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25歲開始工作,到65歲退休,工作的時數至少10萬小時。其中有多少時候,由於積極的心而日進千裏;又有多少時候,因為消極的心而一籌莫展?
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有些人似乎全憑直覺,福特開發福特汽車時就是如此;有些人必須學習,把勵誌的念頭應用到生活之中。
如果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能想出辦法。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一般人都回答知道。其實不一定真知道,如果真知道時,你一定能想出辦法去得到它。
有一個人1987年做木耳菌,需要2000多個裝水果罐頭的紙箱。去紙箱廠訂做,要幾元錢一個,成本太高,必須放棄。怎麼樣能得到這些紙箱子,幾天來,他冥思苦想,吃不好睡不著。如果沒有這些紙箱子,做好的木耳菌就運不出去,必須要找到這些紙箱子。他不僅在思想上明確他要什麼,而且達到吃不好睡不著的程度。一天,他騎自行車路過一個食雜店,正趕上有人給食雜店送貨。看到車上的水果罐頭紙箱,他十分敏感。普通的紙箱,變得色彩斑斕,被放大了許多倍。他當時的感覺是,眼睛裏沒有別的,看見的就是那些紙箱子。心裏想的.眼睛裏看的,全是紙箱子。他立刻下了車,扶著自行車站在路旁觀看,腦子裏突然蹦出一個想法,食雜店賣完了罐頭,剩下的紙箱子一定沒用,可以回收。全市有上千家食雜店,說不定問題就解決了。想到這裏,他走上前去,一打聽,廢品站回收,一個紙箱才賣一毛多錢。“我給你三毛,賣給我吧,有多少要多少。”成交了。他和一位朋友,騎著三輪車跑了半個月。跑遍了全市的大街小巷,終於收到了2000多個紙箱子。一瓶木耳菌僅增加成本1.5分錢。
這裏的關鍵是兩條,第一,知道自己要什麼,十分明確;第二,達到心動的程度,達到冥思苦想、吃不好睡不著的程度。有了這兩條,總能想出辦法。一般的人追求成功,都達不到這種程度,所以成功距他們會十分遙遠。這是拿破侖·希爾的成功智謀之一。
13歲盯上“指揮”的位置
李心草13歲進了雲南省藝校,學的是長笛。可是,第一堂排練課他就被指揮老師給迷住了。他盯著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雙目炯炯有神,全神貫注,生怕漏掉哪一個動作,好像要把老師動作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印到腦子裏。下課了,別人都走了,他卻不肯離去。他慢慢走到指揮台上,掃視一下全場,然後模仿著老師的動作,輕輕抬起兩隻手,用力向下一劃,隨即揮舞起來……啊,簡直太好了,所有的人都得聽從他的指揮,隨著他的意誌動作,這簡直太了不起,太偉大了。
一個13歲的孩子,就這樣從心裏湧起想當樂隊指揮的念頭。
一般來說,一個孩子,想想也就完了。人在少年時期,哪一個人沒有產生過爛漫的夢想呢?可是,沉重的現實生活往往把有些人的美麗夢想擊得粉碎。然而,李心草卻不然,從那一刻開始,他就再也不能忘卻這個念頭。無論在哪裏,他心裏隻要哼著歌,手就下意識地抬起來隨著節拍擺動,身心便沉浸在那指揮的殿堂裏。一遇到排練課或者演出,他就把周圍的什麼都忘了,光盯著指揮。他心中的空間,被指揮塞得滿滿的,再也放不下別的了。於是,他心中想當指揮家的願望,就像補充了營養一樣,在心中慢慢地長大。直到有一天,他衝著藍天高聲喊道:“我要當指揮家!我要當指揮家!”“家”字被拉出了長聲。他把自己的願望告訴蒼天,蒼天就回應了他。他以後的路就是證明。不然.一個13歲的孩子,怎麼說當指揮家就能當上呢?
不,我們還是從他的行為中去找答案。他確定了當指揮家的目標,他眼睛看的,心裏想的,行為做的,就都往這個目標上使勁了。藝校沒有指揮專業,他隻得練他的長笛。但是,13歲的他卻找來了指揮方麵的書籍學習。沒有任何人讓他這麼做,他的動力來自於他心中的目標。
他不僅學習書本,他還要實踐,把書本上學到的用起來。可是,他去指揮誰呢?到哪裏去指揮呢?誰聽他一個13歲孩子的指揮呢?他為此挺苦惱,整天琢磨這個事。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藝校裏人才比比皆是,何不組織一個業餘樂隊呢?他立刻去串聯,去溝通,真就把一個40人的小樂隊組織起來了。他高興極了,自己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當仁不讓,自己跳上指揮台,自己當指揮。心中的激情噴湧而出,小小的指揮棒,指揮著40個人,演奏出威武雄壯的樂曲,那感覺,真是棒極了。第一次排練下來,他興奮得一晚上沒有睡著覺。
從二年級一直到五年級畢業,他一直指揮著這個小樂隊。小樂隊成為他成長的搖籃,4年裏,他逐漸成熟起來。有一次,某部隊演出團請學校幫助排練,學校把這個任務交給李心草。當時,李心草隻有15歲,部隊的官兵們看著他,心裏七上八下,一產生了不少想法。可是,李心草往指揮台上一站,那被雄心和藝術浸泡過的手臂一揮舞,官兵們的想法頓時煙消雲散。李心草隨他們下了部隊,幫助他指揮的演出團捧回了“老山杯獎”,部隊和學校都對他刮目相看,並傳為佳話。
但是,他離指揮家還很遙遠。他不死心,還得往前奔。他把床頭貼滿了李德倫、小澤征爾等指揮家的照片。他的雄心熊熊燃燒。可是,怎樣再提高?他要進中央音樂學院指揮係深造。談何容易,頭一年落榜,又奮鬥了一年,他為此花費了兩年的心血。他沾了年輕的光,當他終於如願以償時,他才19歲。
考是考上了,可是,學校的課他聽不懂。他來自邊遠地方.教育基礎薄弱,老師對他發火,說他“沒資格上指揮係”。他自尊心受到刺傷,可這更加激發他奮發向上。他比別人多花費幾倍的努力,沒有假期,沒有業餘時間,他用兩年的時間補習了基礎課。他的體重下降到41公斤。
他的工夫沒有白費,從大學三年級開始,他的成績趕了上來,在全係名列前茅。1993年,在全國首屆指揮大賽上,李心草勇奪冠軍。1994年,李心草畢業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團做指揮。兩年後,他考取維也納音樂大學指揮係藝術家學位研究生班。1997年,在世界最高級別的法國貝桑鬆指揮大賽上,李心草獲得第二名。1999年,李心草回到祖國,成為中國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2002年,李心草第一次獨立率領中國交響樂團赴日本、澳大利亞、歐洲及台灣地區巡回演出了20多場,獲得巨大成功。
李心草32歲了。他隻用了大師提出的一半時間——10年,就完成了從“指揮”到“指揮家”的飛躍。
隻要確定目標,並且雄心強烈,必然能找到實現目標的辦法。李心草的路,告訴了我們這個最普通的道理。
中國口哨女皇
家在四川樂山的秋鳴,從小就愛吹口哨。她經常對著鳥兒吹,經常在山林裏吹,一吹就是幾個小時。
為什麼不唱呢?她說,吹口哨就像演奏樂器一樣,是借樂器表達感情,而不是直接抒發,比較含蓄一點。我一高興就吹兩聲,慢慢就吹起來了。
這一吹不要緊,就吹了十幾年,從小女孩吹成20歲的大姑娘了。
到了定誌向的年齡,她突發奇想,將來就當口哨藝術家。
首先是父母反對。一個女孩子,成天吹口哨,成何體統。在家吹也就算了,管不了你,還要當成工作來吹,怎麼能行?看看360行,看看各種藝術,哪有吹口哨這一行,哪有吹口哨這門藝術?社會不承認不接受,你靠什麼生活?
父母硬把她報考的藝術學校改成了衛校。而且考取後,又親自陪同女兒到北京醫科專修學院報到。
父母之命難於違抗。可是秋鳴不死心,也不服氣。她學著醫,心思卻仍然在口哨上。每天都到沒人的地方練上幾小時。她想,路是人走出來的,可以創造一門藝術,隻要有人願意聽,就能打開一片新的藝術天地。她絕不放棄努力。
一天晚上,她躺在床上聽收音機,突然收到一個調頻的熱線電話台。她馬上撥了一個電話。她問出了一個父母多年來給她造成極大精神壓力的問題——女孩子吹口哨是不是就沒有女孩子樣?
“這是中國古老的封建觀念……”對方給了她一個滿意的回答。她受到鼓勵,又問了心裏積壓的許多問題,最後,她聽說是《大中國》的原唱高峰在回答她的問題,就對著話筒吹了一段《大中國》。話筒裏立刻傳來了掌聲。
那天晚上,她接到了17個支持鼓勵她的電話。
一發而不可收。她被邀請到各地演出。北京音樂電台、北京文藝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還邀請她做嘉賓主持。她終於棄醫從藝,並被人們戴上了“中國口哨女皇”的桂冠。
姑娘吹口哨吹出了名堂,不僅證明了“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且證明了“有目標,就能找到辦法”。
“克隆”卓別林
2000年10月的一天,張殿超與女兒到沈陽太原街購物。突然幾個老外衝著他們喊:“查理!查理!”老外說他太像“查理·卓別林”了,又是合影,又是吃飯,好一頓鬧騰。
回到家,張殿超興衝衝地跟妻子講述自己的奇特遭遇。妻子仔細端詳著他,大聲說道:“哎呀,我怎麼跟你過了這麼長時間都沒發現,你真是太像卓別林了。行了,啥也別說了,你就當‘卓別林’吧!”
2003年張殿超47歲。先前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工作,修理廠倒閉後,到一家公司當小車司機,一直在為生活奔波。經妻子提醒,他打算試試。
可是,他沒演過節目,沒登過台,現在要當演員,他心裏沒底。他說:“當演員這事兒,我可能幹不了。”
妻子說:“還沒試,怎麼就說不行,車到山前必有路!”
妻子夏貴娟態度積極,和女兒張雪一起,東跑西跑,買來一大堆有關卓別林的書籍和影碟,還買來圓禮帽、手杖、緊身上衣、寬鬆的褲子,還有45碼的大皮鞋,把張殿超全副武裝起來。
別說,還真是像極了。可一動作起來,就露餡兒了,一點卓別林的影子都沒有。
練一次,不行;再練一次,還不行,張殿超灰心了。妻子說:“練,總有一天會行!”
下了班,天天晚上不幹別的,穿上卓別林的行頭就開始練,妻子和女兒陪著,不練到半夜誰也不許睡覺。
下了苦功總會有收獲,漸漸有那麼點意思了,漸漸地與當“卓別林”就差不多了。
“2001年元旦,迎新春晚會,這是個機會,”妻子說,“露一下臉,試試,看看反映。”
張殿超一上台,就開始緊張。可是,他那身卓別林的打扮,還有那鴨子步,一下子就把觀眾逗笑了,全場報以熱烈掌聲。他繃緊的神經一下子鬆弛了許多,盡管有些動作還不很到位,但是觀眾反響的熱烈和歡迎的程度,使他受到極大鼓舞。
回家後,他又刻苦練習了兩個多月。終於,妻子和女兒都滿意了。接連的演出,張殿超的名字傳遍了沈陽城。
接著,福建東南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一場又一場的演出開始了。他辭了原來的工作。出場費由每場500元上升到數千元,還有了經紀人。美國芝加哥傑克·巨人演出公司還邀請他2001年夏天到美國去演出,出場費每場3000美金。
張殿超的經曆說明,關鍵是定下目標。隻要定下目標,辦法總會有的。
21歲就想生產摩托車
李書福1963年生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個農民家庭。1984年他高中畢業後,這個農民的兒子卻產生了一個夢想——生產摩托車。當時,他隻有21歲,手中隻有l萬塊錢。他的夢想離現實實在是太遙遠了。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卻步。
生產摩托車需要錢,他先要掙錢。他用手中的l萬塊錢租了5間房子,與人合夥辦起了北極花冰箱廠。5年賺了200萬元。
25歲的李書福覺得,有200萬元就可以起步了。他跑到國家機械部去申請生產摩托車許可證。25歲的一個毛頭小夥子,會受到怎樣的接待,是不難想像的。雖然他壯著膽子稱自己已有5000萬元,接待人員還是對他充滿疑惑。他碰了一鼻子灰,無可奈何地回到台州。
回來後,他冷靜地想一下,他才明白,200萬元才哪到哪呀,根本不夠。還得掙錢啊!他深入市場,尋找掙錢快的行業。他發現鍍鋁裝飾板市場前景廣闊,全國隻有兩家生產廠而且質量不理想,他立即投資幹起來。幾年下來,年銷售額達到2億多元,國內市場覆蓋率達到80%。
錢掙足了,他的摩托車夢又開始活躍起來。可是,生產許可證辦不下來,怎能投入生產呢?他日夜思考,怎樣突破這一屏障。有一天,他得到一個消息,杭州一家國有摩托車廠快要倒閉了。他心裏一動,立刻有了辦法,何不利用他們的生產許可證呢?他馬上趕到杭州,經過幾番艱苦的討價還價,雙方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1992年,李書福的浙江吉利摩托車廠終於成立了。
夢想的實現距他產生夢想僅僅時隔8年。這一年,李書福29歲。
8年,他實現了多麼巨大的跨越呀。這證明了成功學的一個原理,隻要有目標,必然會產生實現目標的辦法。因為定下目標以後,巨大無比的潛意識會替他做這件事。
到1998年,吉利集團的摩托車產量達到35萬輛,不但占領了國內市場,還出口到22個國家。
李書福又產生了新的夢想,想生產汽車。他看準了一個市場的空當,三四萬元的低檔轎車沒有人生產,而老百姓需要它,因為他們手中隻有這麼多錢。
資金已經不成問題,他已有26億元的儲備。同生產摩托車一樣,障礙來源於生產許可證。他用同樣的方法衝破了障礙,與有汽車生產許可證的四川德陽一家汽修廠合作,成立了四川吉利汽車製造有限公司。1999年,他投資5億元,建立了占地800畝的汽車製造中心,開發家庭用的微型貨車和輕型轎車。到2000年底,汽車日產量達到了300台。
他的汽車夢又實現了。
六年發展成千萬富翁
1986年。浙江省桐廬縣桐廬山村,25歲的陳金義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心裏一陣接著一陣地激動,再也不甘於原來已經幹過的工作了。他當過民辦教師和油漆工。他開始蘇醒。他要出去賺錢。
這個時候,在他的動機上沒有環繞更多的光環。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賺錢,什麼能賺錢就幹什麼。他要改善貧窮的生活。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帶上500元錢出村了。去哪裏?他決定去東北,那裏資源豐富,是一塊寶地。他到了東北,走了一城又一城,走了一鄉又一鄉,幹過各種各樣的短工。他終於發現蜂蜜是個好東西,既可藥用,也可食用,營養價值極高,價格也不菲,是個掙錢的好門道。於是,他選擇了蜂蜜作為賺錢的手段。
開始時,他沒有資金,隻能小打小鬧。他感到這樣太慢,何時能把事業幹大呢?於是,他回到家鄉,向親戚們借貸,終於籌集了1萬元,辦起了桐廬蜂業經理部。
他又返回東北。為了擴大經營,他到處尋找蜂蜜貨源。為了節省時間和經費,他晚上乘車,白天考察、聯係業務。他終於找到了足夠的貨源,也了解熟悉了市場。
到了1989年,他已有了3萬多元的積蓄。80年代有個“萬元戶”的詞兒,成為“萬元戶”就不簡單了。但是,陳金義的經商思想已經覺醒,小富小康已經不能使他滿足,他要擴大業務。他日夜想著怎樣才能憑手中有限的資金把事業幹大。他想辦一個蜂王漿口服液加工廠。他1986年起步,才三年,就定下了新的目標。
手裏隻有3萬塊錢,怎樣實現這個目標?他開始動腦筋想辦法。他想出了兩個辦法,一是向銀行貸款;二是聯營合作。他開始了解銀行的情況。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他把自己的3萬元存入銀行作抵押,從銀行貸款6萬元,又把這6萬元存入另一家銀行作抵押,再貸款12萬元。就這樣,他在6天的時間裏貸到30萬元,辦起了蜂王漿口服液加工聯營廠。他的目標又實現了。
到1992年,他有了更多的資金。他還不滿足,還要擴大。他想出了更新的辦法。他到上海購買了4000張股票認購證,再把這些認購證轉手出讓。他得到了更多的資金。完成了資本的積累過程。他成立了獨資經營的皇家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688萬元。他還出資100萬元,在杭州開辦了屬於他自己的口服液加工廠,在廣州辦了兩個分廠。在北京等13個省市設立了辦事處。在杭州成立了飲料中心,推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金義”奶兒童營養液。
他的資金很快達到了幾千萬元。這時,他聽說上海拍賣7家長期虧損的小型國營商店。他一舉買下了6家,在中國最大的都市上海有了自己的陣地。同時,這件事觸動了全國的理論界,國務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有關部門等聯合發起了“陳金義現象”理論研討會。陳金義成為新時代的一個典型。
2000年,金義集團年總產值已達到30億元人民幣。
回顧陳金義的曆程,從1986年500元開始,到1992年末,僅僅6年時間,他就發展成千萬富翁。他的經驗是,要想成功就要確定目標,然後圍繞目標想辦法。他說,肯定能想出辦法。
擁有一個正確的思考方法
每一個身軀的內部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
有一次,拿破侖·希爾閱讀時看到一件極富戲劇性的故事,說的是戰爭期間一名海軍水兵的事。這位頭腦清楚、思路條理分明的海軍水兵使得他身邊的人無不感到驚奇,毫無疑問,他在危機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也使他自己驚奇不已。
現在我們來說這段故事。在二戰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裏無雲,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按例巡視全艦時突然停步站立不動,他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麵上浮動著。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可能是從一處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
抓起艦內通訊電話機,他通知了值日官,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又很快地通知了艦長,並且發出全艦戒備信號,全艦立即動員起來。
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清楚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立刻提出各種辦法。他們該起錨走嗎?不行,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動引擎使水雷漂離開?不行,因為螺旋槳轉動隻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發水雷?也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太接近艦裏麵的彈藥庫。那麼該怎麼辦呢?放下一隻小艇,用一支長杆把水雷攜走?這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大家立刻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他們向艦艇和水雷之間的海上噴水,製造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後再用艦炮引炸了水雷。
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他當然不凡,但是他卻隻是個凡人。不過他具有在危機狀況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
不論有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影響到你的狀況,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你就能發揮出積極心智的力量,並且因而產生有效的行動。
創造的潛能來源於三個方麵——大腦的構造、生命的本能和潛意識。
首先,大腦的構造是現在人類所能生產的任何形式的電腦都無法比擬的超級電腦。它的主要表現是存儲量巨大無比,反應速度奇快無比。而這樣的大腦每個人都有一部,任何降生於現代的人無一例外。誰能把自己劃到這個範圍之外去呢?人和人的差別表現在對這個大腦應用的程度如何。你是否給它分配了任務?隻要你給它下達任務,它就忠實地為你服務,服務的結果使你表現出一係列的“天才”。你如果不啟用它,不給它分配任務,它隻好在那裏浪費著。而這是一個最大的浪費。
第二,生命有許多本能,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本能——成功本能,這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而且沒有差別,不會有的人本能大一些,也不會有的人本能小一些。而人與人之間表現出來的差別是由於各自對這個本能發揮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關鍵是你是否給它確定目標。目標不同。決定了人們成功表現的不同。沒有目標的人,隻能呈現不成功狀態。
第三,潛意識也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隻要你擁有一個現代人的生命,就具有與任何人相比都毫不遜色的潛意識。它怎樣為你服務,關鍵看你為它規定什麼樣的任務。關鍵也在於你自己。
不要自卑,不要氣餒,不要小瞧自己,不要否定自己,你的創造成功的潛能一點也不比別人差。是否取得成功,就看你如何調動和啟用它們。調動和啟用得好,你就能成為成功者;調動和啟用得不好。你就隻能處於茫然沉睡的狀態。相信自己有創造的潛能,相信自己有自立於生命之林的能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你的生命就能進入良性發展的狀態。這是拿破侖·希爾成功哲學的重要原則之一。
人人都有致富潛能
“人人都有致富潛能。這話,許多人不相信。有人說我運氣好,什麼運氣好哇,如果我不學習,如果我不去做,億萬財富會自己落到我身上來嗎?”翟美卿這樣敘述著她的致富經驗。
20年前,翟美卿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了。那是20世紀80年代,廣州比全國提前出現了做生意的潮流。而且這種潮流的出現帶有“前衛”和“時代”的特征。翟美卿中學還沒畢業就受到這股潮流的深刻影響,她居然決定不考大學,而在心裏立下做生意的誌向。
當時,她可沒想什麼“運氣”呀、“潛能”呀。她隻知道自己心裏有個巨大的欲望,她隻能聽從心靈的召喚,時髦的話叫“跟著感覺走”。可是,她是個高中學生,從來沒做過生意呀。她的聰明就體現在這裏了——她先學習。她不像有些人,想做生意,馬上就做,不管自己會不會,結果屢屢碰壁。她在行動之前,先到做生意的人那裏去學,到親戚、朋友、同學那裏去“幫忙”,然後纏著人家問這問那。經過一段時間的“偷藝”,她覺得自己把“所有做生意的問題”都掌握了,她才出道。盡管如此,她的第一次生意還是賠了。雖然不多,隻賠了2000元,可在80年代,也不算少了。她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她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同樣的錯誤,不會再犯第二回。她想,關鍵是尋找買主。她就去找。她找到了一家公司,需要家具,她不假思索,馬上說,“我能提供貨源”。於是,她像發瘋了一樣,廣州、順德,到處跑家具廠。她一下子談成了幾十萬元的生意,賺了3萬元。一筆生意就成了萬元戶。80年代,萬元戶就不得了了。這時,她才21歲,正值風華正茂、浮想聯翩的年華。
總結經驗,不僅有願望、有目標和強烈的事業心,而且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此這般,便可財源滾滾。
出師大捷,翟美卿也開始總結經驗了。她想,租個家具攤位。能把生意做大嗎?隻有那麼大的一個圈子,有局限性。她又想,家具在哪裏賣,在國營商場裏賣(當時內地還基本上沒有個體商場),他們需要貨,為什麼不找他們去呢?
現在把這幾句話寫在這裏,很簡單,也很有邏輯性,當初翟美卿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卻費了一番相當大的周折。得出這個簡單的正確結論,是她絞盡腦汁的結果。她有錢了,也想租個攤位,也想過辦個小門市。究竟怎麼辦,到底路怎麼走?她被自己折騰得吃不好睡不著。不吃一番心頭苦,哪得真經順勢來呀。經過20多天的心緒不寧,一個簡單的道理降生了。她頓感心中明亮。
她從廣州出發,北上京城。她跑北京所有的國營大商場,一家也不想放過。還沒跑完,就有生意了。國華商場急需廣東的床墊子,剛剛脫銷。翟美卿立刻返回廣州,組織了一車皮240張床墊子,她返回北京,哇,沒想到,兩天就賣光了。這錢掙得這麼容易!她趕緊繼續組織貨源。提貨、卸貨、裝車、押運、批銷……全都一個人幹,忙得不亦樂乎。她不斷擴大戰果,生意越滾越大,每一天都發好幾個車皮,每個車皮都掙兩三萬。兩年下來,她23歲的時候,掙到了她的第一桶金——100萬元,為她開辟後來的事業,打下基礎。
她後來自己辦商場,自己開工廠,最後辦集團公司,成為香江集團總裁、金海馬集團董事長,還成為“中國十大女傑”。
是的,她後來不普通了,她光捐款就達兩億五千萬,僅近三年納稅就達5億多元。
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播種的收獲。當初她如果沒有那個夢,如果像別人一樣去考大學,如果不相信自己也能行,如果不相信自己有潛能,一切就都子虛烏有了。
東方記憶奇人
倪新威是記憶奇人。他能在瞬間把一行雜亂無章的數字或英文字母記住。
眼見為實,如果不表演一下人們恐難相信。
1999年12月8日晚7時,在北京大學第三教學樓內,倪新威正在表演記憶一行英語字母。由台下任意選出的4個人,每人寫出10個字母,大小寫不一,隨意排列。然後把這4個人寫的排到一起。倪新威隻看一遍,就正背和倒背都如流了。
2000年6月1日,在中央電視台《我們的世紀》少兒節目中,直播了倪新威在上海晉元高級中學的表演。這次表演抗幹擾記憶撲克。在他回答問題的情況下,讓他記住台下學生向他示意的撲克順序。他記得準確無誤。他已經是第四次在中央電視台節目中表演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倪新威宣布,誰能擊敗他,獎勵10萬元。這一消息在1999年9月13日的《北京青年報》公布後至今無人應戰。
倪新威說,他的記憶功能並不是什麼特異功能,隻要練習,任何人都能學會。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潛能,平時沒有人去開發它,在祖祖輩輩日常習慣的生活方式中,這種潛能被忽略了,把它放在一邊睡大覺,沒有理睬它。隻要學習,開發它,任何人都能具有這一功能。
倪新威說,這種方法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學,隻需三天就可以改變一個人固有的記憶模式,再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就能掌握了。他已經在北京、上海創辦了專門教授他的抗幹擾快速記憶法的學校。他說,如果僅是我一個人有特異功能,辦學校還有什麼用呢?
倪新威本人的經曆也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倪新威1963年生於四川威遠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並無驚人之處,智力一般,學習成績並不優秀。1980年考上了四川師範大學數學係。大學畢業後結婚生子,他的奮鬥之心仍然不減當年,報考了研究生。複習準備應試期間,孩子哭鬧聲,房屋臨街的嘈雜聲,使他不得安寧,靜不下心來複習。他想,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在幹擾中能學習,學習效率該提高多少倍呀。如果能找到這樣的方法,對人類將是一個大貢獻。
一般的人恐怕想一想也就完了,他卻來了認真勁兒,真的把這當作研究課題了。他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符號學、腦科學、普通心理學、記憶心理學、西方記憶史、信息加工理論等,他都一一加以研讀,寫了三紙箱數百萬字的學習筆記。經過8年漫長歲月的研究,他終於取得了“真經”。
他把學習研究的成果首先在自己身上應用,於是,奇跡出現了。一向和普通人沒有任何差別的他,產生了令他自己都十分震驚的功能。他能左右腦同時啟動,對聲音、語言、圖形同步思維和記憶。他說,這套記憶方式由抗幹擾儲存、保持和回憶三大部分組成。包括兩個係統,一個是數字編碼係統,一個是語言文字信箱記憶係統。
在自己身上應用成功了,在別人身上行不行呢?倪新威租了一間小學教室,找來幾個中小學生,利用晚上和雙休日對他們培訓。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內江七中的孫詩宇,內江六中的吳曉星兩位初中生,短訓後記憶24位無規則數字僅用10秒,不亞於他本人。這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他說,這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潛能。若加以開發,人類將受益無窮。他決定辦學校。
人生幸福在追夢
秦和1963年生人,眼睛明亮,眉宇間有一顆痣。1979年考上東北師大英語係。1983年她20歲時畢業,成為一名英語教師。
她的英語教得很特別,每到她上課,連過道上都是慕名跑來聽課的學生。她整堂課都用英語教學,這在當時的普通高中裏是極為罕見的。因此,她不斷創造著被認可和表揚的紀錄。
一天,她被叫去問話。當她從容機智地用英語回答完所有問題後,她意外地得到通知,她被聘為亞洲銀行的辦公室秘書。這是很多人都羨慕的位置,她當然高興。1988年,她到馬尼拉的亞洲銀行工作了。
工作具有迷人的色彩,異國的風情也深深地吸引著她。25歲的秦和可謂年輕得誌,盡情地享受著人生的好時光。
然而,秦和的心卻失去了平靜,被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掀起了波瀾。她看到,中國的招商引資項目屢遭失敗,而主要原因則是我們的翻譯人員隻懂外語,缺乏企業和經濟管理方麵的知識,所以翻譯時難以組織和表達準確。她想,這不行,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可是,怎麼解決呢?有一天,她早晨醒來,突然坐起身,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我要辦大學,培養綜合性翻譯人才。”當時,她身在馬尼拉呀!
她產生了辦大學的想法,就再也不能安分下來。這個想法就像躁動於母腹中的嬰兒,使她浮想聯翩,對未來充滿憧憬。
終於有一天,她做出了一個令同事們大為吃驚的決定:她要回國。
不僅同事們吃驚,父母和所有的親朋好友,無不感到驚訝。許多人惋惜地說:“多麼好的工作呀,你就這麼輕易放棄了,一個女孩子,還能幹什麼呢?”
當大家聽完她的想法時,更加驚異了,都說:“這想法太天真爛漫了,辦大學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憑你,年紀輕輕,既無經驗,也無資金,一句話,除了夢想以外,什麼也沒有,怎麼能辦起大學?簡直是胡鬧。你在拿人生開玩笑!”
秦和不理會這些,她說:“人生在世,如果不追求夢想,就是白活,即使活在金銀堆裏,跟幸福也相距十萬八千裏。”
她又說:“經驗是闖出來的,別人能,我就能!”
不過,秦和也很實際,她第一步辦了一家翻譯公司,1993年6月,她辦起了吉林省華橋翻譯公司。
兩年後,她籌措到了250萬元巨款。1995年9月,她夢寐以求的吉林省華僑外國語專修學院誕生了。
1996年,她跑貸款,建起了自己的教學樓。她提出了自己的辦校體製:封閉管理,綜合培養,外教主講,小班授課。
她成為中國目前最年輕的民辦大學校長。
她應了成功學中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隻要你想,你就能行。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沒有夢想和不敢追求夢想。
海王的三級跳
隻要想到,就能辦到;每個人要製定大於自身能力100倍的目標。這些成功學的原則在深圳海王集團總裁張思民的三件事上體現得格外鮮明。
第一件事是張思民辭職辦公司。
1989年5月,隻有26歲的張思民遞上辭呈,離開了人人羨慕的中信公司深圳投資部。辭職後,他與幾個朋友一起,聯合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補保健食品工貿公司,開始了以後曾聞名全國的海洋滋補保健品金牡蠣的研製工作。中間經曆了資金短缺、珠海公司撤出等波折,但是,不到一年,產品研製成功,第一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公司升格為集團,張思民成為總裁。這一年多的跨越使張思民的社會角色和職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思民說,當時不知哪來那麼大的勁兒,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闖出了一條路,一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就是想把公司幹起來,結果真就幹起來了。
第二件事是蓋“海王大廈”。
張思民有了幾千萬元以後,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他先在廣東惠州買下一塊地皮,建成公寓後又全部售出,賺回一筆資金。1991年,他要蓋一幢全海景式的住宅和辦公大樓,而且要蓋成深圳南山區最高的大樓,起名叫“海王大廈”。“海王大廈”由一幢32層的住宅塔樓和一幢28層的辦公塔樓及4層群樓組成,總投資要1.8億元。可是,當時公司隻有幾千萬元。全體董事會成員一致反對,理由是貸款建樓不保險;二是怕房價下跌,公司將為此而崩潰。張思民力排眾議,大廈居然蓋成了。人們對年紀輕輕的張思民刮目相看了。
第三件事是策劃並實施“擁有一片故土”銷售活動。
張思民在全國選擇36個景點,每個景點購地10畝,並劃成960萬平方英寸,象征祖國960萬平方公裏土地。由海王集團製作證書,向海內外發售。每一個獲得證書者均在36個景點各有一平方英寸土地的所有權,共計36平方英寸;將個人姓名鐫刻在北京主園內花崗岩牆麵上;將個人姓名資料存入“擁有一片故土”工程電腦庫中;免費參觀各處“故土園”;可以繼承、轉讓“故土證書”。
有人說,這是一個新時代的天方夜譚。
然而,它卻變成了現實。1993年4月26日,“中華民族故土園”北京主園在北京昌平縣奠基,李瑞環親自為主園揭幕剪彩。海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熱淚盈眶,台灣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外孫方伯豪也捐土10畝。這一創舉產生了巨大而熱烈的社會反響。“故土證書”在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亮相時,爭購如潮。經濟效益估計將達到幾十個億。社會效益更無法估量。張思民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人的潛能是很大的。要相信自己有潛能。連想都不敢想,潛能怎麼能發揮出來呢?
切紙工創出億萬資產
夏朝嘉29歲時是一個街道小廠的切紙工。這個小廠由40多位老太婆組成,生產西藥紙袋、信封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夏朝嘉摘掉了“黑五類”的帽子,走上了管理工廠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