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759423065096,710904635029720576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阿Q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5,\"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9},\"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2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9,\"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9,\"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9,\"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4 輕鬆做人,需要學會享受生活
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但有時你隻要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眼前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這需要發現並創造生活的美,學會享受生活。
1.學一點“阿Q精神”
在平時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會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失敗,麵對此種處境,怎麼辦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當然是不可取的。因此,作為現代人應懂得利用精神上的安慰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自從魯迅先生所著的《阿Q正傳》小說問世以來,“阿Q精神”始終成了人們所嘲笑的對象。撇開阿Q身上其他落後、無知的部分不談,單就“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而言,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在世的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點“阿Q精神”。
自我安慰可以說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最大特征,給自己找到一個愉快的借口,不論肉體上受到多麼大的折磨,精神上受到多麼大的淩辱,他總是能夠找出種種借口,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俗話說,境由心造。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遇到挫折、疾病,怎麼辦?是怨天尤人,整天沉溺在失敗的痛苦之中,還是辯證地看待一時的不利?顯然應該是後者。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裏所說的精神勝利法的本質就是在逆境中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的一種方法。
在生活當中用某種方式來自譬自解,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悅,就可以稱得上是精神勝利法。
比如天生醜陋,不必以其為羞恥,可以用“心靈比外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美麗”來安慰自己。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來對待生活,那麼我們就會遠離煩惱。
古人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對於馬小紅來說是一種最大的嘲諷,因為她長得很胖!每當人們有意無意大地在她麵前談論起這句話的時候,她總是會覺得他們的眼神裏帶著一絲敵意,讓人感覺到怪怪的,心裏很不舒服。然而奇怪的是,她卻從不計較他們的言談看法,也從來就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或善或惡的言論而自卑,因為她有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它讓馬小紅能夠直麵自身的缺陷!
實際上,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即是放寬心,學大度,想好處,找安慰,就她個人的現狀而言也可說:“長自己的肉,讓別人說去吧!”放寬心,就是要相信自己不會永遠胖下去,總有一天會瘦下來,也“窈窕”一次,當前的胖是為將來的瘦積累一些資本,在勞累奔波時能有足夠的能量去直麵“慘淡的人生”!學得大度,就是不計較別人的嘲笑、諷刺,不讓自己因此而變得自卑,不會有處處不如人的感覺,更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尋機報複。要知道自己確實有缺陷,如果不想讓人妄加評論,隻有努力彌補自身不足,而不是去責怪他人。想好處,即是多想想自身除缺陷外的優點。她雖然很胖,但她不會因此而感到苦惱,自閉。既然不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那麼就在精神上進行彌補吧。馬小紅做人的目的是:把快樂帶到每一個有自己的地方。事實上,她也基本做到了,大多數情況有她的地方就會有笑聲。這也許能算作她的一個優點吧。她很胖,但她很快樂!找安慰,即是不把胖當做一種負擔,與此相反,可以把它當做“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標誌”,或是“吃了不白吃的體現”,或是“健康人生的追求”,所有的這一切都能夠使我們坦然麵對“自然災害”,也可以讓她欣然接受同學們送給她的諸如“大熊貓”、“胖嘟嘟”、“肥肥姐”之類的綽號,因為她已經把他們統統當成了“昵稱”——不管它本身是善意還是惡意!對於她的“精神勝利法”是想證明雖然自己身體雖有缺陷,但在精神上卻絕不貧乏,相反,她要用精神的富有來彌補現實中的不足,她想她現在已經做到了,而且還會做得更好,不論到以後會如何,她都會直麵自身的缺陷!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俗話說“賺錢朝前看,餘本朝後看”,人的一生數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一味地非要去與別人比,那麼自然就會“人比人氣死人”。有的人官運亨通、財源滾滾,諸多好事得來全不費工夫;然而有的人千辛萬苦,百般努力,可是“好事”卻總同你“捉迷藏”,可望而不可即。怎樣辦?怨天尤人?根本沒有任何用途;撒潑罵街?不僅於事無補,而且還會丟人現眼,自討沒趣,不僅傷情而且傷身。
其事實上,“人是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的。”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是也有一些道理的,它說出了一個無可否認的社會現實。人與人之間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此,人與人之間也就實在沒有多大的可比性。相反,所謂“人生而平等”嚷了這麼多年,卻從來沒有見過誰是平等的,這口號本身建立在一個虛假的預設之上;它虛假所有嬰兒都是送子觀音送來的,而不是從某個住別墅或住茅屋的母親生出來的。事實上,人一生下來就被迫從父母那兒繼承了家庭的地位了,哪有半點平等可言呢?對於有一些人來說,其父母是地道而本分的農民,家裏貧窮,與官方根本就沒有半點關係。畢業之後得不到推薦,生病時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後來在工作上做出了貢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而有些人的父母是當官的,則可以“帶薪”念書,書念不下去就給安排了工作,幹不了業務就去當官……想想這些,你可能就感到命運不濟、天理不公。
可是,如果一味地埋怨命運不公,你就永遠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快樂。大家都知道“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滿足於現狀,就會常覺得快樂。一個人要麵對現實,要想得開一點,也就是說,要學一點“阿Q精神”,要比就往下比,跟過去比,多看看那些景況不如自己的人,多想想自己現在與過去的變化,不能總是往上看。無論到什麼時候,什麼地步都應該保持知足的心態。有個人說得好:就是要飯去,別人要兩個、自己要三個也應該知足。自己在大門裏邊睡,別人在外邊睡,這也應該知足。人生中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有許多人都是因為不知足而弄得身敗名裂的。有些時候,做到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解脫自己就會有很多好處。
當然,這裏所說的知足,並不是不思進取。古人雲:“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會向往好的生活。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事業而言,我們應該孜孜以求,永遠做到不知足;對於財富與榮譽,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與才智去爭取,適可而止不可貪婪,量力而行不可妄想;對於那些名利之事,我們大可不必太計較,還是隨遇而安的比較好。
人是有欲望的,有些時候,欲望是毫無止境的。其實際上就是擁有整個世界,每個人也隻能吃三頓飯,睡一張床。生,赤條條地來,死,亦赤條條地去,誰真正地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誰就過得自在,活得輕鬆,白天知足而長樂,夜裏睡得安寧,走起路來也會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才會沒有任何遺憾。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顯然令人感到可慕又可喜,可是“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意宮女麵,落第舉人心”。也未必可悲之極。“富貴本無窮盡,登一級複有一級在前。隨時做到安分,便是安樂法”。古人談養生,以無心最妙,推崇曠達,“常有小不快事,最好消息。如果事事都稱心,即有大不稱心者在後。如此理,可免憂怨”。“誌趣曠達,市朝亦覺幽靜;名利縈牽,山水皆歸臭濁”。對於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一切不如意、不稱心,一味的失望隻能導致悲觀主義,唯一處置,就是“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阿Q精神”勝利法其實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曠達樂天的具體表現,在當今的時代仍然有其自身的現實意義。
有些人經受不得半點的委屈與挫折,名韁利鎖,成天為一些雞毛蒜皮之類的得失而唉聲歎氣,稍遇到一些對自己不利的小事,便悲觀失望,“聽天由命”,放棄生活的勇氣。這些人缺少的正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尤其是有些年輕朋友,總是大喜大悲,遇上落榜、失戀之類事情,馬上覺得“我完了”,一蹶不振者非常的多,輕生者也有。自己為何不想得開些呢?
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待自身外貌方麵的某些小瑕疵,不妨用“此乃特點”自我解嘲;在當我們事業失敗的時候,我們正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到別人欺侮之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我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對待貧富,不妨相信:“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對待受辱,不妨用“不與小人一般見識”而自我解嘲……許多事情,其關鍵就在於自身的心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見心態之真機”。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多思有何益?讓我們來一點精神勝利法,那麼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會陽光四射。
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競爭十分的激烈,人們都在為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學習而忙碌地奔波著。有很多人因為沒有很高的文化素質而被社會淘汰了,也許有的人會因此而灰心喪氣,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就如同一艘迷航的船一樣在茫茫的大海中到處漂流,結果弄得自己生不如死。然而有的人卻能挺過來,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安慰自己:“不要被眼前的難關所嚇倒。”通過自己的努力調整好心態,又重新踏上了工作崗位。
精神遠比物質重要,精神上的勝利當然大於物質上的勝利。因為精神上的勝利無處可買,或者說僅僅靠錢是根本買不來的。幸福並非存折、住房麵積、消費指數之類能夠衡量的。關鍵是看你是否滿足,是否快樂。而對滿足的標準,每個人都會做出各種各樣的設定。達到標準有快樂可言,可見幸福與否,並不完全是命運造成的,其根本的竅門實際上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隻不過有些人及時地意識到了,而有些人永遠不可能察覺而已。
對於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從失落中走出來,必須學會調節心理,使之獲得某種平衡。否則,我們將會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
對於一個人的快樂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需要自己去營造。快樂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就看你是否懂得為了獲得自己的快樂而想方設法。可能你改變不了眼前的這個世界,但你應該有辦法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更沒有快樂生活的裁判,所有的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經營。
由此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於現代社會來說,也是有一定的現實實用意義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在自己最消沉最失意的時候,用這種方法來安慰自己,使自己能夠從陰影中走出來,重新找回自我,這樣才能夠從失敗的教訓中取得新一輪的成功。曾有這樣一位老師,他是一位數學老師,他的思想開放且先進,他說:“一個人對於一些事應該放得開,作為一名學生,不要對於成績,名次那麼看重,每個班總有最後一名,考最後一名的人不一定他做什麼都差,不要說他就一定成不了才,世界上也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因此,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對自己感到灰心喪氣,憂心忡忡,應該堅信總會有發展自己的機會。”
每個人都應該有點精神、有自己的追求,隻是在一些無原則性的小事上應該向烏龜學習,有時候難得糊塗,學一點“阿Q精神”,且讓人時就讓人,要學會忍耐和謙讓,這是美好心靈的寫照。
有時想想,如果每一人都有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也許這個社會就會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憂愁,如果每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煩心事放開一點,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整天陷入精神不振的狀態。
2.凡事多往好處想
從古至今,思想問題都是人間的一個大問題,有的人認為有思想的學者專家受人尊敬,但也有將善於思索革新之士送往斷頭台。然而,還是有不少人一再提倡自由思想;“想”,應該是自由的,隻是我們應該為自我的思想做出一個良好的引導。能夠想好的、想真的、想善的、想美的;對於那些遇到事情“往好處想”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有思想的智慧人。
有些遇到事情想不開的人,當煩惱襲來的時候,他們總會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不論誰都比自己強。而實質上,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的。就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卻給他一個聰慧的大腦一樣,也許你在這方麵是不幸的,但在另一方麵卻是幸運的。遇到事情隻要你多往好處想,你就自然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凡事多往好處想
聖誕節前夕,甘布士欲前往紐約。妻子在為他訂票時,車票已經賣光了。但售票員說,隻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能會有人臨時退票。甘布士聽到這一情況,馬上開始收拾出差要用的行李。妻子不解地問:“既然已沒有車票了,你還收拾行李幹什麼?”他說:“我去碰一碰運氣,如果沒有人退票,就等於我拎著行李去車站散步而已。”等到開車前三分鍾,終於有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退票,他登上了去紐約的火車。在紐約他給太太打了個電話,他說:“我甘布士會成功,就因為我是個抓住了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我對於凡事從好處著想。別人很有可能會以為我是個傻瓜,其實這正是我與別人不同的地方。”
對於這樣一個拎著行李去散步,抓住萬分之一的機會的人,心態是多麼的積極,多麼平和啊!
從來就不抱怨自己的命運會如何,總是找快樂、找希望、找機會,這就是美國百貨業巨子甘布士作為成功者的品格。
有一個名叫米契爾的青年,一次偶然的車禍,使他全身三分之二的麵積被燒傷,麵目恐怖,手腳變成了肉球(不分瓣),麵對著鏡子當中難以辨認的自己,他的內心痛苦而又迷茫。他想到某位哲人曾經說的:“相信你能,你就能!問題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應當如何地麵對它!”
他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從痛苦之中解脫了出來,幾經努力、奮鬥,變成了一個成功的百萬富翁。此時此刻,他不顧別人規勸,非要用肉球似的雙手去學習駕駛飛機。結果,他在助手的陪同下升上天空後,飛機突然發生故障,摔了下來。當人們找到米契爾時,發現他脊椎骨粉碎性骨折,他將麵臨終身癱瘓的現實。家人、朋友悲傷至極,他卻說:“我無法逃避現實,就必須樂觀接受現實,這其中肯定隱藏著好的事情。我身體不能行動,但我的大腦是健全的,我還是可以幫助別人的。”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幽默去講述能鼓勵病友戰勝疾病的故事。他走到哪裏,笑聲就蕩漾在哪裏。有一天,一位護士學院畢業的金發女郎來護理他,他一眼就斷定這是他的夢中情人,他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家人和朋友,大家都勸他:這是不可能的,萬一人家拒絕你多難堪。他說:“不,你們錯了,萬一成功了怎麼辦?萬一答應了怎麼辦?”
多麼好的思維,多麼樂觀的心態!他勇敢地向她約會、求愛。在過了兩年之後,這位金發女孩嫁給了他。米契爾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後成為美國人心中的英雄,成為美國坐在輪椅上的國會議員。
有一句話說得好,要想快樂,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看比你還不幸的人。這可以稱作為對比推理法,想到別人還不如自己的時候,心裏自然就會感到無比的快樂。悲觀的失敗者視困難為陷阱,樂觀的成功者視困難為機遇,結果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凡事從好處想,就會看到快樂,有了快樂才能增添我們生活的色彩與輕鬆。
從前有個老婆婆,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鹽,小兒子賣傘,可是,她卻總是不快活。
天晴時,她就為小兒子擔心,這麼好的天氣,他的雨傘賣給誰呢,一家子吃什麼啊,想著想著,她就哭起來。
天下雨時,她又為大兒子發愁,鹽受了潮,就不好賣了,一家人都要餓肚子,想著想著,老婆婆又哭起來。
鄰居老伯見老婆婆總是愁眉苦臉,身體越來越差,就對她說:“遇事要往好處想。”老婆婆問:“怎麼才是往好處想呢?”
老伯說:“出太陽的時候,你可以為大兒子高興,她的鹽好賣了;下雨時,你可以為小兒子高興,他的傘有人買了。”
老婆婆聽了,覺得有道理,就照他的話去做,從此,無論天陰天晴,她都是高高興興的,身體也好起來。
古人雲,凡事多往好處想,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有這樣一則幽默:一個人老是感覺每天過得不順心,有一天出門不小心,一腳踩空掉到水裏,爬上岸一看,嘿!口袋裏還裝了一條魚。以這種心態去生活,你就會過得很坦然,同時也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再往深處想想,人生不就是一個過程麼,在不經意中得罪別人,同事間磕磕碰碰,甚至為某種利益而結怨成仇,於是在這種矛盾中生活,現在想想,倒覺得不值得,真沒啥意思。
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想創造一個好的心情,首先就需要擺平自己,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
多往好處想
很早以前,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他在考試的前兩天,連續做了兩個夢。第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夢見下雨,他戴著鬥笠還打著傘。
秀才趕緊去找算命先生解夢。算命先生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勁嗎?戴著鬥笠還打著傘不是多此一舉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就要回家。店老板問其緣故,秀才把做夢和算命的情況訴說了一番。店老板一聽樂了:“我也會解夢,我倒覺得你一定要去考,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戴著鬥笠還打著傘,不是說明你有雙保險嗎?”
秀才一聽,覺得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精神頓時為之一振,於是便充滿自信地參加了考試。最後居然考中了。
在戰國時期,有兩個戰敗的士兵被敵人給追得落荒而逃,好不容易,他們擺脫了敵人的搜捕,躲到了一座深山。忽然,饑腸轆轆的他們在不遠的地上看到了一隻蘋果,兩人好興奮!趕忙衝上去,卻發現那蘋果早已被山猴給咬去了一半!
甲士兵說:“唉!真是的,好端端的一隻蘋果,怎麼就這樣被猴子給咬去了一半呢?真可謂是禍不單行啊!”
乙士兵卻說:“啊!太好了!不管怎樣,這蘋果至少還有一半,可以讓我們兩個人充饑,不至於餓死啊!”
幾天之後,兩人終於回到了自己的軍營裏,分別被派到了不同的隊伍裏去……幾年後,乙士兵升到了參將!而甲士兵呢?卻仍然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馬前卒。相信嗎?一個樂觀的人,絕對比一個悲觀的人更有機會成功!因為樂觀的人,在每一個困境中都可以看到一個希望;悲觀的人,卻易在每個順境之中都看見一個煩惱!
凡事多往好處想,您至少可能會有以下就能夠得到三種收獲:
第一,擁有比旁人更好的心情,更穩定的情緒。
第二,擁有比旁人更多的盼望,從而就能產生更大的努力動機。
第三,擁有比旁人更多的人氣。一個語言之中帶希望的人,絕對會比一個慣於唱衰敗的人更能贏得別人的好感。想一想,一個比旁人更有好心情,更多盼望,更佳人緣……的人,是不是可以大大地提升其成功的機會呢?凡事多往好處想!您會活得更不同凡響!
同樣是一件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總是能夠看到事情的正麵,而對於消極態度的人卻總是看到事情的反麵。
有一個故事說:兩個人,各得到一筆遺產。在一次意外中又都失去了其中的一半。其中樂觀的人認為我還有一半財產呢,於是幸福地享受遺產給他帶來的美好生活。而另一個悲觀的人卻總是認為自己失去了一半財產並為此耿耿於懷,不久就鬱鬱而終了。凡事多往好處想就會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迎接眼前的生活,而不是整天鬱鬱寡歡地過日子。
世間的紛繁瑣事讓人們感到煩惱;世間的喧囂也讓人心煩;工作的疲憊讓人煩惱;生活以外傷害更讓人煩惱;情感的失落最讓人煩惱。你為沒有的一切,你為沒有人真正的理解,沒有知音而煩惱。然而煩惱改變不了你的心情和處境,世事如此,你無法逃避。隻有忘掉煩惱。生活便多了一些希望,你完全沒有理由再賠上今天為昨天的煩惱而煩惱,多一份輕鬆,多一份淡泊;少一點憂愁,少一點煩惱。
千萬不必為那些已經失落的夢幻而感到煩惱,沒有必要自尋一些煩惱來使得自己的生活不愉快,誰也不能把今天的幸福存入銀行進而明天取出來進行享用。生活本身就是鮮花豔陽加風霜雨雪,其內在的悲歡離合,外在的種種磨難都重重地打擊著我們的身心,這就需要我們要能夠從容地去麵對,不能自己先亂了陣腳。
一個人在世上,來去匆匆,人生在世苦辣酸甜,離合悲歡,豈能沒有煩惱?需要做的是不要讓煩惱左右情緒。重要的是要有忘掉煩惱的信心和勇氣,將煩惱排除在生活之外。如果遇到事情能夠多往好處想想,那麼你的心靈就會自然充滿陽光。
人的一生沉浮遊移,幾度纏綿,幾度旖旎,幻夢破滅之際,於天際俯瞰人世繁華,萬家燈火。徘徊於歲月的浮塵裏總是能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無奈與蒼涼。塵世之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緣聚緣散恍若雲煙。人世的喧囂浮沉真的有如飛絮,隨風逝去,其最後隻會留下一層淡紅或淡白,至多有往日回憶的影子在風中靜靜的搖曳,顯得蒼白而無力。
對於一個人來說忘掉塵世中的煩惱紛繁也不是很難的事情,隻要我們能在閑暇之餘放一曲輕音樂,在網上走一遭,與虛擬的朋友海闊天空地神聊一通,為自己營造一個自由的空間,創造一個良好的心境。或者翻一翻早已發黃卻仍舊美好的記憶,重溫那些雖已流失,卻仍舊溫馨的日子,這樣便會無煩無惱。隻要我們經曆過,努力過,爭取過,也就問心無愧了。學會忘卻,學會瀟灑,學會平淡,便擁有一種不卑不亢的心態,不必苛求自己,不必自尋煩惱,自由自在地活著比什麼都瀟灑。
善待他人,多往好處想
曾經有句俗話:往壞處想,往好處奔。話說得不錯,理兒也對。覺得在處理個人事情方麵,可以作為做事情的參照。然而如果把它用在與人相處、交往當中,實在不妥。我們可以仔細地想一想,總是把別人往壞處想、或者自己總是往壞處動心思,那朋友還有得交嗎?因此,與人相處、交往,不能往壞處想,而應該多往好處想。假如人能把責備別人的,拿來責備自己,寬諒自己的,用來寬諒別人;凡事“往好處想”,如此的人生,那將是多麼的美好啊!
不過,在現實的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卻偏偏喜歡往壞處想別人,甚至自己往壞處琢磨。有的是自己有點兒家底兒,他就看誰都像惦記他的錢似的;有的是自己有點兒權力,他就瞧誰都不正眼,外帶生怕別人張口求自己;還有的是任嘛本事、錢都不行,他就感覺大家瞧不起自己。買彩票,自個兒沒中獎,有人就一口咬定大獎被彩票中心私吞了,就跟他親眼瞧見了似的。打官司輸了,有人就一口咬定對方買通了法官。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現象出現呢?其實根本的一條:就是凡事不往好處琢磨。當然,也不否認有社會資訊透明度不夠等客觀因素的存在。然而這根本就不應該成為我們凡事不往好處想的托詞。
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冷靜、客觀地加以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這將會直接影響到當事者對事情的反應。假如我們每遇到不合自己意願的人或事,一門心思地往壞處去想,輕則影響自己對人或事做出理性而正確的判斷,嚴重時會將自己孤立於世人,甚至會發生不該發生的情形。每一個人的言行、每一件事的發生、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我們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是不應該、也絕對不會與世隔絕的。凡事,多往好處想想,把心態放平、放正,這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生存的需要,同時也更是我們不斷提升自我生存質量、獲取生存快樂的一個前提條件。
那麼,是不是說我們一味地把所有的人和事都往好處去想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總是把別人往壞了去想、或者總是動心思琢磨如何使別人壞的人,畢竟我們的生存所麵臨著各種各樣的不可預知的風險或難題。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可以從自身做起的,使我們自己在麵對人或事的時候,不要首先往壞處想。善待他人,猶如善待自己。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為我們自己與人相處、交往創造一個良好的先機;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曲解別人的善意之可能降至最低;也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有可能獲得生活中的快樂並享受其中的快樂!
生活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層麵和為人處世的原則與方式,然而不論是誰,都不會願意曲解別人的善意與情誼。要想達到這個狀態說容易也真的不難——隻要我們調理好自己的心態,麵對人和事的時候,多往好處想。我們的生活在繼續,我們已經且還將麵對豐富而又複雜的人生,同享生活當中的快樂!
凡事都要往好處想有許多人在遭遇到失敗之後常會責怪環境和別人。也有很多人在成功後會感謝很多人。其實最後真正影響我們成敗的人是我們自己。基督徒常把十字架看成是痛苦的標記。很少能體會它所蘊涵的光榮恩寵的真諦。坦白地說,如果把十字架當成痛苦來背,那確實是痛苦又沉重的,背起來就比較心不甘情不願。然而如果能洞悉它那光榮而又恩寵的“結果”,而用另一種態度去麵對,那麼其所結出來的果子自然就會大不相同。“人生”這一棵樹是很奇妙的,我們給“他”不同的思想(養分),他就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實。《聖經》上說得好:“你怎麼想,你就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因此凡事往好處想的人,好事就會自然隨之而來。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會以從容而鎮定的心態盡情地去享受生活,即以“舒緩之心度日”,這樣就能充分享用生活所賦予的每一滴瓊漿,“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夠準確地找到生活的角度,在我們展示生命的風采生命的過程中,有轟轟烈烈的偉大,有樸實無華的平凡,有義無反顧的執著,也有大起大落的悲壯。不是夏風,不必嫵媚;不是冬雪,何必凝練?我們終將能夠守住自己情有獨鍾的那種生活姿態。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夠樂觀地對待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和壓力,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有挫折,有艱辛,有苦惱,有困惑,我們必定遭受挫折,然而對於曾經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態讓我們平靜讓我們豁達而自信。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夠淡化功利名祿。粉黛香豔,倚紅弄綠,那是瀟灑明星,我笑而避之;黃金富貴,肥食輕裘,那是巨富大款,我敬而遠之。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理智地對待自己,把握年輕的含義:一份幼稚,一份成熟,一份癡迷,一份自信,一份清純,一份熱情。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可能成為一個大度瀟灑的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一個寬厚豁達的人,一個自信快樂的人,一個會愛護自己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一個重事業感情喜歡四季風景的人。
隻要凡事都往好處想,我們就能像貝多芬一樣對著漫漫人流喊出那充滿驕傲的話語:“生活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
3.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所說的含義就是以幫助別人為自己人生的一種快樂。這是人際交往中高尚的行為。
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在平時的社會生活當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的,不管他是怎樣的英雄豪傑,本領多麼高強,當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就會感到力量單薄。相反,如果有許多人支持和幫助他,就會使他振作精神,產生巨大的力量。因此,任何人都離不開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提倡助人為樂的文明行為,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共同去創造生活的快樂。
助人為樂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理想與廣大利益基礎上麵的。在共同的事業需要的時候,人們就能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慷慨無私地援助同誌與自己周圍的一些朋友。在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途中,有許多戰士把稀有的糧食、醫藥,甚至把生存的希望讓給戰友,而把饑餓、困難和死亡的威脅留給自己。這就是因為每個紅軍戰士都認識到自己曆史的責任,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援助同誌,在一起互相地激勵著直到最後勝利。
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們都能夠以助人為樂,就能造就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社會生活變得非常安寧和諧,更加的富有凝聚力。一人有難,八方支援,互相幫助,互助合作,同舟共濟,這正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自覺培養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在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集體溫暖中,既可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也可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助人為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閃光點,亦是做人的道德。
助人為樂,就是要懷著正直善良的道德義務感,主動地去給別人以無私無畏的幫助,並從中感到輕鬆幸福愉快的一種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我國古代先賢們有許多關於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處世格言,如“忽己之慢,成人之美”,“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趨人之急,甚於己私”,“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兩千多年以前墨子就倡導:“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對別人有利的事情,即便是從頭頂到腳跟都受到損傷,也要堅持著幹下去。對於這種精神就是我們通常所提倡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精神。
助人為樂必須要有一種忘我的自我奉獻精神,並且要想把它貫穿於自己的生活中,作為為人處世的一種原則。每當見到別人遇風險的時候,要做到先人後己。《三國誌·蜀書》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後己。”它要求人們在別人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到臨危不懼,見義勇為,這樣做才是助人為樂最高思想境界的體現。《世說新語》上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華歆、王朗二人一起乘船避難。半途遇有一人想要搭乘便船,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說:“幸而船上還有空餘,為什麼不許可呢?我們要多做幫助人的好事才對。”說話間,就聽到後麵殺聲四起,原來是盜賊追來了。隻見盜賊離船越來越近,在這事態險惡之時,王朗想拋棄搭船的人,可是華歆說:“我原先之所以猶豫,正是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既然已經接受他的請托,怎麼可以因為形勢危急而見死不救呢!”到了最後的時刻,他們終於讓那個被盜賊追趕的人上了船。
一旦見到他人遇到災難的時候,就一定要做到排他人之憂。我國古代名醫華佗,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他的助人為樂精神感動了許多人。華佗行醫不像當時其他醫生那樣,一定要病家尋上門來才給醫治。他經常是主動去給病人治病。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幾千裏、上百裏以外去給人醫傷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來,天已經很晚,途中碰到一個人蹲在路邊呻吟,他就主動走上前去詢問。路人說:“肚子突然痛得厲害,什麼東西也不想吃。”華佗就在路旁為他診斷,告訴他說:“你肚子裏有蟲,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酸醋,喝下去就會好了。”那人照辦,果然肚子不疼了。當這位病人要感謝華佗時,華佗卻連名字也沒有留下就走了。對於類似這樣的事情不知在華佗的一生之中有過多少次,經過他搶救而生存下來的病人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助人為樂的道德實踐中,都能夠自然地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快速的升華。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少,而自己要求得越多,他就越壞。”世界就如同一個展覽館。我們從人品的“展覽”之中可以看到:世間的助人為樂者都不是庸庸碌碌、自私自利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