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六:統合綜效 1+1可以大於2(1 / 3)

《紅字》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0696478739,7249627523946908707]}],\"3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3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78359816,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55253493617789988,7220732984675011618,7077845868790942727,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867648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3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3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8,\"start_container_index\":3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start_container_index\":3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3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3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6,\"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2},\"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86,\"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2},\"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2,\"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8},\"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9,\"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5},\"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27,\"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2,\"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8},\"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9,\"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5},\"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27,\"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2,\"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8},\"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9,\"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5},\"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27,\"start_container_index\":3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3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3,\"start_container_index\":3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9},\"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34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34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9},\"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統合綜效的觀念源自一種自然現象: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有些不同種的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互相纏繞,土質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兩種藥物並用的療效也可能大於分開使用之和。這說明1+1等於3,甚至更多。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1.博采眾議

●其實一些奇跡可以經常發生,甚至天天出現。但前提必須勇於冒險,肯博采眾議。

●惟有肯放棄眼前安適環境的勇者,才能開疆闊土,邁向新境界。

●對關鍵性事務——整合。

對重大的事務——求變。

對所有的事務——寬大。

——美國總統布什就職演說辭

統合綜效是成功人士最具有的能力,也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真正考驗。惟有兼具人類四種特有天賦、以雙贏的動機及溝通技巧,才能達到統合綜效的最高境界。統合綜效不但可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發人類最大潛能,即使麵對人生再大的挑戰都不足懼。

統合綜效,也就是集體創新,最令人不安的正是,創造的結果吉凶難卜。冒險、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必須以高度安全感為後盾。惟有肯放棄眼前安適環境的勇者,才能開疆闊土,邁向新境界。

所謂統合綜效的溝通,是指敞開胸懷,接納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一己的淺見。乍看之下,這似乎把習慣二——以終為始棄之不顧,其實正好相反。在溝通之初,誰也沒有把握事情會如何變化,最後結果又如何。但安全感與信心使你相信,一切會變得更好,這正是你心中的目標。

很少人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中,體驗過集體創作之樂,反而習慣於多疑閉鎖的個性。這常造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空有無盡的潛力,卻無用武之地。

一般人或多或少有過“眾誌成城”的經驗,例如一場球賽暫時激發了團隊精神;或是在危難中共同發揮急人所急的精神,挽回一條生命。不過,這些通常都被視為特例,甚至奇跡,而非生活的常態。其實這些奇跡可以經常發生,甚至天天出現。但前提必須勇於冒險,肯博采眾議。

我們看一看美國總統布什就職演說的幾句話

我以聖徒之所望自勉:

對關鍵性事務——整合。

對重大的事務——求變。

對所有的事務——寬大。

這裏的整合、求變、寬大其實就是最絕妙的統合綜效。

2.善於合作

●成功人士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學會與別人一道工作,並能夠與別人合作。

●一個人獲得成功之前,必須得到人們的尊敬,否則,他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合作。

●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經得到別人許多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把幫助別人作為回報,這是公平的遊戲規則。

●幫助別人不僅利人,同時也能提升本身生命的價值,不論對方是否接受你的幫助,或是否感激你。

1+1=2在算式上是正確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有時1+1能大於2,為什麼呢?大凡在事業上成功的人都是後者。成功人士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學會與別人一道工作,並能夠與別人合作。如果他想領導一個企業朝著明確目標前進,他需要一文有效的隊伍做後盾。

集體工作意味著協調一致。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發生衝突,但他們不應該把矛盾延續下去,以致發展到無法共事的地步。

合作應該從自身做起,在這方麵最好的建議也許是:

(1)保證自己個性的良好平衡,避免走極端。

(2)在執行集體工作中爭取主動。

(3)在與自己共事的工作人員中,尋找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品質。

(4)對別人表示寄予最大的期望。

(5)保持足夠的謙遜,在別人的行為理應受到尊敬時,向別人誠摯地致以敬意。

一個人獲得成功之前,必須得到人們的尊敬,否則,他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合作。鋒利的言辭,冷漠地對待他人的權利和感情,有意無意的怪癖——所有這些,都將使這個人得不到人們的尊敬,至少是很難得到人家的尊敬。

合作不能靠命令來維護。人們在完成合作的任務時,如果僅僅是因為害怕,或者出於經濟上的不安全感,那麼,這種合作的很多地方是不會令人滿意的。因為,這種做法把合作的精神忽略了,而正是這種精神——心甘情願的合作態度——對企業的成敗具有重要的影響。

你的工作要得到別人的支持而不是反對,必須喚起別人合作的願望,使他們直接或間接地看到自己的利益。人們都希望得到的是這樣的一種賞識:承認他們正在做的工作是很有價值的,是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做的工作。他所做的事情,對他的人生旅程非常重要。

得到最佳合作的關鍵,是給予人們與他們才能相稱的、有意義的工作,並且承認和肯定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這就強調了這一事實:要不斷地得到合作,就必須讓人們做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經得到別人許多幫助。因此我們應該把幫助別人作為回報,這是公平的遊戲規則。

曆史上有很多獲得大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受到一個心愛的人或一個真誠的朋友的鼓勵。如果沒有一個自信十足的妻子蘇菲亞,我們也許在偉大的文學家中找不到霍桑的名字。當他傷心地回家告訴她,他在海關的工作丟了,他是一個大失敗者時,她卻很高興地說:“現在,你可以寫你的書了!”

“不錯,”霍桑說,“可是我寫作時,我們怎樣維生?”

她打開抽屜,拿出一堆錢來。

“錢從哪裏來的?”他嚷道。

“我知道你是天才,”她回答道,“我知道有朝一日你會寫出一本名著來,所以我每周從家用中省下一筆錢,這些錢足夠我們用一年的。”

由於她的自信,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本小說《紅字》產生了。

幫助別人成功,是追求個人成功的最保險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別人,一個能夠為別人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如果一個人頂尖的成就讓你感到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你能夠說:“是我讓他有今天。”這將是你最值得驕傲的經驗。

幫助別人不僅利人,同時也能提升本身生命的價值,不論對方是否接受你的幫助,或是否感激你。

想想看,如果每一個人都幫助另外一個人,世界將變得多麼和諧與美好!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世上僅存的植物當中,最雄偉的,當屬美國加州的紅杉。紅杉的高度大約是妁公尺,相當於30層樓高。

科學家深人研究紅杉,發現許多奇特的事實。一般來說,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應紮得越深。但科學家卻發現,紅杉的根隻是淺淺地浮在地麵而已。

理論上,根紮得不夠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隻要一陣大風,就能將它連根拔起,可紅杉又如何能長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搖呢?

研究發現,紅杉必定生長在一大片的紅杉林中,並沒有獨立壯大的紅杉。這一大片紅杉彼此的根緊密相連,一株接著一株,結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颶風,也無法撼動幾千株根部緊密連結,占地超過上千公頃的紅杉林。除非颶風強到足以將整塊地掀起,否則再也沒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動搖紅杉分毫。

紅杉的淺根,也正是它能長得如此高大的利器。它的根浮於地表,方便快速而大量地吸收賴以成長的水分,使紅杉得以快速茁壯,同時,它也不需耗費能量像一般植物紮下深根,用紮深根的能量來向上成長。

造物主在世界各地為人們留下成功的啟示,隻看我們是否能擁有細心的智慧去體會與領悟。紅杉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方向,讓我們廣泛地伸出自己的學習觸角,和廣大的資訊網絡結合,去吸收更豐富的成功知識及經驗,來供應自己賴以迅速成長的養分,而不需耗費能量於獨自盲目地鑽研。成功不能隻靠自己的強大。成功需依靠別人,隻有能幫助更多人成功,你自已才能更成功。如紅杉林根部相連,以充分而緊密的合作關係,創造出屹立不搖的偉業。

如果你尚未壯大,不妨伸出你學習的根,和成功者緊密連結,加入成功、積極的團體,閱讀成功者撰述的書籍,吸收他們的經驗,了解成功者的態度,讓自己更快速地成長。

隻要你熟諳這項借力與合作的訣竅,很快地,你將會成為成功之林的雄偉巨木。

我們有時也許激怒了他人,或者被人激怒。當你被人激怒,並且說了一大堆氣話之後,你確實可以消除自己的憤怒情緒,讓自己得到一些輕鬆,但是你想過他人沒有?別人會怎樣呢?他會分享你的一吐為快嗎?你那充滿憤怒的聲調、敵對的態度,真能夠使他同意於你嗎?

“假如你握緊雙拳找上我,我想我也會不甘示弱。”伍德羅·威爾遜說道,“但是,假如你對我說:‘讓我們坐下來討論討論,如果我們意見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裏,問題的症結在哪裏?那麼,我是可能接受的。我們也許隻在部分觀點上不同,但大部分還是一致的。隻要彼此有耐心,開誠布公,還是可以達到步調一致。”威爾遜的這番說法顯然還不及小洛克菲勒。

遠在1915年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是科羅拉多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當時,發生了美國工業史上最激烈的罷工,並且持續達兩年之久。憤怒的礦工要求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負責管理這家公司。由於群情激憤,公司的財產遭受破壞,軍隊前來鎮壓,因而造成流血,不少罷工工人被射殺。

那樣的情況,可說是民怨沸騰。小洛克菲勒後來卻贏得了罷工者的信服,他是怎麼做到的?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幾個星期結交朋友,並向罷工者代表發表談話。那次的談話可謂不朽,它不但平息了眾怒,還為他自己贏得了不少讚賞。演說的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這家大公司的員工代表見麵,還有公司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高興站在這裏,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假如這次聚會提早兩個星期舉行,那麼對你們來說,我隻是個陌生人,我也隻認得少數幾張麵孔。由於上個星期以來,我有機會拜訪整個附近南區礦場的營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談過。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與你們的家人見麵,因而現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說是朋友了。基於這份互助的友誼,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我們的共同利益。由於這個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所組成,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並非股東或勞工,但我深覺與你們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多麼出色的一番演講,這可能是化敵為友的一種最佳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種方法,與礦工們爭得麵紅耳赤,用不堪人耳的話罵他們,或用話暗示錯在他們,用各種理由證明礦工的不是,你想結果會如何?隻會招惹更多的怨憤的暴行。

假如人心不平,對你印象惡劣,你就是用盡所有基督理論也很難使他們信服於你。想想那些好責備的雙親、專橫跋扈的上司、嘮叨不休的妻子。我們都應該認識到一點:人的思想不易改變。你不能強迫他們同意你的觀點,但你完全有可能引導他們,隻要你溫和友善。

以上是林肯在100多年前所說的話,他還說道:

這是一句古老而顛撲不滅的處世真理:“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侖的膽汁能招引更多的蒼蠅。”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贏得人心,首先要讓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誠的朋友。那樣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是一條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

商界人士都知道,對罷工者表示出一種友善的態度是必要的。舉例來說,懷特汽車公司的某一工廠有250個員工,他們因要求加薪而舉行罷工。當時的公司總裁羅伯·布萊克沒有采取動怒、責難、恐嚇或發表霸道談話的做法,而是在報刊上刊登了一則廣告,稱讚那些罷工者“用和平的方法放下工具”。由於發現罷工監察無事可做,布萊克便買了許多球棒和手套讓他們在空地上打棒球。有些人喜歡保齡球,他便租下了一個保齡球場。

布萊克先生富於人情味的舉動,得到的當然是富有人情味的反應。那些罷工者找來了掃把、勺子和垃圾推車,開始把工廠附近的紙屑、煙頭、火柴等垃圾掃除幹淨。想得到嗎?一群罷工工人在爭取加薪、承認聯合公司成立的時候,同時清除工廠附近的地麵!這在漫長、激烈的美國罷工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次罷工終於在一星期內獲得和解,並沒有產生任何不快或遺恨。

著名律師丹尼·韋伯斯特被許多人奉若神靈。雖然他的聲譽如日中天,但他那極具權威的辯論始終充滿了溫和的字眼,他的辯論中經常出現這些詞語:“這有待陪審團的考慮”、“這也許值得再深思”、“這裏有些事實,相信您沒有疏忽掉”、“這一點,由您對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沒有恫嚇,沒有高壓手段,沒有強迫說明的企圖。韋伯斯特用的都是最溫和、平靜、友善的處理方式,但仍不失其權威性,而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助力。

3.調和優劣各得其所

●人一生下來就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所以你的個性是客觀存在,我們很難改變它,而最好是去發現它。

●成功者和你我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隻不過認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適合”和“熱愛”,並且在生活中永遠把它置於一切之首,而心無旁鶩地奔向自己的目標。

●荀子說:“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之所以成為大智大巧者,就因為揚其長而避其短。

成功人士在統合綜效達到1+1大於2過程中,最注重的是調和優劣各得其所。

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馳名世界的戴爾波伊神托所,在它的入口處的巨石上赫然鐫刻著這樣幾個大字:認識你自己!

這就是古希臘哲學家們普遍認為的人類最高智慧。

人最熟悉的莫過於自己,最陌生的也莫過於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禪宗有言:“明心見性。”

目標設定的過程,根本還是一個“自知”,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職責或使命,他人無法越俎代庖。生命隻有一次,所以實現人生目標的機會,也僅止幹一次……換言之,人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萊布尼茲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人一生下來就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所以你的個性是客觀存在,我們很難改變它,而最好是去發現它。

“天生我才必有用”。個人的價值就在於把個人深藏的資質和整個世界聯係起來。隻要“熱愛”,隻要“適合”,就是與世界最強的聯係。

無論你最終是工人、農民、軍人中藝術家、醫生、企業家、商人還是律師、廣告人,隻要你做著適合自己的工作,你就會感到,既與自己的,占靈又與身外的世界緊密地聯係起來了。華德·迪斯尼說:“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會有所成就。”

喜愛的事正是我們天賦之所在。隻有熱愛,才會給你提供鍥而不舍的動力,從而使你這方麵的天資得到開發,“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也就是世界上許多人成就大業的秘密。

這些成功者和你我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隻不過認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適合”和“熱愛”,並且在生活中永遠把它置於一切之首,而心無旁鶩地奔向自己的目標。

很多人對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從來不去分析,不去發現和挖掘,這是多麼愚蠢:而有的人正好相反,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和能力的限度,這同樣是愚蠢的。了解任何一個人的所有能力,同時知道他力量的限度,這是一種智慧。

荀子說:“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

之所以成為大智大巧者,就因為揚其長而避其短。

在海外華人中曾經聲謄最高的兩名中國人是“第一毛澤東,第二李小龍”。足可見“功夫之王”李小龍的武功十分了得。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龍練武本來是有先天缺陷的。首先,他是近視眼,必須戴著隱形眼鏡。

對此,李小龍坦誠地說:

“我從小我就近視,所以我從詠春拳學起,因為它最適合做貼身戰鬥。”

其次,他的兩腳不一樣長,右腳比左腳短五寸,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左腳專事遠踢、高踢,如狂風掃葉;右腳專事短促的阻擊性踢法或隱蔽性踢法,近身發腿如發炮。同時,兩腿的不一致使他擺出的格鬥姿式優美別致,獨具特色,成為一種武功流派的典型。

“我接受我的極限,毫無怨言。”李小龍如是說。

當你覺得日子過得很累,工作幹得很苦,那麼,你就可能扮錯了角色。當你不是你時,你就呆錯了地方,扮演了別人,這樣不營生活在地獄,如鳥在水裏魚在天上。隻有努力找出什麼是自己,才知哪裏是自己的天堂。

讓魚遊泳,讓鳥飛翔。了解自己最單純的目的。當你做對了事,當你做著最適合你的事,當你的所作所為利己又利人而贏得人們尊敬時,幸福和成功就會攜手而至。用一段空閑的時間,找一個安靜的處所,認真地深刻地思考以下七個問題,想清楚,想透徹:

(1)我究竟有什麼才幹和天賦?什麼東西我能做得最出色?與我所認識的人相比,我的長處、高人一籌的是什麼?

(2)我的激情在哪一方麵?有什麼東西特別使我內心激動向往,使我分外有衝勁去完成,而且幹起來不僅不覺得累,反而感到其樂無窮?

(3)我的經曆,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能給我什麼特別的洞察力、經驗和能力?運用它我能作出什麼與眾不同的事?

(4)我最明顯的缺陷和劣勢是什麼?

(5)時代和環境有什麼特別之處(地理、政治氣候、曆史、經濟、文化背景等因秦)?這其中有什麼東西能對我的機遇產生影響?

(6)我與什麼傑出人物有往來?他們有哪些傑出的才幹、天賦與激情?與之合作(或跟隨他們),能找到什麼樣的機遇?

(7)我要看到何種需要得到滿足?

請注意:

①如果要成功,一定要麵對這些問題、思考這些問題、回答這些問題。

②思考不成熟,一時不好回答的問題,可放一放,想好了再回答,但是必須回答。

③這些問題肯定是有明確答案的,而且是與別人截然不同的答案。你的閱曆、興趣、理想不可能與其他人一模一樣,因此,你的答案一定要與眾不同——找出你的差別性來!有差別才有存在,差別才能成功。

④這些問題的答案,相當於你成功的能源庫,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思考檢討:所有的資源用夠了嗎,還有沒有可開發的資源,是否原來的思考有遺漏,不周密,這些答案是否需要補充調整?充分利用“能源”,隨時補充資源。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隨著心態和社會關係的發展,你的能源庫不斷擴大,變成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

4.創新魔方

●成功,必然是從創新入手,在創新中成功,靠創新持續成功。

●唯創新才能脫穎而出,才能戰勝自己、超越競爭。

●鬆下幸之助所言:“今後的世界,並不是以武力統治,而是以創意支配。”

我們盛讚偉大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甚或一個普通群眾,他們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為人類曆史、對人類的精神物質財富作出了或多或少的創造性貢獻。成功,必然是從創新入手,在創新中成功,靠創新持續成功。

唯創新才能脫穎而出,才能戰勝自己、超越競爭。微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緊緊抓住最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緊緊抓住新興產業中最具“控製力”的項目,然後通過創新不斷淘汰自己的產品。

本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認為,企業家成功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他同時列舉了企業家應當具備的能力:

(1)發現投資機會;

(2)獲得所需的資源;

(3)展示新事業美麗的遠景,說服有資本的人參與投資;

(4)組織這個企業;

(5)擔當風險的膽識。

所有成功的企業家,無不經曆這個過程,無不具備這些能力。在這些能力裏,可以看出,創新能力可體現為洞察力、預見力、想象力、判斷力、決斷力甚至行動力,等等。《李嘉誠傳》這樣評價李嘉誠先生:

“在香港經濟迅猛發展且又變化莫測的40年中;能夠經得起大風暴,又獨具判斷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誠。很多企業界的傑出人士都稱道並且十分羨慕李嘉誠料事如神的獨到眼光。他總是能夠運用他準確、銳利的洞察力,總能比同時期、同行業的人棋先一籌。”船王包玉剛的成功經曆對熊彼得先生的理論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包玉剛進入船運業的時間是1955年,當時他用20萬元買了一條風吹浪打28年的舊船金安號。這一“驚人”之舉遭到了幾乎所有親友的強烈反對。因為船運業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風險極大。但是,包玉剛力排眾議,毅然投身船運業。因為,他看到了在港經營船運的巨大潛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自191l年中國陷入動蕩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靜的海麵,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門。二戰之後,世界經濟複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包玉剛堅定地這樣認為。

到1978年,包玉剛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已擁有200多條船、2000萬噸運輸能力的龐大船隊,榮登世界船王寶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極之時,包玉剛又作出了令全球驚訝的決定:減船登陸!因為他又以極其敏銳的眼光,預見到世界性的船運衰退即將到來。於是,他當機立斷,及時賣掉了相當部分的船隻,這使他順利地逃過了船運大蕭條時期的災害。

實行“減船登陸”戰略大轉移的第一仗,就堪稱世界商戰史上的經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膽魄和霹靂般的手段,斥資23億元之巨,導演了精彩絕倫的九龍倉收購戰,拉開了在港華人中資挑戰英資的曆史序幕,可謂氣吞山河。

在80年代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是由英資所控製。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一批華人豪傑,經過20多年的原始積累,羽翼漸豐,可以與英資公開叫板了。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一直由香港四大財團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資)所控製。包玉剛經營船運20餘載,深知碼頭的價值,所以他減船登陸的第一步就選擇了九龍倉。

包玉剛僅用80多天時間就控製了30%九龍倉股權,遠遠超過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驚失色之後組織反撲。他們在一個周五股市收盤之後,突然宣布將以空前優惠的價格收購九龍倉股份至49%,而此時,包玉剛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剛推到這樣的境地:如包玉剛準備反收購,就必須在周六、周日銀行休假日內,籌集20多億港元現金——這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開盤,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戰打響,但不到一小時戰鬥便結束了。證券商報價23億港元,包玉剛當即開出一張23億港元的巨額支票。怡和麵對包氏雷毫萬鈞、排山倒海般的收購攻勢毫無還手之力。至此,包玉剛持九龍倉49%股權,穩獲控股地位,一躍成為九龍倉首任華人主席。

那麼,包玉剛又是如何創造奇跡,在周末兩日內籌到20多億港元現金的呢?包玉剛首先找到彙豐銀行老板沈弼,兩人的對話十分簡短:

“需要我怎麼幫你?”“借我15億現金。”

“OK,沒問題。”

包玉剛又聯係了九家金融機構,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別是香港華美銀行,就在周一上午展開收購時,還給包玉剛送來信函,允諾可為他提供1億美金的貸款,同時勿需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