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商人要想使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變為商品,他就必須具備一種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的眼光。喬治·富頓就是靠一堆廢棄的垃圾讓公司起死回生的。
美國有家公司名叫“富頓興產公司”,是專門生產經營機械設備的,隨著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其生意日漸慘淡。董事長喬治·富頓是出生和成長在美國的,長期受到美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影響。當公司經營上出現困難時,他開始思考和觀察怎麼使企業走出困境。
一天,喬治·富頓發現紐約市街道旁有一堆堆的垃圾。他想,垃圾是城市必有的產物,天天不斷產生,它作為廢物給城市帶來了環境汙染和清除的經濟負擔。他想:可不可以在垃圾上做些文章呢?如果我能夠利用垃圾來製造一些有用的東西,它既不用原料成本,取之不盡,又可為城市解決汙染的公害問題,也可使我的企業振興發達……
喬治·富頓馬上組織人員一起致力於研究垃圾的開發。經過一番試驗和市場調查研究後,大家一致覺得把垃圾碾碎、壓成建築材料最有可行性。因為當時是20世紀初期,美國正是經濟大發展時期,建築業興旺發達。同時,自己的公司是生產機械設備的,研製一種壓縮機是輕而易舉之事。據此研究和分析,喬治·富頓立即讓自己公司轉產壓碎機和垃圾建築材料。果然不出所料,生意十分興旺,加上成本低,公司利潤就十分可觀。這不但使富頓興產公司起死回生,而且喬治·富頓本人也發了大財。
從別人廢棄的東西中發現商機,這就是喬治·富頓的成功所在。世間一切事物的好壞都在互相轉化、變化著,好的東西並不是絕對的好,它也必定有一些缺陷;壞東西也並不是絕對的壞,它也有自身的特殊用途,關鍵就在於人們怎樣去看待它。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東西,賺一切可以賺的錢,這就是猶太商人的精明之舉。
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
要想賺錢,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見。
——猶太格言
猶太人特別是猶太商人認為,要想賺錢,就得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不像有些國家和民族那樣,把錢分為“幹淨的錢”和“不幹淨的錢”。他們認為,通過合法經營賺來的錢,是心安理得的。因此,他們總是通過千方百計的經營,盡量賺取更多的錢,不管這些錢是賭徒贏來的,還是知識分子用腦力勞動得來的,或是農夫出賣了產品得來的,都是收之無愧。
賺錢有術的猶太人數不勝數,以放債發跡的亞倫就是典型的一例。
這位移居英國的猶太人從打工開始,用儲存的一點小錢做些小生意。由於生意的擴大,他需要資金周轉,但是手頭又沒有多餘的錢,於是不得不向錢莊或銀行借錢。他在實踐中發覺,向別人借錢的代價實在太高,往往與商業經營獲得的利潤相差無幾。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全為銀行打工,而且風險還很大,倒不如自己從事放債業務合算。
幾年後,他開始了放債業務。他一邊繼續經營自己的小生意,一邊抽出部分資金貸給急需用錢的人。此外,他還從銀行貸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急需用錢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0%借貸,這樣,等於100元放貸1年,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生意更能賺錢。亞倫就是盯著這個賺錢的渠道,迅速走上發跡之路的。亞倫63歲逝世時,留下的錢財在當時英國是首屈一指的。
要賺錢,就不要顧慮太多,不能被原來的傳統習慣和觀念所束縛。這是猶太人經商得出的啟示。就像金錢沒有肮髒和幹淨之分一樣,猶太人對賺錢的對象也是不加區分的。隻要能賺錢,生意能達成協議,隻要能從對方的手中得到錢,這樣的生意就可以做。⊙
正是由於猶太人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這樣保證了他們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完全不受世俗觀念的拘束。在他們眼裏,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什麼錢都可以賺,即使“賣棺材的”也可以賺錢。
靠銷售小商品也能發財
生意沒高低,市場分大小。
——猶太商經
猶太商經指出:生意沒高低,市場分大小。這句話很有深意,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就商品本身的屬性而言,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跟生意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係。因為名貴的首飾如果沒有市場,也不過是小生意而已,但小小的紐扣雖是小商品,也可以做成大買賣。
在猶太商人看來,大與小是辯證的關係:事業做大了,如果不善經營也會變小;小本生意如果善於經營,也會變大。商人應該通曉使事業由小變大的道理。在商界中,有的商人認為小商品價值不高,沒有發展前途。其實,在企業經營中,靠生產和銷售小商品發了大財的事例屢見不鮮,關鍵要看經營者是否有製勝的技巧。
有個猶太小商人居住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他注意到家務繁重的母親們總是急急忙忙去買紙尿片,因此他想到建立一個“打電話送尿片”的公司,為那些忙碌的媽媽們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