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四:追求雙贏 遠離角鬥場(2 / 3)

兩天以後,《波士頓先鋒報》的發行人,回了一封信給華爾醫師。日期是1904年10月13日。華爾醫師保留了這封信有三分之一世紀:

麻省波士頓華爾醫生

親愛的先生:

十一日致本報編輯部來函收納,至為感激。責函的正言,促使我實現木人自接掌本職後,一直有心於此但未能痛下決心的一件事。

從下周一起,木人將促使《波士頓先鋒報》摒棄一切可能招致非議的廣告。暫時不能完全剔除的廣告,也將謹慎編撰,不使它們造成任何不快。

責函惠我良多,再度致謝,並盼繼續不吝指正。

伊索是希臘王克裏薩斯宮中的一名奴隸,在公元前⒁年,講述了一些不朽的寓言。但他所講的有關人性的真理適用於波士頓,正如25世紀前適用於雅典。太陽能比風更快使你脫下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易於改變別人的心意。

別忘了林肯所說的:

“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捕到更多的蒼蠅。”

因此,當你希望別人同意你的想法時,請記住以一種友善的方式開始。

4.尋求互利的要決

●想達到利人利己,須從自身的“品德”著手,建立起互利“關係”,進而獲得兩全其美的“協議”。

●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

●勇氣和體諒之心是雙贏思維不可或缺的因素。兩者間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標誌。有了這種平衡,我們就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同時又能勇敢地維護自己的立場。

●要想潛移默化扭轉損人利己者的觀念,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讓他們和利人利己者交往。

●建立在利人利己觀念上的人際關係,有厚實的感情賬戶為基礎,彼此互信互賴。

成功人士的雙贏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尋求互利。所謂互利,是指利人利己。

利人利己可使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及共蒙其利。要達到互利的境界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及與人為善的胸襟,尤其與損人利己者相處更得這樣。培養這方麵的修養,少不了過人的見地、積極主動的精神,並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作為基礎。

想達到利人利己,須從自身的“品德”著手,建立起互利“關係”,進而獲得兩全其美的“協議”。協議則有賴合理的“製度”配合,經由正確的“流程”來完成。

第一,雙贏品格

品格是利人利己觀念的基礎,以下三項品格特質尤其重要:

真誠正直:人若不能對自己誠實,就無法了解內心真正的需要,也無從得知如何才能利己。同理,對人沒有誠信,就談不上利人。因此,缺乏誠信作為基石,“利人利己”便成了騙人的口號。

成熟:也就是勇氣與體諒之心兼備而不偏廢。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體諒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有勇氣追求利潤,也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才是成熟的表現。許多招考、晉升與訓練員工使用的心理測驗,目的都在測試個人的成熟程度。

隻可惜常人多以為魄力與慈悲無法並存,體諒別人就一定是弱者。事實上,人格成熟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需要表現實力時,決不落於損人利己者之後,這是因為他不失悲天憫人、與人為善的胸襟。

徒有勇氣卻缺少體諒的人,即使有足夠的力量堅持己見,卻無視他人的存在,難免會借助自己的地位、權勢、資曆或關係網,為私利而害人。但過分為他人著想而缺乏勇氣維護立場,以致犧牲了自己的目標與理想也不足為訓。

勇氣和體諒之心是雙贏思維不可或缺的因素。兩者間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標誌。有了這種平衡,我們就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同時又能勇敢地維護自己的立場。

富足心態:一般人都會擔心有所匱乏,認為世界如同一塊大餅,並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別人多搶走一塊,自己就會吃虧,人生仿佛一場零和遊戲。難怪俗語說:“共患難易,共富貴難。”見不得別人好,甚至對至親好友的成就也會眼紅,這都是“乏匱心態”作祟。抱持這種心態的人,甚至希望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小災小難不斷,疲於應付,無法安心競爭。他們時時不忘與人比較,認定別人的成功等於自身的失敗。縱使表麵上虛情假意地讚許,內心卻妒恨不已,惟獨占有能夠使他們肯定自己。他們又希望四周環境的都是惟命是從的人,不同的意見則被視為叛逆、異端。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態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由於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並提供寬廣的選擇空間。

公眾的成功並非壓倒別人,而是追求對各方都有利的結果。經由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使獨立難成的事得以實現。這便是富是心態的自然結果。

要想潛移默化扭轉損人利己者的觀念,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讓他們和利人利己者交往。此外,還可閱讀發人深省的文學作品與偉人傳記,或觀看勵誌電影。當然,正本清源之道還是要向自己的生命深處探尋。

第二,雙贏人際關係

建立在利人利己觀念上的人際關係,有厚實的感情賬戶為基礎,彼此互信互賴。於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投注於解決問題,而非浪費在猜忌設防止。這種人際關係不否認問題的存在或嚴重性,也不強求泯滅各方分歧,隻強調以信任、合作的態度麵對問題。

然而合理的關係若不可得,與你交手的人偏偏堅持雙方不可能都是嬴家,那該怎麼辦?這的確是一大挑戰。在任何情況下,利人利己都不是易事,更何況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但是問題與分歧依然要解決。這時候,致勝的關鍵在於擴大個人影響圈:以禮相待,真誠尊敬與欣賞對方的人格、觀點;投人更長的時間進行溝通,多聽而且認真地聽,並且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以實際行動與態度讓對方相信,你由衷希望雙方都是贏家。

這是人際關係的最大挑戰,追求的已不止於完成談判或交易,更要發揮感化的力量,使對手以及彼此的關係都能脫胎換骨。縱然少數人實在不容易說服,我們還可選擇妥協——有時為了維持難得的情誼,不妨有所變通。當然,好聚好散也是另一種選擇。

第三,雙贏協議

在互利關係中,對於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必須先有共識,這又稱為“績效協議”或“合夥協議”。憑借這種協議,從屬關係可轉換為合夥關係,上對下的監督則轉變為自我監督,雙方才有可能共謀福利。

這類協議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例如雇主對員工、個人對個人、團體對團體、企業對供應商。這五項要素列舉如下:

(1)彼此預期的結果,包括目標與時限,但方法不計。

(2)達成目標的原則、方針或行為限度。

(3)可資利用的人力、物力、技術或組織資源。

(4)評定成績的標準與考評期限。

(5)針對考評結果定賞罰。

明確目標與評估標準樹立後,雙方才能有所遵循。傳統權威式管理是基於“彼之得即我之失”的信念,透支了感情帳戶的存款。一旦雙方失去,對彼此期望的目標缺乏共識,無怪乎上司會采取猜忌的管理方式。

至於信任式的管理,基本原則在於放手讓別人去做。既然有協議為約束,管理者隻須扮演協助與考核的角色即可。

由自己評量得失,更能激發自尊。何況在高度互信的環境中,這種方式獲得的測量成果準確度甚高。因為當事人對自己的工作成效最清楚不過,間接觀察或測量,總難免失真。

勞資互利的訓練計劃

如果你曾參與一家大銀行的新進人員訓練計劃。為了這個計劃,當年度預算共編列了200萬元人民幣,主要目的是甄選大學應屆畢業生到相關部門實習半年,每部門各實習2周,然後派至分行擔任管理助理。那麼你們的主要任務是評估這個計劃的成效。

當時你最感困擾的就是無法確知這個計劃的預期目標,因而無從評估。雖然詢問銀行方麵的高級人員,也得不到具體答複。

如果你先擬定目標,花費一番工夫,逐一詢問部門主管對新進人員的期望,比方在會計實務上應有多深人的認識。經過刪減歸類,最後共彙總出39個行為目標與考核標準,必須在為期半年的訓練計劃內完成。

受訓人員深受這難得的機會與加薪獎勵所鼓舞,由於標準確切,他們在3周半就達成了。但卻招來若幹阻力,事實上這是所有新觀念都無法避免的。首先,大部分高級主管認為3周半時間太短,受訓人員累積的經驗不足。可是學員們的確達到了銀行所定的標準。原因是,這些高級主管真正不滿的是,他們當初都曾熬上一年半載,這批後生小子片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就晉身主管階層?

其次,人事部門也表示不滿,因為原先的經費是為長達6個月的計劃而準備。如果你再增加8項目標,提高及格標準,保證實習完畢,新進人員個個都能勝任愉快。

你所擔心受訓新人會反彈,那是因為標準有所更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們毫無怨言,反而主動向各部門主管討教,彼此密切合作,腦力相互激蕩。

1周半之後,新的目標也達成了。原本為期半年的計劃,5周內即已完成,而且成效卓著。有些主管不得不承認,這5周所達到的標準決不亞於訓練半年的成果。

勞資互利的訓練計劃重結果而非方法,因而能使個人釋放出極大的潛力,造成更大的合力。

撰寫績效協議書

管理哲學大師兼顧問杜拉克,提倡以“致經理函”記錄績效協議的要點。他主張,勞資雙方應徹底討論彼此的期望、準則與可用資源;並配合公司整體目標,由員工寫信給經理,扼要說明協議結論與下次會議的日期。

訂立這類協議書是管理工作的重心,有了它,員工可以自我管理。而經理則仿佛賽跑時的開道車,在清出跑道,使比賽順利展開後,就改做後勤工作,退在配角。

一旦主管成為屬下的得力助手,他所能控製的範圍將大為增加,層層節製的管理製度反而無用武之地。這時一位經理所能督導的不隻是10人、8人,而是20人、30人,甚至更多的高效率員工。

賞罰分明也很重要,不可全憑主管個人好惡。賞罰方式一般可分金錢、精神、機會、責任四層麵。加薪、減薪是金錢獎懲;精神鼓勵指嘉勉、表揚、尊崇,反之則是失去尊敬、信賴。除非溫飽都成問題,否則精神獎勵的價值往往超過物質獎勵。機會獎勵包括進修等福利,責任則是對表現良好者賦予重任。

此外,績效協議中應言明個人表現對公司的影響,例如遲到早退、本位主義、壓抑部屬等等,都會造成全公司的損失。

績效協議能帶來極大的解放。不過,作為一種方法若沒有真誠和互信維係,也是不能持久的。一個真正的績效協議應是方法、品德和互信關係的產物。而訂定協議的目的也正在於此。

第四,雙贏製度

雙贏的管理原則必須有合理的製度加以配合,否則理想與實際相抵觸,要達到預期成果,無異於緣木求魚。舉例來說,個人或企業使命宣言列舉的目標與價值,應有恰當的獎懲製度作為後盾。

斯蒂芬·柯維參加一家房地產集團的年度表揚大會。現場氣氛熱鬧異常,公司還聘請高中樂隊來助陣。當時有40人分別接受“業績最高”、“傭金最多”等等獎項,可謂風光一時。但其餘700多名與會的業務人員,內心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他的顧問小組正好受聘於該公司,眼見這種做法產生不良副作用,他們立刻著手教育員工及整頓公司組織,樹立利人利己的觀念。全體員工不分階級,共同擬定激勵士氣的獎懲製度,並自訂個別的績效目標,以鼓勵互助合作,人盡其才。

第二年,成效卓著。在表揚大會上,與會的1000餘人中有800人受獎,多半是由於達成自訂的目標或團體達成部門目標而受獎,並不一定是因為把別人比了下去。會場上雖沒有樂隊、啦啦隊助陣,但氣氛依然熱烈。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受獎人的平均業績與為公司賺得的利潤都是去年的40倍。

競爭在商場上尤其必要,各年度的業績也應互作比較,甚至不相關的個人或機構間,都可以相互競爭。但眾誌成城對企業生存而言,重要性決不亞於競爭。為激勵士氣,包括訓練、企劃、預算、資訊、溝通及薪酬等所有製度,都應鼓勵合作。有一家連鎖店的老板,為了售貨員過於消極、對顧客不聞不問而深感苦惱,於是請斯蒂芬·柯維設計課程來改善員工服務態度。經實地調查,他發現該公司員工的確有這種弊病,可是原因何在呢?這位老板說:“我要求主管以身作則,把2\/3的時間用於促銷,其餘1\/3用於管理,結果他們的業績確實不輸給手下的售貨員。”

原來真正的症結在此,這位老板心知肚明,隻是不肯承認。斯蒂芬·柯維費了不少唇舌,終於使他了解,經理不應與店員爭利,薪酬製度也應調整。經理的獎金須以售貨員的業績為準,而不是自相殘殺。

又有一位經理向斯蒂芬·柯維抱怨,他手下有名主管業績甚佳,考績勢必得到甲等,可是這位經理卻心有未甘。

“為什麼非給他甲等?”斯蒂芬·柯維問。

“他有實際的業績數字撐腰。”

“你為什麼覺得他不夠格?”

“他的做法令人無法苟同。他完全不顧別人,隻知打擊對手,壯大自己,製造了不少糾紛。”

“你不妨與他約法三章:業績隻占考績標準的2\/3,其餘1\/3由其他同事的看法來決定。”“對,我相信這會使他不敢再目中無人。”

許多情況下,問題是導源於錯誤的製度,而不是人。惡劣的製度甚至會使好人也受到感染。在企業中,主管可以改變製度,使屬下成為向心力強、生產力高的團隊,足以與其他企業競爭。在學校裏,老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努力與表現來評分,並鼓勵學生相互提攜。在家庭中,父母不要鼓勵子女互比高下,應當培養全家人一條心。比方玩保齡球,可以記全家的總分,並爭取打破以前的記錄;還可以用績效協議來規定各人的責任,以便家長孩子各負其責。

一部動畫片有這樣一個鏡頭,裏麵有個孩子說:“媽媽若再不來叫我們起床,我們上學就要遲到了。”從這句話裏我們明顯的意識到,沒有按雙贏原則組織起來的家庭會有哪些問題。績效協議賦予個人明確的責任,使個人對其行為負責,並且要估計其結果。而雙贏製度則為支持和加強績效協議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第五,雙贏流程

達成利人利己的流程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費希爾與尤裏,在《談判要訣》一書中曾談及,以原則為重心比堅持立場更能致勝。他們雖然未用“雙贏”的字眼,但倡導的精神與本書不謀而合。

他們主張,以原則為重心的談判對事不對人,著重雙方的利益而非立場。目標雖在尋求彼此互利的解決途徑,但不違背雙方認同的一些原則或標準。

你不妨試著以下列四步驟進行談判:

(1)從對方的觀點看問題,誠心誠意地了解他人的需要與顧慮,甚至比對方了解得更透徹。

(2)認清關鍵問題與彼此的顧慮(而非立場)。

(3)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

(4)商討達成上述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在此,還要特別指出的是雙贏流程與雙贏結果之間密切關聯的性質。要取得雙贏結果隻能靠雙贏流程——目的與手段應是一致的。

雙贏不是一種個人技巧,而完全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模式。它來自真誠的品德、成熟和富是心態。它是高度互信的結果,體現在能有效闡明期望並實現結果的協議之中。它在支持性的製度裏才有活力,並經由有關流程才能實現。

5.不輕易責備別人

●隻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這是遠離怨恨的方法。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這樣做一定會把事情辦砸。

●申居鄖說:過於嚴厲地責備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這就是自己的一大過錯。

●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

●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是:學會寬容和尊重,更好地與人相處,與人共事。

美國總統林肯年輕時有一個嗜好:喜歡評論是非,還常寫信寫詩諷刺別人,他常把寫好的信丟在鄉間路上,使當事人容易發現。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喜歡指責人的習慣。

1842年秋天,林肯又寫文章諷刺一位政客。文章在報紙上登出後,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戰書,要求與林肯決鬥。林肯本不喜歡決鬥,但迫於情勢和為了維護名譽,隻好接受挑戰。到了約定日期,二人在河邊見麵,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就要進行。虧得在最後一刻有人阻止,悲劇才未發生。

這是林肯一生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教訓,讓他懂得了任性抨擊他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從此,他學會了在與人相處時,不再為任何事而輕易責備他人。

中國古人也懂得這個處世道理。申居鄖說:過於嚴厲地責備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這就是自己的一大過錯。王永彬說:隻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這是遠離怨恨的方法。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這樣做一定會把事情辦砸。

檢討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喜歡責備別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件工作任務沒有做好,我們很可能不是積極地去與下屬尋找原因,研究對策,而是指責下屬:“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時,你有沒有想過下屬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什麼也不說,但在內心卻隻會覺得你不近人情,從而怨恨你。這樣,你今後就很可能在與他相處時,總感到疙疙瘩瘩……

再如,你與人共同做生意,一批貨,到底進不進?你們意見不一致。最後你聽從他的意見,進了這批貨,結果賠了。這時,你如果一味抱怨對方,那結局肯定就是二人散夥。

有一個小幽默:這天丈夫回到家,發現屋裏亂七八糟,到處是亂扔的玩具和衣服,廚房裏堆滿碗碟,桌上都是灰塵……他覺得很奇怪,就問妻子:“發生什麼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皺著眉頭對我說:‘一整天你都幹什麼了?’所以今天我就什麼都沒做。”好指責就如同愛發誓,實在不是一種好習慣。你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你自己,別人不舒服你也不會舒服。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三國演義》裏的故事。卻說張飛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報告張飛,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方可。張飛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鞭畢,張飛手指二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範疆、張達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張飛大醉在床,以短刀刺人張飛腹中。張飛大叫一聲而亡,時年五十五歲。

張飛的悲劇再深刻不過地說明了“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卡耐基語)。卡耐基指出: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評就像家鴿,最後總是飛回家裏。我們想指責或糾正的對象,他們會為自己辯解,甚至反過來攻擊我們。

和張飛一樣,林肯也遇到過一件讓他惱火的事。1863年7月,蓋茨堡戰役展開。敵方陷人絕境,林肯下令給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敵軍。但米地將軍遲疑不決,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出擊。結果敵軍順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來給米地將軍寫了一封信,表達了他的極端不滿。但出乎常人想象的是,這封信林肯並沒有寄出去。在他死後,人們在一堆文件中才發現了這封信。也許林肯設身處地地想了米地將軍當時為什麼沒有執行命令,也許他想到了米地將軍見到信後可能產生的反應,米地可能會與林肯辯論,也可能會在氣憤之下離開軍隊。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時痛快以外,還有什麼作用呢?

不要指責他人,並不是說放棄必要的批評。這裏的原則是要抱著尊重他人的態度,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批評。有一家工廠的老板,這天巡視廠區,看到有幾個工人在庫房吸煙,而庫房是禁止吸煙的。他沒有馬上怒氣衝衝地對工人說:“你們難道不識字嗎?沒有看見禁止吸煙的牌子嗎?”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煙盒,拿出煙給工人們,並說道:“請嚐嚐我的煙——不過,如果你們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話,我會非常感謝的。”工人們不好意思地掐滅了手中的煙。

我們喜歡責備他人,常常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高明。有時,也有推卸責任的目的。古人講“但責己,不責人”,就是要我們謙虛一些,嚴格要求自己一些,這對自已隻有好處。《三國演義》中馬謖輕敵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敗,諸葛亮無奈演了一場空城計,才算退了敵軍。回到軍中,諸葛亮為明正軍律,揮淚斬了馬謖。對此次失敗,諸葛亮並沒有處理了馬謖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責沒有聽劉備生前所說的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給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並要求屬下“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諸葛亮的為人,值得我們學習。在你又想責備別人的這不是那不是時,請馬上閉緊自己的嘴,對自己說:“看,壞毛病又來了!”這樣,你就可以逐漸改掉喜歡責備人的不好習慣。

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是:學會寬容和尊重,更好地與人相處,與人共事。

6.善於與人為友

●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大度的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

●不要隻想著和“我們的同類”打交道,你也要學會和你“另類”的人打交道,也許他們是你不喜歡的“惡鄰”和“損友”,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獨具特點的人,不過是有些毛病罷了

●隻要你堅持,隻要你勇於合作,你就會有所收獲,感受到一種新的人生體驗和樂趣。

成功人士善於合作,善於與人為友。這需要有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僅僅是與我們所喜歡的人,也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

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間老人:

“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正打算搬來住呢。”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

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

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

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的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我們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這一願望,我們的鄰居可能正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成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我們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我們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我們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我們不喜歡的同事,我們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我們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我們為此而煩惱。

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就是孔子所說的“損友”)。關鍵是自持,能夠從惡鄰和“損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為人處世的一個重羈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或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那麼,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第一,“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打個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