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一:積極主動 別指望誰能推你走(2 / 3)

讓我們試著從消極心態形成的較普遍原因、相應對策與心理訓練的角度,探討控製和清除消極心態的問題。

由於這種種的社會消極因素,極大地影響和幹擾人們的思想心態,挫傷許多人的信心,使相當多的人滋生出種種的消極思想和心態,不少人以各種消極的心態來麻醉自己,麻醉他人。

(2)借口症的虛假和危害

社會中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我們的靈魂,並且互相感染和影響,極大地阻礙著人們正常潛能的發揮,使許多人未老先衰,喪失鬥誌,消極處世。

然而,正像任何傳染病都可以治療一樣,“借口症”這個心態病也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辦法之一就是用事實將借口的理由——駁倒,使它沒有臉麵沒有理由在我們心中立足。

我們來看看幾個常見的借口是如何的荒謬。

年齡借口——前幾天我在街上偶然碰見一位少年時代的同鄉,十幾年未見麵,大家都大為感慨,於是親切地聊起來。然而,使我驚愕的是,他竟說自己已經“老”了。“現在隻是為了孩子賺錢,還有十幾年就要退休養老了,沒有其他想法了。”

老天,他才三十五六歲!怎麼就等待退休養老呢?

怪不得我們這個社會有那麼多失敗者,他們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卻隨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敗。

我的這位朋友,在少年時代是一個中等偏上智力水平的人,在我的記憶中,他樣樣比我強。家境不錯,父親是國家幹部,母親也有工作,在那小地方、那年月可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從交談中,我知道了他現在的一些情況。他在某國營公司當職員,當過兵,老婆在機關工作,有一個男孩在讀小學。在當今中國,他是一個擁有三口之家的典型男子。按說他現在最具有條件去設立某個目標,努力攀登。遺憾的是,他竟然放棄了一切追求。年齡的借口和其他的交談都顯露了他消極失敗的心態。三十五六歲就說“老”了。事實恰恰相反,三十五六歲的人生是最有作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因吸收廣泛的生活養料而比較成熟,比較容易認識和把握自己與社會。

許多大成功者,大都是在三十至六十歲的年齡階段完成的。王光興初任飲料廠廠長時已四十歲,任罐頭廠廠時已四十六歲。北京天安製藥集團總裁呂克鍵,四十九歲才開始辭職創業。山東乳山百萬富翁養蚶專家辛啟泰,五十歲才從海邊灘塗上尋找成功之路。四川“蚊帳大王”“楊百萬”六十六歲才從擺小攤開始做生意。美國前總統裏根73歲還參加競選。

據拿破侖·希爾對2500人進行分析,反映出很少有人在40歲以前取得事業上的大成功。美國著名的汽車大王福特,40歲還沒有邁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時,已過40歲。希爾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學著作時已是45歲,之後他為成功事業還工作奮鬥了42年,當他80歲的時候還在出書。

當然,現代社會發展比較迅速,四十歲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這也說明“我還年輕”的借口同樣站不住腳)。由於各人的條件、目標、成功的內容和起始點不同,四十歲後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當普遍。

年齡,決不能成為不成功的借口。

教育和文憑的借口——“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我沒有文憑。”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實上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教育、文憑教育,僅僅是千萬條求知途徑中的一種。其實,從學校的書本上學東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教育來自社會大學和自學。

我們看看那些成功人物的教育與文憑情況:王光興,初中文憑;“果喜集團”總裁張果喜小學文憑;億萬富翁治禿專家趙章光高中文憑;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13歲開始工作,幾乎沒接受什麼正規教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輟學;日本鬆下幸之助小學四年級的學曆;香港富商李嘉誠初中兩年的學曆……這些成功者的知識與能力全靠自學而來。

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當然對成功有幫助(可惜的是,有無數受到良好教育,獲高等學曆文憑的人同樣平庸無所作為),沒有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沒有文憑的人,隻要願意,自學永遠不晚。現在越來越多的成人補習教育和各種職業培訓,為成人自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資金借口——“我沒有資金,所以我不能成功……”

事實是,有資金可以幫助我們成功,但沒有資金,隻要想辦法同樣可以創業賺錢,同樣可以成功。當代中國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幾乎全是白手起家的。國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處可見。其實,資金來源途徑很多:積少成多地積累,大雪球是從小雪球滾成的;向親朋好友借錢集資;尋找一個能生財的門路;或抓住機會找銀行貸款;或找有錢單位和個人合夥;集資入股……許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自己個人的資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銀行、信用社以及社會閑散資金。本節策略將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論證。

下麵舉一個利用大腦的聰明才智僅用2000元建起一座現代化的百貨中心的故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讀者不但也可以找出許多沒有資金創大業的他人的例子來,而且還可以自己想出一兩個沒有資金也能創業賺錢的方案來。

廣州華隆公司年輕的總裁盧俊雄是如何利用智慧,隻用2000元便建起一座“城市百貨中心”的呢?這座“中心”占地1400平方米。位於廣州市商業鬧市,有中央空調,挾手電梯,豪華裝飾。建成這麼一座現代化百貨中心,至少也得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資金,2000元建起來,豈不是天方夜譚嗎?其實這裏的奧妙一揭便破:他將這座百貨中心劃分為220多個局部單位(攤位)每個單位一次收10年租金5萬元,每年退還其中的10%,還包括利息,另外每個單位每月收取比市價低三分這二的管理費。這樣優惠的條件,使得這座待建的百貨中心成為人們爭相租賃的搶手貨,220多個單位二十幾天便全部租出去,獲得租金一千多萬元而盧俊雄隻在報上花費2000元的招租廣告費。

失敗者大都喜歡找借口,成功者卻大都拒絕找借口,向一切可以作為借口的原因或困難挑戰。富蘭克林·羅斯福因患小兒麻痹症而下身癱瘓,他是最有資格找借口的。可是他從來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氣和頑強的意誌向一切困難挑戰,居然衝破美國傳統束縛,連任四屆美國總統。他以病殘之軀在美國曆史上,也在人類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成功篇章。

此外,還有“運氣”借口,“健康”借口,“出身”借口,“人際關係”借口等等。希爾在他的《思考致富》裏將一位個性分析專家編的借口表列出來,竟然有五十多個。希爾說:“找借口解釋失敗是全人類的習慣。這個習慣同人類曆史一樣源遠流長,但對成功卻是致命的破壞。”

(3)消除恐懼與憂慮

恐懼與憂慮,人人都或多或少有過,程度輕微,我們可能看不出它們的危害。實際上任何恐懼和憂慮都會侵蝕破壞我們的積極心態,妨礙我們的行為果斷。隻有當我們戰勝恐懼,戰勝憂慮,並利用它們為我們成功服務,恐懼和憂慮便可以變害為利。比如我們擔心失敗,但我們有信心戰勝恐懼與憂慮,我們作更大的努力,采取更細致妥善的規劃、謀略和行動去爭取成功,這樣我們就控製了恐懼和憂慮。

不受控製的恐懼和憂慮對我們危害很大,它會擾亂我們的心理平衡,並導致某些生理問題,如憂鬱、失眠、神經衰弱、陽萎等等。嚴重的恐懼和憂慮,會使人理智混亂,產生嚴重的心理和生理病態。長期的恐懼和憂慮會使一個優秀的人變成一個平庸無能的失敗者。

隻有戰勝恐懼和憂慮,我們才能平安、幸福、成功卓越。

麵對恐懼我們應該如何做呢?請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恐懼衍生於無知。”這是卡耐基引用一位大哲學家的話。這話可以幫助我們戰勝恐懼和憂慮:你擔心害怕什麼,你就采取行動了解它。

看清它的本來麵目,然後用行動擊潰它,戰而勝之。但是必須借助積極成功的心態來武裝自己:我要戰勝它!我能戰勝它!我一定能戰勝它!成功積極的心態使人堅強無比,可以克服任何恐懼。

初學跳水的人,站在高高的跳台上,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恐懼。如果你心懷積極成功的心態:我一定要成為一名優秀跳水運動員,我一定能戰勝害怕,然後勇敢地采取行動:跳!你便戰勝了恐懼。當你熟悉了跳水的整個過程後,你就再也不會為跳水而恐懼憂慮了。因為你知道了,原來跳水並不可怕。

第二,不要說“人言可畏”

人們常常害怕流言,不但憂慮而且恐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人家會怎麼說呀!”“人言可畏!”“眾口鑠金”“千夫所指,無疾而亡!”這些都似乎說明人的言論確實令人害怕,我們似乎隻好恐懼憂慮了。

流言為什麼令人害怕呢?主要原因大概是流言可能會使我們失去麵子、失去自尊,受到攻擊,受到威脅等等。注意,這裏是用“可能會”三字,事實上並非如此。

就我們內心來說,除非自己不相信自己,誰能不經我們同意就打倒我們呢?請仔細品味這句話的意思。

流言大概有三種,一種是基於正確客觀的,一種是以訛傳訛的誤會,一種是惡意的挑畔中傷,誇大事實的誹謗。後一種流言,其實反映了傳播流言者的消極心態及虛弱和害怕。持積極心態的成功者是不會去中傷誹謗他人的。

不管哪種流言,其實都不可怕。林肯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受到許多流言的攻擊。如果害怕這些流言,他這個總統就不要當了。他是如何可對待人言的呢?“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就無關緊要了,如果結課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了。”“我盡我所知的最好辦法去做——也盡我所能去做。而我將亠直這樣把事情做完。”

害怕流言毫無作用,唯有盡力去做,去行動,才是戰勝流言恐懼的最佳辦法。美國名將麥克阿瑟和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曾把林肯上述名言掛在辦公室的牆上。

舌頭長在別人嘴裏,筆杆握在別人手上。別人愛怎麼說,我們是無法控製的,但是,腦袋長在自己頭上,我們可以控製我們自己的心態反應,可以控製我們的行為方式。按照自己的誌向,努力提高素質,掌握人性的弱點和與人交往的技巧,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成功卓越,這就是對一切流言的最好回答。

當流言影響我們成功怎麼辦?那就采取行動——策略指導下的行動。對流言最元價值的反應就是恐懼和憂慮。而恐懼和憂慮本身才真正傷害我們自己。

社會上有種現象很可笑:你無能,什麼事都不作,人家要說你。你追求成功卓越,人家也要說你,甚至找岔子說你。從我們自身的利益來說,成功卓越會帶給我們財富的幸福,即然流言始終存在,與其忍受人家說你無所事事,倒不如讓人批評你追求成功。

流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不走自己的路。任何恐懼和憂慮都不能改變現實,隻能給我們增添麻煩、壓力和障礙。采取行動,恐懼和憂慮就會怕你。

其實任何恐懼和憂慮都可以采取分析的方法,讓恐懼優慮顯得可笑和多餘。不過徹底戰勝和清除恐懼和憂慮還要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積極的行動。假如你擔心害怕去公開談話或演講,唯一克服這種恐懼的辦法就是去進行公開談話或演講實踐。

卡耐基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通過協助人們公開談話,幫助人們戰勝恐懼,增強信心。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改變了心態,改善了人生。因為一個人一旦能克服在一群人麵前發表公開談話的恐懼,那麼他也容易克服其他場合下的恐懼。

這個課程的具體做法是:幫助學員認識公開談話的實質和特點以及技巧,幫助學員認識到害怕公開談話的原困是因為淮備不好和缺乏經驗,然後鼓勵學員改變心態,以積極肯定的方式鼓勵和協助學員在安全的環境下上講台進行反複的練習,直至能夠自信地發表公開談話。獲得成功經驗後原先的恐懼便自然而然地被戰勝了。你也由此極大地增強了克服因難的勇氣和信心。

由於憂慮是一種慢性恐懼症,因人而異涉及的具體問題較多,有不少專著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優點》及《快樂的人生》是兩本指導克服憂慮的非常出色的書。這裏簡單介紹其中的一些克服憂慮的原則:

用鐵門把過去和未來隔斷,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解決憂慮的基本公式:

①你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②如果你必須接受的話,就準備接受它。

③然後很鎮定地想辦法改善最壞的情況。

憂慮的人要讓自己保持心淨。

看看以前的記錄、平均率,不要為幾乎不可能的事擔憂。

經常休息,防止疲勞造成的憂慮。

克服憂慮,抓住三個要點:一是認清憂慮的危害,憂慮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浪費時間,傷害自己的自信。二是對所憂慮的事情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采取行動。人一旦采取行動,憂慮就會不戰而敗。對於憂慮的人,工作是一種良藥。

(4)從消極情緒中跳出來

一個人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積極的成功心態教育(有相當多的人通常得不到這種正確的心態教育),則這個人隻好在社會大染缸裏沉浮,聽任命運與機遇的擺布,失去自我控製的能力。這樣,消極的東西就很容易感染他。

長期生活在以消極失敗心態為主的社會裏的人,不管他“閱曆多麼豐富,都難以擺脫消極心態的影響,很可能成為消極心態的帶菌者和傳播者:“我的經曆證明……不可能,不要白費功夫。”“世道就這樣,我們是不能改變的。”

長期沒有或很少有成功經驗的人,能力沒有得到鍛煉提高,因而對許多事情,包括對自己都認識不清,把握不住,也難免心生消極並傳播開來。“太難了,我試過,不行。”一旦有人行了,難免心生嫉妒,產生消極心態,並表露播散開來。“那不過是機遇而已。”和這種人交往很容易感染消極心態。

經曆過多失敗,又沒有找到正確客觀的原困,也沒得到合適的幫助指點,可能就會滑向消極:“我說過,人是不能相信的。相信人你就倒黴。”“努力有什麼用?還是需要後台。我就努力過,可結果呢?”有這種想法的人,說明他已經被消極情緒控製了。這時他應當找到相應的對策努力從裏麵掙脫出來。

下麵是一些掙脫消極情緒的方法:

①認識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可能是不健全的,可能存在相當多的消極因素。應該依靠自己,提高分析辨別能力,擇善而從之。教育與訓練決不能被動地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

②提高辨別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的能力,關鍵在於多學習,觀察成功卓越人物的思想,心態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成功經曆和成功技巧(本書是介紹成功人物和成功知識的書籍之一)。同時對照生活中的失敗平庸者,觀察思考他們的心態與行為,想想他們為什麼會失敗?把成功卓越人物與失敗平庸者的心態進行對照比較,可使你洞察是非,增強抵製消極失敗心態的能力。

③增加個人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④隻以成功者為榜樣,不向失敗者學習。盡可能選擇具有積極氛圍的環境,選擇積極樂觀的朋友。回避細菌感染,是保持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方法。

⑤你想改變消極環境,你必須先提高自己,建立牢固的自信心基礎。當今社會有一種好現象:大量青壯年農民離開落後貧窮的土地到沿海發達地區去打工。不少有誌氣的人經過幾年打工訓練,賺了錢,又學了本事,回到家鄉辦企業。先離開消極環境,救出自己,樹立牢固的成功積極心態後,再去影響和改造那消極的環境,這也是落後地區社會進步的一條重要途徑。

⑥對照成功的知識,接受成功訓練,從小事開始,增加成功的實際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⑦進行提高自信心的訓練,增強免疫消極心態的能力。

一個人若有消極思想作崇,內心就會沉寂畏縮,熱情被壓抑在心中,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總是自怨自艾,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呢?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審視自己,發現有消極情緒就努力消除它,充實自己的內心,發揮自身的精神力量。這樣,你才能做成大事!

6.十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

●十個空洞的幻想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

●我們總是在憧憬,有計劃而不去執行,其結果隻能是一無所有。成功,一定是敢想,而且更是敢做!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許多成功人士在工作中都是充滿活力,他們以常人罕見的激情和熱情投入工作,為自己執著追求的事業獻身。

●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往往都能幹出輝煌的事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是一流的實業家。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聖者,“如果他們在探求真理方麵很偉大的話,他們在行動上也一定很偉大……”

成功人士的最大特點是敢想敢做,敢想可以使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度,也可逼得一個人獻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礙。敢想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礙的人,常常會屢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行動就是力量。惟有行動才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十個空洞的幻想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我們總是在憧憬,有計劃而不去執行,其結果隻能是一無所有。成功,一定是敢想,而且更是敢做!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許多成功人士在工作中都是充滿活力,他們以常人罕見的激情和熱情投入工作,為自己執著追求的事業獻身。

才能和本領隻會屬於那些辛勤工作的人,權力和榮耀也隻會屬於那些埋頭苦幹的人;那些無所事事的人總是無能之輩。正是那些十分勤勞和努力的人們在管理、統治這個世界。沒有哪一個著名的政治家不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人。

路易十四認為,“國王隻有辛勤勞動才能管理好國家。”

英國著名政治家、曆史學家克拉倫登在講到英國國會領袖之一、稅務專家漢普登時說:“他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即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也壓不倒他,他總是把最重的擔子壓在自己身上。他總是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盡職盡責,懶惰、閑散在他身上都不見蹤影。”麵對極為繁重的工作,漢普登從不抱怨。有一次,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的生活就是辛勤工作。幾年來,我一直盡力為國家、為國王恪盡職守,盡心盡力,不敢鬆懈……我無法來孝敬自己親愛的父母親,甚至連寫一封信的時間都沒有。”

在廢除穀物法的運動中,英國政治家、下院議員科布登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自己“像一匹馬一樣,狂奔不已,沒有片刻休息。”

布菜漢姆勳爵是有名的工作狂,他充滿著無限的工作熱情,總有使不完的精力。無論什麼事情,不幹則已,一幹起來,他就非達到目的不可。他這種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帕默斯頓勳爵也是這樣,到了老年,他非但沒有稍減自己的工作熱情,而且比青壯年時期更加賣力。他永遠保持著風趣幽默的特色,始終對工作充滿火一般的激情,工作對於他來說不但不是什麼負擔,而是土種樂趣。他常常說,一到辦公室看到有許多事情要做,他就感到無限欣慰。“工作就是健康,工作使人充實。”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

愛爾維修甚至認為,正因為人們空虛、無聊,人們才變得無比殘忍、缺乏人性。為了使自己逃避無聊和空虛,他總是積極地投人工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人到人類進步事業中去。

多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老老實實地幹自己的事情,這隻會激活人身上內在的活力,隻會使人增長才幹,更加熱愛生活。無論在什麼時候,人們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這是一條千古不變的原則。良好的工作習慣、嚴肅的工作態度、優良的品德和教養是一個人勝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條件。

同樣,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往往都能幹出輝煌的事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同樣是一流的實業家。這種嚴格的科學訓練包括勤奮的習慣、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善於思考的習慣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成功的實業家所必備的素質。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往往善於審時度勢,因時、因地、因人而變,因此他們往往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凡事能先發製人,奪人先機。

受過嚴格訓練的年輕人往往十分勤奮、專心,善於接受新知識,他們注重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因此,他們往往比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更為敏捷,更具有智謀,更具有膽識。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聖者,“如果他們在探求真理方麵很偉大的話,他們在行動上也一定很偉大……無論舉出什麼樣的證據和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的精神是那樣崇高,他們的心靈是那樣充實,他們的靈魂是那樣高潔,他們就像是知識的海洋……這些基者、智者高高地在太空中邀遊,他們的身心都似乎在遇不可及的另一個世界。”

“同時,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死死地固守書本,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長,形成了愛想像的習慣,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反而會十分被動;因為他不能適應生活、沒有生活能力。善於思考、會做學問是一回事;會生活、會處理實際生活問題又是一回事。

那種認為會讀書、有知識就自然會生活、自然是駕馭世事的能手,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許多人靜坐書齋,洋洋萬言信手拈來,但他們提出來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書本與生活是有距離的,隻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人才是有用之人。

思想家們往往遇事都深思熟慮,而實踐家遇事總是先試、先幹。這兩種人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風格真是迥然不同:善於思考的人總是顯得優柔寡斷,因為他們總是習慣於考慮事情的方方麵麵、仔細權衡利弊得失、思考問題的前因後果;而那些實踐家根本不會去這樣思考,他們不會去從事什麼邏輯推理,一旦得出確定結論之後,他們即刻就付諸實施,因此,他們總顯得雷厲風行。”

7.擺脫自我限製

●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隻是代表過去,未來隻能靠現在來決定。

●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成功了,並不代表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

●站在現在,我們不能夠把握過去,我們隻能夠抓住現在,希望未來。

●徹底擺脫掉自我限製的陰影,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而不能決定未來,隻有現在的作為及選擇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成功人士善於擺脫自我限製。什麼是自我限製呢?

我們先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種蟲兒叫跳蚤,是跳高能手。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它可以跳很高,高度能是自己身高的百倍以上,這在動物界是屈指可數的。後來,科學家經過試驗證明,這個跳高能手卻不會跳了。

科學家們在跳蚤的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使跳蚤跳動。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這樣連續多次以後,跳蚤改變了自己能夠跳起的高度來適應新環境,每次跳起的高度總保持在罩頂以下。科學家們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經過數次碰壁之後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後,玻璃罩接近桌麵,跳蚤無法再跳了,隻好在桌子上爬行。經過一段時間,科學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跳蚤”變成“爬蟲”了。“跳蚤”變成“爬蟲”,並不是因為它已經失去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後學乖了,習慣了,最後麻木了。最可悲的地方就是:雖然玻璃罩已經不存在,跳蚤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的限製已經深深地刻在它那十分有限的潛意識裏,反映在它的心靈上。

動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很多人的經曆與此極為相似。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年時代,遭受外界,比如父母、老師等太多的批評、打擊或遭受挫折,於是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就被“自我設限”壓製和封殺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激勵,他們就會對失敗惶恐不安,對失敗習以為常,逐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精神障礙。這樣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沒有主見。隨之,與生俱來的膽量之燈就這樣過早熄滅了。

怎樣掙脫“自我設限”呢?

我們來講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1920年,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上有個小姑娘出生了,她是一個私生子,媽媽給她取名叫肖菲絲。肖菲絲長大之後,慢慢懂事了,發現自己與其他孩子不一樣:沒有爸爸。很多人都對她投來歧視的目光,小夥伴們都不願意跟她玩兒。對於這些,她不知道為什麼,她感到很迷茫。她雖然是無辜的,但世俗卻是很殘酷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我們可以做出很多選擇,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父母。而肖菲絲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隻好跟媽媽一起生活。

上學後,她受到的歧視並未因此減少,老師和同學還是以那種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認為她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沒有教養的孩子,一個不好的家庭的孽種。在別人的心理暗示下,她變得越來越懦弱,自我封閉,逃避現實,不願意與人接觸,變得越來越孤獨……

在肖菲絲幼小的心靈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媽媽一起到鎮上的集市去——她總能感到有人在背後指指戳戳,竊竊私語:“就是她,那個沒有父親,沒有教養的孩子!”

肖菲絲13歲那年,鎮上來了一個牧師,從此肖菲絲的一生便改變了。

肖菲絲聽母親說,這個牧師非常好。別的孩子一到禮拜天,便跟著自己的父母,手牽手地走進教堂,她很羨慕,於是就無數次躲在教堂的遠處,看著鎮上的人興高采烈地從教堂裏出來,而她隻能通過聆聽教堂莊嚴神聖的鍾聲和偷看人們麵部高興的神情去想象教堂裏的神奇。

有一天,她鼓起了勇氣,等別人都進入教堂以後,偷偷地溜了進去,躲在後排注意傾聽。牧師講道: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成功了,並不代表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隻是代表過去,未來隻能靠現在來決定。我們每個人都要麵對現實,都應該重視現在。我們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是什麼!

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結果,隻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一段經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

肖菲絲是一個悟性很強、渴望情感的女孩,被牧師的話深深地震動了,感到一股暖流在衝擊著她冷漠、孤寂的心靈。但是她馬上提醒自己:“我必須馬上離開,趁別人沒有發現自己的時候,趕快走。”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她的心靈深處,這就是我自己最喜歡幹的事情。但是每次她都是偷聽,幾句激動人心的話很難阻止別人的冷眼對她的襲擊:因為她懦弱、膽怯、自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教堂。量的積累終於引起了質的變化:有一次,她聽入迷了,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卑和膽怯,直到教堂的鍾聲清脆地敲響,她才驚醒過來,可是已經來不及搶先“逃”走了。

先離開的人們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隻得低頭尾隨人群,慢慢朝門外移動……突然,一隻手搭在她的肩上,她驚惶地順著這隻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師。牧師溫和地問:“你是誰家的孩子?”

這是她十多年來,最最害怕聽到的話!這句話就像一隻通紅的烙鐵,直直地戳在肖菲絲的流著血的幼小的心上。牧師的聲音雖然不大,卻具有很強的穿透力,人們停止了走動,幾百雙驚愕的眼睛一齊注視著肖菲絲:教堂裏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肖菲絲被這突出奇來的變故完全驚呆了,她不知所措,眼裏噙著快要掉下來的淚水。

這個牧師是一個大好人,他的臉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說:“噢——我知道了,我已經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撫摸著肖菲絲的頭,針對肖菲絲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演說:

這裏所有的人和你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過去的不等於未來,不論你過去怎麼不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希望。現在就做出決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裏來,而是你要到哪裏去。隻要你對未來充滿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隻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的去行動,那麼成功就是你的。

牧師話音剛落,教堂裏頓時就爆出熱烈的掌聲!這些上帝的孩子們沒有說一句話,掌聲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認,就是歡迎!

整整13年了,壓抑在肖菲絲心靈上的陳年冰封被“博愛”瞬間熔化,她終於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怒哀樂,眼淚奪眶而出。

肖菲絲的心態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0歲那年,她當選美國田納西州州長;屆滿卸任之後,棄政從商,成為世界500家最大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成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攀越巔峰》,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過去不等於未來!

應該說肖菲絲是一個擺脫自我限製的最好例證。而且她又是一個成功者,是一個事業人生都成功的佼佼者。

站在現在,我們不能夠把握過去,我們隻能夠抓住現在,希望未來。“過去不等於未來”,就是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和失敗,這些都不能構成主宰自己目前的心態。徹底擺脫掉自我限製的陰影,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而不能決定未來,隻有現在的作為及選擇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

8.先從自己做起

●假使不能反求諸己,一味希望外在環境改變來達成個人的願望,無異於任憑別人擺布。

●真正有效的策略應從自身能控製的方麵著手,也就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然後再去要求別人。

●有人誤以為“積極主動”就是強出頭、富侵略性或無視他人的反應,其實不然。積極主動的人隻是反應更為敏銳,更為理智,能夠切乎實際並掌握問題的症結所在。

●一旦化學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變,整個化學變化就會改觀。同樣地,隻要我們開始對環境做選擇性的回應,影響力也會大增。

●人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開創有利的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或厄運的降臨。

有句話叫求人不如求己,一切成功無異於自己努力的結果。

“外在環境是造成問題的症結所在”,這種想法不但錯誤,而且正是問題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諸己,一味希望外在環境改變來達成個人的願望,無異於任憑別人擺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改變個人的行為,做個更充實、更勤奮、更具創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後再去影響環境。《舊約》裏約瑟夫的故事頗耐人尋味,約瑟夫是一個盡其在我的人。他17歲時就被親生手足賣到埃及,任何人處在同樣的境遇下,都難免自怨自艾,並對出賣及奴役他的人憤憤不平。但約瑟夫不這麼想,他專注於修養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總管,掌管所有的產業,備受倚重。

後來他遭到誣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誌,化怨憤為上進的動力。沒有多久,整座監獄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後,便掌管了整個埃及,成為法老以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這種行為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可是人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開創有利的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或厄運的降臨。舉例來說,如果某人婚姻出了問題,卻隻顧揭發對方的過錯。這種做法於事無補,隻不過強調錯不在我,且充其量證明你是個無能的受害者,並不能挽回婚姻。不斷的指責不但元法使人改過遷善,反而會令人惱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應從自身能控製的方麵著手,也就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成為模範妻子或丈夫,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我們當然也盼望能感受這份苦心,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不過對方的反應如何,並非重點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們何妨試著做個好學生或好職員。如果遇上實在無能為力的狀況,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不管快樂或不快樂,同樣積極主動。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製,比方說天氣,但我們仍可保持內心或外在環境的愉悅氣氛。對力不能及之事處之泰然,對能夠掌握之事則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