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人生一切價值的根基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複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本傑明·富蘭克林
◎讀一讀,想一想
誠信向來被視為是一種做人的重要品德,是一個人的處世之本、立世之基。哈佛在錄取學生的時候,設有嚴格的誠信審查機製,一旦發現學生中有任何不誠信的行為,哈佛就會直接將這樣不合格的學生淘汰。所以,哈佛要培養的不僅是世界一流的學術人才,更是道德上的優秀人才。誠信是成功的敲門磚,因而誠信教育是哈佛德育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哈佛在德育方麵也是十分重視、頗費苦心的。通俗地講,誠信就是說話、辦事都非常實在,沒有欺瞞之心,更沒有騙人、害人的想法。
哈佛人深知,在信息時代講究誠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時刻都以誠信自律。講究誠信的個人和企業,最後總會獲得良好的名聲,這對於日後的成長和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如果隻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誠信,可能就會造成長久
的、重大的損失。誠信就像是一個砝碼,放上它,人生的天平就不會失衡,更不會搖擺不定,我們生命的指針,就會穩穩地指向一個方向,那裏正是我們的人生理想。為了讓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性,一位哈佛教授舉出這樣的例子:
美國前總統林肯在競選總統時,對選民講話總是很誠懇,他沒有錢,所以在競選時沒有坐專車,而是像每個普通乘客那樣,買票坐公交車。林肯甚至沒有錢用來搭建宣講台,所以每到一站,就隻能站在朋友們為他準備的一輛耕田用的馬拉車上,向他的選民們發表演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個妻子和一個兒子,他們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了一個辦公室,室內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牆腳還有一個大書架。架子上的書值得每個人一讀。我本人又窮又瘦,臉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林肯的這些話,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被人們稱為“誠實的林肯”。
在哈佛人看來,一個成績不好、能力有限的人還可以進行培養,但是一個人如果有誠信問題,那麼連培養的機會也不會得到。因為一個缺失誠信的人,成就就算再高,也不會對社會有益,還可能危害社會。哈佛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所以絕不會錄取那些缺失誠信的人。
一位哈佛畢業生說:“培養一個誠信的普通人,遠比縱容一個欺詐的碩士要嚴肅重要得多。”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麵來培養誠信的人呢?哈佛人給出以下的建議:
注意小節
許多人都很不注意在小事上遵守信用,比如借了東西不還,與人約會卻總是遲到甚至失約,答應替人辦某事卻遲遲都不見動靜……如果這樣的小事多了,且不說別人怎麼看你,你自己就會養成一種不守信用的習慣,以後遇到大事,也會隨意地失信於人,從而給自己的事業發展埋下隱患。
不要輕易許諾
如果真做不到,那麼就真誠地說“不”,這才是誠信的態度。如果什麼事都拍胸脯,或是礙於情麵而勉強答應別人,不但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如果辦不到的話,還會使自己失信於人。這當然不是不幫助別人,而是在做出承諾之前,一定要量力而行。
注意自我修養
與人交往必須誠實無欺,這是獲得他人信任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要善於自我克製,做事必須誠懇認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譽;應該隨時設法糾正自己的缺點;行動要踏實可靠,做到言出必行。
不欺騙
不管在哪裏,我們都要保持誠信。一個人如果無誠信,就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品德,就是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不僅會影響自己,也會傷害他人,可以說就是一個騙子,這樣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賴,在社會上也無法立足,這樣的人就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
要謹慎
學會了誠信做人,還要學會行事謹慎,一顆誠實的心還需要謹慎,謹慎對待他人,當別人信任自己時,也要小心。善意的謊言或者經過認真選擇的部分事實,都不違背誠信原則。但是謹慎,並不意味著掩飾,也不意味著諱疾忌醫,這都是與誠信原則不符的。
◎哈佛成功指南
樹立誠實做人的良好品質,是關係到人一生的事,是關係到自己的人格、品質和習慣的事,堅持誠信做人,最終對自己不虧。正所謂:無信不立。若想
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講求誠信、遠離欺騙。怎麼樣才能做到誠實守信呢?這也不難,就是要實實在在做事,勇於承擔責任,久而久之就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自己的道路也會越走越順。
◎哈佛心理研究院
你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1.就某一個問題,當你與另一個人爭論不休時,你會:
A.堅持自己的看法。
B.嚐試溝通彼此的想法。
C.堅持自己是正確的,但不強求對方認同。
D.請旁觀者公平論證。
2.你做了一件錯事,不巧被別人發現了,你會:
A.主動承認錯誤。
B.拒不承認。
C.找合理的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D.把錯誤責任全都推掉。
3.假如你和同伴去遊玩,饑渴難忍時,看見一棵掛滿果實的梨樹,你會:
A.叫同伴一起去摘梨。
B.自己先解渴後再說。
C.讓同伴去摘。
D.隻叫上最好的同伴。
結果分析
1題:A.3分;B.4分;C.2分;D.1分
2題:A.3分;B.4分;C.2分;D.1分
3題:A.4分;B.2分;C.3分;D.1分
12分:非常重視團隊合作,有溝通的習慣和觀念。
9~11分;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對自己很有信心。
6~8分:團隊合作精神一般,不願與人形成對立,人際關係薄弱。
3~5分:團隊意識相當薄弱,淡化個人的主現意識。
擦亮眼睛,擇友不能隻跟著感覺走
幸福並不在於多友,而在於慎擇友人及其價值。
——塞繆爾·約翰生
◎讀一讀,想一想
“有的時候,選擇朋友就像選擇書籍一樣,你需要看重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這句話在哈佛大學廣為流傳,它也告訴哈佛學子,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要擦亮眼睛,不能跟著感覺走,因為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朋友,也不是人人都合適與你成為朋友。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真正的朋友是所有幸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想得到的福氣。”選擇朋友不僅需要謹慎,而且應該看重質量,而不是數量。真誠而親密的友誼雖然稀有,但是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幸福與滿足,卻是許多淺薄的友誼無法相比的。難怪蘇格拉底會說:“交朋友需要慢慢來,因為那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過程。”
很多青少年對於什麼是朋友,可能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概念,也沒有一個
正確的定義。可能你會覺得,隻要和自己一起玩耍的都是朋友。還有一些青少年,會重視朋友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其實,朋友也有好與壞的區別,好的朋友會讓你走向好的方麵;壞的朋友,也會讓你誤入歧途。所以,你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結交朋友,他曾經和很多人患難相濟,可是在他臨死的時候卻告訴自己的兒子:“我這一生一共隻交了一個半朋友,希望你能夠領悟其中的奧妙!”
兒子先找到了父親的“一個朋友”,對他說:“我現在被人追殺,已經走投無路了,所以隻能投靠於你,希望你可以幫助我!”這人聽完以後,立刻把自己的兒子叫了過來,換上他出逃穿的衣服,並且讓他換上自己兒子的衣服,從而救了他一命。
這時候,他終於明白父親所說的“一個朋友”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能夠在生死攸關之時,為你兩肋插刀,即使犧牲自己兒子也要幫助你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找到了父親的“半個朋友”,對他說了同樣的話。結果對方一聽,連忙說:“孩子,發生這樣的事情,我也幫不了你,但是我會給你足夠的路費,幫助你逃跑,我保證不會將你的行蹤告訴其他人。”
他終於明白,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能夠選擇明哲保身,但是沒有落井下石的人,可以算得上“半個朋友”。
在每個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朋友的幫助。在你幸福的時候,需要與朋友一起分享;在你患難的時候,需要朋友的救助。財富並不是你的朋友,可是朋友卻是你一輩子的財富。結交朋友雖然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可是卻有人品、性格、情操的區別。你要結交的朋友不一定多,但是一定要有質量。隻有真正真誠、交心的朋友,才能讓你的人生道路不再孤單。
哈佛學子都很重視自己的友誼,因為他們知道在幸福的時候需要忠誠的友誼,在患難的時候更是如此。不過,友誼也有好或不好的區別,因為並不是每一個朋友都能夠給你帶來積極與陽光,相反有的朋友還會帶給你消極的一麵。所以,你必須學會選擇,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重視朋友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在選擇朋友的過程中,你可以不去重視對方的貧富貴賤,但是必須重視他的人品與性格。一般勢利小人不要結交,酒肉朋友不要結交,陽奉陰違者不要結交,口是心非者不要結交,恃強淩弱者不要結交,無信無德者不要結交……如果你能夠結交到一些好的朋友,那麼就可以在以後的學業與事業上得到朋友的幫助,以及精神上的安慰。如果朋友沒有交好,反而會讓自己惹上不好的習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哈佛成功指南
由於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十分有限,社會經驗也不足,所以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誤交損友的情況。雖然青少年擁有自由選擇朋友的權利,不過要讓青少年交上真正的好朋友,而不是壞朋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友情需要經營,雖然它可以不是門當戶對,但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質量,如果一旦將對方當成自己的朋友,就要用心經營,要相互尊重與信任,相互欣賞與幫助。高質量的友誼在於共同注視遠方,而不是在於相互對望,要與對方一起努力,共同拚搏!
◎哈佛心理研究院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你是怎樣一個人?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生病住院了,你會買什麼水果去看望他呢?
A.葡萄
B.香蕉
C.西柚
D.蘋果
E.梨子
結果分析
選擇A:你是一個想象力豐富、個性突出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雖然顯得冷淡,但是接觸久了,就會感覺你非常善良溫柔。
選擇B:你是一個性格開朗、隨和的人,你不管和誰都能打成一片,雖然你有時會任性、倔強,但是依然很懂得和朋友相處。
選擇C: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有著崇高的理想,不甘心平凡,而且你是一個求知欲特別強的人,會關心身邊的任何事物,對自己的要求也相當高。
選擇D:你是一個細心周到的人,而且對待事情很認真,很講禮貌,做事很有分寸,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忠實友人。
選擇E:你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會努力學習,朝著自己的欲望和目標努力前行。
評估自己在潛在朋友眼中的形象
外貌是一個人內心的表露。其形呆若木雞的人,其神一定是愚笨的。
——本·迪斯累裏
◎讀一讀,想一想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的外在形象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夠給人最直觀的印象,人們對於你的第一評價,首先就是從你的外在形象而來的。所以,你絕對不能忽略自己的形象。當然,所謂的形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穿衣、外表、長相、發型、化妝的組合概念,而是一個綜合的全麵素質,一個外表與內在結合的、在流動中留下的印象。
形象所包含的內容也是寬廣而豐富的,比如一個人的穿著、言行、舉止、修養、生活方式、知識層次以及和什麼人交朋友等。它們在清楚地為你下著定義——無聲而準確地在講述你的故事——你是誰、你的社會地位、你如何生活、你是否有發展前途,形象的綜合性和它包含的豐富內容,為我們塑造成功
的形象提供了很大的提升空間。
究竟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對於人際交往有多重要呢?看完下麵的故事或許你就有答案了。
英國反對黨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在2002年9月接受電視台記者采訪。他麵色茫然、毫無生機,他用有氣無力的、貧乏的語調攻擊了托尼·布萊爾首相及其政黨的政策。記者問道:“你認為自己能出任下一屆首相嗎?”他猶豫了一下,目光下垂,語氣不堅定地說:“是的,我可以,但我需要努力爭取。”幾分鍾之後,電視台出現不滿意的觀眾的電子郵件及電話錄音:“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為首相,讓我們如何相信他可以做我們的首相?”“他看起來根本就不像英國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