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立身篇(3)(3 / 3)

成功的法寶在於自強不息

我們是在和別人賽跑,我們能掌控的是自己,而時間卻永遠不停地向前,因此在時間的海洋中,我們隻能不停地奔跑。

——《塔木德》

《塔木德》中非常強調“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這對很多猶太人都產生了積極的激勵作用。世界連鎖店的先驅盧賓就是其中的一位。

1849年盧賓出生於一個俄國的猶太家庭。在俄國由於受到歧視,他不得不遷居到英國。在那裏生活了兩年,由於溫飽無保,他不得不又遷居到美國紐約。又因為家庭貧困、沒有條件讀書,他16歲那年隨淘金潮流到了加州淘金。黃金沒有淘著,迫使他另謀生路。盧賓就從擺攤賣日用品開始,逐步發展成大商店,最後創造出連鎖商店經營模式,成為大富豪。

盧賓的成功,就在於他沒有因為生活的挫折而氣餒,在淘不著黃金的情況下,依靠自己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開動腦筋,從千千萬萬的淘金者身上打主意,考慮到他們在礦場上需要各種日用必需品,就從這點突破,從此走上規模經營和連鎖銷售的發跡之路。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不能指望、依靠別人,如《國際歌》所唱的那樣,“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人能夠依靠的隻有自己。

巴拉尼是個猶太人的兒子,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境不富裕,無法醫治好,他膝關節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沒有因此喪失生活的信心,相反,卻增強生存下去和創大業的決心。他立誌學習醫學,曆盡艱苦,終於學有所成,對醫學研究精深,特別對耳科絕症有獨到研究。他一生發表了184篇醫學科研論文和兩本很有研究價值的論著《半規管的生理學與病理學》、《前庭器的機能試驗》。由於科研成果卓著,他被所在國奧地利皇家授予爵位,於1914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可以說,這些榮譽和獎勵是對他的自強不息精神的一種報酬。

因為有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猶太人在任何場合、任何環境、任何時間,都有勇氣麵對困難,敢於向厄運挑戰,始終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

自強不息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是猶太人的一種製勝術。因為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產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會設法發揮自己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用於自己的奮鬥目標上,就可以排除萬難,敢於麵對現實,堅持下去,最終獲得成功。

得和失永遠都是一對孿生兄弟

偉人經常犯錯誤,經常要摔倒,但蟲子不會。因為,它們做的事情就是挖洞和爬行。

——猶太格言

猶太商經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單純的“得”,也沒有純粹的“失”。得與失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兄弟,它們形影不離,相輔相成。所以,要想得到什麼,就必須先失去什麼。同樣的道理,你如果先失去了什麼,也肯定會相應地得到什麼。

雖然“得”與“失”之間不可能是等量對換,但其中的邏輯關係卻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所以,我們既不要隻緊緊地盯著自己的“失”,也不要片麵地看待他人的“得”。隻有這樣,你才能心平氣和地看待世間萬物。

下麵的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一位老太太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大女兒做雨傘,小女兒做布鞋。天晴時,老太太就發愁: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日子怎麼過?下雨時,老太太也發愁:小女兒的布鞋沒人買,一家子怎麼生活?但是我們知道,天不是晴就是雨,於是老太太就天天愁、月月愁、年年愁。

鄰居見狀就規勸老人道:有失去才會有得到,你應該往好的方麵想呀。天晴時你應該這樣想:小女兒可好了,晴天布鞋好賣。下雨時你應該這樣想:大女兒可好了,雨天雨傘熱銷。果然,這以後,老太太天天樂、月月樂、年年樂,日子過得很舒心。

從上麵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樣的現象,不一樣的思維,得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隻看到別人成功的一麵,沒有注意到無數的慘敗實例時,自然會因僅僅一次的失敗而灰心喪氣。假如他事先了解成功的背後是由無數失敗經驗所累積的,自然就不會因一次或兩次的失敗而泄氣。

在我們的人生中,要學習那個鄰居能夠坦然麵對得失的心態。任何時候,都不要為自己的一時之失而灰心喪氣,也不要為一時之得而得意忘形。要時刻謹記,人生有所失才會有所得,隻有放棄一部分,我們才會得到另外一部分;隻有放棄某種我們憑“慣性”而固守著的東西,才會得到另一些真正有益於人生的東西。

第三節 猶太人的處世智慧

朋友是世間最珍貴的財富

人應交友,以便能跟他一起讀《聖經》,一起研習《密西拿》,一塊吃飯,一同飲酒,並向他吐露心曲。

——《塔木德》

猶太人認為,搭建豐富有效的人脈網絡是我們成功地解決自己工作與生活中的難題、到達成功彼岸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