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範蠡的商道(2 / 2)

初到越國時,範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勢力相對弱小的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國亂顯忠臣,很多越國大臣在越國戰敗後另投他處或叛離投吳,而範蠡與文種對越王不離不棄,範蠡更自願隨越王勾踐赴吳國為奴,因此,二人得到勾踐的重用。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範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範蠡皆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裏,範蠡同勾踐夫妻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這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一次吳王在範蠡經過的路上扔了一塊黃金,範蠡經過時絲毫沒有猶豫就跨過黃金,徑直離去,從此吳王才打消了勸範蠡降吳的念頭。

其實範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在現代社會中,像範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範蠡的行為隻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範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就大事呢?我們今天的企業中,不乏因為個人德行的缺失而製約了企業發展的領導者。

無怪乎範蠡感歎道:“居家則擁有千金之產,居官則達到卿相之位,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老百姓來說,這已是到了極點了。長久地處在尊貴的位置上,隻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就向齊王歸還了宰相印,把家財盡散給朋友和鄉鄰,再次隱名匿姓,悄悄從齊國轉到陶地,自號陶朱公。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轉運貨物,經營貿易。過不多久,又家產富到“巨萬”。後留下窮盡畢生心血撰就的《兵法兩篇》和《致富奇書》兩部奇書,被世人尊稱為“經商鼻祖”。

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先生將企業經營的核心根本表述的很精辟: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並親身例行者,想來不會有很多。而那樣去做了的人,雖然暫時可能會被社會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虧,但是,最終大成的,還是這些以德為本的人。

我們今天的企業領導者不缺乏逆境中奮起的精神,但是往往衝過艱難險阻,卻倒在了勝利與榮譽麵前。尤其一個企業發展到了一個相對的規模後,領導者頭腦是否冷靜,目光是否敏銳、客觀就變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榮耀與利益麵前是否能說服自己,曉厲害,知進退,有所為之後冷靜的分析,應該何所不為,“不為”往往是成就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