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有很多想改變自己的弱勢的人,除了太多的唉聲歎氣以外,就沒有超人一等的想像力,不能為自己規劃一幅想像的圖畫,並在這幅圖畫中增添新的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色彩,找到自己真正的成人事的力。人隻有具有了這些幻夢,才可能有遠大的希望,才會激發他們內在的智能,增強他的努力,以求得光明的前途。
但是我們必須告訴那些試圖成大事的人:僅有想像還是不夠的,有了想像,同時還須有實現想像的堅強毅力和決心。如果徒有想像,而不能拿出力量來實現願望,這也是不足取的。隻有那實際的想像——想像時輔之以艱苦的勞作、不斷的努力,那想像才有巨大的價值。
像其他能力一樣,想像的能力也可以被濫用或誤用。如果一個人整天除了想像以外不做別的事情,他們把全部的生命力,花費在建造他們那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上,那就會弊害無窮。那些想像不僅勞人心思,而且耗費了那些不切實際想像者固有的天賦與才能。
要把想像變成事實,全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有了想像以後,隻有付以不懈的努力,才可使想像實現。
“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這句話出自於拿破侖·希爾——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
當你處於消極狀態的時候,用思考轉換感覺,調整方向,是自我慰藉的惟一方法。一個人如果能靠積極的思考征服消極心態,對他的個人成長將是大有益處的。成大事者的習慣是:寧肯在思考上費盡力氣,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去隨意行事。
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做任何工作都滿懷希望和自信心,非弄出一個優異的結果來不可。他的目光完全放在“成功”兩個字上,絕不跟著人家隨聲附和。隻要他作出決定了,就不再畏首畏尾。一切計劃、一切做法,無不由他自己來決定;一切困苦、一切艱難,無不由他自己來承擔;一切阻撓、一切障礙,無不由他自己來排除。他從不自怨自艾、不向人訴苦,任何責任義務也從不推辭,永遠勇敢承擔,像這樣的人,豈有不成功之理。
老天賦予任何人以能力,無非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人生的目的本來隻有“成功”二字,你不能永遠在一種猶豫遲疑、畏縮不前的氣氛中生活下去!
唯有甘心做奴仆的人才處處依附別人,隨聲附和。一個能成就人事的人絕不如此,他全身充滿活力。一個有著偉大魄力的人,要成就事業往往易如反掌,他的眼睛,他的氣魄,他的胸懷,無不潛藏著威力,雄視一切。
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給自己當家,要做一位創造時勢的英雄,絕不能忍受任何環境的束縛,要鼓起勇氣,與危害我們成功與愉快的一切窮困、頹廢、怯懦決一死戰!
有些人存有這樣的想法:任何人都逃不出命運的魔掌。所以他們不再振作,專等命運來作弄。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念頭,它對人的一切天才、智能、人格都將貽害無窮。
一個意誌堅定,敢作敢為的人,永遠信任自己。他遇到任何難事,都沉著應付,不張皇失措。不但他們信得過自己,而且別人也沒有不信任他們的。人家都能識別他們勇往直前的性格,永遠不需要求救於人。
人凡古今世界的成功者,無不有著極大的勇氣,敢冒風險,敢與一切艱難作鬥爭,堅強的自信力使他們有膽量去做領袖、去做開路先鋒。
在這種生存競爭激烈的時代,那些三心二意、沒有勇氣、沒有決斷力的青年,到處都將受到排斥。
希望成功的青年,不但要意誌堅定,還應隨時抓住機會,鼓起勇氣去做。一個不能相信自己,無時不在放過機會的人,總也不會有出頭的一天。
如果一個青年生性怯懦,沒有一點自信力,遇事遲疑不決,裹足不前,毫無判斷力,毫無冒險之心,那他的一生就將毫無生氣,毫無成功的希望。
愛默生說:“上天賦給任何人的能力,都可以使他成就功業,決無偏差。”
但是在當今人才濟濟的時代,不知有多少才能卓越的人,在一般的公司行號裏,逐漸失去了他們做大事、成大業的能力。實際上,任何人都應該有一個燦爛美好的前途,盡一份極重要的職責,絕不應在“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中埋沒自己的個性,他必須自謀發展之路,必須從教育、職業、環境的種種羈絆中奮力掙紮出來,憑著自己的天賦稟性,發展光明的前途!
有些人常常遇難而退,專門跟在別人後麵,人家走到哪裏,他也走到哪裏。其實上天賦予人的才能是不分上下的,別人能做大事,你也能;人家能建立大功,你同樣也能。
如果上天賦予你一種卓越的能力,而你自己卻不知去開發,硬要學別人的樣子,擠進別人的模子裏,那對你不但毫無益處,反而說不定還有極大的危險。
即使你生來隻有做鞋匠的天賦,你也應努力去做一個世界首屈一指的製鞋大王。不要再去胡思亂想,你應該發展自己的能力、智力、創造力,使它們集中於最與自己相合的一點,千萬不要專去做別人的尾巴。
一個做事有計劃、肯於負責、充滿熱血、準備不惜任何代價去完成的人,普天之下處處都有他的發展之地,無人無物不可供他驅使。
鼓起勇氣來,使出渾身力量。你說:“我要完成它”,這樣去做任何事,一定輕而易舉。
要培養自己的人格,發展自己的個性,最要緊的是立刻去做你所願意去做的事情,並決定改正自己的錯誤。也許你沒有膽量,不能堅持,沒有魄力,不能決斷,你非竭力磨練修養不可,你應該確信上天賦予你一種權能,必有完全改正這些錯誤的力量,而且深信這是必要的。如果你真能做到這一點,你的錯誤也就會在無形中消失,你會發現自己經過這樣一番改進之後,已經渾身是力,無事不可成功了。
美國偉人之一的格蘭特先生就有這樣的好習慣,他做起任何事情來總是自信必能成功,從不自暴自棄。遇到大難,就當機立斷,絕不徘徊躊躇,遲疑不前。
如果你能夠學得美國曆代偉人如林肯、華盛頓、格蘭特等人的果敢勇毅,你的前途一定希望無窮。一個勇往直前的領袖人物隨處都將受人歡迎,在他的字典上絕找不出一個“怕”字,他對於任何事情隻知埋頭去幹,永不退縮。
如果你是怯懦無能、優柔寡斷的人,你的自信力一定也將跟著受損,這時你的根基發生動搖,就再無成功的希望了。
一個人到了緊急關頭,便退縮不前,意誌消沉,一定會闖大禍,必敗無疑。相反地,如果你的意誌永遠堅定,信念始終不發生動搖,結果一定能成功。因為意誌偶爾動搖,無異替敵人造成一個征服你的機會。
隨時都要敢於“修理”自己的缺點
即使是最成功的人也有缺點,其實人生應該是積極的,樂觀向上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白指出,在你正視自己弱點的同時,你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在充分了解了你的優缺點之後,你就可以很樂觀地策劃你的日子,接受你的缺點,然後超越它們,以獲得充分的力量;容忍你的失敗,然後忘掉失敗,向著你每天的生活目標前進——這一切都是避開平庸和成大事的過程。
前美國總統尼克鬆以前在懷特爾學院就讀時,曾參加橄欖球校隊。他負責抱住、並絆倒奔跑中的對方球員,由於他的體重太輕,所以隻是候補球員而已。他很少出場比賽,但他仍然參加每一次的練習,而且在賽季球賽中,每場必到,他坐在場邊的板凳上,努力替隊友加油。尼克鬆能夠接受自己的短處,因此贏得了校隊教練的敬佩,而且他的表現也有助於提高球隊的士氣。
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並且克服這些缺點,而獲得成功,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在《活生生的林肯》一書中,兩位作者保羅·安格和邁爾斯談到關於林肯和道格拉斯辯論的故事:
“選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雖然道格拉斯的身高隻有五英尺多一點,但他的肩膀寬闊,胸膛飽滿,聲音低沉如音樂一般,給人一種堅強有力的感覺。林肯瘦長、全身皮包骨,個性羞怯——站起來足足比他的對手高了一英尺左右,他在開始演講時,聲音高而尖,充滿鼻音,然而等他進入狀態後,他的聲音就降低下來,使成千的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在1859年1月5日,伊利諾州州議會已經證實了秋季的大選結果,使得道格拉斯再度回到美國參議院。在這時候,林肯也忘掉了他的失敗,再度埋頭執行他的律師業務——一方麵是為了彌補他在前六個月所損失的時間以及金錢,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把失敗的記憶從腦中予以消除……”
“但是林肯再也無法全心全意執行律師業務。他和道格拉斯的辯論,經過報紙的報道,已經傳遍全國。6個月之前,林肯的姓名很少被伊利諾州以外的人提到,但是現在已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知道他的大名。有很多陌生人寫信給林肯,就政治問題請教林肯的觀點;有的則邀請他前去演講。盡管他遭遇了失敗,卻反而使他成為全國性的重要人物了。”
林肯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內在力量經由他的失敗而顯現出來——因為他承認自己的缺點,並且專心於從事手頭的工作;因為他相信自己;因為他善待自己。
跟你我一樣,他隻是一個人,向且是在後來才成為重要的政治人物的。他對自己的觀點如何,你也可以辦得到——這完全決定於你對自己的評價。也許你無法成為總統,但你至少可以成為一名成大事人士。你身上有缺點,也一定會有弱點。如果你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弱點,將可加強你的自我形象。你隻有停止批評你自己,才能強調你個性中“正”的一麵,並在自己身上找到喜歡的東西。
以下這些暗示可以幫助你:
(1)了解你的極限
人人都有崩潰點,不管是在肉體上或心理上的。這些崩潰點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承受某種壓力,卻承受不了其他種類的壓力,而另外一些人則相反。因此,不要再批評自己“脆弱”,你要養成承認自己的極限的習慣。
(2)尊重你的極限
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崩潰點,就要用它來協助你自己。不要逼迫自己超越極限,不要為了向別人證明你很勇敢,就超越自己的極限。為你自己作決定是需要勇氣的——即使有些冷酷無情的人可能會譏笑你。
(3)不充“硬漢”
男人不應該認為自己一定得是一名超級男子漢式的英雄。這種所謂的超級男子漢其實隻是作家想像出來的虛構人物。真實生活中的男士既有失敗,也有成大事。有時困難和阻礙會接二連三的來,使你絕望得想放聲大哭。男子漢不能哭,這是荒謬的說法,不要讓你自己受製於這種荒謬。
(4)價值重估
女性的美德很多,並不是隻有在鏡中看到的容貌而已,其他的美德比容貌更有價值。擺脫那些在你的自我形象中留下疤痕的膚淺想法。你承受不了這些疤痕的。
(5)永遠真誠地對待自己
沒有人喜歡這種朋友:在我們富裕時對我們媚笑;當我們一貧如洗時,他們卻逃得無影無蹤。對你自己也是一樣,如果你羨慕自己的長處,痛恨自己的短處,那麼你對自己就很虛偽了。你的自我形象將永遠無法獲得穩定,你也將永遠無法獲得幸福。接受你自己的一切現狀吧。即使你跌到最低處,仍然還有成長的基礎。
這兒有句話提醒你注意:不要向自己的弱點讓步。
如果你正視自己的弱點,然後努力擺脫失敗,走向成功,那麼你的力量將因此而建立、成長。請記住:正視你的弱點,並不是要你永遠退縮在自己的弱點中。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但有的人能夠治療它們,有的人則在它們麵前無能為力。成大事者的習慣是碰到缺點和弱點,就立即進行自我反省,分析其中的弊害,防止把一個缺點和弱點帶入到行動的過程中去。這就叫明智!
既重心動更重行動
除了思考之外,成大事者關鍵還在於行動。因此,我們主張,既重心動,更重行動。
有一位名叫西爾維亞的美國女孩,她的父親是波士頓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母親在一家聲譽很高的大學擔任教授。
她的家庭對她有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她從念大學的時候起,就一直夢寐以求地想當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她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麵的才幹,因為每當她和別人相處時,即便是陌生人也都願意親近她並和她長談。
她知道怎樣從人家嘴裏“掏出心裏話”。她的朋友們稱她是他們的“親密的隨身精神醫生”。
她自己常說:“隻要有人願給我一次上電視的機會,我相信一定能成為成大事者。”
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其實什麼也沒做!
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這種奇跡當然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為在她等奇跡到來的時候,奇跡正與她擦肩而過。
另有一例,有個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三兩天就到教堂祈禱,而且他的禱告詞幾乎每次都相同。
“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來敬畏您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幾天後,他又垂頭喪氣地回到教堂,同樣跪著祈禱:“上帝啊,為何不讓我中彩票?我願意更謙卑地來服侍您,求您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又過了幾天,他再次出現在教堂,同樣重複他的祈禱。如此周而複始,不間斷地祈求著。
終於有一次,他跪著:“我的上帝,為何您不垂聽我得竟以乞討糊口。”
皇後讚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
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去,於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
一方麵他又請求女皇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如果冒險成大事者,就可以免罪恢複自由。
一切準備既妥,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航行。
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又在幾百平方公裏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
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
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
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手,總算說服了船員。
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前進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
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於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有陸地。
哥倫布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可以想像,如果哥倫布再等下去,必然會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頭”,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可能改換他人的祈求?讓我中彩票吧!隻要一次,讓我解決所有困難,我願終身奉獻,專心侍奉您……
就在這時,傳來一陣宏偉莊嚴的聲音:“我一直垂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老兄也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你明白為什麼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成大事了吧?光有夢想是不夠的,要想成大事者你必須為自己的理想認真地鐵定追求到底的決心,並且馬上行動!
夢想是成大事者的起跑線,決心則是起跑時的槍聲,行動猶如跑者全力的奔馳,唯有堅持到最後一秒,方能獲得成大事者的錦標。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
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因為,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傻人說夢話嗎?
他們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途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人事,他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他決定不再等下去,於是啟程去見皇後伊莎貝露,沿途窮了。成人事者的桂冠永遠不會屬於他哥倫布了。哥倫布最終成了英雄,從美洲帶回了大量黃金珠寶,並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以新大陸的發現者名垂千古,這一切都是行動的結果。
無知是人生最可怕的“黑洞”
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人愈能儲蓄則愈易致富。同樣道理,你愈能求知,則你愈有知識。你能多儲一分知識,就足以豐富你的一分生命。這種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益,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於日後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為充實、史為豐滿,可以使你更能應付人生。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從古到今,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裏,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不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鬥便可安享富貴榮華的僅僅是極少數的統治者。而占社會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絕大多數人,要想出人頭地,要想獲得幸福甚至哪怕是隻求不饑不寒平平安安地度過自己一生的時光,都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這巨人的努力之中第一要緊的就是學習知識,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對新知識的學習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般青年人不願多讀書、多思想,不想在報紙、雜誌、書籍之中盡量獲取各種寶貴知識,真是最可憐最可惜的事!
他們不明白,他們所拋擲去的東西在別人手裏可以成為無價之寶,可以使生命更加豐富。
一個沒有書籍、雜誌、報紙的家庭,等於一所沒有窗戶的房屋。小孩子常常接觸書本,則他們自會產生讀書的興趣,自會於不知不覺之中攝取其中的許多知識。
時至今日,簡直每個家庭都不可能沒有書籍。
家庭的藏書在古代是一種奢侈,在現代卻是一種生活需要了。
學生在學校時代所最應該養成的一種能力,就是去熟悉各門學問中的相關的書籍。
在一個圖書館中,從汗牛充棟的藏書中,挑出幾部最有價值的書本以供閱覽。
這種能力,對於他的一生,真是大有貢獻、大有補助。
這仿佛是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從事知識開拓,進而為社會服務。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特萊曾經說:“各界的人,如商業界或產業界中人,都曾告訴我:他們最需要、最歡迎的大學生,就是那些有選擇書本的能力,及善用書本的人。而這種善擇書本與善用書本的能力的最初養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備著各種書籍的家庭中。”
一個天資比較高的兒童,隻要使他常有接觸書、使用書的機會,他從書本中攝取的知識一定豐富得驚人。
凡是家庭中具備不少的辭典、百科全書、參考書,以及其他種種有益的書籍的,其兒童往往會於不知不覺之間,利用那容易虛擲的空閑時間教育他們自己;而這種教育的代價,隻是書籍的準備,要比學校教育所費的代價少10倍以上。
同時那些忽略教育設備的家庭中的兒童,會厭惡家庭,喜歡向外麵亂闖,以至陷入種種危險的陷阱中。
家庭是一個人所受到的最主要的生活訓練的地方。在家庭中,我們養成習慣、形成誌趣;而這些習慣、誌趣將影響我們的一生。
穿襤褸的衣服、破舊的鞋子,這都不打緊。然而千萬不要在購買書籍上節省,假使你不能使你的子女受高等學校的教育,你總應該供給你的子女以少量的書本。
有一戶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約於每晚留出一部分的時間作讀書或別種自修之用。晚餐方罷,他們共同休息及遊戲。在一個小時之內,或談笑戲謔,或做各種遊戲,極盡歡娛。一小時後,到讀書的時候了,此時他們各就各位,靜默到連細針墜地都可聽見。
在他們心中有著一個和諧的、統一的意誌——凡足以分散注意力、打斷心思與使之心馳的一切,都要被阻止、消滅。
就事實而論,一小時聚精會神、不被擾亂地讀書,其成效確要大過常被擾亂與心不在焉的兩三個小時的讀書。
無論一個人生活是怎樣忙碌,但總有很多的光陰是虛度的、浪費掉的,而這些虛度的光陰假使能被妥善利用,則未始不可生出大益處來的。
前任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說:“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則每天10分鍾,20年之後,他的知識程度必將前後判若兩人。隻要他所讀的都是好的東西。”
所謂好的東西,即是大家所公認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說、詩歌、曆史傳記或者其他種種。
大多數人都肯在自己所心愛的事上留出相當的時間來。
假使你真有求知之饑渴、自修之熱望,你總會找出時間來的。
從每種可能的處所,努力攝取知識,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惟一條件。
而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人胸襟開闊,這樣的人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而他的趣味,也是廣博、濃厚的。
一般不曾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往往有過於看重大學教育的趨向。一般因家境困難,或身體不健康,而無緣入大學學習的人,總以為他們遭受了一種不可補救的損失,以為在他們的一生中有著一個永遠不可補救的缺陷。他們以為縱使於日後怎樣的自修自習,也還是沒有用處、無補於事。但就事實而論,世間最有學問、最有知識、最有效率的人有很多是那些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甚至是那些連中學都沒有跨進過的人。
世間最可尊敬的就是那些年已中壯仍然孜孜好學,以求補救少年失學之悲的人,他們利用全部的空間、時間且灌注其全部的精神用以攝取知識,從而使自己成為更充實、更偉大的人。
假使你覺得,在有些普通學校的課程上,你的學習力與記憶力遠遜於以前,你不要因此而灰心。
教育這個名詞,意義很廣泛,對於有些東西,壯年人的學習力要比青年人的學習力強得多;因為他有更多的經驗、更成熟的見解、更正確的判斷力。因為他嚐過失學的痛苦,所以他對學問的愛好甚於任何人。
有許多人在學校時成績平庸,但日後在學問事業上往往有驚人的表現,理由也就在此。
更進一步說,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期。
世界就是我們的大學校,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人生大學中的教師。
隻要我們開放我們的耳目,則每日中的每一分鍾,都可以攝取許多的知識,然後在空閑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深思”的方法,將那些零碎的知識整理組織起來。
力戒讓問題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一個不善於思考難題的人,會遇到許多取舍不定的問題;相反,正確的思考之所以能發生巨大作用,可以決定一個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懶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動手腳,而是不動腦筋,這種習慣製約了他們擺脫困境的時機。相反,那些成大事者都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人生難題。可以講,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會越大。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個結,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將繩結打開。這時,亞曆山大率軍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之前,不加考慮,便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一舉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一個孩子在山裏割草,被毒蛇咬傷了腳。孩子疼痛難忍,而醫院在遠處的小鎮上。孩子毫不猶豫地用鐮刀割斷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巨痛艱難地走到醫院。雖然缺少了一個腳趾,但孩子以短暫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館應征做鍾點工。老板問:在人群密集的餐廳裏,如果你發現手上的托盤不穩,即將跌落,該怎麼辦?許多應征者都答非所問。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盡全力把托盤倒向自己。最後,朋友成大事了。
亞曆山大果斷地劍砍繩結,說明他舍棄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小孩子果斷地舍棄腳趾,以短痛換取了生命;服務員果斷地把即將傾倒的托盤投向自己,才保證了顧客的利益。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你隻有敢於舍棄,才有機會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遭受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療式。
善於取舍,最能體現一個人思考的能力。正確思考往往蘊含於取舍之間,因為不這樣做,就那樣做,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力決定的。不少人看似素質很高,但他們因為難以舍棄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了更長遠的目標。成大事者有時僅僅在於抓住了一兩次被別人忽視了的機遇,而機遇的獲取,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在人生道路上進行果敢的取舍。
所有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惟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運用你的思想,但無論如何運用它,它都會顯現出一定的力量。
沒有正確的思考,是不會克服習慣的,如果你不學習正確的思考,是絕對防止不了挫敗的。
(1)歸納法
這是從部分導向全部,從特定事例導向一般事例,以及從個人導向宇宙的推理過程,它是以經驗和實證作為基礎,並從基礎中得出結論。
(2)演繹法
以一般性的邏輯假設為基礎,得出特定結論的推理過程。
這兩種推理方法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可以一起運用。
例如每當你用石頭丟窗戶的時候,隻要石頭不變,則窗戶一定會被打破。反複幾次用石頭扔窗戶之後,你可歸納出一個結論,亦即玻璃是易碎的,而石頭不會碎。
從這個結論出發,你可進行演繹推理,將了解其他不易碎的東西(例如棒球)也會打破玻璃,而石頭也會打破其他易碎的東西。
但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做出錯誤的推理,進而導出錯誤的結論。你必須嚴格地要求推理的正確性,也就是嚴格地要求自己要進行正確思考,必須審查你的推理結果,並找出其中的錯誤。除了審查你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外,你還可以運用這兩種推理方式,審查別人的思考結果是否正確。
人性中普遍存在著兩個相反的特質,這兩個特質都是正確的思考的絆腳石。
第一個缺點是:輕信(不憑證據或隻憑很少的證據就相信)是許多人的一大劣勢。正確思考者的腦子裏永遠有一個問號,你必須質疑企圖影響正確思考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看清別人的優勢,挑戰自己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