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四:追求雙贏 遠離角鬥場(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2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2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6},\"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利人利己可使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及共蒙其利。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培養這方麵的修養,少不了過人的見地、積極主動的精神,並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作為基礎。

1.角鬥場模式

●在相互依賴關係中,人人都是領導者,同樣企求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但最成功的領導應建立在利人利己的雙贏思維的基礎上。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

●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這種思維方式的基礎是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則。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一提到角鬥場,人們會自然想起古羅馬,奴隸主為了取樂,強迫奴隸與野獸搏鬥,這就是較原始的角鬥。以至於羅馬有世界上最大的角鬥場。那麼,什麼是角鬥場模式?美國潛能大師史蒂芬·柯維有過精彩的論述:有一家公司,該公司總裁最感頭疼的便是員工的本位主義。在他眼裏,他的員工都太自私自利,彼此不肯合作,如果不是這樣產量可以大大提高。

史蒂芬·柯維問該公司總裁:“你認為問題出在人和,還是整個企業觀念使然?”

“你自己去找答案吧!”於是史蒂芬·柯維深入了解這家公司的狀況,果不其然,各部門各自為政,明爭暗鬥,誰也不服誰。顯然他們的感情賬戶都出現赤字,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當得知這種情況以後,他便心中有數了,於是他問總裁:

“追根究底,為什麼你的員工拒絕合作?不合作的風氣是否受到鼓勵?”

總裁肯定地說:“沒有。相反地,我們訂有獎勵合作的辦法。”

總裁指著辦公室牆上一幅寶馬圖,每個跑道上的賽馬代表一位經理,跑道終點的獎品是招待旅遊風光明媚的百慕大群島。每星期他都會召集全體經理,一麵訓示合作的重要性,一麵卻以百慕大之旅作餌。換句話說,總裁口頭上高唱互助合作,實際上鼓勵彼此競爭,因為勝利者隻有一名。

這家公司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思維錯誤所致,許多企業與家庭也有同樣的毛病,想要根除就必須提倡互利觀念。

這位總裁的做法其結果可想而知,看來,加強資訊的流通並真正鼓勵團隊合作,不要突出個人或單位的業績。

在相互依賴關係中,人人都是領導者,同樣企求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但最成功的領導應建立在利人利己的雙贏思維的基礎上。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種把人際關係的思維歸納為六大類:

第—,利人利己(贏/贏)

為自己著想不忘他人的權益,謀求兩全其美之策,這種關係自然令人滿意,樂於合作。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不過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這種思維方式的基礎是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則。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第二,損人利己(贏/輸)

上麵提到的以百慕大之旅引發競爭動機,無疑將助長“你輸我贏”的觀念。秉持此種信念的人,難免會運用本身的權勢、財力、背景或個性來壓迫別人,達到目的。

大多數人人從小就浸淫在“損人利己”的觀念中。在家裏,手足之間有高下之分,乖孩子會獲得更多寵愛與特權。這豈不正是告訴兒童:愛是有條件的,要得到父母的愛,就得與兄弟姊妹競爭。

年齡稍長,同行團體更是以成敗論英雄,而在朋友間的地位最受青少年重視。

學校教育也是以分數、名次定優劣,必須有成績差的學生才能襯托出名列前茅者的光采。至於個人的潛能究竟發揮了多少,並不重要。教育以競爭為風尚,所謂合作往往隻是假象。運動比賽也強化競爭的觀念,提醒觀眾與選手,人生同樣是一場零和遊戲,必須分出勝負,而且惟有擊敗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律則硬把人區別為敵對雙方,打官司就為分出我是你非。所幸,目前司法界鼓勵當事人庭外和解,這表示兼顧雙方利益的觀念已逐漸受到重視。

的確,人生不可能處處籠罩在競爭的氣氛下。如果隨時隨地不忘與配偶、子女、同事、鄰居……一決,生命將多麼可怕。因此,惟有互助合作才能增進幸福。

第三,損己利人(輸/贏)

有些人生性消極,習慣於委曲求全,這比損人利己的想法更要不得。這種人無所求,無所欲,也沒有原則,隻急於討好別人,容易受人左右。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受,深恐得罪人,惟有借別人的接納來肯定自我,這種習性正中損人利己者的下懷。

可是被壓抑的情感並不會消失,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反而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有些精神疾病就是這樣造成的。

若是一味壓抑,不能把憤怒情緒加以升華,自我評價將日趨低落。到最後依然會危及人際關係,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諸流水,得不償失。

一般人通常在“損人利己”和“損己利人”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低姿態擺久了,心有未甘,就換上咄咄逼人的態勢。久而久之,又覺得有內疚感,便重拾與人為善之心。但總有一天忍無可忍,再度回複高姿態。

第四,兩敗俱傷(輸/輸)

兩個頑固、互不相讓且過分自我中心的人在一起,注定會兩敗俱傷。我認識一對離異的夫婦,丈夫奉法官之命出售財產,把所得分一半給前妻。為了報複,他寧可把市價1萬多美元的汽車,賤賣50美元,好讓妻子隻得25元。妻子向法院抗議才發現,丈夫把所有的財產都廉價出售。

為了報複,不惜犧牲自身的利益,卻不問是否值得;這隻有不夠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會這樣。

第五,獨善其身(贏)

又有一種人,利己但不一定損人,“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要的是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不涉及競爭時,這種想法相當普遍。

若問以上五種觀念,何者正確?答案是:視情況而定。

在運動場上自然要分出高下。推廣業務時,兩個不相關的責任區也不妨彼此競爭,以刺激業績。但是需要群策群力的工作,就不能用“百慕大”式的策略了。

假使你十分珍惜與重視某一人際關係,而牽涉的問題又無足輕重,那麼偶爾放低姿態表示重視對方,也無可厚非。或者為了更崇高的目標,不值得在細節上計較,那麼退一步又何妨?但在有些特殊情況下,你一心求勝,根本談不上兼顧旁人的利益。比方親人陷於生命危險,此時自顧不暇,遑論其他。

由此可見,人際關係也須因事製宜。不過一般而言,利人利己的原則還是最行得通的。

損人利己者固然一時取得優勢,但另一方受害,對雙方長期的關係有害無益。舉例來說,供應商以脅迫方式迫使客戶接受條件,下次客戶還會光顧嗎?

換個角度來看,倘若供應商不得不屈服於客戶的要求之下,又豈會忍氣吞聲,恐怕難免要另找機會加以報複。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在同行間宣揚客戶的惡行。到頭來不論是占上風或下風的一方,都得不到好處。

但不損人並不表示要損己。

史蒂芬·柯維為一家公司做顧問,一個客戶曾吃過虧,埋怨道:“利人利己的觀念的確不錯,可惜太理想化了。商場現實無情,不與人爭,隻有被淘汰。”

史蒂芬·柯維反問:“你是說跟顧客也要爭利,才切乎實際?”客戶搖頭。

史蒂芬·柯維再問:“你肯犧牲自己做賠本生意?”

“不可能。好吧!就算與客戶之間應該兩蒙其利,但與上遊供應商的關係決不是這樣。”

“可是對上遊供應商而言,你也是客戶啊!”

“最近我們與房東洽談新租約就吃了暗虧。我們抱著兼顧雙方利益的心態,開誠布公,想與對方好好商談,可是卻被當成冤大頭。”

細問之下,才發現他錯在未站穩立場,沒有和房東溝通得更徹底。除了多聽取對方的意見,他也該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立場,並堅持未達成彼此都滿意的結果前,不輕易罷休。即使最後的結論迥異於雙方原本的構想也無妨,因為異中求同,往往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豐收。

第六,好聚好散(無交易)

如果實在找不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倒不如好聚好散或取消交易,因為大家惟一的共識,就是彼此意見不同。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既然觀念歧異過大,與其事後失望、衝突,不如一開始就認清事實,婉拒某個職位或職員,取消合約或訂單。

心中留有退路,頓覺輕鬆無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壓力,迫使對方就範。坦誠相見,更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即使買賣不成,仁義在,或許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

有家小型電腦公司的負責人就有過類似的體驗。他接受了利人利己的觀念,並且身體力行。他說:

“本公司曾受聘為一家銀行設計全套新軟件,合約一簽就是5年。沒想到1介月後,總裁換人。新總裁對我們的產品有意見,員工也感到新軟件難以適應,於是他們要求我們更改合約。

當時本公司的財務狀況其實很不好,為了求生存,我們大可堅持依約行事。可是這種做法損人卻不一定利己,既然產品不能令顧客滿意,我同意取消合約,退回定全。但也告訴對方,日後若還有軟件方麵的需要,歡迎再光顧。

“就這樣我放棄了一筆48000美元的生意,送簡直是自斷財路。可是我相信,堅持原則一定會有回報。”

“3個月後,那位新總裁果實又打電話給我,帶來另一筆總價24萬美元的生意。”

兩全其美,否則就別勉強,這對促進家庭和諧也十分有效。例如,與其為爭看電視節目鬧得不可開交,何不另選便宜都能參與的休閑活動,以免順了姑心,逆了嫂意。

有一位藝人,多年來,他們一家人經常在一起辦演出。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他就自己譜曲,做演出服,給他們鋼琴伴奏,指揮演出。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對音樂的欣賞情趣也開始改變。他們希望對節目和演出服裝有較多的發言權。他們變得不太聽話了。

這位藝人有多年的演出經驗,覺得孩子們提出的很多主張都不合適。但他同時也認識到,他們的確需要表達自己。

於是,他提出了好聚好散或無交易的主張。他告訴他們,他希望達成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否則他們幹脆另謀高就以施展才能。結果,在設法達成協議時,大家都能毫無顧忌地陳述各自的主張,因為無論能否達成一致意見,都不會有感情方麵的瓜葛。

不過這種做法也會有其限製。在商場上,最好在關係建立之初就抱定好聚好散的態度。

一旦關係持續進展,有時就無法輕言一刀兩斷、各自為政,家人、好友合夥或朋友間的生意往來尤其如此。為了維持親情或友誼,經常必須妥協,因為若嚴重影響企業本身與彼此的關係,到最後甚至連生意都會做不下去,而須交由專業人士來經營。根據前人的經驗,家族企業或友好創業之初,最好事先考慮日後拆夥的可能,講定股份轉讓的方式。這樣友誼才能長存,企業也才能繁榮不衰。

2.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鬆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成功人士的成功法則很簡單:僅僅是轉變了一下觀念,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在各種交往中,你就可以從容應對,要麼伸出理解的援手,要麼防範對方的惡招。

失敗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從來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創建了著名的鬆下電器公司的鬆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人們交往之間,總有許多分歧。鬆下幸之助希望縮短與對方溝通的時間,提高會談的效率,但卻一直因為雙方存在不同意見、說不到一塊兒而浪費掉大量時間。他知道,對方也是善良的生意人,彼此並不想坑害對方。在23歲那年,有人給他講了一則故事——犯人的權利。

某個犯人被單獨監禁。有關當局已經拿走了他的鞋帶和腰帶,他們不想讓他傷害自己(他們要留著他,以後有用)。這個不幸的人用左手提著褲子,在單人牢房裏無精打采地走來走去。他提著褲子,不僅是因為他失去了腰帶,而且因為他失去了15磅的體重。從鐵門下麵塞進來的食物是些殘羹剩飯,他拒絕吃。但是現在,當他用手摸著自己的肋骨的時候,他嗅到了一種萬寶路香煙的香味。他喜歡萬寶路這種牌子。

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門廊裏那個孤獨的衛兵深深地吸一口煙,然後美滋滋地吐出來。這個囚犯很想要一文香煙,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關節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哼道:“想要什麼?”

酗巴回答說:“對不起,請給我一文煙……就是你抽的那種:萬寶路。”衛兵錯誤地認為囚犯是沒有權利的,所以,他嘲弄地哼了一聲,就轉身走開了。

這個囚犯卻不這麼看待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有選擇權,他願意冒險檢驗一下他的判斷,所以他又用右手指關節敲了敲門。這一次,他的態度是威嚴的。

那個衛兵吐出一口煙霧,惱怒地扭過頭,問道:“你又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道:“對不起,請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煙給我一文。否則,我就用頭撞這混凝土牆,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覺為止。如果監獄當局把我從地板上弄起來,讓我醒過來,我就發誓說這是你幹的。當然,他們決不會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須出席每一次聽證會,你必須向每一個聽證委員會證明你自己是無辜的;想一想你必須填寫一式三份的報告;想一想你將卷人的事件吧——所有這些都隻是因為你拒絕給我一支劣質的萬寶路!就一支煙,我保證不再給你添麻煩了。”

衛兵會從小窗裏塞給他一支煙嗎?當然給了。他替囚犯點了煙了嗎?當然點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衛兵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

這個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立場和禁忌,或者叫弱點,因此達成了自己的要求——獲得一文香煙。鬆下幸之助先生立刻聯想到自己:如果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不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了嗎?

他終於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學。憑藉這條哲學,他與合作夥伴的談判突飛猛進,人人都願意與他合作,也願意做他的朋友。

鬆下電器公司,能在一個小學沒讀完的農村少年手上,迅速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就與這條人生哲學有很大關係。

成功人士的成功法則很簡單: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僅僅是轉變了一下觀念,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鬆下先生立刻獲得了一種快樂——發現一項真理的快樂。後來,他把這條經驗教給鬆下的每一個員工。不料,他的妻弟井植薰(後來離開鬆下,創辦三洋電機事業)說:“母親在我12歲時就這麼教育我了。”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別人肚子裏的蛔蟲,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進人你視線中。在各種交往中,你就可以從容應對,要麼伸出理解的援手,要麼防範對方的惡招。對於圍棋高手來講:對方好點就是我方好點,一旦知道對方出什麼招,大概就勝券在握了。

3.一切從友善開始

●林肯說:“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捕到更多的蒼蠅。”

●隻要我們有彼此溝通的耐心、誠意和願望,我們就能溝通。

●太陽能比風更快使你脫下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易於改變別人的心意。

成功人士主張人際交往從友善開始。如果你發起脾氣,對人家說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你會有一種發泄的快感。但對方呢?他會分享你的痛快嗎?你那火藥味的口氣,敵視的態度,能使對方更容易讚同你嗎?

“如果你握緊一雙拳頭來見我,”威爾遜總統說,“我想,我可以保證,我的拳頭會握得比你的更緊。但是如果你來找蹴:‘我們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見相異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就會發覺,彼此的距離並不那麼大,相異的觀點並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觀點反而居多。你也會發覺,隻要我們有彼此溝通的耐心、誠意和願望,我們就能溝通。”

工程師史德伯希望他的房租能夠減低,但他知道房東很難纏。“我寫了一封信給他,”史德伯在講習班上說,“通知他,合約期一滿,我立刻就要搬出去。事實上,我不想搬,如果租金能減低,我願意繼續住下去,但看來並不可能,因為其他的房客都試過——失敗了。大家都對我說,房東很難打交道。但是,我對自己說,現在我正在學習為人處世這一課,不妨試試,看看是否有效。”

“他一接到我的信,就同秘書來找我。我在門口歡迎他,充滿善意和熱忱。開始我並沒有談論房租太高,隻是強調我多麼地喜歡他的房子。我真是‘誠於嘉許,惠於稱讚’。我稱讚他管理有道,表示我很願再住一年,可是房租實在負擔不起。”

“他顯然是從未見過一個房客對他如此熱情,他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然後,他開始訴苦,抱怨房客,其中一位給他寫過14封信,太侮辱他了。另一位威脅要退租,如果不能製止樓上那位房客打鼾的話。‘有你這種滿意的房客,多令人輕鬆啊!’他讚許道。接著,甚至在我還沒有提出要求之前,他就主動要減收我一點租金。我想要再少一點,就說出了我能負擔的數字,他一句也不說就同意了。”

“當他離開時,又轉身問我:‘有沒有什麼要為你裝修的地方呢?’”

“如果我用的是其他房客的方式要求減低房租的話,我相信,一定會碰到同樣的阻礙。使我達到目的的是友善、同情、稱讚的方法。”

再舉一個例子。這次是一位女士,一位社交界的名人——戴爾夫人,來自長島的花園城。戴爾夫人說:“最近,我請了少數幾個朋友吃午飯,這種場合對我來說很重要。當然,我希望賓主盡歡。”我的總招待艾米,一向是我的得力助手,但這一次卻讓我失望。午宴很失敗,到處看不到艾米,他隻派個侍者來招待我們。這位侍者對第一流的服務一點概念也沒有。每次上菜,他都是最後才端給我的主客。有一次,他竟在很大的盤子裏上了一道極小的芹菜,肉沒有燉爛,馬鈴薯油膩膩的,糟透了。我簡直氣死了,我盡力從頭到尾強顏歡笑,但不斷對自己說:“等我見到艾米再說吧,我一定要好好給他一點顏色看看。”“這頓午餐是在星期三。第二天晚上,聽了為人處世的一課,我才發覺:即使我教訓了艾米一頓也無濟於事。他會變得不高興,跟我作對,反而會使我失去他的幫助。我試著他的立場來看這件事:菜不是他買的,也不是他燒的,他的一些手下太笨,他也沒有法子。同時也許我的要求太嚴厲了,火氣太太了。所以我不但準備不苛責他,反而決定以一種友善的方式作開場白,以誇獎來開導他。這個方法效驗如神。第三天,我見到了艾米,他帶著防衛的神色,嚴陣以待準備爭吵。我說:‘聽我說,艾米,我要你知道,當我宴客的時候,你若能在場,那對我有多重要!你是紐約最好的招待。當然,我很諒解:萊不是你買的,也不是你燒的。星期三發生的事你也沒有辦法控製。’我說完這些,艾米的神情開始鬆弛了。”

“艾米微笑地說:‘的確,夫人,問題出在廚房,不是我的錯。”

“我繼續說道:‘艾米,我又安排了其他的宴會,我需要你的建議。你是否認為我們再給廚房一次機會呢?”

“嗬,當然,夫人,當然,上次的情形不會再發生了!”

“下一個星期,我再度邀人午宴。艾米和我一起計劃菜單,他主動提出把服務費減收一半。”“當我和賓客到達的時候,餐桌上被兩打美國玫瑰裝扮得多彩多姿,艾米親自在場照應。即使我款待瑪莉皇後,服務也不能比那次更周到。食物精美滾熱,服務完美無缺,飯菜由四位侍者端上來,而不是一位,最後,艾米親自端上可口的甜美點心作為結束。”

“散席的時候,我的主客問我:‘你對招待施了什麼法術?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周到的服務。’”

“她說對了。我對艾米施行了友善和誠意的法術。”

有一則有關太陽和風的寓言。太陽和風在爭論誰更強而有力。風說:“我來證明我更行。看到那兒一個穿大衣的老頭嗎?我打賭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脫掉大衣。”

於是,太陽躲到雲後,風就開始吹起來了。風越吹越大,大到像一場颶風。但是,吹得越急,老人就越把大衣緊裹在身上。

終於,風平息下來,退卻;然後,太陽從雲後露麵,開始以溫和的微笑照著老人。不久,老人開始揩汗,脫掉了大衣。這時,太陽對風說:溫和與友善總是要比憤怒和暴力更強而有力。

美國波士頓郊區曾發生了一件證明這個真理的事。

那年頭波士頓的報紙充斥著江湖郎中的廣告——墮胎專家和庸醫的廣告。表麵上是給人治病,骨子裏卻以恐嚇的詞句,類似“你將失去性能力”等等,欺騙無辜的受害者。他們的治療方法使受害者滿懷恐懼,而事實上卻根本不加以治療。他們害死了許多人,卻很少被定罪。他們隻要繳點罰款或利用政治關係,就可以逃脫責任。

這種情況太嚴重了,波士頓很多善良的民眾激起了義憤。傳教士拍著講台,痛斥報紙,祈求上帝能終止這種廣告。公民團體、商界人士、婦女團體、教會、青年社團等,一致公開指責,大聲疾呼——但一切都無濟於事。議會掀起爭論,要使這種無恥的廣告不合法,但是在利益集團和政治的影響力之下,各種努力均告徒然。

華爾醫師是波士頓基督聯盟的善良民眾委員會主席,他的委員會用盡了一切方法,都失敗了。這場抵抗醫學界敗類的鬥爭,似乎沒有什麼成功的希望。

接著,有一天晚上,華爾醫師試了波士頓顯然沒有人試過的一個辦法。他所用的是仁慈、同情和讚美。他企圖使報社自動停止那種廣告。他寫了一封信給《波士頓先鋒報》的發行人,表示他多麼仰慕該報:新聞真實,社論尤其精彩,是一份完美的家庭報紙,他一向看該報。華爾醫師表示,以他的看法,它是新英格蘭地區最好的報紙,也是全美國最優秀的報紙之一。“然而,”華爾醫師說道,“我的一位朋友有個小女兒。他告訴我,有一天晚上,他的女兒聽他高聲朗讀貴報上有關墮胎專家的廣告,並問他那是什麼意思。老實說他很尷尬。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貴報深人波士頓上等人家,既然這種場麵發生在我的朋友家裏,在別的家庭也難免會發生。如果你也有女兒,你願意她看到這種廣告嗎?如果她看到了,還要你解釋,你該怎麼說呢?”

“很遺憾,像貴報這麼優秀的報紙——其他方麵幾乎是十全十美——卻有這種廣告,使得一些父母不敢讓家裏的女兒閱讀。可能其他成千上萬的訂戶都和我有同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