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不在意
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在吃飯閑談的時候,妻子也是因為興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順耳的話來,不料,卻被丈夫細細地分析了一番,於是心中不快,便與妻子爭吵起來,直至到最後掀翻了飯桌,拂袖而去。
這個例子來自於平常的小事,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事情通常是人為地給自己心靈加壓造成的。比如太在意一句話,太在意領導的一句批評,太在意孩子的一句無心之語,太在意愛人的一次賭氣,細細想來,當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我們不得不說,他們實在有點小心眼,太在意身邊那些瑣事了。其實,許多人的煩惱,並非是由多麼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計較和“較真”。
比如,有那麼一些人對人世間周圍所發生的一切相當地敏感,而且還經常曲解和誇大外來的各種信息,對別人所說的每句話都要做細細地琢磨,對自己的得失耿耿於懷,而對於別人的過錯更是加倍抱怨。這種人其實是在用一種狹隘、幼稚的認知方式,為自己營造著心靈監獄一樣,可謂是十足的自尋煩惱。他們不僅使自己活得非常的累,同時也使周圍的人活得很無奈。
從台灣回來定居的一位老人陳椿曾有一句話說得極其的微妙:“同樣是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如果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有些事是否會能引來麻煩與煩惱,完全取決於每個人如何看待與處理它們。正所謂事在人為,結果也就自然會大相徑庭。所以美國的心理學家藏維·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煩惱的“認可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和反應方式從而避免煩惱與疾病。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首先要學會不在意,換一種思維方式來麵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大家都要知道,對於人生當中的這種過於在意與過分計較的毛病一旦養成的話,經過了天長日久之後,許多小煩惱自然就會鑄成大煩惱。
我們要做到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太在意,畢竟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假如我們處處遇到大小的事情糾纏瑣事,被小事所累,我們的一生必將一事無成。
其實,大家在這點上,對於古代的智者們早已經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雅典的政治家伯裏克利斯就向人們發出振聾發聵的警告:“需要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小事了!”法國作家莫魯瓦更是明確而深刻地指出:“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經常為一些糾纏無聊的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這話實在發人深思。由此可以看出,過於在意瑣事的毛病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們平日裏的生活質量,使我們的生活失去光彩。很顯然,這是一種極為愚蠢的選擇。
對於一個遇事不在意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也是活得瀟灑的人。因為沒有了瑣事的羈絆,也就會使身心獲得了解放。
所謂的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對於很小的事情千萬不要去鑽牛角尖,別太要麵子,別事事“較真”、小心眼;別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全都放在心上;別過於看重名與利的得失;別為一丁點兒的小事情而著急上火,驚天動地似的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後悔莫及;別那麼多疑敏感,總是曲解別人的意思;別誇大事實,製造假想敵;別把與你愛人說話的異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視之;同時我們也不要像林黛玉那樣見花落淚、聽曲傷心、多愁善感,總是一副顧影自憐的樣子。要知道,人活著有些時候真的需要一點點傻。
不在意,也是在為自己設置了一道心理保護防線。不僅不去主動地製造一些煩惱的信息來進行自我刺激,而且即使在麵對一些真正的負麵信息、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也要努力地做到處之泰然,置若罔聞,不屑一顧,真正地做到“身穩如山嶽,心靜似止水。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境界。
這不僅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巧妙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堅守目標、排除幹擾的良策。
當然“不在意”最終所體現出的是一種人格上的修養,是一種極其高貴的人格修養,同時也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那些凡事都與人計較、錙銖必爭的人,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以小聰明,幹大蠢事;占小便宜,爭大煩惱;從而不在意,乃是不爭之爭,無為之為,大智若愚,其樂無窮!
不在意的人,是一種勇於超越自我的人,也是活得瀟灑的人。因為沒有了瑣事的羈絆和纏擾,也就自然會使身心獲得了輕鬆與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由馳騁。
然而,關於不在意並不等於逃避人類社會現實,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看破紅塵後的精神頹廢與消極遁世;不是對什麼都冷若冰霜、無動於衷的加繆筆下的“局外人”。而是一種在奔往人生大目標路途中所采取的一種灑脫、豁達、飄逸的生活策略。人生當中所出現的事實在太多,但是卻不能煩心。透視煩事,忘卻不幸,藐視挫折。凡事記起,重何以堪?我們一定要記住,睜開兩眼曆曆在目,閉上雙眸空無一物。要做到提得起放得下!如果能做到如此,你就自然會擁有一個幸福而美妙的人生。
生活當中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夠過得開開心心、順順利利,可是既然是生活,就總會有那麼一些小波瀾、小浪花。在種種情況下,斤斤計較會讓自己的日子陰暗乏味,豁達胸襟卻能讓每天的生活充滿陽光。
4.不要急於求成
懂得做事不要急於求成,急於求成事情終將釀成大錯,隻有一步一步地遵循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所要想做的每件事情才能夠輕鬆地辦好。
兩兄弟放鴿
有兄弟倆,在家裏各自喂了一隻幼鴿。過了一段時間,兄弟倆看著鴿子長大了,因此,他們倆便帶著鴿子放飛。哥哥走了一裏路就把手中的鴿子給放了。弟弟見了想:哥哥的眼光太淺,我的鴿子起碼要帶到百裏外的地方以後再放。哥哥放飛的鴿子飛回來後,哥哥又把它帶到十裏之外的地方去放,然後,又到百裏外去放,逐漸地延長鴿子的距離,後來這隻鴿子能飛到千裏之外還能飛回來,終於鍛煉成了非常出色的信鴿。然而,弟弟的鴿子呢?第一次放出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上麵的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事千萬不要急於求成,而要一步一步地慢慢來。你看,故事中的弟弟因為急於求成,最終一無所獲。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像故事當中的哥哥那樣,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進行,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
急於求成後果嚴重
以前,有一個農夫在地裏麵種下了兩粒種子,很快它們變成了兩棵同樣大小的樹苗。第一棵樹開始就決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它拚命地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用以滋潤每一個細胞,盤算著怎樣向上生長,完善自身。由於這個原因,在最初的幾年,它並沒有結出心裏盼望的果實,這讓農夫很惱火。而另一棵樹同樣也拚命地從地下吸取養料,打算早點開花結果,它做到了這一點。這使農夫非常欣賞它,並經常澆灌它。
時間過得飛快,那棵久不開花的大樹由於身強體壯,養分充足,終於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而那棵過早開花的樹,卻由於還未成熟,便承擔起了開花結果的任務,所以結出的果實苦澀難吃,並不討人喜歡,然而自己也為此而累彎了腰。農夫詫異地歎了口氣,最後,終於無奈地用斧頭將它砍倒當柴燒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因此我們不妨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要能夠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那麼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欲速則不達
做事不要單純一味地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如果單純地追求做事的速度,不講效果,最終也是很難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隻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麼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隻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則“欲速則不達”諺語以後便從此而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有一位小朋友,他十分喜歡研究生物這門學科,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從蛹殼裏出來,變成蝴蝶而會飛的秘密。
有一天,他走到草地上看見一個蛹,便把它取回了家,然後仔細地看著,過了幾天之後,這個蛹裂出了一條痕,看見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向外麵飛。
對於這個過程長達數個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麵很辛苦地拚命掙紮,可是怎麼也沒法子飛出來。這位小孩看著於心不忍,於是,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把蛹的身體剪開,他想使蝴蝶破蛹而出。
蝴蝶雖然就這樣出來了,可是因為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根本就無法飛起來。
過了很長時間,蝴蝶還是飛不起來,隻能夠在地麵上爬,這就是因為它還沒有經過自己奮鬥,是人將蛹打開,然後飛出來這個過程所造成的結果。
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千萬不能為了一時求快,而做出一些蠢事來,不是有句俗話這樣說道,隻有瓜熟之時,蒂方才能夠脫落;必須水到,方能渠成嗎?講的就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中國成語欲速則不達,說的是在你不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希望很快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結果往往會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欲快而慢。
就比如說上麵的那隻蝴蝶在蛹裏麵要破開蛹飛出來的時候,在最後的幾小時中,需要很辛苦地掙紮,而掙紮過程實際上是鍛煉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亦是看它身體能夠縮小的過程。
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它將這個蛹打開裂口,飛出來的時候,它便可以一飛衝天。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蛹殼,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在撕破蛹的過程中奮鬥,是沒有力度的。所以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害了這隻蝴蝶,是欲速則不達的結果。
而這隻蝴蝶一生飛不起來,是因為它沒有經過這一段艱難困苦的磨煉,它沒有在實際經曆中將它的翅膀鍛煉得強硬一點。
因此我們談到的這個蛹化蝶的故事,表麵上來看是一個自然界生物很小的事實,可是放大至我們的人生,我們今時今日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的掙紮、奮鬥的過程,對於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將你鍛煉得更堅強,使你成長得更有力的過程。
還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學生在因欺侮小同學而遭到了老師的批評,這位老師在批評過之後,過了一會兒,又覺得意猶未盡,重複批評了對方一次,第二天又進行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著同樣的批評,這位學生實在是忍無可忍,最後和老師打了起來。
對於所造成的這樣的後果是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現象,通常被稱為“超限效應”。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一個人在第一次挨批評之後,其厭煩心理並不是很大,可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就可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地步。
為了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以後的出現,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進行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複同樣的方麵、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才不會感覺到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從而所產生的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
與此同時,對於學生的表揚也不能太“廉價”,否則同樣會導致“超限效應”。可能有些老師會認為,批評多了不好,多表揚就好了。其實不然,在這裏麵有個限度的問題。差生聽慣了批評,他對批評根本不當回事。但是當老師對這個差生的某些“閃光點”作了表揚,在開始的時候這個差生會很受感動,可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差生發現,老師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許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認為這是教師在哄自己,名義上是表揚,但實際上是讓我注意這些方麵,這分明是看不起我,不信任我。因此,他就會一聽到表揚就大為發火。
由此可見,人們在任何方麵都應當注意“度”這個問題。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恰到好處”,從而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5.退一步海闊天空
退一步想,你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退一步想,能使你更清醒地認識自己;退一步想,就能夠使你找回曾經失去的自信;退一步想,能使你拋棄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退一步想,能使你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退一步海闊天空,假如你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假如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假如你遭受到別人的嘲笑,你不妨退一步想想,這樣你就能夠每天有一個好心情。
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些時候,人們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陷入了一種僵局之中。有事業上的也有情感上的,有人際關係上的也有生活選擇上的。對於所出現的這些僵局,是內心的掙紮,是矛盾的雙方在激烈鬥爭的過程。為什麼掙紮和鬥爭?因為有所失有所得,因此患得患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得到這樣那樣的苦惱或者選擇方麵的苦惱。
比如在生活當中,失戀、未能晉級、財物被盜、子女不孝等。如果這時我們執意地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不僅不能達到成功,還會引來不必要的煩惱,以致使自己的情緒無比的消沉,生活上沒有一絲的樂趣,甚至還會出現心理疾病。相反,如果這時我們能采用“退一步”的方法,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改變一下思維方式,或許能心平氣和,使那些不順心的事很快消失,從而感到生活處處充滿陽光。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一種自我調節心理平衡的思維方式。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不遂自己意願或與自己意願相反的事,這時有兩種方法去克服給自己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一是改變周圍環境以適應自己,二是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第一種方法需要他人的幫助及充分的人力物力保證,甚至一個事實形成後,其結果常常就沒有辦法改變,因此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第二種方法就是要能夠改變自己,讓自己進行參與並得到妥善的解決。在一個既成事實形成之後,改變一下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及原有的“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往往能夠得到減輕或者消除給自己造成的沉重心理壓力的煩惱。
比如對於一個青年人來說,失戀之後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年輕人即使在對方明確告訴他已不愛他了,二人已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後,仍然不死心,整日糾纏,以期來改變對方對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時如果能冷靜下來好好地思考,是有益處的。試想:努力得到一個不愛自己的伴侶,能有什麼好結果嗎?這樣長痛還不如短痛。再說世上好人多的是,適合自己的不可能僅一個而已,為何不再尋覓更適合自己,傾愛自己的人呢?退一步,如果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既然不想與你戀愛,必定有其自己的道理,戀愛不僅要考慮現在,更要考慮將來。或許對方已有其他的意中人,或許你們二人性格一點也不合,或許你們二人有緣而無分。與其知道糾纏已沒有好結果,還不如高尚地分手,讓兩人都留有可回憶的愉快往事,就算兩人做朋友,這樣對於今後的生活也多了一條路。
生活上到處都充滿著陽光,但是總是有照不到的陰涼地方。假如你這次未能晉級,你可能會出現情緒消沉,怨天尤人,甚至還會造成心理方麵的疾病。這時你若采用“退一步”的想法看這個問題,或許能改變一下你的生活。試想這次晉級名額有限,晉級的隻是少數,大多數同你一樣該晉級的都沒有晉級。作為領導要照顧全局,這次沒有你的份,下次晉級領導有可能第一個要考慮你。再如,老人總是抱怨子女不關心他們,不能經常回家看望。如果老人們為子女著想,就沒有這種抱怨了,子女們各有各的工作,工作又都非常的忙,根本不可能經常有空回來看望自己的父母,隻要他們心裏想著父母親就該滿足了。
生活是豐富而多彩,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要盡可能全麵地看問題。要采取“退一步”的思維方式,即使在生活中變換一下思維角度,從而改變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同時也是一種優越的以退為進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掌握並適當運用於生活,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那麼你便會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朝的蘇東坡一生坎坷,初登仕途時,他不讚成王安石實行新政的某些措施,然而又不同意司馬光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廢除新法的主張。因此,總也得不到這些宰相的賞識,還屢遭貶斥,終身不得誌。清代的金安清為他題寫了一副長聯:
“一生與宰相無緣:始進時,魏公誤抑之,中歲時,荊公力扼之,即論免役,溫公亦深厭其言,賢奸雖殊,同帳軍門違萬裏;
到處有西湖做伴:通判日,杭州得詩名,出守日,潁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於佛,江山何幸,但經宦轍便千秋。”
所說的“魏公”就是韓琦,“荊公”即王安石,“溫公”即司馬光。這副對聯寫蘇東坡遭貶到杭州後,在美麗西湖的湖光山色中,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潁州時,因清正廉明政績斐然而聞名當時;以至在老年時候出任惠州時寄情於佛。正因為他飽經世故,曆經滄桑,從而使他的詩文更加的老練深刻,遂使他的“詩名”、“政名”千古不朽。
蘇東坡的一生在逆境中而千古不朽,完全得益於他心靈中“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解脫。如果他一輩子怨天尤人,哪裏才能夠怡然處之,建功立業?
退一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以退為進,實在是一種生存競爭的方略。“退一步海闊天空”,通常用在鄰裏關係、朋友相處上,這是大有裨益的。《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事:楊翥的鄰居丟了一隻雞,便罵是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訴楊翥,楊說:又不是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又一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裏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搶劫楊家,鄰居們主動幫楊家守夜,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還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間,朝中重臣張英接到一封家書,告知鄰居葉家砌院牆占了自家宅基,請張英好好治治葉家。張英回信一封:“千裏捎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結果,張家將院牆往後讓了三尺。葉家見後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後來也將院牆往後讓了三尺。一場幹戈就這樣化為玉帛。
“退一步海闊天空”還能夠用到軍事上。“三十六計”中不是有“走為上計”麼?“走為上計”就是退一步考慮軍事部署,並不是退卻逃跑,而是不論形勢如何險惡,仍要頭腦冷靜地運用高超智能,安全退卻,保存實力。諸葛亮堪稱大師,他六出祈山,六次撤退,在任何敵強我弱的危急形勢下,都能夠做到全師而返。身經百戰的毛澤東深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精髓。他總結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遊擊戰術,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中央紅軍。遵義會議之後,一渡赤水的土城之戰,紅軍失利。重掌軍權的毛澤東審時度勢,為化被動為主動,果斷提出放棄從瀘州到宜賓之間北渡長江的計劃。再渡赤水,攻打婁山關,重奪遵義城。終於擺脫了敵人圍追堵截,使黨和紅軍看到了革命勝利的曙光。
因此,“退一步海闊天空”必須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與運用的法寶之一。
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樣樣都順心,生活的路上總會有許多的溝溝坎坎。你的奮鬥、你的付出,也許沒有預期的回報;你的理想、你的目標,也許永遠難以實現。如果,抱著一份懷才不遇之心憤憤不平;如果,抱著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難免讓自己心態扭曲、心力交瘁。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生活在凡塵俗世,難免就會與別人為一些事情磕磕碰碰,難免別人誤會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時之言,也許被別人加以放大和責難;你的認真、你的真誠,也許被別人誤解和中傷。如果非得以牙還牙拚個你死我活;如果非要為自己的辯駁澄清導致兩敗俱傷。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瀟灑地甩一甩頭發,悠然地輕輕一笑,就會甩去煩惱,笑去恩怨。你會發現,天空仍然湛藍,生活依然十分的美好。
退一步,原來世界仍然美好。
退一步,整理好自己,路還很長,誰都隻是在路上。
退一步,輕鬆一點,快樂一點,活著,比什麼都強,健康地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退一步,別用心去想問題,讓自然去支配你的大腦,做想做的事情,別太計較,別太認真。
退一步,是灑脫,更是智慧。
其實,對於做到退一步的同時還要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認輸,放棄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何時放棄的人才會事事如魚得水。
有時候,放棄也是退一步
通常在人們的慣性思維模式裏,放棄被認為是失敗者和懦弱者才會做出的選擇。但是,如果你能聰明地退一步,學會放棄它可能是一個人可以做出的最積極、最有效的決定。因為聰明地放棄是尋找生活平衡的一種人生藝術,它不僅要有足夠的挑戰的勇氣,也又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決定。學會放棄,也就證明了你想清楚了你到底適合做什麼,那麼,你又多一次重新進行選擇生活的機會。
有一隻倒黴的狐狸被獵人抓到了,它被套住了一隻爪子,這隻狐狸便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隻小腿,然後逃命去了。放棄一隻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狐狸的哲學。其實對於人生也是如此,在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就必須要做到主動地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這樣才是最明智的選擇。這隻聰明的狐狸已經做到了。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實質。
在歐洲國家,曾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諺:為了得到一根鐵釘,我們失去了一塊馬蹄鐵;為了得到一塊馬蹄鐵,我們失去了一匹駿馬;為了得到一匹駿馬,我們失去了一名騎手;為了得到一名騎手,我們失去了一場戰爭的勝利。
為了一根小小的鐵釘而輸掉一場戰爭。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棄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把我們搞得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靜靜地等待生活的又一次轉機。
如果你感到了無比壓力與焦慮,或者無法入睡;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無精打采、精神疲憊,思維遲鈍或失去興趣的話,那麼這也就說明你已經不適合做這份工作了。應該適時地做一些調整。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大的發揮,為什麼不勇敢地選擇一次放棄呢?當你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的時候,你才會傾聽到發自內心的聲音,讓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不要總是沉浸在“做事要有恒心,不能輕易言退”那樣的固執教誨裏。
能夠做到適時的放棄,是一種極大精神自由與解放,它能夠讓你放開博大的心胸,重新找回自我的感覺,傾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聽自己以前所沒有聽過的聲音,讓你的生命從此充滿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