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70747464712,7225560267168418874,7155417000821394462,726709024847823159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七章人生需要出路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保爾·柯察金有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因此,我們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逝去了就永遠無法追回。正如,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更要讓自己的生命放出光彩。
在黑暗的舊中國,當毛澤東接觸到馬列主義思想後,他認為找到了拯救中國的唯一道路,於是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正是因為有了價值觀,他才能和一批有共同價值取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走到了一起,並用他們的價值觀去感召大眾、喚醒大眾,當大眾接受了他們的價值觀後,他們便贏得了民心,於是最終贏得了中國。
所以要讓人生有價值、有意義,你就務必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使命。一旦你的價值觀錯了,人生的方向錯了,你越努力、越成功,帶給人類的危害卻會越大,你的人生隻會是一場悲劇。
那麼什麼是人生觀呢?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價值、目的、道路等觀點的總和,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而且調節人的行為、活動方向和進行方式。
那麼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呢?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當這三者的利益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人們的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而集體利益則服從於更高的社會利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要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克己奉公,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斤斤計較,不會陷入“自我中心”而難以自拔;能夠為了崇高的理想,以頑強的意誌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積極努力做出成績,奉獻自己存在的價值,與集體共享幸福之樂。
實際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人們的一種信念。在大千世界中,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是信念對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信念在人們無能為力時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堅定信念的人,無論是來自思想意識或宗教信仰,還是來自豐富的經驗,都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取得最好的結果。因此麵對疾病或困擾,首先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如果無法戰勝時,也決不失望,承認並樂觀地接受現實。
此時此刻的你是否已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但是不管你有沒有,請銘記,有了價值觀的人生才是有方向的人生,永遠能進取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快樂的人生。
智慧之源
保爾·柯察金有一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因此,我們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讓平常心為人生把關
寵辱不驚是生命的一道精神防線。
日本有個白隱禪師,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台灣著名作家林新居撰寫的《就是這樣嗎?》頗為感人。
講的是有一對夫婦,在住處的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對“寵辱不驚”最好的解釋,反映了白隱的修養之高、道德之美。
人要有經受成功、戰勝失敗的精神防線。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一樣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隻要奮鬥了、拚搏了,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語)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人生無坦途,在漫長的道路上,誰都難免要遇上厄運和不幸。人類科學史上的巨人愛因斯坦,在報考瑞士聯邦工藝學校時,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恥笑為“低能兒”。小澤征爾這位被譽為“東方卡拉揚”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在初出茅廬的一次指揮演出中,曾被中途“轟”下場來,緊接著又被解聘。為什麼厄運沒有摧垮他們?因為在他們眼裏始終把榮辱看作是人生的軌跡,是人生的一種磨煉。假如他們沒有當時的厄運和無奈,也許就沒有日後絢麗多彩的人生。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在舉行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濤,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毀譽隻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台,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菲爾德不僅是“兩個世界的統一者”,而且是一個理性的戰勝者。當他遇到難以忍受的厄運時,通過自我心理調節,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在實際行為上顯示出強烈的意誌力和自持力,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伴著失敗,失敗伴著成功,人本來就是失敗與成功的統一體。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淩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麵對挫折或失敗,要像愛因斯坦、小澤征爾那樣,不要憂悲,也不要自暴自棄,把厄運羞辱看遠些、看開些。這樣就不會像《儒林外史》裏的範進,中了舉惹出禍端。範進一心想中舉出名,可是幾次考試都名落孫山。他飽受各種冷眼,連嶽父也看不起他。後來他終於中了舉,然而由於狂喜過度,一口痰上不來,倒地而昏,變成了瘋子。
無獨有偶。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下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個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經精疲力竭了,摔個跟頭就再也沒有起來。於是有人就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貪婪的人,總是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都失掉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盒子……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這些東西隻是暫時歸屬於我們而已,所以心態平和的人把這些財富統統都視為身外之物。
如果我們得不到希望擁有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看得輕鬆些,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過分地求全苛刻。
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讓我們記住,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也可以得到這種享受,而且他們可能比世界首富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後,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
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我們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智慧之源
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自己擁有的太少,而在於自己向往的太多,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們應該學會讓平常心為人生把關。
踏穩腳步,人生才有出路
責任是不分大小的,一丁點兒的不負責,就可以使一個百萬富翁很快傾家蕩產;而一丁點兒的責任,卻可以為一個公司挽回數以千計的損失。西點的章程說得好:“責任保證一切。”
一位零售業經理在一家超市視察時,看到自己的一名員工對前來購物的顧客極其冷淡,偶爾還發發脾氣,令顧客極為不滿,而他自己卻不以為然。
這位經理問清緣由之後,對這位員工說:“你的責任就是為顧客服務,令顧客滿意,並讓顧客下次還到我們這裏來,但是你的所作所為是在趕走我們的顧客。你這樣做,不僅沒有擔當起自己的責任,而且正在使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你懈怠自己的責任,也就失去了企業對你的信任。一個不把自己當成自己企業一分子的人,就不能讓企業把他當成自己的人,你可以走了。”
放棄承擔責任,或者逃避自身的責任,就等於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設路障,摔跤絆倒的也隻能是自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勇敢地扛起它,無論對於自己還是企業,都將問心無愧。
人生除了要承擔起你應該承擔的責任,還應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踏穩每一個腳步。
艾比力是個在農場主家幹活的小工人。他心靈手巧,會刷油漆,也會修修補補,能幹木匠活兒,也能幹電工活兒,修理管道,整理花園。他還會鋪路,對電視機的修理也頗有研究。
一天清早,艾比力就開著小型運貨汽車來了,車後揚起了一股塵土。到主人家後,他卸下工具就幹起活兒來。因為上了年紀,他走起路來腳步緩慢、沉重。雖然這樣,他還在盡力幹好自己手邊的每一件事。
他的主人有幾間村舍,其中有一間在夏天租給別人用。為此,每到春天艾比力便把自來水打開,到了冬天再關上。他把洗碗機安置好,把床架安好,還整修了路那邊的牲口棚。
有一天,艾比力在農場的南端為主人搭建了一個小垃圾棚。棚子可以從上麵打開,把垃圾袋放進去,也可以從前邊打開,把垃圾桶挪出來。垃圾棚被隔成三間,每間放一個垃圾桶。小棚子的每個門都很好使,門上的合葉也安得嚴絲合縫。
艾比力還把垃圾棚漆成綠色,以讓人想到環保。農場主走過來,覺得這個垃圾棚做得非常好,沒有什麼不滿意的。不料第二天,艾比力帶著一台機器又回來了。他把油漆磨毛了,不時地用手摸一摸。他說他要再塗一層漆。其實不用塗油漆就已經夠好了,但這不是艾比力幹活的方式。他還是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到自己最為滿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