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做“無商不奸”,雖然說法有些片麵,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很多商人都采用各種詭詐的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而範蠡不僅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範蠡認為: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範蠡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幼時家境貧寒,但範蠡從小就酷愛讀書,十幾歲就學富五車,更難得的還不是其淵博的學識,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範蠡青年時,在周圍人看來卻是思想瘋癲的人,因為範蠡常和大眾的觀點不同,有時語出驚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說他是瘋子。其實,他有時是不屑與某人交談,更多的時候則是其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思考的更深刻與透徹,別人沒法理解而已。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這種迅速洞悉事物本質並準確果斷地做出決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範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相約要建立功業,做一番大事。範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因此,在楚國很難有什麼大的作為,於是範蠡和文種投奔越國為官。
範蠡攜妻兒與弟子、門客悄悄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範蠡自此隱姓埋名,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在齊國範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範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範蠡一反商家精苛細算,盤剝斂財的做法,對待雇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範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範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範蠡作工。雖然表麵看來這樣做吃些虧,但是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使總成本降低很多。這種先進的思想理念在現在很多商家都無法領悟,在兩千多年前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一次範蠡資金周轉不靈,向一個富戶借了10萬錢,一年後,這個富戶帶著各家的借據出門討債,走水路乘船時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幾十萬錢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恰好事發地點離範蠡家隻有幾十裏的路程,於是其投奔範蠡。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範蠡不僅連本帶息還了錢,還送其很多衣物與禮品,由此,範蠡的仁信之名廣播天下。之後範蠡為了擴大生意,三次短缺資金,各富戶均主動送錢上門,幫助範蠡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