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1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1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8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生死抉擇》reference_book_ids\":[7163612627136941089]}],\"1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五輪書》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7094752974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 保持內心平靜,才會感覺輕鬆(1)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隻有保持內心的平靜,遇事冷靜思考,才能想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保持內心的平靜,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不慌不忙地坦然麵對,盡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隻有這樣,心中才不會留下遺憾,做人感覺才會更輕鬆。
1.知足常樂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知足常樂”。其字麵意思是說,滿足於現在自己擁有的一切而隨時都感到快樂開心。可以這樣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獲得的東西感到滿足,其實,它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頹喪和無奈的表現,而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隻有懷著一顆平靜的心,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這一切。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其實也隻有這樣的知足常樂,才是真正智慧、充實、有意義的知足常樂。
學會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美好心境,並不是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的追求態度。《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對於一個人來說,能力與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環境又決定你該如此的時候,而你卻好高騖遠,非要達到你所不能達到的預期目標。在這個時候,你就隻會給自己尋來無盡的煩惱,那就一定會沒有了快樂可言。因此,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懂得知足常樂,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的癡想,那麼你心中的重負就會消失。同時你也會感到身體輕盈,心靈輕鬆,快樂自然會光臨你的心坎,你會變得臉上蕩漾著笑容的漣漪,你會看到人生的一切是如此的純淨與美好。
有一句俗話叫做“心寬體胖”。心寬的前提是知足,因知足而放棄重負,因放棄重負而快樂,這樣體胖就是必然的。有一個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比較滿意的人,在睡覺的時候不但睡得香,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也吃得很甜,那麼結果吃得肚大腰圓,猛一看真像一個大款。其實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哪裏是什麼大款,其實他隻是一個餓不著撐不著的工薪階層。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處處對自己現狀不滿意,憤憤不平的一個人,他總說自己錢掙得太少了,以後孩子上學可能都上不起。因而整天悶悶不樂,經常失眠,胃口也不好,落得一個麵黃肌瘦,形容憔悴。而事實上,這兩個人的工資差不了多少,隻因一個知足而心寬,另一個因不知足而憂愁,最終而造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人的欲望追求沒有止境的時候,因此,人要做到知足常樂也確實比較困難。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五光十色,異彩紛呈,誘惑人的東西非常多,真要做到不浮不躁心靜如水不容易。當然,如果你是一個人才,你大可不必不知足。你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把自己的腰包賺得鼓鼓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因此,知足常樂是必須有前提條件進行限製的。在各種創新上我們是不能知足的。唯有創新,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沒有創新,我們就隻能原地踏步。沒有創新,也許我們現在仍活在刀耕火種的生活裏,根本就不會有現代文明。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的人,那麼你就應該為現在的生存狀況而感到知足,至少應該在物質生活上感覺很滿足,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麵卻不能就此知足。如果你是一個人才,你在為社會多做貢獻上一定不能知足。因為人類的社會需要進步,需要創新,人類隻有在創新的過程當中才會有發展。
知足是一種境界
有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世,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對於我們所有的這些不滿足其實還是來自於我們自身。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感到不知足呢?這是強烈欲望在驅使著我們,是幻想在衝動著我們,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人生在世,名利財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時時刻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它還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坎坷與煩惱。有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不快樂,多半是由於我們自己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不免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於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從這裏就說明了知足有其自身的雙重性。人們對於物欲的追求總會優越於精神的追求。一個人在精神上的知足後往往不能在物質上得以滿足,這與人類的第一需要必須是溫飽有關。
曾經有一位農夫,每天早出晚歸的耕種一小塊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入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你不停地跑一圈,那麼在他跑過的地方就全歸你所有。
農夫聽完之後,便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拚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了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會被累死的。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很多的金錢,很多的享受。但是,他終因跑路太多,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了,土地沒了,一切全都沒了,強烈的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通常情況下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人活著當然要努力奮鬥往前走,但是也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跑”。要不然,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使人在消極的欲望中沉淪,從而致迷失方向,走向絕處。
“往回跑”不是撈一把就走,而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善良的人性,真正的品格,決定一個人的道德高低與價值取向。
對於多數人來說,能夠做到懷一顆平常而善良的心,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綠葉,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這何嚐不是一種練達的“往回跑”呢?
老子曾經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可知不足。諸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於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深深地知道,我們人類對於糧食的需求遠遠不隻這些,隻要條件允許,我們就會要酒要肉,吃完了還想跳個舞,向更高層次邁進。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個水平線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強迫自己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會把按時領到薪水當作一種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感到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能夠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錯就錯在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
在知足與不知足兩者之間,我們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使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同時還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且坦然,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與要求呢?
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得以升華;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麵前神凝氣靜,能夠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就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感到後悔,也不會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從而擺脫虛榮,寵辱不驚,心境達到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樹心樸,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種極高的境界。知足的人總能夠做到微笑地麵對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不過去的河,沒有跨不過去的坎,他們會為自己尋找一條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的人,是快樂輕鬆的人。
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下天下紛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裏平衡了。
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做到如此才能夠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知足常樂,說的就是如此。
知足常樂善待自己
“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雖然在工作學習上知足,會造成自滿而失去奮進的動力。然而,在為人處事上的知足,則是一種豁達的胸懷,對於名利關係上的知足,也就更稱作是一種可貴的修養。
如今,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精神生活,都不可能與以前相比較。然而生活上的抱怨卻不絕於耳,物質上富足了,卻缺少了昔日的那種充實與真誠。盲目攀比的心理使人們感到無比的浮躁,經常會造成感情的失衡和滿腹的牢騷與怨氣,於人於己、於公於私,都不能不說是一患。有的抱怨工作不如意、有的抱怨仕途不得誌、有的抱怨經濟收入低、有的抱怨入不敷出、有的抱怨社會對己不公、還有的廣憂天下,對一些社會現象而感到憤憤不平……社會化的分工決定了人各自的位置與責任。自然就會產生一些利益和位置的差異,特別是以競爭為前提的市場經濟社會,更是給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展示作為的舞台,雖然在機製轉換過程中,還有不完善、不盡如人意的方麵,但總的來說,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自然規律不可逆轉。隻有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的人,才能夠有更廣泛的生存空間。隻有這樣,才會有人生路上的知足常樂,工作學習上的不斷追求,生活才會過得更加有滋味,充實而富有朝氣。
如何麵對競爭,在競爭的社會裏怎樣生活,是每個人應嚴肅對待的問題,誰也無法回避。如果不能正視差異,總是想著這不如人那不如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陷入自怨自卑自傲的困惑卻不能自拔、萎靡不振,不去發奮努力去創造條件改變環境,更不能正視現實,腳踏實地幹出點成績來。一事當頭,先為個人打算,就永遠擺脫不掉“不知足”的煩惱與勞累,為人處世不僅不能善待他人,寬容他人,還不能有自知之明,更不能審時度勢。到頭來隻會看這不順心那不順眼,雖然想入非非,但又無可奈何,進入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的怪圈,最後以悲觀厭世、自暴自棄而告終。
知足最可貴的地方是能夠戰勝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唯有知足者才能夠正視現實、善於拚搏、善於總結教訓、善於學習他人、謙虛謹慎、不卑不亢,才會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人生中的真正價值,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滿激情,希望常在。
知足常樂。但願每個人都能夠戰勝自我,少一些固執,多一些靈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讓生活充滿溫馨的陽光。
知足常樂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幽默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其可貴之處在於調節。可以從紛紜世事中解放出來,獨立地享受個人妙趣融融的空間,對內發現自己內心的快樂因素,對外發現人間真愛與秀美自然,把煩惱與壓力拋在九霄雲外,感染自身及周圍的人群,促進人際關係的進一步親近平和,進一步擁抱淺景淡色與花鳥蟲魚。知足常樂,對人間的事情坦然地麵對,欣然接受;對情,琴瑟共鳴,相濡以沫;對物,能透過下裏巴人的作品,品出陽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樂,良好心態就會和待人處世並駕齊驅,充滿和諧、平靜、適意、真誠。這可謂是一種人生的底色,在我們都在忙於追求、拚搏而找不著方向的時候,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出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來說是一個避風的港口。體憩整理之後,毅然前行,所有的這些都來源於我們自身的平和不竭的動力。真正做到知足常樂,人生自然就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就是一種極其典型的知足常樂範例。“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中蘊涵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沈複的“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為擁有自己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記憶,今日重溫,也許會忍俊不禁,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
然而,知足常樂,並不像在成績簿上睡大覺那樣沾沾自喜,盲目樂觀,矯揉造作,狂放不羈。事情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層麵上,知足常樂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原理。要懂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要做到洞察清楚暫時的成功,那麼對於以後的樂於進取,樂於開拓,為將來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準備。樂觀的心態才不至於扭曲前進的風帆。知足常樂,真正意義上是個人永遠追求的精神基站。
很多事情都是隻有我們經曆過了,才能夠懂得它們是十分珍貴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遺落了那一份曾經擁有時的心曠神怡。現代人匆匆的腳步已定格為一種時代的風景,競爭與挑戰接踵而至,在前進的道路上,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樂由心生,對待困難的工作情緒,就會如陽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樂,在煩躁與喧囂中,會過濾一種壓抑與深沉,沉澱一種默契與親善,澄清一種本真與回歸,久而久之,步伐輕盈,精力充沛。小說《笑傲江湖》裏有一句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這確實不失為一種人生感悟,點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諦。如何人世間的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知足常樂,那麼世間就會少一點橫眉冷對,多一些笑臉相迎。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不知足,他的快樂隻建立在不斷追求與爭取的過程中。他們得過且過,對前途失去信心。這些人始終無法斷言怎樣才算成功,也無法肯定當自己到達某一點之後才會快樂,才會知足。造成心理上承受壓力,處於緊張、焦慮狀態,導致吃不香睡不好,影響工作情緒,還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對於每個人來說,特別是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學會自我減壓,從而達到知足常樂的境界是一種明智之舉。有一首《知足歌》寫得非常的好:“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貧也安然,布衣得暖勝似錦。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大魚大肉固香甜,粗茶淡飯更香甜。名也不貪,利也不貪,恬淡寡欲,清靜無為,寧靜致遠,知足賽過長生藥。”這首《知足歌》不僅是增強個人修養的有益之言,而且還是促進個人健康長壽的經驗之談。
畢竟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你失去健康的時候,你最希望的莫過於擁有健康;當你真正擁有健康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覺得健康對於你來講有多麼的重要,你想擁有更多。比如金錢、權勢等。當你也擁有它們的時候,也許,你的心還不能得到滿足,因為,你還想擁有其他你不能擁有的東西。
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他到深山裏麵尋找他想得到的寶石。當他已經如願以償,尋找到了一顆又大又亮的寶石時,猛地一抬頭,看見前麵的山上,還有一顆比他手裏那顆更大更美的寶石,在山坡上發出光彩奪目的光芒。於是,他便毫不猶豫地扔下手中這粒,往前麵那座山上爬過去。當他千辛萬苦把那顆寶石取到手中的時候,才發現,這一顆還不如自己曾經丟棄的那顆大,更沒有自己所擁有的那顆華美。此時的他後悔不已。
在現實生活中,不知足的人可以說比比皆是。有的人得到了好的職業之後,還想擁有豐厚收入;有的人娶了漂亮的妻子,還想嚐嚐偷情的味道;有的人爭取了美食名車,還想居高臨下指揮別人……在他們心中,人來到世上,就應該獲得這個世界上已經出現的一切。他們不懂得一個人追求欲望應該有個限度,更不懂得欲望有時像一個魔鬼,可以把人拖進萬丈深淵。正應了《梅州風采》中《不知足歌》所唱的那樣:“終日忙忙隻為饑,尋得飽來便思衣。衣食二般皆豐足,房中還少美貌妻。聚得嬌妻並美妾,恨無田地少根基。謀得田園寬又廣,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也備,歎無官職被人欺。五品六品嫌官小,又想朝中掛紫衣。心滿意足為天子,還想萬世無死期。諸多妄想無止境,一朝棺蓋問何如?”
人,還是過得平淡一些才好,別總是患得患失地活著。我們應該看到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有了這樣一個著眼點,看到別人升官發達,不至於心理失衡,而不擇手段地去奪取名利,而當我們擁有權勢和富貴或幹起轟轟烈烈事業的時候,也不至於忘乎所以,視之為永恒,當我們命運不濟或受到挫折失敗時,也不至於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切記:“天生我材必有用!”向前看吧,隻要我們好好地工作,前途必定遠大,日子會越過越美好!
隻有知足,才會快樂,“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有它充足的道理,是永遠推不翻的,平平淡淡最真,平淡之中體會幸福,讓我們大家都活在知“足”的生活裏,不要去找那不“足”的煩惱,永遠快快樂樂,在一個健康平靜的心態下將自己的一切不斷進取,不斷完善。
2.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中要做到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即不貪名和利,不為名利所累,始終使心中保持一片自己的清白。古人曰:“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講的就是人生在世隻有不追逐名與利才能做到高瞻遠矚,立下大的誌向。追名逐利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產物。追求名利曆來為貪財者所為,為正人君子所恥,一個人做到淡泊名利,人生才能夠活的更加輕鬆,更加快樂。
《清代皇帝秘史》中所記載的乾隆在下江南的時候,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他便看到山腳下大江東流,百舸爭流,人聲鼎沸,熱鬧而又非凡,隨口問在大江旁邊的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每天來來往往有多少船?”這位老和尚倒也伶牙俐齒:“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
老和尚真可謂是一語道出了人世間的天機,太史公也曾在《史記》中也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無論貧富與貴賤,窮達逆順,都會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所有的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態:願為名利隨波逐流,甘為名利放棄自我。然而一個人活著追求的東西畢竟非常多,過分的追求名與利,就會使人整日茶不思飯不想,失魂落魄。其實做人還得應該做到淡泊名利。
說實在話,有一些人活著真是經常感覺到人生太累,感歎生活太虛偽,全都因太注重了名利。大千世界撲朔迷離包羅萬象,充斥了太多功名利祿聲色犬馬的誘惑,隱藏了過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險惡。因此,一些人為了一丁點蠅頭小利卻甘願置身於如蠅逐臭紛至遝來的困擾和煩膩當中,一些人為了填滿自己的欲壑從而甘願放棄自己的尊嚴,低下了高貴的頭顱。也隻因為注重了名利,他們多了一份“蠅頭場上苦驅馳,馬足塵中廝追逐”的紛繁複雜與勞累,少了一些“放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的人世間的浪漫與悠然自得。
平心而論,我輩皆是世俗中人,同時也好食人間煙火,在當他們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瑣碎和酸甜苦辣的繁雜之時,就開始一味地說自己視名利如糞土,對於這些也是非常不切合實際的,難免會給人們留下作秀和矯枉之嫌。但淡泊名利就是重在“淡泊”二字。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奮、憑正當手段得到的名利,還是應該受到我們的讚賞和提倡的。但萬事都過猶不及,如整日戚戚然地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這樣的名利不爭也罷。要知古人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說,過分地看重名利,那麼就會變成欲壑難填,這樣名利也就變成了名韁利鎖,不知那一日就會如春蠶作繭似的把自己也縛在名利場中,到那時想擺脫都難,人也就會掉進罪惡的深淵,從而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淡泊名利說到底就是要真真正正地去對待世間的一人一事,豁達客觀地看待人生的一得一失,就是能麵對生活的山水時時登高放歌、臨風把酒、寵辱不驚。但淡泊名利並不是與世無爭、毫無激情的冷眼旁觀,更不是隱遁山水的避世無爭,它並不是放棄追求、放棄自己的理想,也不是遠離奮鬥、甘願受別人的欺淩,淡泊名利隻是生命當中本身的一種顏色,是一種對人生的從容,是一種對生活的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
對於淡泊名利,前人就給了我們很多的詮釋,同時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有一次居裏夫人的一個朋友到她家裏去,看到她把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她的金質獎章給小女兒玩,朋友非常吃驚,居裏夫人笑著說:“我隻是想讓小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而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雖然在位時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吩咐手下在她死後隻要立一塊無字碑。畢竟“死去原知萬事空”,名利之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非曲直,當由後人評說。居裏夫人和武氏對待名利的態度,我們後人應當效仿。
做到了淡泊名利,它會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純潔無瑕,同時也能夠使人的心胸更加開闊。“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名利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樣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豈不快哉?而淡泊名利,也會使人從光怪陸離的嘈雜喧囂的塵世中抽身而出,物我兩忘,心無旁騖,如果能夠做到如此,還何愁事業不能成功,理想不能達到!
名利場上陷阱多。如果過分地看重名利,那麼你就會整日繃緊神經,挖空心思地活著。過分看重名利,你就會心浮氣躁,如負重的老牛那樣活得很累、很煩。聲顯名赫自然被人們所追求,權高位重更誘人。
但在人世間總是平平淡淡的凡人比較多。很多人正因淡泊了生前身後的名利職權,才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活的瀟瀟灑灑。
淡泊名利,就是要能夠做到超脫人世間紅塵的誘惑、世俗的困擾,真真實實地對待一人一事,豁達客觀地去看人間的一得一失。淡泊名利,就要麵對生活的山水時時登高放歌、臨風把酒,寵辱不驚。
淡泊名利,你就會擁有一個好的心境。天雨人悲、月黯神傷的困惑便會離你而去;無論何時,你都會平平淡淡開開心心。淡泊名利了,你會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溫馨。
淡泊名利,會使你變得更加高尚。你會摒棄一己的私利,而獻身為他人盡力給予的行列。淡泊名利,你就走出了蠅營狗苟,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