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統一並沒有給魏國帶來安寧,相反國內的********日益尖銳,鮮卑貴族對於漢人非常歧視,雙方在朝堂和民間發生了很多摩擦,形勢不容樂觀。從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北魏皇帝就一直奉行和漢人豪強地主合作的政策。
鮮卑貴族便試圖用更換皇帝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拓跋珪被迫實行白色恐怖,對拓跋貴族實力派實行無情打擊,但最終眾叛親離,被逆子所殺。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之後,鮮卑貴族有所讓步,漢人在中樞機關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經過多年的努力,太武帝拓跋燾慢慢地消除了漢人豪強的對抗情緒。智囊崔浩進位司徒,位列三公。範陽人盧玄、趙郡人李靈、渤海人高允等漢人人才進入北魏朝廷。中書省門下省漢族官吏占了一半,儒家學子齊集一堂,出現了自從西晉亡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儒學的興盛讓鮮卑貴族們感到非常不安,拓跋燾的一係列改革措施更是大大地觸犯了鮮卑貴族的利益,於是他們開始利用佛教來進行反擊。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宗教,大約是在東漢漢明帝時期,由於是從境外傳來的,中原人稱之為胡教,正好被鮮卑貴族用來和儒學對抗。儒學雖然不是宗教,遠遠比不上佛教對普通人的影響力,所以漢人大臣崔浩把道教天師道首領寇謙之推薦給皇帝,希望拓跋燾發展道教,以此弱化佛教的影響力。
曆史上一個著名的道士就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他就是寇謙之。寇謙之聲稱自己曾經被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親自冊封為天師,讓他下山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這個太平真君指的自然就是拓跋燾,拓跋燾也認識到佛教的壯大可能對鮮卑漢化沒有好處,而且佛教的勢力膨脹極大地影響到了社會正常秩序,所以對寇謙之非常的禮遇,不但承認寇謙之的宗教地位,而且連自己的年號都改了,改為“太平真君元年”!
其實當時的天師道最主要的還是在南方發展,有自己的宗教領袖。寇謙之這麼一搞,頓時就造成了天師道的分裂。此後天師道分為南北,寇謙之為北天師道的領袖。
除此之外,崔浩為了加緊拓跋鮮卑的漢化,還在國內大力推崇儒學,建立門閥製度,企圖用門閥來統治國家。
這樣一來就引起了拓跋鮮卑上層貴族的極大不滿。當然這些事兒光靠崔浩是做不到的,他隻不過是一個臣子,而且還是個漢人臣子,雖然地位高,但曲高和寡。當時北魏的漢人臣子非常少,而且普遍說不上話。崔浩之所以能夠在北魏掀起新一輪的改革,主要是拓跋燾的意思,所以鮮卑貴族把所有的矛盾和怨恨都集中在了拓跋燾的身上。他們認為隻有除掉了拓跋燾,鮮卑人才能真正地成為北方世界的主宰,不讓漢人有任何翻身的機會。
所以一場叛亂也就在所難免。然而真正策劃和主導了這次叛亂的並非鮮卑人,而是一個名叫劉潔的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