他的所有成就歸功於勤於思考的習慣。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經常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這種習慣養成後,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得到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它也會讓你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於思考的好習慣,讓他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了出來。

堅韌不拔的習慣更是造就了一位籃球場上的巨星,拉裏·伯德(Larry Bird)——一代NBA傳奇人物,曆史上最傑出的籃球明星之一。毫無疑問,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運動員。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伯德並非最具運動天賦的人選。然而,正是天賦有限的伯德,率領著波士頓凱爾特隊(Boston Celtics),三次榮登總冠軍的領獎台。既然天賦有限,那這一切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習慣”。

伯德堪稱NBA曆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就有先練習500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的習慣。有了這種習慣,不論天賦幾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三分球投手。拉裏·伯德就是這樣一位依靠良好的習慣把自己推向成功殿堂的人。事實上,貫穿於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正是這些幫助他發揮出所有運動潛能的自律的習慣。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卻總是得不到他們應有的成功。他們的確天賦過人,但是天賦卻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成就。原因就在於,真正讓成功者與眾不同的,是他們良好的習慣。

芝加哥大學的本傑明·布魯姆博士(Dr.Beniamin Bloom)開展了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的一項長達五年之久的研究。研究選取了各個領域中最傑出的20位成功人士進行了匿名訪談,其中涉及知名鋼琴家、奧林匹克冠軍、雕塑家、數學家以及精神病專家等等。此外,還有對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師進行的補充訪談,以獲取更充分的信息。本傑明和他的同事們仔細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從中能夠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以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共同點使成功人士能讓他們自己和普通人區別開來。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和勤奮,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這些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無疑會給你帶來一生受益的財富。從現在開始,從一個行為做起,養成好的個人習慣吧,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變化,它最終將會給你帶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智慧之源

良好的個人習慣不僅是一個人的修養、素質的體現,同時也是其一生的財富。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一次大膽的嚐試,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習慣性的動作,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真誠的服務,都可以迸發出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點,而它所能帶來的,遠遠不止於一點點喜悅和表麵上的報酬。

丟掉那些讓人討厭的惡習

好的習慣能助你成功,而那些壞的習慣則會成為你成功的阻礙。許多大事的成敗往往都被一些細節決定,而你的行為習慣就是這些細節的始作俑者。

一位國有企業的廠長,在企業並不景氣的情況下,接到了一筆國外訂單,價值600萬元。全廠職工聞訊無不歡欣鼓舞,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正式簽合同那天,廠長與外商談判十分順利,眼看快中午了,廠長熱情地邀請外商共進午餐,然後再正式簽訂合同。大功即將告成之時,這位廠長忽然嗓子發癢,習慣性地“啪”——一口痰吐在了地上。外商見狀立即止步,表示合同不簽了,結束了這還沒有開始的合作。原因是連廠長自己都不愛惜工廠的環境,外商懷疑這種企業領導人帶領下的職工素質和企業水準。

這件事上,外商看起來似乎有些吹毛求疵、小題大做,但是作為廠長自己來講必須反省的是:這一悲劇的製造者不是對方,而是自身。表麵看是他的一口痰,實質上是他的一種壞習慣,就是這樣一個我們很多人不以為然、司空見慣的惡習,毀掉了一筆可觀的生意,讓全廠職工的希望破滅,也使這位廠長錯過了一次成功的機會。成敗也許就在一瞬間。

一種壞習慣的養成將會讓你失去很多,也許是機會,也許是別人的尊重,也許代價更嚴重——那就是與成功的永遠隔離。壞習慣,真的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麵對可惡而又頑固的惡習,我們能夠克服它嗎?

這裏有一個大象“林旺”的故事。

“林旺”小時候被放進了動物園,它的鼻子被一根鏈條拴在了木樁上。有一次,它想掙開鐵鏈到猴山去看看猴老弟,沒想到掙得太猛,把鼻子掙得生疼。“哎喲,不得了!”林旺眼裏含著淚,心裏自言自語:“我這頭小象是掙不開這個鐵鏈的。”半年後,林旺又想到大街上轉轉,一掙鏈條,又一次把鼻子掙得生疼:“我是永遠也掙不開這個鏈條了。”兩次失敗,兩次心中自言自語,使得它再也不敢去掙那根鏈條。後來,年複一年,小林旺長大了。但是,此時它再也不想到外麵去玩兒了,因為它以為自己是不可能掙脫鏈條的。但實際上,這時的它隻要輕輕一掙,就完全可以到外麵瀟灑走一回。小林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終於老死在了一個小小的象房裏。這樣的悲劇故事,豈止是隻有動物世界在上演?人們可以自問一聲:我是小林旺嗎?非常可能!

林旺的悲劇,基於它從兩次掙脫動作中得出的一種負麵認識:我是掙不脫那根鏈條的。這關鍵的兩次自我暗示,使兩次否定性的自我評價進入了它的潛意識之中,每當碰到這樣的事,就會形成習慣性反應。不是我們無法克服,而是我們對壞習慣已經習以為常,認為它已經是我們的一部分,無可逾越了。

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壞習慣,現在,該是對它說“不”的時候了。

改掉壞習慣,我真希望能跟你說那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但是不然,你一定得努力去克製自己的行為,時時刻刻。

也許你以前也曾經嚐試過要改掉某些習慣,也許成功了,也許沒能成功,但這次你定會成功的,隻要按照下列的方法做:

首先,研究一下你的壞習慣,觀察它所帶來的後果,你就會開始痛恨這個習慣並懷疑你當初是怎麼養成的。

然後指出你的壞習慣到底是什麼,給它下定義。如果那是你要戒掉的,這麼做並不難,但需要具體一點兒,這樣能更好地幫助你克服它。比如,“暴飲暴食”,你可以把它具體為:“吃了太多的麵包及蛋糕。”這樣一來你就知道要避免再去做什麼事了。

經過了觀察和界定,你就可以開始戒掉它了。誠如我們所知,剛開始,習慣的衝力反而會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人老改不掉壞習慣的原因。下麵這些指示會幫你度過這個階段:

(1)完全停止那個習慣,不要用逐漸減少次數的方法。譬如你想要戒煙,但如果一天裏仍需抽它幾支煙的話,那些煙反而會激起你更大的吸煙欲望。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支也不抽。

(2)想改掉某個壞習慣時,千萬不要為你壞習慣的壞處打折。例如你想改掉說話太快的習慣,當你將速度減慢時,你或許會想,你這樣一來會浪費很多的時間,或是令人不耐煩。但你的這種想法並不可靠,它隻是受了想再回複到原先習慣狀態的影響罷了。

切記隨時提醒自己不要一再地這樣想:也許我的這個習慣並不是真的不好?

(3)你突然感覺到有種強大的衝動想要恢複舊習慣時,試著把衝動發生前的情況及心境詳細地記下來。例如那時您覺得很寂寞、很愚蠢或是沒有自信等。把這些感覺記下來,然後在可能再引發這種情況的時候保持警覺。

(4)有了過失,不要責備自己。先要找出症結在哪裏,馬上從頭再來。比如你一直在改掉咬指甲的習慣,但你卻在一次求職麵試時又重犯了這個老毛病,真是糟透了,你怎麼能不痛恨自己而且再也無心改掉它了呢?其實不必如此。你完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嶄新的人,不是原來那個喜歡咬指甲的人,並記住明天決不再犯今天的毛病了。

(5)不要用補償的方式來戒掉壞習慣。例如有些人一整個禮拜都在節食,但到了周末卻拿大吃蛋糕作為補償,其結果不隻是增加了卡路裏,還使暴飲暴食的欲望更加強烈。沒有任何報酬,才能顯示你靠自己意誌把它戒掉的決心。其實,如果你真能改掉壞習慣,之後所得的自由心境也就是最好的報酬了。

(6)時刻記住:你以後的感覺會跟現在的不一樣。那就是說,要時刻提醒自己以後自己會更好,要有動力和信心。現在或許你暫時會感到改壞習慣的壓力,但漸漸地你就會適應——兩個星期,甚至更快。

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後,你就有了一種成就感——你已擺脫了自己不好的習慣,並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原來,我可以克服我自己的惡習!這一點不是最可喜的嗎?

智慧之源

“習慣”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幾乎無處不在,而且潛移默化地決定著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我們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的習慣使然。而那些不好的習慣時刻影響著我們,在毫無察覺的時候妨礙著我們的成功。

二十一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

習慣是人生中的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它會幫助我們輕鬆地獲得人生的快樂與成功;用得不好,它就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很費勁,甚至能毀掉我們的一生。因此,能否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能否獲取成功的關鍵。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行為就會形成一個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它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它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想法。

習慣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而且你還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如果你沒有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就跨入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即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還會回複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一個人就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他“效勞”。

中國有句古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的含義有兩層,一層是人的本性很難改變;第二層是人的本性雖然很難改變,但並非改變不了,隻是難了一點兒而已。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做一個有計劃的成功者,就應該去有計劃地為自己塑造好的習慣,去做“不容易的事”。

現在開始改變,用二十一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你就會驚喜地發現:你的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智慧之源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養成一個習慣也是一樣,它需要一個過程。但如果你夠用心,二十一天,你就能養成一個好習慣,並讓它伴你一生,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