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是人生所求所為的一種態度,一種人生哲學的風格。淡泊名利無疑是高雅超脫的,但若把它絕對化,超過它的度,就會很可笑。
大多數對於人生無所求無所為的那類人,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物質基礎,是人生必須要做的,為生存的溫飽打基礎;其二是上層建築,追求人生的發展,從而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對前者來言,是人生的一種必然,不論是誰,也不論你想不想,願意不願意,都是必須要追求的,這是人生一切的基礎。對於後者而言,那是人生有了生存基礎的保證之後,才有可能去求去做的,是建築在前者基礎之上的。一切的理想、浪漫、高雅,包括淡泊和貪婪這些東西,都可屬於這個層次。
淡泊是有止境的,對生存基礎的層次來言是根本無所謂淡泊名利的。在人為生存而奔波掙紮的時候,奢談淡泊名利可以說是一種天大的玩笑。在這個層次上恐怕隻有一無所有的乞丐是淡泊到極致的,然而那又如何能稱作是生活呢?為生存必需的所求所為,是天經地義的,是一種人生的必然。就像我們不能隻想建一個漂亮的二樓而不想建作為基礎的一樓那樣,在生存基礎沒有做到充分的保證之前,我們就沒有資格去奢談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相對於貪婪來說的,它是人生追求更高層次生活過程當中的一種處世態度。在有了一定的生存基礎以後,人們的所求所為便有了很多的選擇和不同。你可以求名,做個名人;你可以求利,做個富翁;同時你也可以追求藝術,尋求藝術的境界和快樂;你也可以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做個閑散懶人。就在這個時候,談淡泊名利能稱得上是十分有意義的。
淡泊名利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說因人而異,許多人終生難以脫出為生存而奔波勞作的境地,可以說終生也談不上淡泊,這也是人生比較大的一種悲哀與不幸。當你有資格或者有資本去追求名利的時候,甚至是擁有了名利的時候,就應該考慮談一談淡泊名利了。一個大富翁可以淡泊名利,捐贈一大筆資金去建立個學校什麼的,可是根本就不會觸動他生存的基礎,人們會理解他的淡泊;對於一個連一日三餐都無保障的窮人,也就根本無名可淡,也無利可泊,說淡泊名利豈不是非常滑稽呢?
於名利而言,能而不為,有而不重,是謂淡泊,固然是一種高雅超脫,然淡泊名利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人生的所求所為,名利也好,淡泊也好,選擇藝術或逍遙也好,都是人生的一種選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有時候也很難用一個統一武斷的標準來斷言它的高低雅俗。蓋人生萬事百態,法無定法,理無定理,全部都是各人自己的一孔之見,孰高孰低,也難一言以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與自身的選擇去把握人生的目標與自己的所求所為。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能夠盡量地按照自己的心願,由自己的喜歡去追求、去生活,也便足慰人生了!
更何況人生在世不滿百,名利求來無止境,何須每天為名利困擾。淡泊了名和利,才能天天有個好心情,日日有個好風景。
3.寵辱不驚
《幽窗小記》當中有這麼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一幅寥寥數語的對聯,卻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夠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則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表現出了古人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可謂是一門人類生活當中的藝術,同時還更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當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雲:“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寵信時勿輕狂,千萬不要忘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的時候切忌激憤,猶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如此清醒地去麵對,就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這樣境界的人就能夠從容地麵對生活和事業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就一定會實現人生的理想。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對於所有那些成業有所就的人們沒有一個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其可貴的品格。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慶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為他謹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宗旨,因此在當他被謫居鄧州之時,能夠做到從容處之,做到“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從範老夫子的這句話裏,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與機智。
北京大學原老校長馬寅初,因其“新人口論”而蒙冤獲罪,最後遭到專橫的無理批判,最終被革職。當他的兒子把革職一事告知於他的時候,他隻是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撥亂反正,仍是他的兒子在告訴他被平反的喜訊之後,馬老還隻是輕輕地“噢”了一聲。從外表上來看好似靜若止水,然而在內心裏卻滑動著機敏與睿智,這是何等難能可貴!其實也就憑著這種寵辱不驚的坦蕩襟懷,馬老先生終成“人瑞”,贏得101歲的高壽。
19世紀中葉,美國的實業家菲爾德率領著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利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從此以後便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可是鋪成之初卻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便中斷,這樣在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變成了憤怒的狂濤,紛紛指責菲爾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勇往直前,否極泰來,菲爾穗德之所以成為菲爾德,原因也就基於此。
其實,人生在世,大可沒有必要把別人的態度太當作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個聲色“口將言而囁嚅”,也不必因老板的一個眼神“足將進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寵於某人而自暴自棄,或者因受辱於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而做出種種極端的舉動,其目光是否太短淺了些,胸懷是否太狹隘些了呢?為人處世,對於任何事情都應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每臨榮辱有靜氣,如果達到了這種境界,人的精神天地才能夠開闊浩渺,氣象萬千,生機勃發,情趣盎然。
二戰之後,以色列建立了國家,人們便開始推舉愛因斯坦做國家總統。總統——在這“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去”的滾滾紅塵中,是世間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而不得的事情!然而愛因斯卻坦然地拒絕了,那樣的拒絕是智者平靜如水的拒絕。在社會如此發達的今天,當我們想到他在科學上的巨大建樹的時候,就會首先想到的是這位科學巨人麵對鑲滿寶石王冠輕輕搖動的一隻手。
對於生活在微小星球上的任何一個人,無非也就隻是來去無影的塵埃,區別是有些塵埃大些而有些塵埃小些罷了。對於太在意加在自己身上的榮辱,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陶醉與自我折磨。所謂的寵辱,更多的時候是心靈對外界錯誤的一種感應。其實正確感應的強烈程度也取決於你的承受能力——可以輕輕地放下,同時也可以重重地托起!
曾經見過一些得勢之人,那種得意忘形之情實在令人吃驚,喊苦?生命的頂峰永遠在高處,與陽光相比,我們永遠是微不足道的。還有一些人,可能生活不夠通暢便抱怨,何必這樣呢?其實也就如同爬山一樣,跌倒了,腿還在,山還在,何不重新起步?隻是,心中想的應該是奮鬥的目的,自身價值的實現,而非目的和價值的炫耀。
貧富不過百年,風騷安能永久?學會如何平心靜氣地麵對榮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一次世界杯預選賽中科之戰中,科威特球員將口水吐在了球員李瑋峰的臉上,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佩戴著隊長袖標的李瑋峰卻沒有采取任何過激的行為,而吐人者則是受到了紅牌的製裁,辱人者自取其辱。
暫且不說首場的結果,就單單從這一點上,就足以看出經過多年職業比賽的曆練的沉著。如果當時在場上稍微有那麼一點不冷靜做出反擊,圖一時痛快,逞匹夫之勇,到最後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司馬遷曾在《報任少卿書》一書裏寫下了這樣一段泣血般的文字:“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如今在生活中的人們大多數都覺得活得非常累,不堪一切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是這樣的,社會在不斷前進,同時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對於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欲望不能夠得以實現;或者一旦所想的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虛無縹緲的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
失落是一種人心理上的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進行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誌則是一種心理方麵的失敗,也是心理上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如果要想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誌的毛病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然而要想做起來卻十分的困難。我們畢竟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姿多彩實在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麼能夠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一個極好的明證。其關鍵是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從來功名輸勳烈,心底無私天地寬。如果心裏麵沒有過多的私欲的話,又怎麼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夠認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隻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東晉陶淵明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人不可能總處在非生即死的嚴重關頭,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出“愛有甚於生,惡有甚於死”的抉擇,更多的是流水歲月,平常交往,瑣瑣細細地生活,更需要坦蕩灑脫和寵辱不驚的做人準則。即使平常的日子根本就沒有衝突與矛盾,思想與心境也不會是一潭止水,同樣有對待寵辱的態度問題。有一位年輕人,是初中的數學教師,因為他的課講得非常好,因此,在學校的學生和教師當中的威信非常的高,與他年齡相仿的教師,有好幾位陸續提升為教導主任和校長,然而他卻依然如故。有人問他有沒有感到不公,他卻平靜地說,“我也並沒有為此而感到不公平,教書是自己的所長,當官是他們所長,對於當官受人尊重,教好書同樣受人尊重,所以,我不能棄長就短,當不好官,反而還會讓別人瞧不起。”聽了他所說的這些話,那人很是感動。的確,做人就是要認識自己,相信自己,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路。要具備一顆平常心,做好每天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學會享受生活,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帶來無限的快樂,這樣就會有足夠的力量來進行承擔即將到來的挫折與痛苦。
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寵辱不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上,總有一份寬鬆閑適的心態和表現,這是文化陶冶和道德修養的體現。“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此句話可謂說得入木三分。當然,對於如此的人根本就不是無所用心,飽食終日,遊手好閑,與世浮沉,而是進入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這是心懷恬淡,隨遇而安,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不僅有所作為,也有所不為,不僅要保持獨立的操守,又有和光同塵,知足不辱的人生狀態。
要想使一個人做到寵辱不驚,就必須要做好能經受寵辱的準備。挫折、失敗、成功、順利,是人生曆程,伴隨的是外界的評說,是他人關於寵與辱的輿論。寵辱不驚是感覺和心態,不是來自外界,是自身的心理狀態,是自我意識,承受能力,是自信和成熟。其實人生真正的收獲和進步,常常是在遭受到委屈的時候所能夠得到的,這時候才能棄舊圖新,自勵自強。有意識委屈自己的過程,正好是超越自己的過程,是自我蛻變與升華的過程。還有誰會說這不是一種使人生輕鬆的需要呢?
4.學會冷靜
“冷靜”其實是人生的一種修養,也是人生的修行,同時也是技術上的修行。冷靜應該是所有中最好的一種素養。
杭州的一位馴獸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訓練過一隻獅子,平日裏這隻獅子十分的溫順。可是有一天他進籠與獅子交流,一進門,風就把籠門給關上了,他便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衣袋。這個動作卻被眼前的獅子所誤解,這隻獅子突然間怒吼了起來,兩隻眼狠狠地瞪著他。這位訓練師頓時心中一陣慌亂,他知道獅子已經餓了一天,而剛才的這個動作是敵意,如果獅子進攻他的話,那麼他就必死無疑。
他下意識地靜靜地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同時臉上還露出了笑容,眼睛直視著獅子。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眼前的這隻獅子慢慢從暴怒中恢複過來,舍下他走到一邊去了。
而當他用鑰匙輕輕打開了籠子,剛走到外麵的時候,整個身子卻軟了下來。有時候冷靜的確能成為人生中的救命稻草。
學會冷靜去麵對
有一個叫越西的地方,那裏有一個獨自一個人進行生活的男子。他用蘆葦和茅草蓋起了小屋住在裏麵,同時他又開墾了一小塊荒地,用自己的雙手種了一些莊稼,打下糧食來養活自己。時間久了,豆子、稻穀、鹽和奶酪等東西都可以自給自足了,不用依賴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閑的時候就出去走走,過得倒也逍遙自在。
然而有一件事使他感到十分的發愁,那就是在他所住的房間裏老鼠成災。也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一幫老鼠,沒過多長時間便成倍成倍地增長。在白天,這些老鼠成群結隊地在屋裏麵跑過來跑過去,在房梁間上躥下跳地吱吱亂叫個不停,在跑的過程當中打壞了不少東西。到了夜裏,老鼠會鬧騰得更歡,它們會鑽進食櫥、跳上桌子、跑進盛放東西的箱子裏麵,見什麼就咬什麼,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東西不算,還會把吃不完的拖回自己的洞裏麵去慢慢享用。這“喀嚓喀嚓”地一鬧常常就是一整夜,吵得這名男子覺也睡不好,白天下地幹活也沒有了精神。為了這件事情,他想了好多辦法來治鼠,比如用鼠藥,下夾子等等,他都試遍了,可就是沒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法子。這名男子就開始對老鼠越來越煩,火氣越發越大,心裏麵苦惱極了。
有一天,這名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蹌蹌地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打算好好地睡上一覺。可是他的頭剛剛挨上枕頭,就聽見了房間裏老鼠“吱吱”的叫聲。他實在困了,從而也就不想與老鼠計較,因此他就用被子包上頭,翻個身繼續睡。然而這些老鼠卻不肯輕易罷休,竟鑽進被子裏張嘴啃起來。這男子用力拍了幾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趕跑再睡。果然安靜了一會兒,可他忽然聞到一股叫人惡心的腥臊味,一摸枕邊,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這麼變著法子一折騰,他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了,一股怒氣直衝向頭頂。借著酒勁,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處燒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蓋的,一點就著,火勢迅速蔓延開來。老鼠被燒得四處奔跑。火勢越燒越大,老鼠最後都被燒死了,可是自己所住的屋子也同時被燒毀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這男子酒醒之後,才發現什麼都沒有了。他茫茫然無家可歸,後悔也來不及了。
焚廬滅鼠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提醒人們,遇到了事情以後,一定要靜下心來做一番冷靜而認真的分析,努力地想出一個周全的法子去解決。如果僅憑一時的衝動去蠻幹的話,其最終隻會得不償失。
還有一個故事:兩名病人因患肺結核而住進了醫院,甲病人沉著冷靜正確應對病情,安心接受醫院的治療,乙病人整天顧慮重重,時不時想到如此待下去會耽誤大量工作的,內心壓力很大,常處於煩躁之中。甲病人見狀便主動開導他:“老兄,不要著急,先治好病,工作以後自然就可以順利完成。”過了不久,甲病人治愈出院了,臨走時勉勵乙病人要安心治療,不要那麼著急。乙病人聽從了甲病人的勸導,當乙病人出院的那天,看著迎麵微笑著走來手捧著鮮花的甲病人,他的心裏頓時有說不出來的感激。
因此,在我們的生命中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冷靜地去麵對,也就如同甲病人一樣,樂觀地、冷靜地、從容地去麵對它,那麼,我們才可以戰勝疾病的折磨,正確地做出一項決策,選擇並開辟一條人生之路,贏得一次次機會,取得人生中的一次次成功。生命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去應對,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冷靜地去思考,去準備,去行動,去正確地麵對一切。
在人的生命當中,有很多問題都需要以一顆冷靜的心去麵對,在小的時候麵對老師一次次的提問,麵對著一道道計算題;畢業時麵對的是選擇繼續深造,還是擇業;應對麵試官的令人費解的盤問,人生當中所麵對的一次重大的決策等,都需要我們冷靜地去應對。學會沉著地去應對,認真思考,你才能真正找到一份滿意的答案,開辟出一條成功的人生之路,一次次做出正確的決策,最終取得一次次成功的機會。
曆史上許多傑出人物正是具備了臨危不懼冷靜的優點,才創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豐功偉績。比如:毛澤東親臨沙家店進行指揮作戰,盡管炮彈不時地在距離十幾米遠的地方爆炸,但他仍站在地圖前,冷靜地分析戰爭發展形勢,從容指揮軍隊作戰,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生死抉擇》中李高成麵對嚴峻的形勢與上級所施加的各種壓力,他日夜認真思考,最終決定立案檢查中陽紡織廠的財務狀況,查出了一批貪汙犯,從而保住了企業資金的進一步流失,為國家挽回了一大筆巨大的財產。對於在這些重大難題麵前,他們都是那樣沉著冷靜,把事情順利地辦成功了,同時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如今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做事情就更需要學會冷靜。冷靜地應對一次考試、一次麵試、一次演講、一次交談、一次約會……遇事不冷靜,憑借自己的一時衝動,往往誤了大事,甚至損人害己。對於馬嘉爵一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反麵例子,如果他胸懷能開闊點,學會冷靜點,4名無辜的生命也不至於血肉橫飛、僵臥衣櫃,5個家庭也不會淚流滿麵,悲痛欲絕;國家也不至於調動170萬警力,花費巨額資金去四處逮捕他,從而搞得全國人民人心惶惶,提心吊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遇事不能夠做到冷靜,不想後果,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國家人民利益嚴重受損,這樣5個正常的家庭也由此而留下永久的傷痛,馬嘉爵自己也受到了國家法律的嚴厲製裁。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都是因為在突發情況下的不冷靜,從而隨著時間而使事情發生惡變,從而使自己也在當中成了受害者。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學生應聘於一家公司搞產品營銷;公司首先提出要試用3個月。在這3個月中,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且頗有業績。當3個月已經過去,他惱怒公司沒有正式聘用而憤然提出辭職。公司一位副經理請他再考慮一下,他越發火冒三丈,說了很多過激的抱怨話。對方終於也動了氣,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公司不但已經決定正式聘用他,而且還準備提拔他為營銷部副主任。就這樣一鬧,無論如何公司也不會再用他了。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做到冷靜地麵對世間的社會百態、麵對問題,才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提高到較高的品位。冷靜處世,是為人的素質體現,也是情感的睿智反映。生活裏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可是在理智麵前偶然總會轉化為令人快樂的必然。偶然與必然盡管有理論上的反差,但它決然可以在冷靜和智慧當中達到完美的統一。在《大學》中曾提道:“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得”,才是對高品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享受。
以冷靜的心態去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就非常有利於順境與逆境的反思,就可有利於社會又有利於自己:以冷靜的心態去麵對五彩繽紛的生活,不僅有利於苦樂中的磨煉,還可以享盡人生中的愜意;以冷靜去麵對生活中的每個人,有利於善惡中的辨識,可親君子而遠小人;以冷靜麵對名利,有利於道德上的篩選,可提高人品和素質;以冷靜麵對眼前的坎坷,有利於安危中的權衡,可除惡果保康寧。冷靜,可以使我們變得大度、理智、無私和聰穎。
冷靜,是知識與智慧兩者極其獨到的涵養,更是理性、大度的深刻感悟。我們麵對著一個高速發展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具有一種人性的成熟美。要能夠做到處之秦然,否則,即使是成功送到我們麵前,還是會難免在毛躁之中去相遇失敗。
保持冷靜,處之泰然
作為一個人要保持一顆率直的心,無論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能夠保持冷靜,泰然應付。
日本的“劍聖”宮本武藏,在他的《五輪書》一書當中曾經提到“兵法家應該隨時保持平常心”。這就是說,即使在戰場上,也應該保持平常的心情,冷靜地去應對眼前發生的事情。
戰場是交戰雙方進行決鬥的地方,同時也是彼此使用武器,決定生死的地方。因此,無論哪個人都會緊張,想要保持平常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緊張反而不能使自己做冷靜的判斷,甚至還會因此失去敏捷的身手與反應,從而導致失敗。
在戰場上一旦失敗,就往往會使自己失去生命,所以就必須要盡量保持冷靜,以求勝利。宮本武藏之所以主張兵法家需要隨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冷靜地處理事情,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在當今社會,差不多沒有需要一決生死的場合。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也愈來愈少。然而,不論在戰爭時代或者和平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隨時保持一種冷靜的心情,因為,無論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或者事業當中,如果失去了冷靜的處世態度,那麼就一定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失敗。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為了趕時間而不注意交通規則,就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甚至失掉自己的性命。假使司機因為超車而不注意前後的來車,就會造成很多人傷亡的慘劇。雖然在我們的社會中,不再存有比武決鬥,然而車禍的發生也會導致死亡。因此,我們還是應該隨時保持冷靜的平常心。
除了上麵所說的交通問題外,人與人交往,參加考試或各種運動競賽時,也都應該保持冷靜的心情。
隻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保持率直的心態,處之泰然,那麼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冷靜的心情,進而能用冷靜的態度,去觀察和判斷人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個人之所以失去冷靜,那是因為心中有雜念,例如,車禍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心中有“非趕時間不可”的雜念,如果沒有這種雜念,就可用冷靜的心情去開車。對於率直的心態就是沒有雜念的心情。因此,率直的心態就是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冷靜地對待一切事物的安然應對的心胸。
一個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但人生的價值卻是沒有終結的,那麼就讓我們把自己的每一步都看作是一個起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從容地麵對生活,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得失泰然,在遭逢困厄時不失進取之心,從而振奮精神走出逆境;在榮耀顯赫時持有一份應有的清醒與冷靜,以免讓已有的成績成為我們繼續攀升的負擔和阻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擁有更加輕鬆的人生。
5.寬容待人
穿梭於人世間茫茫人海之中,麵對著一個小小的過失,常常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語,帶來包涵諒解,這是寬容。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這可謂是寬容。
孔子曾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也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也是寬容。
法國文學大師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他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對寬容進行了極好的詮釋。
寬容是一個令人神聖的字眼,寬容可以說就是一個神聖的概念,寬容應該是一種人類精神。寬容是一種善,是一種美,是一種人性,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與氣度!
寬容並非是膽小無能,而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大度。
在古代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然而關、張兄弟則是不以為然。在曹兵突然來犯的時候,兄弟倆便對諸葛亮冷嘲熱諷,諸葛亮胸懷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們。結果新野一戰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諸葛亮當初跟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勢必就會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如何能夠出現新野一戰的勝利和以後的“三分天下”呢?
唐朝的諫議大夫魏征,經常直諫,屢次地去冒犯龍威,唐太宗在開始的時候十分惱火,然而到了後來則以寬容為懷,把魏征看作是照見自己得失的“鏡子”,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因此我們說,一旦學會了寬容,那麼對別人、對自己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綜觀曆史上那些善於妒忌之人,遇到一丁點的小事便開始一度地怨天尤人,這些人縱然學問再怎樣好,到最後也會難成大器。周瑜是個卓越的軍事家,才能極其出眾,足智多謀。可是,在當他得知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自知不如,但卻不甘落敗,於是整天盤算著如何打敗諸葛亮。最後在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淒歎之後,落了個吐血身亡的結局。倘若周瑜能寬容大量,我們大家可以想像,對於他一定就不會有如此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