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才能把握成敗
堅持自己是成功的開端
生活中並沒有兩旁擺滿玫瑰花通往寫著“成功”大門的這種通道。生活是一種起伏不定的掙紮與奮鬥。
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喬·路易,小時候在美國南方嚐到了貧窮的滋味。
偉大的政治家艾爾·史密斯也是從貧民窟奮鬥出來的,最後終於獲得權力與榮耀。
傑出的黑人投手派吉在棒球尚是一種種族隔離的運動時,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很多年的痛苦歲月。
才能卓越的電視名藝人賈吉·格裏森小時候的生活十分困苦:另外一個電視明星狄克·範·戴克也曾度過一段不名一文的日子。
另外有很多人也是經過艱苦奮鬥,最後終於獲得成功的。可貴的是在奮鬥過程中,他們都能維持自己的特點。
能有足夠的勇氣,獨力挺身對抗所有邪惡的勢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電影《日正當中》的那位男主角。這位小鎮警長在友人全部背棄他的情況下,不得不挺身對抗那些回到鎮上的凶惡殺手:他雖然也很害怕,但最後還是克服了恐懼感,打敗了那批不法之徒。電影雖然是虛幻的——卻道出了生活中的真諦。
還有誰能夠像杜魯門總統那樣麵對批評而安然自處的嗎?他拒絕妥協,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理會批評者對他的攻擊。報紙侮辱他的能力,甚至連政治家也懷疑他,但他仍然對自己保持信心。
杜魯門這種“堅強的個人特點”,所麵臨最大的考驗就是他和杜威競選總統,結果他獲勝了。雖然全國的民意測驗以及報紙皆預測他無法獲勝,但他仍然堅持他一定會獲勝的信心。在開票之初,他落後杜威甚多,甚至有些報紙已經宣布杜威獲勝,但杜魯門仍然鎮靜地上床睡覺,第二大起床時,發現自己已經獲勝時,他甚至一點兒也不感到意外。
一個人的個性是什麼樣的,與他能到底成就什麼樣的事是有密切關係的。狹隘、保守、自私者也可以有一點作為,但絕不能有大作為,因為他進入了真正成大事者的人生境界中,體驗不到良好的個性——如樂觀、進取、開朗才能讓人產生積極心態的力量。
19世紀的美困人普遍具有樂觀、進取及開朗的個性,因為當時西部有很多尚未開發的土地,使得當時的美國人獲得了向某處拓展的進取精神。
他們承認,那時一個大男人會覺得他的生活充滿自由。如果生活壓力太重,或同伴認為他不行,他隨時可以收拾行李,搬到一個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很可能一夜之間就成為百萬富翁。
這些拓荒者——生活在突然死亡或突然致富的環境與氣氛中——都是個人主義者。
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曾經描寫過早期農場牧人的生活:“不僅是這些人那種狂野、自由的生活極有吸引力,而且這些人本身也極為討人喜歡。他們個性坦率、勇敢、自給自足。他們不但不畏懼任何人,也不害怕大自然。”
狂野的生活也有其不好的一麵:那就是突然出現無法控製的個人利害衝突,或人們不重視法律時,暴力就會泛濫。
然而這些拓荒者都是個性愉快的人物,他們都過著充滿活力的生活。如果新社會的規定過於嚴苛,則空曠的無主大地足以讓他們逃避社會的壓力。
黎勒先生認為:“自力更生、勇氣、充滿活力、耐力、友善、不拘束,是從不斷地開發新土地的過程中產生的美德。”
小羅斯福總統最喜愛的一首歌曲“牧場老家”,最能深刻體現這種精神。
隨著19世紀的結束,美國的邊疆地區——就地理上而言——也跟著消失了,但仍有許多人煙稀少的地區。在20世紀內,很多遷移的人口填補了這些地區的空間。德克薩斯州的人口:在1900年時尚不到300萬,到如今,已超過900萬。加州的人口在1900年時,大約是150萬,如今也已超過1550萬。空曠的土地不斷地被人占領居住,對生活不滿的人,再也無法像他們的祖先那樣逃到荒野中去了。
鐵路早已把各大城市和許多偏遠地區連接起來,飛機更大大縮短了各地區的距離,節省了更多的時間,電視機和收音機把大城市的生活價值傳送進各偏遠地區的小城鎮中,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界限在迅速的縮短。
因此,如果今天文明的壓力令你感到難過,那麼再也沒有輕易擺脫的方法了——至少在一個人U稠密的國家裏是辦不到的。但是不要因此而感到絕望,因為這並不表示你自己的“疆界”也將宣告結束。你用不著把你的疆界縮小,在你心中,有力量打擊所有前麵所描述的各種現象。也許這些力量正在你內心深處冬眠,等著你在適當的機會發掘及培養。
(1)努力培養自己的特點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你想發展自己的特點,隻有靠自己。在目前這個世界裏,“複印本”的人太多了,你應該去作“正本”。
但這並不表示你一定要標新立異,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留胡子,或站到肥皂盒木箱上發表演講。
人們很喜歡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原因之一在於,他是個很單純的人,絕不矯揉造作。雖然他是世界著名的軍事將領,卻比普通人更謙虛。他的陸軍部屬馬帝·史耐德在《我的朋友艾克》一書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艾森豪威爾將軍去拜訪他所開設的餐廳的情形:
“艾森豪威爾將軍從歐洲回國之後,來到餐館用餐。我們一起進餐,我告訴他我很希望看到他成為美國總統,我並且已經向很多人談到這件事。”
“他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他說:‘聽我說,馬帝,我是軍人,我隻想安安分分當一名軍人。’我說:‘將軍,我從來沒想要當一名軍人,但他們卻征召我去當兵。我想到時候,他們也會征召你去競選總統。’艾克回答說:‘我深信不會有這種事。’”
正是艾森豪威爾的純真和謙虛,使得他一生都倍受人們愛戴。
(2)不要人雲亦雲
事實上,要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是很簡單的,隻要我們懂得如何去生活。在某些地方,我們必須遵守團體規則,如果我們想被這個文明社會當作有用的一分子,就必須這樣,別無他法。同時在其他地方卻可以自由表現我們的特點,而顯得與眾不同。
現代生活中易犯的一項重大錯誤就是,一開始就估計得過高或行動過度:有許多人之所以購買最新型的汽車,是因為他的鄰居買了這樣一部新車:或是為了相同的原因而搬入某種型式的新屋居住。這種現象極為普遍,大家稱之為“向瓊斯一家人看齊”。
著名作家範錫·培卡德在他的暢銷書《爭名奪利之輩》中,對此種現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我參加了1958年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全國建築商大會,在會中我聽到一位房地產市場的顧問作報告說,他和他的助理在八個城市裏進行了411次‘深度訪問’,希望發現人們在買房子的時候,究竟有何考慮?他發現許多中年人買房子,都是希望替自己買一棟成大事者的象征,他並且詳細說明了如何在出售房子時,增加一點‘派頭’的吸引力。”
“其他許多的房地產專家最近也指出,‘派頭吸引力’是房地產銷售的最佳秘密武器。這位專家說,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你的廣告中加入一些法國文字。他說法文就是代表派頭。果然我們不久就在報上看到很多夾著法文的房地產廣告。”
如果你也急著向別人看齊,那你將無法獲得快樂的生活,因為你所過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某個人的生活,因此你隻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而已。
(3)訓練使你與眾不同的方法
當你在一次社交場合上發表一項意見,別人卻哈哈大笑時,你是否立刻沉默不語,退縮起來?如果真是這樣,那你要把下麵所說的這些話當作一頓美餐好好吸收消化。它們將賜給你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你在芸芸眾生中保持自己的特點。
①承認你有“與眾不同”的權利
我們都有這種權利,但許多人卻不懂得運用。不要盲從,當你的意見與大部分人不同時,可能有人會批評你;但是一個思想成熟的人並不會因為別人皺眉就感到不安,也不會為了爭取少數人的讚許而出賣自己。
②支持你自己
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你不能老是依賴他人,即使他是個大好人,他也必須照顧自己的利益,而且他內心也一定有些問題困擾他。隻有你充分支持自己,並加強你的信心,才能使你在人群中保持獨特的風格。
③不要害怕惡人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正正當當地做事——隻要你給他們公平的機會。然而還是有些所謂的“惡人”,有時會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爭名奪利;有些人利用別人的自卑感,以漂亮的空話治理人群,或恫嚇競爭者。你要學習應付譏笑與怒罵,堅守自己的權益,大大方方地表達你的信仰與感覺。記住,惡人的內心深處其實也很空虛,他的攻擊隻是防衛性的掩護而已。
④想像你的成就
有時你會覺得心情不好,或者跟某些人相處不來,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不要沮喪。這種情形任何人都會偶爾遭遇到。隻要你想像出更快樂的時刻,使你感到更自由、更活潑,那就能夠恢複信心。如果你的腦中無法立即浮現這些情景,請你繼續努力,它值得你繼續努力的。
走自己的路強於重複別人的路
“走自己的路”,這句話出自於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丁。我們在此加上“一定”兩字,即為“一定走自己的路”,這是對那些有依賴個性的人的警示。的確,依賴別人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壞習性。
在現實生活中,要保持一種心理獨立是很難的,依賴這種不良心理會不時地以各種方式侵入你的生活,而且由於許多人從別人的依賴中可以得到好處,根除這一弊病就變得十分困難了。
我們這裏所說的“心理獨立”,是指一種完全不受任何強製性關係的束縛,完全沒有他人控製的行為。這就意味著,如果不存在強製性關係,你就不必強迫自己去做本不願意做的事。保持心理獨立之所以很難,這與社會環境教育我們不要辜負某些人——如父母、子女、上級以及愛人的期望等因素不無相關。
當然,個人獨立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圓滿的人生還必須追求一種更加成功的人際關係。不過,人與人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必須以個人的真正獨立為先決條件。要實現心理獨立,就要擺脫心理上的依賴感,這意味著要根據自己的願望獨立生活,當然不是說斷絕社會交往。如果你喜歡自己目前與人交往的方式,它又不妨礙你的生活,那就盡可能保持這種交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的本身並不是一種問題,而是附帶的“義務”。義務會使人產生內疚感和依賴感,而選擇會使人得到友愛及獨立性。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隻要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選擇,也就必然會有怨恨和痛苦。
要實現心理獨立,首先就得擺脫依賴他人的需要。請注意,這裏講的是“依賴的需要”,而不是“與人交往”。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你便成為一個脆弱的人,一種現代奴隸。這就是說:如果你所需要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或死去了,那麼你必然會陷入惰性、精神崩潰甚至絕望至死。社會告誡我們,要在心理上依賴父母、老師、上級等各種各樣的人,你或許總是在等待某些人來安撫你。如果你覺得必須根據某人的意願做某事,而且事後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內疚的話,那麼可以肯定,你必須走出這一誤區。
不要因為你不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就認為自己是個天生的依賴者。沒有傑出的領導天賦並不成其為理由,因為你完全可以慢慢培養。如果我們不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考驗,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潛力。很多看似沒有領導天賦的人最終證明了自己是偉大的領導者——他們一開始很少顯示出自立的能力。
成功者從不模仿別人。他們也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他們自己進行思考和創造。他們常常自己製定計劃並付諸實施。
敢於特立獨行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隻是人口統計中的普通樣本而已,是他們組成了芸芸眾生。但是,卓爾不群又能完全自立的人實在少得可憐。
你看到的每個人幾乎都依賴於某些東西或某個人。有些人靠他們的錢,有些人靠朋友,有些人靠衣裝,有些人靠門第,有些人靠社會地位。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能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堂堂正正地立身於社會的人——他靠自己的美德而生活,完全自立,果敢有為。
當我們成長以後,我們就不能再原諒那些讓我們依靠的人了,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生來的權利就這樣被剝奪了。
當爸爸教小家夥怎樣去做一件事時,小家夥總是很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是他親自做成了這件事,他會欣喜若狂。這種征服的新感覺是一種新增的能力,會助長自信和自尊。
大學教育並不能提高人的實踐能力,它隻是給人提供了一些工具。隻有通過實踐,你才能學會熟練地使用它們。是“艱難困苦”這所學校磨煉了人的意誌,使人奠定了成功的資本。
亨利·比奇講了下麵這個他小時候學習自立的故事:“我被叫到黑板前,心裏惴惴不安,抱怨個沒完。‘這一課必須得學。’我的老師說,聲音很平靜卻相當有力。他從來不認可一切解釋和借口。他會說:‘我要的是那個問題,我不想聽到你沒能回答那個問題的任何理由。’”
“我學習了兩個小時。”
“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你可以不必去學,或者你可以學上10個小時,隨你的便。但我要的是你背下這一課。”
“這對一個嫩小子來講太難了,但我從中獲得了益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獲得了巨大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再害怕背課文了。”
“一天,他那冷漠平靜的聲音在大庭廣一眾之下落在了我頭上:‘不對!’”
“我猶豫了一下,於是從頭開始背,當我又背到相同的地方時,又是一聲斬釘截鐵的‘不對!’阻斷了我的背書進程。”
“下一個!”
我坐了下來,覺得莫名其妙。
那個同學也被“不對!”聲打斷了,但他繼續往下背,直到背完為止。當他坐下時,得到的評語是“非常好”。
“為什麼?”我埋怨道,我背得和他一樣,你卻說“不對!”
“你為什麼不說‘對’並且堅持往下背呢?僅僅了解課文還不夠,你必須深信你了解它。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則你什麼都沒學到。如果全世界都說‘不’,你要做的就是說‘是’,並證明給人看。”
一個老師能提供給學生的最好教益就是訓練他依靠自己,信賴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年輕時不學會自立,他就會成為一個弱者,一個失敗者。
學會自我尋問,可能減少更多失誤
哲學家們一直都在探尋“我是誰”的答案,從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到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他們一直在思索著,探詢著。其實,“我是誰”就是自我確認的問題。
一個人內心一旦確認了自我身份的話,他的一言一行就會把自己塑造成那種內心的形象,並且一生不變。
有一種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事業以及一切,並能讓你出人頭地,那就是我們對自己身份的確認,即自我確認。
“自我確認”是指心靈深處對自我的界定,這種定義會使我們跟別人迥然有別。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內心對自己形象的塑造。如果你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就是一個出人頭地者,是一個才華橫溢、能力超群之士,那麼你肯定會盡情發揮你自以為長的天賦,最終,你必將成為一名鶴立雞群者。
教育家們往往發現:老師對學生的看法,能夠極深地影響學生自我的確認,從而影響他們才智的發揮。有這樣一個研究實例:幾位老師被告知他們剛接手的班上,有幾位優等生,怎樣使這些優等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老師們的任務。結果,計劃如期實現了,這幾位孩子取得了極其優秀的成績。實際上當初這些學生隻是智力一般的孩子,他們中間還有幾位“差生”哩!實驗表明:良好的自我確認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為一個人一旦在內心深處確認自我是哪種身份的人的話,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另一麵了。
上述道理同樣也適用於學生以外的人們。
如果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對自我的確認有適當的信念,對某些方麵有一些特別的調整,自我確認改變之後的人生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就會少卻無數苦惱、麻煩和痛苦,平添諸多歡樂!
當然,自我確認的改變必須是從無數的嚐試和一再地堅持中形成的,表裏如一的努力就會使人在這種“我是誰”的轉變中獲得成功。
美國的一個女孩子戴伯娜講述了她的一個故事:
“我從小就是膽小鬼,從不敢參加體育活動,生怕受傷,但是參加你的討論會之後,我竟然能進行潛水、跳傘等冒險運動。”
“事情的轉變是這樣的,你告訴我應該轉變自我確認,從內心深處驅除膽小鬼的信念。我聽從了你的建議,開始把自己想像為有勇氣的高空跳傘者,並且戰戰兢兢地跳了一回傘,結果朋友們對我的看法變了,認為我是一個活力充沛、喜歡冒險的人。”
“其實,我內心仍認為自己是膽小鬼,隻不過比從前有了一些進步而已。後來,又有一次高空跳傘的機會,我就視之為改變自我確認的好機會,心裏也從‘想冒險’向敢冒險轉變。當飛機上升到15000米的高度時,我發現那些從未跳過傘的同伴們的樣子很有趣。他們一個個都極力使自己鎮定下來,故作高興地控製內心的恐懼。我心想:以前我就是這樣子吧!”
“刹那間,我覺得自己變了。我第一個跳出機艙,從那一刻起,我覺得自己成了另外一個人。”
這則故事裏,戴伯娜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內心自我確認的轉變。她一點一滴地淡化掉舊有自我存在的確認,一下子采取新的自我確認,從而在內心深處想好好表現一番,以作為別人的榜樣。最終,戴伯娜的自我確認轉變了,從一個膽小鬼變成一位敢於冒險、有能力並且要去體驗人生的新女性。她的這一變化,也影響了她後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她的家庭以及她的成功。
人往往不願意輕易犧牲自己來拯救別人,特別是當他認為自己是“為自己活著的人”時。但是如果他的信念轉變了,他就會樂於助人的。比如在要一個人抽取骨髓之前,先求他做幾件小事,使之感到不幫助別人違反人的天性,幫助他人是天經地義的,也是一種快樂。那麼,當他在內心深處確認“自己是個樂善好施者”時,再求他在無損於己的情況下捐贈骨髓,他會欣然答應的。原因就在於他的“自我確認”改變了,世界上最能影響人的東西正在於此。
同樣的,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出人頭地,成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優勝者,就應該首先在心目中確立自己是個優勝者的意識。同時,他還必須時時刻刻像一個成功者那樣思考,那樣行動,並培養身居高位者的廣大胸襟,這樣,總有一天會心想事成,夢想成真。
身邊的朋友或同事們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深深地影響我們對自我的確認。還有,時間也影響著自我的確認,過去、現在和未來,你是什麼樣子,你評價自己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例如一個人在十年前過得並不如意,但他想像著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並極力向此目標奮鬥。結果,今天的他正是當年他心目中確認的那個“未來形象”。由此可見,你以什麼樣的標準來看不同時期的自我,決定著你自我確認的發展方向。
哲學家們一直都在探尋“我是誰”的答案,從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到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他們一直在思索著,探詢著。其實,“我是誰”就是自我確認的問題。
對自我的確認,安東尼奧建議你這樣做:
第一,平心靜氣地問:“我是誰?”
第二,可以查字典,找出你的名字和含義,並把它們記下來。
第三,設計自己的人生檔案卡片。上麵最好列出這些項目:照片、性別、體重、身高、情感、能力、愛好、興趣、意願、座右銘、血型、星座、主要經曆……要使別人一眼即可從上麵內容中認識你。不過,你要記住,你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自我確認,惟一的目的也隻是要把你和別人區分開來。
如此一來,你可得費些功夫來審視一下你對自我的確認,好好地鑒賞一番。如果某種自我的確認給你帶來痛苦,那麼要馬上改掉它。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隻不過是你自己要認定那麼做的,是你心中為自己預先設定的,你完全可以改變它們。
一旦你改變那些自我確認,你的人生也會隨之改變。你明白了自我確認是一個自己認定、環境影響的長期漸進過程,你想改變的話就隨時都可以改變,直至改變自己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驚訝地問道:“個人的生活體驗不是可以主宰對自我的確認嗎?”其實不然,對自我的確認受製於對個人體驗的解釋。也就是說,你怎樣認識你自己過去的人生,就會導致你怎樣認識你自己,最終決定你有什麼樣的自我確認。
激發“我能”的自信心
積極思考是一種思維模式,它使我們在麵臨弱勢的情形時仍能尋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結果。換句話說,在追求某種目標時,即使舉步維艱,仍有所指望。事實也證明,當你往好的一麵想時,你便有可能獲得成大事的能力。積極思考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過程,也是一種主觀的選擇。
為什麼積極的思考會產生如此大的力量呢?其實,積極的思考並不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無中生有,給失業者變出一個工作,而是一切都有跡可循,最終還得靠我們自己。當比爾心中充斥著不滿、怨氣和仇恨時,他怎麼可能盡心盡力地去找工作?倘若他遇到朋友時,仍然怨天尤人,閃爍其詞,你想他的朋友會認為他是個適當的人選而大力向人推薦嗎?所以,比爾後來的轉機一點也不出人意料。他隻不過是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思考,改變了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而且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事實。
因此積極思考指的是,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但強調好的方麵,就會產生良好的願望與結果。當你朝好的方麵想時,好運便會來到。積極思考是一種對任何人、情況或環境所把持的正確、誠懇而且具有建設性的人生態度,同時也符合積極進取的思想、行為或反應。積極思考允許你擴展你的希望,並克服所有消極思考。它給你實現你欲望的精神力量、感情和信心。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事實果真如此嗎?我一生中就碰到過許多困難與挫折,每當這些時候,我也讀過不少積極思考的力量的書,可是仍解決不了成大事的具體問題。”也許還有人會說:“是的,我也認為那一套沒用。我的事業正陷入低潮,我也試過積極思考這一招,但我的生意依舊毫無起色。積極思考無法改變事實,要不然我怎麼還會遇到失敗呢?如果你不承認這一點,那你就像鴕鳥一樣,隻顧把頭埋在沙堆裏,不肯麵對現實罷了。”如果你也如此認為,如果你也對積極思考的力量持一種否定與排斥的想法,那說明一點,你並不完全真正了解積極思考力量的本質。一個積極思考的人並不會否認消極因素的存在,他隻是學會不讓自己沉溺於自我的弱勢中。積極思考要求你在生活中的一時一事中學會積極的進取。
對一個成大事的人來說,你的思考真可謂太重要了。如果你保持積極的思考,掌握了自己的思考,並引導它為你明確的成大事的目標服務的話,你就能享受到良好的結果。
一位名叫威廉·丹佛斯的人,他是一家名為布瑞納公司的老總。威廉·丹佛斯小時候很瘦弱,就好像許多健身廣告裏“練習前”的那種瘦身體型。他告訴朋友,他的誌向也不遠大。他對自己的感覺很差,加上瘦弱的身體,這種不安全感加深了。
但是,後來一切都改變了。他在學校裏遇到一位好老師。有一天,這位老師私下把他叫到一旁說:“威廉,你的思想錯了!你認為你很軟弱,就真會變成這樣一個人。但是,事實並非一定會這樣,我敢保證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
“你是什麼意思?”這個小男孩問,“你能吹牛使自己強壯嗎?”
“當然可以!你站到我麵前來。”
小丹佛斯站到老師的麵前去。“現在,就以你的姿勢為例。它說明你正想著自己弱的一麵。我希望你做的是考慮自己強的一麵,收腹挺胸。現在,照我所說的做,想像自己很強壯,相信自己會做得到。然後,真正去做,敢於去做,靠自己的雙腿站在世上,活得像個真正的男子漢。”
小丹佛斯照著他的話去做了。我們最後一次見到他時,他已經85歲,仍然精力充沛、健康、有活力。當我們分手時,他對我們講的最後一句話是:“記住,要站得直挺挺的,像個大丈夫!”
在心中為自己勾畫出一幅清晰的藍圖十分重要,因為預定藍圖的好壞、強弱,及你自己預想成大事或失敗將會變成現實。一位心理學家說:
“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種傾向: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什麼樣,就真的會成為什麼樣子。”
你是一個有豐富的積極思考者嗎?你能憑自己豐富的想像去淋漓盡致地拓展和發揮你的由弱而強的能力嗎?請你看一看想像對於人類和曆史的巨大作用:
使人類的生活更有意義,把很多人從困境中解脫出來的,都應歸功於一些想像者——我們都得感謝人類的想像者啊!
在人類曆史中,如果把想像者的事跡刪去,誰還願意去讀那些枯燥無味的曆史呢?想像者是人類的先鋒,是我們前進的引路人。他們畢生勞碌,不辭艱辛,彎著背,流著汗,替人類開辟出平坦的大道來。現在的一切,不過是過去各個時代想像的總和,不過是過去各個時代想像的現實化。
如果沒有想像者到美洲西部去開辟領地,那麼美國人至今還徘徊在大西洋的沿岸。
對世界最有貢獻、最有價值的人,就是那些目光遠大,且有先見之明的想像者。他們能運用智力和知識,來為人類造福,把那些目光短淺、深受束縛和陷於迷信的人解救出來。有先見之明的想像者,還能把常人看來做不到的事情,——變為現實。有人說,想像力這東西,對於藝術家、音樂家和詩人大有用處,但在實際生活中,它的位置並沒有那樣的顯赫。但事實告訴我們:凡是人類各界的領袖都做過想像者。不論工業界的巨頭、商業的領袖,都是具有偉大的想像、並持以堅定的信心、付出努力奮鬥的人。下麵讓我們看一些具體的事例:
成大事者所具有的種種力量中,最神奇的莫過於有想像的能力。如果我們相信明天更美好,就不必計較今天所受的痛苦。有偉大想像的成大事者,即使以銅牆鐵壁,也不能擋住他前進的腳步。
一個人如果有能力從煩惱、痛苦、困難的環境,挪移到愉快、舒適、甜蜜的境地,那麼這種能力,就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如果我們在生命中失去了想像的能力,那麼誰還能以堅定的信念、充分的希望、十足的勇敢,去繼續為成大事奮鬥呢?
美國人尤其善於想像,無論多麼苦難不幸、窮困潦倒,他們都不屈從命運,始終相信好的日子就在後麵。不少商店裏的學徒,都幻想著自己開店鋪;工廠裏的女工,幻想著建一個美好的家庭;一個成大事的出身卑微的人,幻想著掌握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