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青青子衿
如果你要問什麼是一個人最好的生活,香港鳳凰衛視的當紅女主播曾子墨一定會告訴你:最好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這樣一句脫口而出的簡短話語,其實是她經曆了很長的人生曆程才感悟出來的。
曾子墨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經濟係畢業後,成功地進入美國著名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工作。要知道,幾乎所有美國名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都以進入華爾街那些著名的投資銀行為終極理想,而摩根斯坦利又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每天清晨在品過一杯香濃的卡布其諾咖啡之後,她都會身著光鮮靚麗的時裝,以輕盈動人的步伐出現在曼哈頓摩根斯坦利總部樓下,開始一天的工作。在摩天大樓的辦公室裏,做數據模型、開小組會議、和客戶見麵,談笑間一筆筆動輒上億美元的大生意順利成交。工作雖然緊張,收入也高得嚇人,她進入了那種被稱為“金領”的階層。
就像在上學時一貫的表現一樣,曾子墨很快成為摩根斯坦利最出色的分析師。她參與了諸如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並項目(那是全世界最大的五個合並項目之一),策劃了一個加拿大食品集團收購著名的傳媒巨人EMI(百代唱片)的計劃案等諸多大型交易,短短4年時間,她就完成了高達700億美元的並購和融資項目。她驚人的工作效率和成績讓公司主要負責人刮目相看,以至於開始考慮再招收員工重點就考慮中國人,“他們也一定會像子墨這樣棒!”
但是別人的羨慕終究代替不了自己的生活,漸漸地曾子墨忽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厭倦。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女孩子如果在國內,可能正享受著愛情或舒適的生活,可是她卻不得不每天用精確的思維去定位股票上揚和下降的波動曲線,不得不成天泡在統計數據和大量的案卷中。很多時候她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白天累極了,有時隻能趴在辦公桌上小憩10分鍾以恢複精力。天性爭強好勝的她總是比其他同事更努力,手上經常有四五個項目在同時運作,結果是,她做得越好就被安排越多的工作,安排的工作越多她也就做得更好。她有時感覺自己陷入了一種循環當中,覺得紐約和摩根斯坦利就像一架運行完美的機器,隻要進去,就會隨之無休止地轉動,而她也變成了這架不停運轉的機器上的一個零件。
終於有那麼一天,她給自己煮了一杯香氣濃濃的咖啡,然後坐下來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軌跡。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人活一生為什麼非要做所有人的榜樣,是因為快樂還是因為虛榮?她想起了自己在達特茅斯的那些同學們。他們現在都在做著什麼呢?
她拿起了電話,想知道同學們的下落。Peter到聯合國做了一名普通的誌願者,服務於來自四麵八方的外國使節;James去了世界糧食計劃署幫助貧困和饑餓的人們,如今已走過了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Robert和Katelyn幹脆打起背包,一邊教授英語,一邊旅遊,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國家走走看看。他們其實也很優秀,但畢業後並沒有去華爾街,而是用各自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夢想。
杯裏的咖啡已經沒了熱氣,可她仍然在慢慢地啜飲著,幾個小時後她琢磨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千千萬萬,不一定要和別人相同,做一頭特立獨行的豬也許比做一隻流水線上的雞要有趣得多。在飲盡杯裏最後一滴咖啡後,她做出了辭職的決定。
走出了美國繁華的華爾街,曾子墨背上小小的行囊,隻身來到了西藏。在遼闊而悠遠的青藏高原,她像小鹿到了山林一樣癡迷地呼吸著清新而自由的空氣。她喜歡極了這個地方,喜歡極了這種自由的感覺。三個月後,她加盟了香港鳳凰衛視。
很多人都對她放棄華爾街的“金領”工作而進入難混的傳媒圈不理解,要知道,在鳳凰衛視她的收入連摩根斯坦利的1\/4都不到。每當遇到這樣的提問,曾子墨總是會笑著回答:“可是,自由呢?興趣呢?激情呢?這一切正是我想要的。”
真的,早就對傳媒心儀已久的曾子墨在鳳凰衛視如魚得水,從策劃欄目到策劃選題,從參與文案到出去采訪,從主持播出到後期製作,隻要喜歡,她可以參與任何環節的工作。堅定的判斷力、專業的財經知識、敏銳的意識觸角、高度的社會良知,把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她很快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財經女主播。
其實人很容易迷失在別人讚美和羨慕的眼光中,從而淡忘了自己內心最渴望的夢想。當工作不能給自己的生命帶來激情和活力,放下既有的所得,重新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何嚐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呢?就像曾子墨總結自己的經曆時所說的:“不必犧牲自己的追求,去點亮別人眼中的光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心靈慧語
切不可犧牲自己的追求,去點亮別人眼中的光環。
成功在於擁有自己的亮點 ◎ 陳亦權20世紀60年代,一位落魄的香港商人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一條繁華小吃街上擺攤做生意。盡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也盡管他做的魚丸非常美味,但是許多買魚丸的人隻是從他攤子的前麵經過走到別人的攤子上去買,光顧他攤子的人卻寥寥無幾。
“難道他們有什麼秘訣?”香港商人心想。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暗中觀察,發現別人做魚丸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相比起來,倒是他自己做魚丸所用的原料比他們更新鮮,製作過程也比他們更精細,味道也絕不會比他們差。但是,他的生意卻遠遠比不上別人,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呢?他為此傷透了腦筋!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快到聖誕節了。那天他還是像往常那樣守在攤子前,街上來了一個看樣子是在美國留學的小夥子,他舉著一大串氣球出來賣。聖誕節將近,氣球的生意非常好,在街上賣氣球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他不經意間注意到,人們都喜歡到那個小夥子那裏去買氣球。
不久,那個小夥子出於對中國老鄉的親近感,來到了香港商人那裏買了兩串魚丸填肚子,然後說:“你這個生意做得很艱難!”
香港商人歎了口氣說:“是的!可是腳長在別人的身上,錢在別人口袋裏,咱也沒法去拉他們過來買!”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別人寧可從你麵前走過,到更遠一點的攤子上去買也不在你這裏買呢?”小夥子說。
“我也正為此而苦惱呢!”香港商人無奈地說。
“對於他們來說,你和你的魚丸都是新出現的事物,是一個在他們所認可的習慣之外的東西!做為一個新事物,你要讓別人接受,那就必須要讓別人看到你的東西時眼前一亮!”小夥子說到這裏又加重語氣強調了一次,“記往,一定要製造出你自己的亮點!”
“可是,魚丸就是魚丸啊,能有什麼自己的亮點呢?”香港商人困惑地說。
“你看看我的氣球!”小夥子朝自己的氣球上指了指後就走開繼續做自己的生意去了!
幾美分一個的氣球難道也會有亮點?香港商人好奇地往他的氣球上看去,隻見他的氣球上也與市場上其他的氣球一樣畫著一個聖誕老人,但是與眾不同的是,在聖誕老人的旁邊還寫著一小句話:“孩子們,請把我帶回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衝著這句話,所有的孩子從這裏走過時都會從他手上買下一個氣球!
不久,那位小夥子把手中的氣球賣光了,在他準備離開的時候又特意來到香港商人的身邊說:“你注意到什麼東西了吧!我明天來看看你的魚丸是不是有了什麼變化!”
當天,香港商人直到天黑打烊也沒想明白為什麼他的氣球會寫有“孩子們,請把我帶回家”這些字,市場上別人在賣的氣球上都隻是畫著一個聖誕老人啊!“莫非,那是他自己畫上去的?”他想起了白天那位小夥子說過“製造出你自己的亮點”這句話,心中猛地一動,“對,一定是他自己添上去的,一添上這句話以後就和別人的不一樣了,而這一點不一樣,卻足以讓大家對他的氣球格外青睞!甚至連本身沒想到要買氣球的人一看到這句話也要買上幾個回家!”想到這裏,他開心極了,“我也可以在魚丸上製造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啊!”
可是,加點什麼好呢?靈機一動,他在幾個賣剩的魚丸上用刀刻了一個笑臉出來,一個可愛的小笑臉出現以後,給人的感覺完全變了,他欣喜若狂地連忙趕做了幾斤魚丸到戲院門口賣,果然所有人都為這個小笑臉而驚奇,前來買魚丸的人絡繹不絕,甚至連很多根本沒想到要吃東西的人一看到這些“笑眯眯”的小魚丸也忍不住買下幾串!不到一小時,他趕做的幾斤魚丸就被搶購一空了!
這一來他信心倍增!當天晚上,他在做好魚丸後又在魚丸上刻上了“小笑臉”,第二天,他把“笑臉魚丸”擺上街的時候,還在攤子上掛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走過來您就能看見更多的笑臉!”剛一擺好攤子,那位小夥子也來到了街上,他看了看香港商人的魚丸後豎了豎大拇指,會意地微笑了一下就走開了。那天,香港商人的魚丸生意比平時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平時少有人問津的攤子前竟然排起了一個小小的隊伍,結果隻用了三個小時就賣完了平時一天都可能賣不完的魚丸!
當天晚上,香港商人打聽到了那位小夥子的住所,便找上門去想請他喝幾杯啤酒以示感謝。來到小夥子的住所,他發現他的推測沒有錯:氣球上那些字是小夥子自己加上去的!他來到的時候,小夥子正在往氣球上蓋印章,那印章雖然不大,但是一旦把氣球吹大,就非常地顯眼、非常有吸引力了!
從那一天開始,兩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那位小夥子當時正在美國留學,但是在課餘他常常出來做點小生意,一來賺錢,二來為了接觸和摸索市場。20年以後,那位香港商人在美國開辦了自己的肉類食品公司,產品占了美國17%的市場率,他的成功受到了《紐約時報》的關注,當記者問到憑借著什麼在20年時間裏由街頭小販成了企業老總的時候,他用了一句很簡單的話來回答:“擁有自己的亮點!”
而當初賣氣球的那位小夥子呢,後來成了美國佛羅裏達州諾瓦東南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美國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後、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經濟博士後,現任上海慧泉企業管理谘詢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美國富頓集團中國總經理,他就是世界華人最權威最資深的實戰型商業培訓專家餘世維!
心靈慧語
腳長在別人身上,錢裝在別人口袋裏,想賺錢就讓腦細胞開工吧。
傾斜翅膀的飛翔
1889年5月25日,一位名叫西科斯基的男嬰在俄國基輔降生,西科斯基的出生給原本貧困的家庭又加重了負擔。西科斯基的父親不得不再兼一份工作,身兼三職便意味著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每天天未亮便要出門,晚上很晚才能回家。西科斯基長到6歲的時候還認不出父親的模樣。
西科斯基的母親在帶孩子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他人家洗衣服來貼補家用。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西科斯基的母親外出攬活去了,年僅4歲的西科斯基一個人在火爐邊玩,一不小心,便將爐火上滾燙的開水壺碰倒,致使他的雙手嚴重燙傷。雖經治療,但一雙手掌卻變了形,那一雙向一邊傾斜的手掌,從此成了西科斯基羞於見人的傷疤。
西科斯基從一個開朗頑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自卑而脆弱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都雙目無神地望著天空中飛過的鳥兒發呆,也許隻有天上的飛鳥可以成為他傾訴心事的對象。母親看在眼裏,疼在心上,怎樣才能讓西科斯基變得快樂起來呢?一天,西科斯基的母親從一個攤販那裏買了一個來自中國的玩具——竹蜻蜓,母親希望這隻竹蜻蜓能夠給西科斯基帶來一些快樂。西科斯基拿著竹蜻蜓,雙手用力一搓竹蜻蜓的尾巴,竹蜻蜓的翅膀便飛速旋轉起來,竹蜻蜓飛起來了,西科斯基終於笑了。
母親趁機鼓勵西科斯基,“你看,這隻竹蜻蜓的翅膀多像你的雙手啊,也一樣是向一邊傾斜的,但它不也飛起來了嗎?”西科斯基將竹蜻蜓拿在手上仔細地對比,他驚訝地發現,竹蜻蜓的翅膀跟他的手真的很像,竹蜻蜓能夠用傾斜的翅膀飛翔,他為什麼不能用那雙傾斜的手來讓自己的理想飛翔呢?
從此,西科斯基真的迷上了飛翔事業。1908年,威爾伯·萊特駕機在巴黎做飛行表演,西科斯基有幸目睹了他的英姿後,更加堅定了自己動手製造“會飛的機器”的決心。1909年,他開始研製直升飛機。
1939年9月14日,被兒時的夢想支撐了30年的西科斯基,身穿黑色西服,頭戴鴨舌帽,爬進座艙,輕鬆地把一架直升飛機升到了空中。在高二三米的地方,平穩地懸停了10秒鍾之久,才輕巧地降落到地麵。這在航空史上是嶄新的一頁,西科斯基成功地讓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機升空了。經反複試飛,該飛機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能,具備了現代直升機的基本特點。
在積累了無數經驗教訓後,西科斯基解決了最大的難題:直升機在空中打轉兒的毛病。他巧妙地在機尾裝上了一副垂直旋轉的抗反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槳,終於使直升機飛上了天空。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憑著自己的堅毅與信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直升機的發明者、世界著名飛機設計師及航空製造創始人之一。
心靈慧語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有陽光的照耀也有風雨的侵襲。有的人在苦難麵前退縮了,苦便成了他的絆腳石,讓他沉淪其中不能自拔,於是苦難成了他抱怨一生、意誌消沉的理由;有的人則不甘於沉寂,他總是能夠在苦難中奮起,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價值,在挫折中發現機遇,於是,苦難變成了他前進的動力,最終獲得了成功。也許,命運隻給了你一雙殘疾的手,但是,隻要心中有夢,你一樣可以讓理想自由飛翔。
心的落點 ◎ 星 竹
冬季,如果人在茫茫的雪地上行走半天,就會有患雪盲症的危險。令人費解的是,即使你戴上墨鏡,擋住陽光落在雪地上反射出的光亮,你仍不可避免地要患上雪盲症。
直到20世紀80年代,謎底才被揭開,原來雪盲症並不是因為雪地上的強烈反光所致,而是由於雪地上空無一物的視界所造成的。雪地上,如果你的眼前總是白色,並且一馬平川、一望無際,那麼十有八九,你會患上雪盲症。
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原來是需要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的不斷轉換的,如果它在一定的時間裏尋找不到一個可以參照的落點,它就會因為焦慮、疲勞和迷茫而失明。
人們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眼睛總是注視著平靜而無邊的海水,不但感覺不到平靜的所在,反而會感受到緊張和無所適從。因此,人在麵對茫茫大海時,產生的反應總是不敢長久地看下去,尤其是麵對四周望不到頭的海水。所以人在海上,目光總是要禁不住地去尋找一隻鳥、一座島,或一條船。
而人的心和眼一樣,是需要不斷的落點的,否則就會因為不適而生病。許多人在命運的轉換中,之所以會感到焦慮與不適,皆是因為內心的空泛和茫然。一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人,身心之所以出現疾病,原因也是因為人生突然失去了落點所致。
研究表明,無論什麼人,無論他的生活狀況怎樣,他的心都是要有落點的,即落在某一個目標上,否則他就會茫然失措。而人的許多苦惱,實際上也是因為人生落點的消失和轉移所致,尤其是在前一個落點消失,後一個落點還沒有出現時,人便會感到異常的焦慮。這就是人為什麼在生活中,有時會感到某種說不出來的苦惱所在。可見,一個人,內心失去落點是極為危險和可怕的事。
現代人的緊張、彷徨、壓抑、不明的痛苦,實際上都與內心落點的不明或失去有關。據西方有關人士統計,許多抑鬱患者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心長期找不到落點的緣故。
心與眼是一樣的,人的一雙眼睛總是在不停地尋找著目標,而人的心,看似混亂,其實每時每刻都是被特有的目標所固定著的。一顆心,永遠都是要掛在某個目標上的。
一旦內心的目標失去,人就會自動地去尋找新一個目標,否則人根本無法活下去。
心靈慧語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我們的一顆心,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要有落點的。短暫也好,長久也好,人,什麼時候都要鼓起勇氣,去尋找心上的落點。這便是出路,也是人生,更是一種積極的、光明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鄙夷中挖掘財富 ◎ 陳亦權
20世紀30年代,冰淇淋開始風行於美國紐約。年輕的波蘭移民馬塔斯有一手製作“天然冰淇淋”的好手藝,他便在自己的作坊裏製作冰淇淋銷售。
因製作工藝不錯,加上從不欺客,他的冰淇淋漸漸有了些名氣。但沒幾年,他的生意就開始下滑了。當時的冰淇淋雖然沒有正式的生產廠商,但為了競爭,有些作坊主開始在裏麵加進更多的空氣、穩定劑和防腐劑,以延長產品的保質期,那些產品因改良了外觀和口感,獲得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這種製作方法,看上去似乎多了一些程序,實際上是降低了成本,而且生產出了色形味俱佳且價格便宜的冰淇淋。馬塔斯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走到競爭的前列呢?
某天,他和幾位同行去商店買東西,當時天氣很熱,有幾個衣衫破舊的孩子在商店門口買冰淇淋吃。這時,一對衣著光鮮的夫婦走過,男的提議:“買兩份冰淇淋吧!”女的剛想表示讚同,卻瞥見那幾個正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著冰淇淋的窮小孩,馬上改變了主意,說:“算了!”這情形讓大家都看不慣,馬塔斯的同行朋友們紛紛指責:“怎麼會有這種人,窮人們在吃她就不要吃了?難道還想有人為你們富人專門生產一種冰淇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馬塔斯當即意識到:這個市場缺少了一種象征高貴與時尚的冰淇淋!回到作坊,他立即對工人們說:“在現有基礎上,不惜成本繼續努力提高‘天然’的精度,無論是主料還是附料,無論是原料還是加工過程!”
從此,他開始研究高品質、“完全天然”冰淇淋的規模生產工藝,他立誌要生產出純天然、高質量、風味絕佳的冰淇淋,搶占“矜貴冰淇淋”
的市場空間。半年後,他先後推出香草、巧克力和咖啡三種口味的高檔冰淇淋,主要提供給一些高級餐廳和高級商店,銷售狀況非常不錯。初步的成功讓馬塔斯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