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兒》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9092063130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不要正兒八經地憂傷 ◎ 微笑的魚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願意“沉浸”或“沉溺”在憂傷情緒中。去博客裏轉轉,你會發現,有一些人的博客基本上是“天空布滿了憂鬱的雲”。
似乎他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或淡或濃的憂傷中度過的。這些人非常願意盤點,盤點的都是過往歲月裏的不順、委屈、傷痛。隻要有時間,他們就會把這些東西拿出來一一梳理。
而情緒這個東西,假如正襟危坐,打開電腦或攤開日記本,正兒八經地把它寫下來,是需要醞釀的。想把自己的情緒形成文字,需要大腦勤奮地做一些後台加工才可以。有些作家在寫一些苦難意識濃重的小說時,會把自己的情緒與作品中的人物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有位作家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就曾口吐鮮血。可見,長時間寫這樣憂傷的文字,對人的情緒有很強的控製作用。受憂傷文字的影響,一段時間走不出這樣的傷感基調,人的情緒乃至身體都會受到損害。
女人多數有傾訴欲,她們喜歡把自己的事情說給要好的女伴聽。一些負麵情緒,則在這種傾訴中被一次次描摹,繼而擴大。
人很容易受心理暗示影響,一種理論說得次數多了,就容易形成公理。一種本來不明顯的傷感被描述的次數多了,就愈加清晰起來。清晰的傷感情緒籠罩著自己的天空,誰的心情會好呢?
多愁善感,可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多愁善感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早在公元二世紀,希臘醫生、解剖學家加連發現一些病人常常會陷入一種極端消沉的狀態。他們感歎生命短暫、世事無常、人生孤獨,就連窗前飄落的樹葉也會讓他們淚水漣漣。這類病人往往先於其他病人死去。於是,加連醫生把這種現象寫進他的著作中,並把它歸類於精神疾病。
因此,對待憂傷情緒,還真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要有一雙陽光的眼睛和一顆樂觀的心。每天想一些美妙的事情,看一些輕鬆的文章,寫一些輕鬆的文字,都會令自己身心愉悅。
其次,對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學會放在腦後,不要一次次與他人講述。因為你的每一次講述,都是在記憶中進行了又一次強調。你應該清楚,他人永遠不能真正幫助你,能幫你的,隻有你自己。
最後,改掉情緒自虐的習慣。人為地渲染悲觀情緒,是自虐心理在作怪。一個歎息不斷的人,是不受人歡迎的。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需要的是心靈的放鬆。
一段時間內拋開你的那些憂傷的文字試一試,拉開你的窗簾讓陽光進屋內試一試,和朋友們講一講開心的笑話試一試。你會發現,快樂的旋律開始在你身邊回響,你的人生舞台從此沒有了憂傷。
心靈慧語
人為地渲染悲觀情緒,是自虐心理在作怪。一個歎息不斷的人,是不受人歡迎的。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需要的是心靈的放鬆。
積極心理學 ◎ 陳賽
到底什麼是幸福?為什麼一些人會比另外一些人幸福?幸福控製在自己手中嗎?怎樣才能得到幸福?無數人在生活中尋找著答案。
研究人員發現,環境中確實有一些與幸福相關的常量,比如噪聲、交通、金錢等。然而,在所有的環境因素中,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愛情、友情、社交、歸屬感都直接指向幸福。
幾年前,“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組問卷中抽取了10%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他們並不富有,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沒有宗教信仰,也沒碰到過什麼特別的好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度社交。
但是,塞利格曼認為,這樣的“幸福”遠遠不夠。它隻是最淺層次的一種幸福。事實上,大部分人在談論“幸福”時,都是指一種愉悅的感覺和積極的情緒,它是短暫的、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
塞利格曼認為,一個人要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和了解自己最好的品質、最擅長的才華,並反複在生活中實踐,化枯燥為樂趣,並為更高的目標服務,比如對知識、藝術、政治、宗教、正義的熱愛。他從東西方文化中發掘了6個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氣、人性、爭議、節製、超越,並將這6個概念細分為24種力量。
當一個人的強項力量發揮到最好的時候,會進入一種“流”的狀態,使人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的發現。人在運動中容易進入“流”的狀態,比如滑雪、下棋、在鄉村小路開車;或者在音樂和人群中,比如在咖啡館與朋友進行一場激烈有趣的對話。“流”也經常發生在獨自的創造性活動中,比如畫畫、寫作、照相。
“積極心理學”總結了一個相當樂觀的“幸福公式”:H(幸福)\\u003dS (設定點)+C(客觀環境)+V(主觀行動)。客觀環境C指生活中無法改變的事實(如種族、性別、年齡、傷殘)和可以改變的事實(如財富、婚姻狀況、住址)。主觀行動V則是你選擇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鍛煉、度假等。
在這個幸福公式裏,基因占50%,客觀環境占10%,主觀行動占40%。很難說這樣的比例分配有多麼精確,更重要的似乎是要傳達一種態度:追求幸福並非捕風捉影,隻要有行動、熱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長遠地改變自己的幸福程度。
心靈慧語
追求幸福並非捕風捉影,隻要有行動、熱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長遠地改變自己的幸福程度。
小心那些被壓抑的憤怒 ◎ 方奕晗從小到大我們被一再告知發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間接的生活經驗也讓我們知道,發火的“破壞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親人或者丟掉飯碗。可問題是,人人都會生氣,每當“怒從心頭起”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表達出來?又該如何表達?
生活中,憤怒無處不在。或許你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以下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次回父母家吃飯,他們總是對你指手畫腳:你的發型、衣著不整,你工作不夠努力,你應該盡快結婚然後要個孩子……你表麵上滿口答應,心裏早已經不爽了。
你的女朋友樣樣都好,除了愛遲到。每次約好時間,不知道半小時還是1小時之後,她才能踩著高跟鞋款款走來。
周末你趕去公司加班,出門前給老公布置了幾項“作業”。晚上,你拖著一身疲憊進門,卻發現髒衣服還堆在那裏,冰箱裏依然什麼都沒有,電腦甚至無法開機。於是,你情不自禁地開始發飆。
……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被別人的過錯激怒的。遇到類似情況,該怎樣處理呢?查普曼博士總結了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明確告訴自己:我生氣了。憤怒來臨時,我們往往還沒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不該說的話就說出去了,不該做的事也已經做了。所以,向自己承認“我生氣了”,大聲說:“這件事讓我很生氣,現在我該怎麼辦?”
告訴自己也告訴對方。這樣做,會為你贏得處理憤怒情緒的最佳時機。
第二,克製自己,不要馬上說什麼或者做什麼。克製衝動並不意味著積累憤怒,而隻是說你在感到憤怒的時候應該先冷靜一下。
第三,你需要找出憤怒的焦點是什麼,憤怒從何而來,那個惹你生氣的家夥到底做錯了什麼事,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第四,進行選擇性分析。承認自己受了委屈,並承認再與那個傷害自己的人爭論也無濟於事,於是決定接受這個事實,拒絕讓已經發生的事情侵蝕自己的幸福感——某些時候,這就是處理憤怒的最佳方法。而在更多時候,處理憤怒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坦白地講出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譴責,而是要修複彼此的關係,請對方注意並和你一起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大多數人來說,本著愛的原則與人理論並非易事,我們更習慣於亂發脾氣和發泄憤怒,但是這樣做的結果,隻會進一步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還有一種憤怒破壞力更大。生活中有一些人,表現出來的永遠是溫和不慍、彬彬有禮的樣子,天大的委屈,也總一笑而過。或許這些人的“憤怒點”真的很高,或許他們還有你沒看到的另一麵。
翻翻報紙的社會新聞版你會看到類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職員闖進辦公室,持刀刺傷炒掉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諾諾的丈夫,殺害妻子之後自殺身亡;品學兼優的留學生,持槍襲擊同胞……他們的親朋好友總會在事後感歎:“他看起來是個很不錯的人,真不敢相信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他們沒有看到,那些積壓在心裏的憤怒,是如何在長期壓抑中逐漸膨脹,最終變得不可收拾的。
內壓的憤怒始於否認、沉默和回避,積壓久了會讓人從裏麵垮掉。我們經常可以在衝突之後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沒有生氣,隻是挺失望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這話的人,確確實實是生氣了,隻是他自己不願意承認。
這就是被壓抑的憤怒。
查普曼博士建議說,如果長期以來你總是在生氣,那就要趕緊處理一下自己的情緒了。你不妨梳理一下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曆:父母、老師、同學、鄰居、初戀情人、男(女)朋友、丈夫(妻子)、孩子、同事、上司,或者其他一些人,他們有沒有傷害過你?把那些讓你感到憤怒的事情一一列出來,寫在紙上。然後問問自己:關於這個“憤怒”,我以前是怎麼處理的?是否妥當?如果沒有處理過,那就要趕緊去做。
問題解決之後,你會發現一個煥然一新的自己。
心靈慧語
生活中,憤怒無處不在。從小到大我們被一再告知發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間接的生活經驗也讓我們知道,發火的“破壞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親人或者丟掉飯碗。人人都會生氣,每當“怒從心頭起”的時候,問問自己:關於這個憤怒,我以前是怎麼處理的?是否妥當?如果沒有處理過,那就要趕緊去做。問題解決之後,你會發現一個煥然一新的自己。
牛虻與蜜蜂 ◎ 齊宏偉
裏爾克在一首詩裏提到詩人的使命,反複說“我讚美,我讚美”。不管遭遇順境還是逆境,不管麵對光明還是黑暗,詩人的使命是讚美。若不讚美,就不是詩人。1925年,他在給一位波蘭譯者的信中,提及詩人是采擷大地上不可見事物之蜜的蜜蜂——“將這個暫時的、朽壞的塵世深深地、忍耐地、充滿激情地刻印在心中,以使其精髓無形地複活”。詩人的心是轉化器,能把苦難的花粉釀成芬芳的蜂蜜。
偉大的作品可以淨化和疏導心靈層層淤積的怨恨,但多年來,我們對文學采取現實的功利態度,以庸俗社會學和機械反映論來切割作品,忽略了作家通過作品體現出來的心靈超越精神和終極關懷情懷。比如安徒生童話,我們讀了這麼多年,就因重重“偏見”,至今仍沒讀懂。像《海的女兒》,根本不是丹麥版的“七仙女下凡”,而是強調愛是一種犧牲,但這種犧牲分明是一種成全。因此,小人魚投入大海後,並沒有死去,而是因為付出愛而得到了一個永生不滅的靈魂。《賣火柴的小女孩》也不僅僅在揭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在告訴人們,小女孩畢竟看到了美麗的一切,她的靈魂在信仰中超越了苦難。
安徒生一生坎坷,卻創作了眾多被人喜愛的童話。麵對虛無和苦難,他為什麼仍能讚美和信任?在其自傳《我的一生》中,他盡管對教會的僵化製度時有批評,但更是多次申明自己的信仰。房龍評論說:“神的火花在這個沉默的小男孩的心靈中孕育,像一場風暴那樣不可抗拒。凡是上帝觸摸過的人,不管他遭遇過多麼無禮的對待和多麼巨大的困難,他仍能實現他的夢想。”
信仰對安徒生最大的影響就是“愛”的理念。他是一位有愛之人。即使在哥本哈根四處流浪,在別人的攻擊和嘲笑中,他也總是對他人的善意和真誠極為觸動。他是在別人的資助下讀書上大學的,所以內心時時充滿了感激和希望,他從不把別人的善意當成理所當然,而當成上帝的禮物來接受,從而心懷感恩——“我覺得我是個走運的孩子,幾乎人人都對我充滿了愛並且以赤誠相待,使我很少喪失對人性的信心。我感到從皇族到最窮的農民,都有高尚的人心在跳動。生活是樂事,公開地充滿信心地信仰上帝和人類是樂事!”
安徒生因為信念成為一隻蜜蜂,哪怕在受傷之時也能采粉釀蜜,構築一個美麗的童話王國,鼓舞著人們追求真善美愛。
心靈慧語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知識分子們,我知道你批判什麼,可是,你讚美什麼?“牛虻”固不可少,但“蜜蜂”是否也該有幾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