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一:積極主動 別指望誰能推你走(1 / 3)

《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267090248515980344,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7270457990711348282,7257355077101292598,69413142739476838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23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7},\"quote_content\":\"《快樂的人生》reference_book_ids\":[6941314273943505951,6875174673097690126]}],\"1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影響力的本質》reference_book_ids\":[6954280160942099486]}],\"2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2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思考致富》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0622300220,6907226517856586759,707043868097170947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悲慘世界》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80967515143,7260811481615174708,6989191450680364068,70704386809675151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主動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采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或惹人討厭,隻是不逃避自己要開創前途的責任。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本身有天壤之別,尤其再配合人性的聰明才智,差距就更遠了。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

1.改變自己的心態,就能改變自己的世界

●《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裏的“變”,正是指自己“變”——調整自己的心態。

●如果你開始調整表情,諸事麵帶微笑。進行了這個調整之後,與社會交換的信息就改變了,你和周邊的人際關係就發生了變化。

●改變自己,實質就是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改變自己,先要改變心態,唯有心態觀念轉變,你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墨守成規的,他們無時不刻的在變,他們的變主要是心態在變。因為隻有變化才有新的希望。

列夫·托爾斯泰說:“大多數人想改造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人是社會係統的一員,是人類社會這個大結構中的一個要素。人的位置取決於人與社會的關係,這種關係又決定於人所處的狀態,即與周圍係統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方式和量。

人有很多狀態,不同的狀態帶來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結果,同時也就決定了你與社會的關係,即確定了你的位置。

狀態主要表現為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

當你調整狀態,改變自己時,你與世界交換的物質、能量、信息必然發生變化,你與他人的關係就變了,你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同時,社會係統也必然要作出反應以適應新的關係——你的改變。世界,就這樣被“改變”了。

比如你在生活中經常愁眉苦臉,這一定代表了你現在的位置和與世界的某種既定關係。如果你開始調整表情,諸事麵帶微笑。進行了這個調整之後,與世社會交換的信息就改變了,你和周邊的人際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微笑使你在社會中增加人緣和機會,這些機會必然使得你在社會中的位置發生變化,你會感到:世界變了!

美國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引起對方友誼反應的比率高達60%至90%。領導此項研究的博士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話大致是不會錯的。”

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慘世界》裏那個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個勤勞、正直、善良的人,但窮困潦倒,度日艱難。為了不讓家人挨餓,迫於無奈,他偷了一個麵包,被當場抓獲,判定為“賊”,鋃鐺入獄。

出獄後,到處找不到工作,飽受世俗的冷落與恥笑。從此,他真的成了一個賊,順手牽羊,偷雞摸狗。

警察一直都在追蹤他,想方設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證據,把他再次送進監獄。他卻一次又一次逃脫了。

在一個大風雪的夜晚,他饑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個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帶回教堂給吃給住,但他在神父睡著後,卻把神父房裏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該幹壞事。不想,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個正著,這次可謂人髒俱獲。

當警察押著冉阿·讓到教堂,讓神父認定失竊物品時,冉阿·讓絕望地想:

“完了,這一輩子隻能在監獄裏度過了!”

誰知神父卻溫和地對警察說:

“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走得太急,還有一件更名貴的銀燭台也忘了拿,我這就去取來。”冉阿·讓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警察走後,神父對冉阿·讓說: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新開始吧!”

從此,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麵,重新做人。他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後來,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這說明,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你。

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夙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裏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

人比人,氣死人。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非常氣憤,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說:“楚亭陶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器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天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後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後,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

《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裏的“變”,正是指自己“變”——調整自己的狀態(心態、生態、行態)。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會變,不失時機的變。社會生活是客觀發展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社會生活,但你可以改變你自己。改變自己,先要改變心態,唯有心態觀念轉變,你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改變自己,實質就是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2.行動,行動,行動

●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刻行動。唯有行動才能使你成功。

●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讓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隻有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價值。”這就是成功人士的秘訣!

在成功人士眼中,思想與行動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著做什麼,而不付諸於實際行動,那隻能是空想,永遠也不會成功。

德謨斯特斯是古希臘的雄辯家,有人問他雄辯之術的首要是什麼?

他說:“行動。”

第二點呢?“行動。”

第三點呢?“仍然是行動。”

人有兩種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思維能力,而是因為行動能力。

我們讀過這樣一則古文:“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光說不動是達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

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成功開始於心態,成功要有明確的目標,這都沒有錯,但這隻相當於給你的賽車加滿了油,弄清了前進的方向和線路,要抵達目的地,還得把車開動起來,並保持是夠的動力。

有一個雅典人沒有口才,可是非常勇敢。有一天開大會,許多人做了精彩的長篇演說,許諾說要辦許多大事。輪到這個人發言,他站起來,費了好大勁隻說出一句話:“大家說的事情……我都要做!”

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讓你更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所有的知識必須化為行動。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刻行動。唯有行動才能使你成功。

現在做,馬上就做,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備的品格。

有一篇僅幾百字的短文,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語言都把它翻譯出來過。僅紐約中央車站就將它印了150萬分,分送給路人。

日俄戰爭的時候,每一個俄國士兵都帶著這篇短文。日軍從俄軍俘虜身上發現了它,相信這是一件法寶,就把它譯成日文。幹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務員、軍人和老百姓,都擁有這篇短文。

目前,這篇《把信帶給加西亞》已被印了億萬份,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這對有史以來的任何作者來說,都是無法打破的紀錄。

這篇短文的原作者是Eebert Hubbard,文章最先出現在1899年的Philitinc雜誌,後來被收錄在戴爾·卡耐基的一本書中——

“在一切有關古巴的事情中,有一個人最讓我忘不了。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但美國總統必須盡快與他合作。

“怎麼辦呢?

“有人對總統說:

“‘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關於那個叫羅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質袋子裏,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以後的一個夜裏,在古巴上岸,消失於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後,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徒步走過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把那封信交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說明的。我要強調的重點是:

“麥金利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問:

“‘他在什麼地方?’‘他是誰?’‘還活著嗎?’‘怎樣去?’‘為什麼要找他?’‘那是我的事嗎?’‘報酬如何?’”

——沒有問題,沒有條件,更沒有抱怨,隻有行動,積極、堅決的行動!

“隻有行動賦予生命以力量。”羅文為德謨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侖的話作了最好的注腳。人是自己行為的總和。是行動最終體現了人的價值。

又據說,在美國一個小城的廣場上,塑著一個老人的銅像。他既不是什麼名人,也沒有任何輝煌的業績和驚人的舉動。他隻是該城一個餐館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務員。但他對客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令人們永生難忘——他是一個聾子!

他一生從沒有說過一句表白的話,也沒有聽過一句讚美之辭,他隻能憑“行動”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隻有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價值。”這就是成功人士的秘訣!

3.不能與不為

●要想成功,首先要分清不能與不為。

●不能與不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成功人士麵前沒有不為。

成功人士的成功,有些時候是不能與不為的關係。什麼是不能與不為呢?

對於移泰山和折樹枝的典故大概人們都清楚;孟子對此有精辟的解釋,他認為,我移不了泰山,是真話,因為沒有人能做得了這件事,這就叫“不能”;而我折不了樹枝,則是假話,因為基本上成年人都能做得了這件事,而是不願去做,這就叫“不為”。

當把“不能”與“不為”弄懂之後,就好辦了,“不能”固然不可能,但“不為”則可以為,隻是方法心態的問題。

我國漢代著名學者承宮出生在一個窮苦貧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勞忙碌,全家人隻能勉強糊口,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終日掙紮在溫飽線上。

承宮七歲那年,該讀書了,但他隻能眼巴巴望著左鄰右舍的孩子歡天喜地進學堂,而他卻不能,飯都吃不飽,父母哪來錢供他上學呢?

為這事,他不知偷偷哭過多少回。

不久,同村的學者徐子盛先生開辦了一所鄉村學堂。承宮每次路過學堂,隻敢望幾眼學堂大門,豎起耳朵偷聽一會兒裏麵的讀書聲,然後就趕緊離開。漸漸地,承宮在學堂附近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竟不由自主地來到學堂門口,偷聽先生講課,聽學童讀書。

終於有一天,徐子盛先生發現了他。當得知事情原由後,將小承宮領進了學堂。

從此,承宮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門下。他一邊幫老師做雜活,一邊隨課聽講,並抓緊一切空餘時間讀書。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數年後,承宮讀遍了先生的所有藏書,並寫得一手好文章,遠近聞名。

承宮最後成了一名在學術上有很深造詣的學者而名垂青史。

也許有人會說,承宮是小時候就發生了轉變,如果已經成年,那現在還管用嗎?有一句話叫“過去不等於未來”其實,這句話是永恒的。一切都是重新做起,一切都還來得及。隻是“為”與“不為”的問題,隻要起步,永遠都不算晚!成語“三日不見,刮目相看”便是一例。

呂蒙是三國時東吳將領,英勇善戰。雖然深得周輸、孫權器重,但呂蒙十五六歲即從軍打仗,沒讀過什麼書,也沒什麼學問。為此,魯肅很看不起他,認為呂蒙不過草莽之輩,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足與謀事。呂蒙自認低人一等,也不愛讀書,不思進取。

有一次,孫權派呂蒙去鎮守一個重地,臨行前囑咐他說:

“你現在很年輕,應該多讀些史書、兵書,懂的知識多了,才能不斷進步。”

呂蒙一聽,忙說:

“我帶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時間學習呀!”

孫權聽了批評他說:

“你這樣就不對了。我主管國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時間讀書,收獲很大。漢光武帝帶兵打仗,在緊張艱苦的環境中,依然手不釋卷,你為什麼就不能刻苦讀書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十分慚愧,從此後便開始發憤讀書,利用軍旅閑暇,遍讀詩、書、史及兵法戰策,如饑似渴。功夫不負苦心人,漸漸的,呂蒙官職不斷升高,當上了偏將軍,還做了尋陽令。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駐防陸口。大軍路過呂蒙駐地時,—謀士建議魯肅說:

“呂將軍功名日高,您不應待慢他,最好去看看。”

魯肅也想探個究竟,便去拜會呂蒙。

呂蒙設宴熱情款待魯肅。席間呂蒙請教魯肅說:

“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駐防陸口,與關羽為鄰,不知有何良謀以防不測,能否讓晚輩長點見識?”

魯肅隨口應道:“這事到時候再說嘛……”

呂蒙正色道:“這樣恐怕不行。當今吳蜀雖已聯盟,但關羽如同熊虎,險惡異常,怎能沒有預謀,作好準備呢?對此,晚輩我倒有些考慮,願意奉獻給您作個參考。”

呂蒙幹是獻上五條計策,見解獨到精妙,全麵深刻。

魯肅聽罷又驚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呂蒙身旁,撫拍其背,讚歎道:

“真沒想到,你的才智進步如此之快……我以前隻知道你一介武夫,現在看來,你的學識也十分廣博啊,遠非昔日的‘吳下阿蒙’了!”

呂蒙笑道: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從此,魯肅對呂蒙關愛有加,倆人成了好朋友。呂蒙通過努力學習和實戰,終成一代名將而享譽天下。

千百年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之所以成為一句成語,就說明人們對“不能與不為”的普遍認同,隻要去做就會成功。不能與不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成功人士麵前沒有不為。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把這一觀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

4.采取主動

●采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或惹人討厭,隻是不逃避為自己要開創前途的責任。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主動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太多人隻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而來的。

●要求責任感並非貶抑,反而是一種肯定。

●凡事采取主動的人必定是一名對自己事業的熱忱者。熱忱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的感覺和興趣。沒有熱忱,肯定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會盡心盡責,不會精益求精。

成功在於積極主動,成功人士從來都是這樣。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主動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采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或惹人討厭,隻是不逃避為自己要開創前途的責任。

美國超級潛能大師斯蒂芬·柯維經常勸導有意更上一層樓的人,加倍積極進取,不妨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研究適合從事的行業。甚至設法打聽試圖加人的機構正麵臨何種難題,然後以有效的表達方式,向對方證明自己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叫做“顧問式銷售”,是事業成功的主要訣竅之一。

通常前來谘詢的人都不否認,這麼做的確大有助於求職、晉升,隻是一般人都找出各種借口,不肯采取必要的步驟,主動開創機會。

“怎麼打聽某行業或某家公司的困境呢?誰肯幫我?”

“我不知該到哪兒去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

“我想不出來該如何表現自己。”

太多人隻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而來的。試想,在一個團體裏,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別讓別人替他設法收拾殘局。即使年紀還小的孩子,也照樣要求他們:“自己想辦法。”那會又是一番怎樣的結果!

要求責任感並非貶抑,反而是一種肯定。主動是人的天性,尊重這種天性,至少可提供對方一麵鏡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

由於個人的成熟度不同,對尚處於情緒依賴階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創造有利的氣氛,逐漸培養他的責任感。

凡事采取主動的人必定是一名對自己事業的熱忱者。熱忱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的感覺和興趣。沒有熱忱,肯定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會盡心盡責,不會精益求精。有些人正是因為過於冷漠,對工作缺乏認真,幹到哪兒算到哪兒,因此不能贏得尊重,更談不上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了。拯救自己的人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熱忱。多一份熱忱,就會多一份收獲。

一個寒冷的晚上,25的名青年男女湧進了紐約市賓夕尼亞體育館的大舞廳。六點半,大廳內已座無虛席了,到了八時,大廳被擠得滿滿當當。

這些人勞累了一天,他們晚上來這兒幹什麼?

有政治家演說嗎?還是時裝表演?

不是的。這些男人和女人前來是為了傾聽最新、最實用的課程《有效地講話並在工作中影響他人》的第一講,這是由“戴爾·卡耐基言語技巧和人際關係協會”舉辦的課程。

與此同時,人們正在爭相傳閱戴爾·卡耐基的《影響力的本質》一書。

在其後的24年裏,紐約市每天都要開設這些課程,聽卡耐基演講和接受該課程培訓的人多達15萬,甚至連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麥道公司等一些保守的公司也派出管理人員接受培訓。

戴爾·卡耐基獲得了巨大的拯救自己的人。

有人問卡耐基,他是如何獲得拯救自己的人的。他微笑著說:“除了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和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我熱愛我的聽眾。”

卡耐基表現了他的熱忱。

熱忱是發自內心的激情,如果一個人身上激情洋溢,那麼他就是有吸引力的。

卡耐基的拯救自己的人來自熱情的追求,卡耐基的課程也把熱忱作為最基本的一課。他用他的熱忱感染著他的學生。

卡耐基在課堂上比較喜歡這樣一句名言:“我愈老愈能感覺到熱忱的感染力,拯救自己的人和失敗的人在能力上差別並不大,但正是由於各方麵條件相近,熱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熱忱的人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困難。”

卡耐基在他的備忘錄中這樣寫道:“我說的熱忱,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本質,它深入到人的內心,任何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情,都是虛偽的表現……隻要你充滿了對別人的愛,你就會興奮,你的眼睛,你的大腦,甚至你的靈魂都充滿了激情,這種激情可以感染別人,鼓舞別人。”

卡耐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講授他的課程的。

維利是一家公司的職員,雖然他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卻不能讓人喜歡他。為此,維利非常苦惱,所以他來向卡耐基請教。

“卡耐基先生,我在演講中也愛來點小幽默,雖然能引起聽眾發笑,卻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該怎麼做呢?”

“問題就在這裏,”卡耐基深沉地說,“你應該表現出你的熱忱,這樣你就可以得到好的效果了。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的那些小笑話隻能讓人感到你很滑稽。不要再講你的小笑話了,拿出你的真誠和熱忱來,你會成為拯救自己的人的。真情比技巧更加管用,請記住這一點。”維利在以後的演講中果然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卡耐基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很好的例子運用在了他的講課當中,最後他總結道:

“記得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艾德勒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作《哪種生活對你最有意義》。其中有一段話給我的影響很深。請記住這幾句話:

“不關心別人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最大,給別人造成的傷害也最大,正是這種人導致了人類的種種失敗。’

“你們大概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舉幾個例子來看吧。

“西奧多·羅斯福是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他獲得了驚人的聲譽。

“即使在家裏,他的仆人都很熱愛他,他的貼身男仆安德烈向人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安德烈的妻子問羅斯福總統野鴨是什麼樣子,因為她一生都沒離開過華盛頓,她沒機會到野外去看野禽。羅斯福總統耐心地向她描述野鴨的模樣和習性。安德烈和他的妻子住在一棟小房子裏,離羅斯福總統的住處很近。

“第二天,安德烈房裏的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傳來了老羅斯福的聲音,那聲音告訴安德烈的妻子,他們房子外麵的大片草地上就有隻野鴨。

“安德烈的妻子看見了對麵房屋窗戶裏羅斯福微笑的麵龐。”

卡耐基向他的聽眾微微一笑,繼續道:“像這樣的人,人們又怎能不熱愛他呢?

“還有一次,塔夫脫總統夫婦外出時,老羅斯福拜訪了白官,他沒有去客廳,也沒有去接待室,而是去了廚房。他友好地向每個人打招呼:‘嗨,桃瑞斯,最近很忙是嗎?’、‘傑克,胃口還好嗎?我想你是離不開酒瓶的,什麼時候我們喝一杯?’

“就這樣,他跟每個人都打了招呼,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後來,在白宮服務了三十年的廚師史密斯含著熱淚說:‘羅斯福總統是那樣熱情,那樣關心人,這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你看,這就是熱忱的力量,這就是積極主動的力量。”

卡耐基是成功者,他的成功是多方麵因素,但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熱忱、主動、積極。在成功人士的字典裏,會經常看到這幾個字。

5.化消極為積極

●消極的心態常常妨礙人們形成進取之心,而一個人是否有進取之心決定了他確定和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否則就會成為平庸之徒。

●生活中,失敗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態觀念有問題。遇到因難,他們隻是挑選容易的倒退之路。

●要改變失敗的命運,就要改變消極錯誤的心態。

●成功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的消極心態。這種心態常常把我們嚇倒。

●恐懼衍生於無知。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如果你想成功就該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

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其實,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為後盾。你所做的一切都仰賴你積極主動,如果你消極等待,你就會受製於人,一旦受製於人,發展與機會便不會降臨。

消極的心態常常妨礙人們形成進取之心,而一個人是否有進取之心決定了他確定和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否則就會成為平庸之徒。因此,應該學會走出消極的心態!成功人士就更應該克服消極心態的束縛。

我們必須麵對這樣一個奇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過得空虛、艱難、猥瑣。

生活中,失敗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態觀念有問題。遇到因難,他們隻是挑選容易的倒退之路。“我不幹了,我還是退縮吧。”結果陷入失敗的深淵。成功者遇到因難,懷著挑戰的意識,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愛迪生試驗失敗幾千次,從不退縮,最終成功地創造了照亮世界的電燈。

成功人士從成功中獲得更多的信心,失敗者從失敗中得到更多的害怕和借口,積極行動的積累,可以造就偉大的成功;消極言行的累積,足以讓人萬劫不複。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明白以下問題:

(1)成功隻在一念之間

仔細觀察比較一下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心態尤其是關鍵時候的心態,我們就會發現“一念之差”導致驚人的不同。

在推銷員中,廣泛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放棄努力,失敗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很呢。”於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結果發大財而回。

這就是一念之差導致的天壤之別。同樣是非洲市場,同樣麵對打赤腳的非洲人,由於一念之差,一個人灰心失望,不戰而敗;而另一個人信心滿懷,大獲全勝。

要改變失敗的命運,就要改變消極錯誤的心態。永遠記住一念之差決定成敗。

卡耐基曾講過一個故事,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發: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裏,她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她一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是華氏一百二十五度。她沒有人可談天,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太難過了,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留在她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

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人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常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海螺殼是幾萬年前、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她興奮、留連忘返的奇景。

是什麼使這位女士內心有了這麼大的轉變?

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這位女士的念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成功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的消極的心態。這種心態常常把我們嚇倒。要想成功卓越,必須牢固樹立積極成功的心態,徹底清除消極失敗的心態。

自卑症、借口症、恐懼和憂慮症是消極失敗心態幾種具體表現,其他消極失敗心態的表現在悲觀、壓抑、偏見、固執、僵化,自我意識太強,過分追求十全十美,一蹴而就的心理,急躁、不講方法的蠻幹,衝動心理,畏難而退的心理,內疚悔恨,沮喪泄氣,憤怒嫉恨……它真是太多了。

這些消極心態常常不請自入,光顧我們的頭腦。它們像毒菌一樣侵害我們的心靈。如果不加抵製,它們便會迅速繁殖擴散,使我們整個人生走向消極和失敗。

長期受多種消極心態影響的人,幾乎像得了癌症一樣,有內而外,都表現出“我不能!”“我不行”“我不要”等無能的癌症症狀。

我們往往不知道,我們常常是消極心態的受害者。

那麼,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消極心態呢?

問得好。你可以進一步問:有沒有對策對付這些消極心態呢?

當我們能較清醒地思考上麵兩個問題的時候,消極心態就開始害怕我們了,它要準備逃遁了。隻要我們找出造成消極心態的原因。就不難找出對策。有了對策,消極心態就會被我們控製而不是控製我們,就會被我們清除消滅而不是侵害消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