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職業篇(3)(2 / 3)

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能不能策劃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經商智慧了。精明的商人在處理利益時,特別善於做到兩頭贏利。因為他們明白,兩頭贏利的生意不但能使對方歡喜,更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個人如果光想著自己的利益,隻知往自己的口袋裏塞錢,那麼,當對方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時,他們便會義無反顧地與你斷絕生意上的往來,到那時,你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好生意要盡量做到兩頭贏利。

永遠以別人的利益為先

天下沒有賣不掉的產品,隻有不會賣的人。

——猶太格言

猶太人認為,生意場上,如果彼此都斤斤計較,那麼成交的可能就特別小;再者,如果所有的商品都質優價廉,那麼也就不再需要任何行銷人員了。所以,生意是否能夠成交,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隻要能做到以別人的利益為先,就沒有做不成的生意。猶太人邁克的做法就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邁克是一家信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客戶,那個客戶一看見他就說:“邁克先生,你不要來了。我知道你很有名,但我們公司絕對不可能和你下信封的訂單,因為我們公司的老板和另一信封公司的老板有25年的深交,我們25年前就和他交易了。所以,邁克先生,我建議你不要浪費時間了。”

但邁克先生沒有放棄。他有很多辦法,最為獨特的方法就是永遠先為別人的利益著想。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這家公司采購經理的兒子崇拜的偶像是洛杉磯一個退休的偉大球星,他又打聽到他的兒子很喜歡打冰上曲棍球。一天,他聽別人說這位經理的兒子出車禍住院了,邁克覺得機會來了。他去買了一根曲棍球杆,想方設法讓球星簽名,然後送給這個人的兒子。這個小孩高興極了,拿著曲棍球杆,覺得腳也不疼了,要下床來運動。邁克見此,愉快地告辭了。

他的父親看到兒子高興的樣子,非常感動。結果可想而知,這個采購經理和邁克簽了400萬美元的訂單。

追求利潤是每一個商人的天職。而成功的商人遵循的是共贏原則,他們認為“利己”並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之上。在自己達成目標的同時,應該間接或直接為別人帶來好處,至少,不應損害他人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持續發展。

所以,在商場上,當人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搏殺時,如果你表現得不那麼自私,願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那麼你最終能得到極大的益處。⊙猶太人向來就是這麼做的。

同行是冤家也是親家

在如今這個特定的背景下,同行之間如果能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愉快的合作,也可以由冤家變成親家的。

——猶太格言

在商場上,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說法,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同行之間往往會進行市場爭奪,一旦你生意好了,必然會影響到我的生意,因此如果我想讓自己的生意更好,就得想方設法搞壞你的生意。

事實上,我們說“同行是冤家”的思想是錯誤的,不僅僅是針對不正當競爭本身而言的。在商業活動中,實際上是一種“你好,我也好”的雙贏關係。下麵我們用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告訴大家這一點。

在一條街上,有好幾家猶太餐館,生意都非常紅火。然而,其中一家的猶太老板卻不甘心,他總覺得別人搶了自己的生意,如果把其他幾家都擠走,自己的生意必然會更好。於是,他就想盡方法來排擠對方。幾經努力,終於整條街上隻剩下他一家餐館了。然而,讓人奇怪的是,這家餐館的生意不僅沒有更好,反而越來越差,最後也關門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其他幾家餐館都在的時候,這裏形成了一條頗有名氣的小吃街,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因而客流量非常大,各家的生意因此也都很好。然而,隻剩下這一家之後,人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就不會再來了,客流量就越來越少了。

由此可見,同行不一定就是冤家。如果一個人隻講競爭、不講合作的話,就會陷入孤軍奮戰的困窘之境。反之,如果有別的同行參與競爭,不僅會在壓力的推動下使自己更加強大,還可以幾家一起開拓出一片更廣闊的市場。

“1+1+1>3”法則

你不可能將整個海洋煮沸!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團隊成員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共同完成項目是明智的選擇,不必擔心功勞被別人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