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沒有信仰,可我們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信仰在支撐著。我們不想遵從什麼規矩,可我們總是在循著千千萬萬條的規矩在走路。我們在渴望追尋自由,可有些自由卻是很難得到。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徹底認清宇宙間存在的非常深奧的東西。
不過經過這一番思考追問,雖然沒有得到答案;但是你會發現你變得豁達了,輕鬆了,透亮了。這就是“道”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
人類社會是在競爭中前進的,就像賽跑一樣,人人爭先都想得第一名,可是老子的思想與眾不同,他鄭重其事地宣布“不敢為天下先”。人在社會上要表現柔弱,不要爭強好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柔弱不爭隻是一種方式而不是目的,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勝剛強”、“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目的。老子較早地發現了世上有許多對立統一的東西,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以及美與醜、善與惡、貴與賤、柔與剛等等。通過樸實的直覺觀察,老子看到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嫩的,死了就變幹枯了——所以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老子把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理論化、係統化,並將其引申為一種處世的態度和方法。
水在老子看來是世上最柔的東西了,但它無堅不摧,所以老子對它十分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般人的思維是聚斂式的,隻看到事物的表麵、正麵,而老子的思維是發散式的,能看到事物的裏麵、反麵。“不敢為天下先”既是保身避害的處世方式,更是克敵製勝的法寶。尤其在身處逆境、困境、險境,勢單力孤的時候,更需要隱忍謙卑、靜待其變、迂回轉進。曆史上眾多鬥智鬥勇、以弱勝強的事例,都能證明它的真理性。至今民眾中流傳的“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讓人不為低”、“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等俗語,都與老子“柔弱不爭”的思想一脈相承。
能忍自安,不爭為上,一般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用強去爭,可能對方比你還強,你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不那麼妙了。這樣的解釋並非沒有道理,但卻有庸俗化之嫌。不如說,忍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而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隱忍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過得去了,產生矛盾的基礎不複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夠相安,離禍端就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