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際關係的藝術(2 / 3)

從這兩段故事中可以發現,有人對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一方送禮,對方往往會視為理所當然而接受,甚至有時會覺得是否有何居心,而產生警戒心。但是,不對其本人而對他的家人表示深切關注,對方就會想:“看,人家甚至用心到了這樣的地步!”較之自己的被厚待更加深深感動。就好像“射人先射馬”一樣,比本人更加厚待其周圍的人的做法,使沒想到那麼遠的對方,同時深深感到自己的費心,也是一種具有效果的手段。

某公司招待客戶時,總是連太太一起招待。單單隻招待客戶的話,隻不過是利益交換,類似商場上的關係,但由於太太們的加入,便變成了非正式的關係。更進一步說,是從理論的境地進入了友情的境地。而且很少有機會參加宴會的太太們,對於公司的周到也會十分感激,太太的這種情緒,應該也會傳達給先生。於是會不自覺地對招待公司“感恩”。

另外,慈善捐助、義演救災等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活動,便是一種看似倒貼、實質更賺錢的賣乖,是在做“軟”廣告。當然我們歡迎這種麵向社會大眾的賣乖。

在這方麵,賽菲爾現象值得注意:南京大學學術報告中心,2002年中旬推出了一個“賽菲爾演講周”的活動,演講者有南京經濟電台“今夜不設防”主持人甘霖、影視專家孟健等名士,他們縱橫捭闔,跟蹤時代的課題,一時間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一周內湧向南京大學的市民及學生不下20,000人次。

如果你想知道“賽菲爾”是何許人也?那你就成為了它的廣告對象,原來它是一家洗滌用品公司,經理代表“賽菲爾”主持講座,一群身披綬帶的賽菲爾小姐不斷散發宣傳資料,噴灑公司產品之一空氣清潔劑,並在門外大廳免費試用,優惠銷售該公司的化妝品。借助新聞界的熱情傳播,賽菲爾一舉成名,在社會上刮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旋風。而整個活動,主辦者僅出資四五千元,這費用還不夠在電視台黃金時段播一次簡短廣告。“賽菲爾現象”傳導出的啟迪是,以卓越深遠的眼光資助非贏利甚至倒貼的社會公益事業,“無私”地奉獻於人,知訊者將不會忘記它進而將適時擁有它。

如果你也懂得“感情投資”,那麼你的人生就有可能徹底改變,你的事業將會紅紅火火,你的人際關係網將會牢不可破。

“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無,從生意場到日常交往都應該處處留心,善待每一個關係夥伴,從小處、細處著眼,時時落在實處。

智慧之源

會做人情,“施”比“受”更重要。慷慨地付出也能收獲巨大的回報,“施”時不一定都需要拿出“重金”,有時一句溫暖的話,一個讚許的眼光,一個鼓勵的手勢,都能使對方銘感肺腑。

逆境是歲月最珍貴的饋贈

逆境是歲月最珍貴的饋贈。當你走出逆境,笑對人生時,就像蹚過那冰冷河水的人終於爬上了岸,雖是一場人生磨難,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筆心靈財富。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對於這段話很多人都不陌生,無論你是剛走出校門還是已經在社會上打拚,這段話對於一個人在走入社會、闖蕩社會的奮鬥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這段話告訴我們:上天要把重任交付一個人時,一定會先困苦他的心誌,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軀體,窮乏他的身家,擾亂他,使他的所作所為都不順遂,這樣做都是為了要激發他的心誌,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

眾所周知,很多賢能並有所作為的人都出身於貧寒低微的底層社會,而且並不隻是古代如此,現代社會也是如此。從我們已經走過的人生之路來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

現在,讓我們想一想我們素來景仰的偉人,他們大多是苦難的學徒,他們是曆盡千辛萬苦才成就輝煌的。苦難往往最能錘煉和磨礪人的品性。苦難也往往激起人們行動的勇氣和衝勁。如果沒有困難,有的人也許就會怠於行動。在某些情形下,天才如同生鐵需要燧石敲擊一樣,也需要突然而激烈的苦難才能使他們臻於成熟與完美。而在安逸的環境中,他們卻易於枯萎和凋謝。

在馬德裏的監獄裏,塞萬提斯寫就了著名的《堂·吉訶德》,那時他窮困潦倒,甚至連稿紙也無力購買,把小塊的皮革當作紙來寫。有人勸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來資助他,可是那位富翁說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濟他的生活,唯有他的貧窮才使世界富有。”

囚監生涯往往能喚起許多高貴人士心中沉睡著的火焰,《魯濱孫漂流記》一書也是寫在牢獄中的,一部《聖遊記》也誕生在貝德福德的監獄中。瓦爾德·羅利爵士那著名的《世界曆史》,也是在他被囚監獄的13年當中寫成的。

馬丁·路德被監禁在華脫堡堡壘的時候,把《聖經》譯成了德文。但丁被宣判死刑,在他被放逐的20年中,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約瑟嚐盡了地坑和暗牢的痛苦,終於做到了埃及的宰相。

音樂家貝多芬在他兩耳失聰、窮困潦倒之時,創作了他最偉大的樂章。席勒病魔纏身15年,卻在那期間寫就了他最好的著作。密爾頓也是在他雙目失明、貧困交加之時,寫下了不朽的著作。

司馬遷忍辱受宮刑,他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承受著精神和生理上的巨大痛苦,在苦難的磨礪下創作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巨著《史記》。

當代世界的華商領袖李嘉誠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童年時期正逢戰亂,他隨父母逃難到香港,在中學就輟學到一家鍾表店打工。創業初期,他也是曆盡了千辛萬苦,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

曆史和現實告訴人們,許多成功人士都經曆過苦難的考驗和非人的困境。誰最能忍受苦難,誰的能力就最強。使人經受考驗並從中受益的不是舒適和安逸,而是磨難和困境。因為逆境是品格的試金石。正如一些香草需要被搗碎才能散發出醉人的芳香,有些人也需要通過苦難的磨煉來喚醒他們的優秀品質。一個人一旦置身於困境和需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時,他就會生發出以前意想不到的力量。如果他以前隻是柔順和自我放縱,那麼現在他就會擁有力量、生機和自我克製。

激勵人們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的苦難對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遠比漠然、散漫、慵懶地打發時間強得多。因此我們可以說,唯有艱苦奮鬥才是勝利的條件。沒有困難,也就沒有努力奮鬥的需要;沒有誘惑,也就沒有自我控製的訓練;沒有痛苦和不幸,也就不會受到忍耐和順從的熏陶。從這個角度來看,艱難、困苦和不幸一點兒也不邪惡,相反,它們往往是力量、紀律和美德的最佳源泉。

對於一個剛剛走入社會的人,對於一個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人,所有的困苦都是有益的,所有的困苦都將會磨煉他的心誌、提升他的能力。凡是在困苦的環境中沒被擊倒,並且更加奮發的人,都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堅持到底的毅力;而惡劣環境屢次磨煉,也提升、強化了他的能力和見識。這正是肩負重大責任時的必要條件!所以走過困苦的人,必能承擔大任。這就是成功的資本!

安樂的環境會使人退步、墮落、被淘汰。當然,日子過得舒服並不是壞事,但如果缺乏危機意識,便很容易退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經不起環境的變遷;很多公司的破產、國家的滅亡、個人的退步、家道的中落,都是因為如此!

唯有經受了苦難這所學校的教育,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人生經驗。格言警句和學校的教導極其有益,但如果沒有實際生活的錘煉,教育就隻能停留在理論層次上。在生活中往往會遭遇一些嚴酷的事實,這些嚴酷事實往往會使我們獲得一些書本上或學校教育中所不能獲得的真知灼見。

一個人若想事業有成,他必須得經受住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誘惑以及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在這些考驗中,他應該能行得正、走得穩。而且,他也應該能夠承受住實際生活的折磨或考驗。每一個真正的人都應該勇敢地分擔義務,都應該奉獻辛勞、熱血和汗水。

其實,要想戰勝困難並走向成功,我們就應該積極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參與日常事務。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中,才會了解我們的職責範圍,才會懂得遵守工作紀律,懂得教育自己要容忍、勤勉。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之中,我們才會不怕遭遇困難、痛苦,才會不怕麵臨形形色色的誘惑。根據我們對這些誘惑的處理,往往使我們的整個後半生變得更加堅實有力。有的時候,苦難就是一種手段,通過苦難就可以磨煉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完美之人。

任何一種幸運都有可能轉化為不幸,任何一個苦難也都有可能轉化為幸福。完美的幸福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的。如果能夠輕易得到,它就會毫無意義。所有的幸福中最虛偽的是舒適和安逸的幸福,困境和失敗,都比舒適和安逸要好得多。因為過於幸福會損壞人的道德品質,使人行為墮落。

苦難會改善人的性情和強化人的意誌。即使是悲傷,也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快樂與溫和聯結在一起。和快樂一樣,苦難也毫無疑問是對一個人的恩賜,但是,它對一個人品格的磨煉的影響卻比快樂要大得多。它磨煉和美化人的個性,教給人以耐心和服從,從而使人升華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

有的人隻注意別人成功時的情景,而經常忘卻了他們成功路上的辛勞、痛苦與危難。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上,我們必須要對苦難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且還要在社會生活中去驗證苦難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人的一生就是一所磨煉的大學,苦難磨煉的成果唯有通過感受、體驗豐富的社會生活始能獲得。人生就是如此,唯有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得深刻;唯有經曆了苦難,才會品嚐到甘甜!逆境是歲月最珍貴的饋贈!

智慧之源

逆境是通往天堂的路。當你走出逆境,笑對人生時,就像蹚過那冰冷河水的人終於爬上了岸,雖是一場人生磨難,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筆心靈財富。

逆境中需要往好處想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

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轉化的,有時可以轉好,有時可以轉壞。如果你想好事時,心情就立即可以變好,如果你想壞事時,心情馬上就可以變壞。

弗朗尼16歲的時候來到美國,因為他從8歲起就跟著裁縫師學裁縫,所以到了美國之後,他很順利地就在一家裁縫店中找到了工作。

到了22歲時,弗朗尼決定要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

於是,他和弟弟拿出所有的積蓄買下了一間禮服店,他更是信心十足地把所有的積蓄都投資在這裏。但是,接下來發生的許多事情,卻不斷地考驗著弗朗尼開店的決心。

先是在即將開業的前一天晚上,被小偷偷走了將近五萬美元的存貨,但是他不想因此就取消自己開店的念頭。接下來他再度進貨,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意外大火把所有的東西全部給燒光了。

這時,他想起來自己是投了保險的,於是便想能夠從保險公司那裏得到賠償。但是,倒黴的事情又發生了,保險經紀人欺騙他,根本沒有把他支付的保險費支票交給保險公司,所以這場火災等於沒有保險。

更慘的是,可以證明公司存貨內容和價值的一位重要證人,卻正好在這個時候去世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22歲的弗朗尼受夠了,他決定到別的裁縫店工作。但是,過了沒多久,他渴望擁有自己事業的欲望又蠢蠢欲動了。

於是,他再度鼓起勇氣,開了一家裁縫兼禮服出租店。這一次,他決定多采納別人的意見,但在大方向上他依然堅持自己做決定。因為,他始終相信從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在逆境中需要往好處想。隻有這樣,自己才能有成功的那一天。

正是由於弗朗尼堅持著這個信念,所以不久之後,他的服裝店便成為當地最有名的店鋪。

逆境中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後永遠倒下。很多人在跌倒後,都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其實,這樣能解決你目前的問題嗎?能改變你目前的狀態嗎?告訴你不能,唯有你拍拍身上的塵土重新站起來才是拯救自己的最好方法。最後告訴你即使身處逆境仍需要往好處想。

智慧之源

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會遭遇困難,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樂觀地思考問題,凡事往好處想。想法決定我們處事的態度,因此也就會影響事情的發展方向及事情的最終結果。

逆境時要重新審視自己

逆境總會讓人抱怨、苦惱,甚至迷亂,進而失去信心,但它也會激發人的進取心,對於強者來說,它是一種更大的動力。你會異常孤獨,也會異常堅強,但所有的力量來自於清醒的自我審視。

有個足球隊員非常懶惰。他喜歡穿漂亮的球衣,喜歡出風頭,喜歡聽歡呼聲,但始終不愛練球,不愛鍛煉體力,比賽時也不肯全力以赴。

一天,教練拿著一封電報來找這個球員,是他母親發來的。“念給我聽吧。”他說,他甚至懶得自己看。教練念了:“你父親病故,速回。”這個球員呆住了,當夜他便離隊回家。

不久之後,他歸隊了,這時球隊正忙著參加一項重要的比賽,冠軍決戰日那天隊上傷兵累累,教練正苦於無法調度,這位球員竟一反常態,不斷爭取上場的機會。教練對他並沒有信心,但礙於情勢,隻好勉為其難地讓他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