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什麼人”和“想做成什麼事”的強烈欲望,是夢想家起飛的基點。夢想不會來自冷漠麻木、遊手好閑、不思進取。而且,我們應該深知:那些成功的人並不總是順順利利。一旦遇到困難,那就有兩種選擇:放棄或繼續,踏踏實實的夢想家是決不輕言放棄的。
愛迪生夢想製造一種用電作為能源和控製的燈,然後他付諸於行動,經過一萬多次的失敗後,他終於發明了夢寐以求的電燈。
惠蘭夢想開煙草連鎖店,經過努力,今天,聯合煙草連鎖店已經遍布美國的大街小巷。
懷特兄弟夢想人類可以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行,他們發明了第一架載人在空中穿越的飛機。
隻有擁有偉大的夢想,才能夠將夢想變為偉大的成功。
記住,製定遠大的人生目標,追求生活的富裕舒適,並不會比接受不幸和貧窮更加困難。一位偉大的詩人曾經在自己的詩句中寫下了這個永恒不變的真理:
我向生活索要一個銅板,
生活卻極不情願給我,
無論我在黑夜裏如何乞求,
依然對著微薄的收入無奈。
生活就像一個雇主,
它會按照你的要求給予,
而且當你一旦給自己定了薪酬,
就必須把工作扛起。
我的追求不高,
卻驚異地知道,
原來我的要求,
生活都會慷慨地給予。
信心的威力
隻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相信你能夠擁有財富,你就一定會擁有財富。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願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
信心,是心誌的催化劑。當信心與思想結合時,潛意識中的心靈便立即接受到震波,然後將這些震波轉化為精神的對等物,再將精神的對等物轉成“無窮的智慧”。
信心可以使思想充滿力量,你可以在強有力的自信的驅策下,把自己提升到無限的高峰。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要致富。每一個人都想要獲得一些美好的事物。沒有人喜歡巴結別人,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境況。
最實用的成功經驗,可以在《聖經》的章節中找到,那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可以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夠移山的人並不多。因此,實際上做到“移山”的人更是不多見。
也許有很多人聽到過這樣的話:“光是像阿裏巴巴那樣喊:‘芝麻開門’就想真的把山移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說這樣話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在一起了。不錯,你用“希望”無法移動一座山,靠“希望”不能夠實現你的目標。
但是我告訴我們:隻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相信你能夠擁有財富,你就一定會擁有財富。
那麼,到底什麼是信心呢?
“信心是心靈的第一號化學家。當信心結合在思想中,潛意識就會立刻拾起這種震撼,把它轉變成相等的精神力量,轉送到無限智慧的領域裏……促成致富思想的物質化。信心、愛和性欲是人類主要積極情緒中最具有威力的,當這三種情緒混合在一起之後,它們會使你的潛在意識更快地發揮極大的力量。
“有方向感的信心,令我們的每一個意念都充滿力量。當你有強大的自信心去推動你的創富巨輪時,你可以平步青雲,無止境地登上成功的道路。”
信心是成功的秘訣。“我成功,是因為我誌在成功。”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沒有毅然的決心與信心,當然成功也就與你無緣了。
信心不僅能使一個白手起家的人成為巨富,也可以使一個演員在風雲變化的政壇上大獲成功,美國第四十屆總統——羅納德·裏根就是有幸掌握了這個訣竅的人物。
裏根是個演員,卻立誌要當總統。
從22歲到54歲,羅納德·裏根從電台體育播音員到好萊塢電影明星,整個青年到中年都陷在文藝圈內,對於從政完全陌生,更沒有什麼經驗可談。這一現實幾乎成為裏根涉足政壇的攔路虎。然而,當機會來臨,共和黨內的保守派和一些富豪們極力慫恿他競選加州州長時,裏根毅然決定放棄大半輩子賴以為生的影視職業,開辟人生的新領域。
當然,信心畢竟隻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若離開了自己所具有的條件,信心就失去了依托,難以變希望為現實。大凡想有所作為的人,都須腳踏實地,從自己的腳下踏出一條遠行的路來。正如裏根,他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並非突發奇想,而是與他的知識、能力、經曆、膽識分不開的。有兩件事樹立了裏根角逐政界的信心。
一是他受聘為通用電器公司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為辦好這個遍布全美的大型聯合企業的電視節目,通過電視宣傳改變生產情緒普遍低落的情況,裏根不得不用心良苦,花大量時間巡回在各個分廠,同工人和管理人員廣泛接觸。這使得他有大量機會認識社會各界人士,全麵了解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人們什麼話都對他說,從工廠生產、社會福利到政府與企業的關係、稅收政策等等。
裏根把這些話題吸收消化後,通過節目主持人身份反映出來。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為此,該公司的一位董事長曾意味深長地對裏根說:“認真總結一下這方麵的經驗教訓,為自己立下幾條哲理,然後身體力行地去做,將來必有收獲。”這番話無疑為裏根產生棄影從政的信心埋下了種子。
另一件事發生在他加入共和黨之後。為幫助保守派頭目競選議員,募集資金,他利用演員身份在電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可供選擇的時代”的演講。因其出色的表演才能,他大獲成功,演說後立即募集到一百萬美元,以後又陸續收到不少捐款,總數達六百萬美元。《紐約時報》稱之為美國競選史上籌款最多的一篇演講。裏根一夜之間成為美國共和黨保守派心目中的代言人,引起了操縱政壇的幕後人物的注意。
這時候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裏根在好萊塢的好友喬治·墨非——這個地道的電影明星,與擔任過約翰遜和肯尼迪總統新聞秘書的老牌政治家塞林格競選加州議員。在政治實力懸殊極大的情況下,喬治·墨非憑著38年的舞台經驗,喚起了早已熟悉他形象的老觀眾們的巨大熱情,意外地大獲全勝……
原來,演員的經曆,不但不是從政的障礙,而且如果運用得當,還會為爭奪選票贏得民眾發揮作用。裏根發現了這一秘訣,便首先從塑造形象上下工夫,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五官端正、輪廓分明的好萊塢典型的美男子的風度和魅力,還邀請了著名的影星、歌星、畫家等藝術名流來助陣。使共和黨的競選活動別開生麵,大放異彩,吸引了眾多觀眾。
然而,這一切在裏根的對手——多年來一直連任加州州長的布朗的眼裏,卻隻不過是滑稽表演。他認為無論裏根的外形怎麼光輝,其政治形象畢竟還隻是一個稚嫩的嬰兒。於是,他抓住這點,以毫無政治工作經驗為借口進行攻擊。殊不知裏根卻順水推舟扮演一個淳樸無華、誠實熱心的“平民政治家”。裏根固然沒有從政的經曆,但有從政經曆的布朗恰恰才有更多的失誤,給人留下把柄,讓裏根得以輝煌。
二者形象對照如此鮮明,裏根再一次越過了障礙。幫助他越過障礙的正是障礙本身——沒有政治資本就是最大的資本。因而,每個人一生的經曆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同的是,有的人隻將經曆視為實現未來目標的障礙,有的人則利用經曆作為實現目標的法寶。裏根無疑就是後者。
成功者大都有“碰壁”的經曆,但堅定的信心使他們能通過搜尋薄弱環節和隱藏著的“門”,或通過總結教訓而更有效地謀取成功。
通過裏根的經曆,我們可以感覺到:信心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跡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想事業有成,就必須擁有無堅不摧的信心。
信心對於立誌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有人說: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擁有了這一欲望,在自我暗示和潛意識激發後,就會形成一種信心,這種信心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夠激發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幫助其獲得巨大的財富與事業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為“一個人心理建築的工程師”。在現實生活中,信心一旦與思考結合,就能激發潛意識來激勵人們表現出無限的智慧和力量,使每個人和欲望轉化為物質、金錢、事業等方麵的有形價值。
許多人擁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他們認為:有成就才會有信心,沒有成就自然就沒有信心可言。其實,這是一種十分消極的、且違背真理的觀點,有信心才會有成就,沒有信心怎麼會有成就呢?
全國各地每天都有不少年輕人開始新的工作,他們都希望登上更高的階梯,享受隨之而來的成功果實。但是他們大多不具備必需的信心與決心,因此他們無法達到頂點。因為他們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夠達到,以至於根本找不到攀登巔峰的通路,他們的作為隻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水平上。
還有少數人,他們相信總有一天會成功。他們抱著“我一定要登上頂峰”的積極態度來進行各項努力。這批人仔細研究高級領導人的作為、作風,學習那些已成功者分析問題、做出決定的方式,並且留意他們怎麼樣應對各種情況。最終,他們憑著堅強的信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拋棄自卑
如果你們的生命中隻剩下一個檸檬了,自卑的人說,我垮了,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沉浸在可憐之中。自信的人說,從這個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學到什麼呢?我怎麼樣才能改善我的情況,怎麼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水呢?
“成功者”與“普通者”的性格區別在於,成功者充滿自信、洋溢著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內心也總是灰暗而脆弱。
那麼,他們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他本來打算就這一發現做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次將自己的發現公布於世的機會。1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不同於弗蘭克林的是,他們勇敢地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可見,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緒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有一位年輕的汽車銷售經理,他的麵前本是一條充滿陽光的大道,然而他的情緒非常消沉。他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是什麼樣子,充滿了自卑感,他甚至認為自己要死了!他已經開始著手為自己選購墓地,並為他的葬禮做好了一切準備。事實上,他隻是經常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喉嚨梗塞。他的家庭醫生是一位很成功的內科和外科醫生,他勸他休息,泰然處理生活,退出他所熱愛的銷售汽車的事業。
這位銷售經理在家裏休息了一段時間,但是由於害怕,他的心裏仍不安寧。他的呼吸變得更加急促,心跳得更快,喉嚨仍然梗塞。這時他的醫生建議他到科羅拉多州去度假。
科羅拉多州雖有使人健康的氣候,壯麗的高山,但仍不能阻止這位銷售經理陷入恐懼之中。一周後,他回到家裏,他覺得死神即將降臨。
“打消你的猜疑!”拿破侖告訴這位銷售經理:“如果你到一個診所去,如明尼達州羅契斯特市的梅歐兄弟診所,你可以徹底弄清病因,而不會失去什麼。立即行動!”按照他的提議,他的一位親戚開車送他到羅契斯特市。實際上,他很害怕自己會死於途中。
梅歐兄弟診所的醫生為他做了全麵檢查,醫生告訴他:“你的病因隻是吸進了過多的氧氣。”他笑起來說:“是這樣嗎?……那我該怎麼辦呢?”醫生說:“當你感覺到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的時候,你可以向一個紙袋子裏呼氣,或者暫且屏住呼吸。”醫生遞給他一個紙袋子,他就聽從醫生的叮囑真的這樣做了。結果他的心跳和呼吸都變得正常了,喉嚨也不再梗塞了。他離開這個診所時,已經變成一個愉快的人!
此後,每當他的疾病症狀發生時,他總是屏住呼吸一會兒,使身體正常發揮功能。幾個月以後,他不再害怕,病症也隨之消失。這件事發生於30多年以前,從那時到現在,他再也沒有找醫生看過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治療都是這麼容易奏效的。有時,可能必須使用你所有的智慧,然後才能找到效果最好的療法。然而,聰明的辦法是堅持用積極的心態繼續探索。這樣的決心和樂觀精神通常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另一位銷售經理就這樣做的。
另外這個孤獨的銷售經理在一個小城市的旅社登了記,當他走進旅社給他安排的房間時,他摔了一跤,跌斷了一條腿。旅社經理把他送到附近的一家醫院,在那裏,一位主治醫生接上了他的斷腿。幾天以後,人們認為他已經不要緊了,可以走動了,於是他就回到自己的家裏。
在家庭醫生的照顧下,他似乎恢複了健康,但他的腿卻並沒有痊愈。幾個星期以後,醫生告訴他,他的斷腿將會日趨惡化,他會成為一個跛子。這位銷售經理感到非常氣惱,因為他的工作需要他用腿來跑路。
這時拿破侖又對他說:“不要相信這些話!總會有辦法的,去找到它,不要猜疑,立即行動!”然後把前一個銷售經理的故事告訴了他,並同樣建議他到梅歐兄弟診所去。
他離開診所時,變成了一個十分愉快的人。醫生告訴他:“你的身體需要鈣,我們可以給你補充鈣,但是鈣會損失掉。你要每天多喝牛奶。”他同樣也做到了。過了一些時候,那條受傷的腿就變得同健康的腿一樣強健了。
積極的心態被應用於維護健康時,要考慮到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實際上,萬事不陷於痛苦之中,是積極心態的象征。由此,你應該聽取這個建議:要機智,要有強烈生存願望去拯救生命和財產,不能自卑。
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對人類整體狀況進行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例如,某人的書法很不錯,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都一致對他的作品給予否定性的評價,那就極有可能導致他對自己書法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強化了他數學能力低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的寬容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從主體角度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曆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雖然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所以,童年經曆不幸的人更易於產生自卑。我們過這樣的體驗:孩提時,總覺得父母比我們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賴父母;另一方麵,父母也會強化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從而產生了自卑。
良好的個人素質對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礎。麵麵俱到的優秀者、強者,肯定與自卑無緣,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麵都是一個強者、優秀者,即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從理論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產生,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對此,拿破侖講述了3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的故事:
“當他們(3個孩子)站在獅子籠前麵時,一個孩子躲到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也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3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們各自的感覺。”自卑感展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存在自卑。
我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孤僻怯懦型
由於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像蝸牛一樣潛藏在“貝殼”裏,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便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怯懦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則轉為好爭好鬥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
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醜陋,她為此而羞怯、自卑,於是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否認現實型
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願意思考自卑情緒產生的根源,而采取的行為來擺脫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暫時解脫等方法。
隨波逐流型
由於自卑而喪失信心,因此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念頭,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上述各種自卑心理的表現形式,都是對自卑的消極適應方法,也稱自卑的消極“自我防衛”。心理學家實驗證實,消極的自我防衛會使精力大量消耗在逃避困難和挫折的威脅上,因而往往難以用於“創造性的適應”,使自己有所作為。這是自卑的消極方麵。
無論是偉人還是平常人,都會在某一方麵表現出優勢,再在另一些方麵表現出劣勢,也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界環境的消極反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劣勢和挫折都會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導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們能運用調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斷消極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況下,成功者運用的調控方法有以下幾種:
1.認知法——就是通過全麵、辯證的觀點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評價,認識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全知全能。人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智力,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而不是片麵地追求完美無缺。對自己的弱項或挫折,持理智的態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之視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現實,這樣便會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有能力做的事情上,可通過致力於書法、繪畫、寫作、製作、收藏活動,從而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的自卑陰影,緩解心理的壓力和緊張。
3.領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醫生幫助實施。其具體方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根本原因,使自卑症結經過心理分析返回意識層,讓求助者領悟到:有自卑感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潛藏於意識深處的症結使然,讓過去的陰影來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使人有“頓悟”之感,從自卑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4.作業法——如果自卑感已經產生,自信心正在喪失,可采用作業法。先尋找幾件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後便會收獲一份喜悅,然後再找到另一個目標。在一個時期內盡量避免承受失敗的挫折,以後隨著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再向較難、意義較大的目標努力,通過不斷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複和鞏固。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往往是在持續失敗的挫折下產生的,自信心的恢複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自信恢複一分,自卑的消極體驗就將減少一分。
5.補償法——即通過努力奮鬥,以某一方麵的突出成就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受。有自卑感就是意識到了弱點,並且心理上也懼怕這種弱點,然後又沉浸在這些弱點中而無法自拔,最後隻好尋找另外的方麵來補償自己的這種痛苦感,最終這種強烈的自卑感,反而促使人們在其他方麵超常的發展,這就是心理上的“代償作用”。即是通過補償的方式揚長避短,把自卑感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耳聾的貝多芬,成為了劃時代的“樂聖”;少年坎坷艱辛的霍東,沒有實現慈愛的母親的期望——成為一代學者,但不是讀書材料的他,後來卻在商界大展宏圖。許多人都是在這種補償的奮鬥中成為出眾的人的。古人雲:“我之才能,自非聖賢,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從這個角度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為“自卑”而彷徨,隻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腳下。
下麵介紹幾種戰勝自卑的方法:
補償戰勝法
自卑感較強人,常常通過犧牲自己的權利而讓旁人來證實自己。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差異,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是想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這種人一樣”等。這種想法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製和自責。實際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別人,更沒有別人要使你“像”。因此,要想不被周圍的環境所俘虜,走出自卑,就需要敢於麵對挑戰,並迎接它、戰勝它、超越它。補償心理學就是自卑心理學的法寶。
什麼是補償心理學呢?補償心理學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機能)。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個體總有一些偏差。為了克服這些偏差,於是從心理方麵尋找出路,力求得到補償。自卑感愈強的人,尋求補償的願望往往也就愈大。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變位),為克服自己處理上的缺陷或心理學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特征、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變成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受也愈強——而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補償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月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麵補償,最後他成了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後,還克服自卑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地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你努力糾正或者以別的成就(長處)彌補這些不足。這些經曆將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不屈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進成功,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作為發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個人的真正的價值,首先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中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你的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謂“上帝隻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想要擺脫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麵帶來的自卑感,就要善於尋找運用別的東西來替代、彌補這種自卑意識。一代球王貝利通過補償心理克服自卑的經曆,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球王貝利的名聲早已為世界眾多足球迷所稱道,但如果說,這位大名鼎鼎的超級球星曾經是一個自卑的膽小鬼,許多人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時間倒退30年。
“我為什麼總是這樣呆呢?”那時的貝利可一點也不瀟灑,當他得知自己已入選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竟然緊張得一夜未眠。他翻來覆去地想著:“那些著名球星會笑話我嗎?萬一發生那樣的尷尬情形,我有臉回來見家人和朋友嗎?”他甚至還無端猜測:“即使那些大球星願意與我踢球,也不過是想用他們絕妙的球技來反襯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們在球場上把我當作戲弄的對象,然後把我當白癡似的打發回家,我該怎麼辦?怎麼辦?”
一種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恐懼使貝利寢食不安,因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雖然自己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憂慮和自卑卻使他情願沉寂於希望,也不敢邁進渴求已久的現實。真是不可思議,後來在世界足壇上叱吒風雲,稱雄多年,以銳不可當的勇氣踢進一千多個球的一代球王貝利,當初竟是一個優柔寡斷、心理素質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貝利終於身不由己地來到桑托斯球隊,那種緊張和恐懼的心理,簡直無法形容。“正式練球開始了,我已經嚇得幾乎癱軟”。他就是這樣走進一支著名球隊的。原來以為剛進球隊隻是練練盤球,傳球什麼的,然後便是當板凳隊員。哪知,第一次,教練就讓他上場,還讓他當主力中鋒。緊張得貝利半天沒回過神來,雙腿像長在別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滾到他身邊,他都好像是看見別人的拳頭向他擊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幾乎是被硬逼著上場的,而當他邁開雙腿不顧一切地在場上奔跑時,他便漸漸地忘了自己是跟誰踢球,甚至連自己的存在也忘了,隻是習慣性地接球和傳球。在快要結束訓練時,他已經忘記了桑托斯球隊,而認為又是在故鄉的球場上練球……
那些使他深感畏懼的足球明星們,其實並沒有一個人輕視他,而且對他相當友善。如果貝利的自信心稍微強一些,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精神煎熬。問題是貝利從小就太自尊,自視太高,以至難以滿足。他之所以會產生緊張和自卑,完全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隻考慮別人將如何看待自己,而且還以極苛刻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這又怎能不導致怯懦和自卑呢?極度的壓製會淹沒本身具有的活力和天賦。
通過忘掉自我、專注於足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正是貝利克服緊張情緒,戰勝心理脆弱的法寶。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正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貝利戰勝自卑心理的過程告訴我們:盡量不要理會那些使你認為你不能成功的疑慮,勇往直前,即使明知道要失敗,也要去做做看,其結果往往並非真的失敗。久而久之,你會從緊張、自卑、恐懼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醫治自卑的對症良藥是:不甘自卑、發憤圖強、予以補償。
學會自我補償,自卑的陰影就不會再將你糾纏。每個人的天賦不同,處境不同,麵臨的機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實的感情來創造前程,這就是一個人的成就。所謂成就,無非揚長避短,盡力而為的結果。即使沒有成就,沒有建樹,隻要你充分發揮了生命的能量,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這是才能得以發揮的心理基礎。
另外,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麵對失敗。人的發展離不開失敗與成功。由於失敗對人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一個人一旦麵對失敗,該如何自我解脫(補償)呢?拿破侖·希爾認為,關鍵是要用理性的態度:
(1)做到大誌不改,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
(2)注意調整、降低原來不合實際的“目標值”,及時改變策略,再作嚐試;
(3)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調適法,即采取一點“自我調適”、“自嘲”之類的精神勝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當今社會,已大大地增加了這方麵的發展機遇,隻要你敢於嚐試,勇於拚搏,是一定會“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許多鴻篇巨作之所以由逆境而生,許多偉人之所以由磨礪而出,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的意誌!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獲得使用生命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