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之五 善結人緣,多個朋友多條路(2 / 3)

摯友——視若親人。摯友可能產生於親友、學友、鄉友、戰友等不同層次之中,不管來自於哪個層次,他已經成為你朋友群中的“核心”人物,說明你們之間友情的程度是最深的,因而也是最值得投入的。對這類朋友的態度應該是無所不談。你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得到他的反應,你的困難可以及時得到他的鼎力幫助,他是你的第一傾訴對象,也是最值得信賴、最可依靠的人。因此,對這類朋友,你不能斤斤計較,在對方需要支持時,即使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也要舍得,所謂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對方做得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寬宏大量一些。世上能成為摯友的沒有幾人,因而要倍加珍惜,對其視如親人,不可輕易失去。

泛交——若即若離。這隻是普通朋友,不用特別投入,隻要能維持雙方的既有關係即可。可偶爾邀約聚會,以免中斷來往,有需要幫忙時也可婉言相求,但別作過高指望。被邀請時應盡量赴約,被請求支持時應盡量幫助,但不要勉強。如果發現值得深交之人,就“提升”他的“等次”,以相應的投入來加深友情;如發現他非善良之輩,則可將既有的關係斬斷,不再與之來往,不可顧及太多的情麵。

3.廣泛結交,審慎選擇

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選擇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強調交友的謹慎,就認為這個也不可靠,那個也信不過呢?當然不是,人既然是社會人,處在各種社會關係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與共、患難不移的朋友,也要善於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甚至是反對自己的人交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泛地結交那些不同職業、不同愛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時也能相得益彰。常言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對於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都是有益的。

既要廣泛交友,又要審慎選擇,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我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於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計較不足,而要從大處著眼。看人首重大節,不是盯住對方的缺點錯誤不放,而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與人為善,就不能全麵地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識泰山,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那麼,如何來看一個朋友是否可靠,是否可交呢?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用時間來看人。看朋友可靠與否需要長期觀察,而不在見麵之初就對一個人的好壞下結論,因為太快下結論,會因你個人的好惡而發生偏差,影響你們的交往。另外,人們為了生存和利益,大部分都會戴著麵具,和你見麵時便把假麵具戴上,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這些假麵具有可能隻為你而戴,而演的正是你喜歡的角色,如果你據此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並進而決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吃虧上當或被氣個半死。用時間來看人,就是在初見麵後,不管你和他是“一見如故”或“話不投機”,都要保留一些空間,而且不摻雜主觀好惡的感情因素,然後冷靜地觀察對方的作為。

一般來說,人再怎麼隱藏本性,終究要露出真麵目的,因為戴麵具是有意識的行為,久了自己也會覺得累,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會將假麵具拿下來,就像前台演員,一到後台便把麵具拿下來那樣。麵具一拿下來,真性情就出現了,可是他絕對不會想到你在一旁觀察。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是指用時間來看人,對方真是無所遁形。

第二,向各方打聽。了解朋友,另一個比較可靠的辦法是向各方打聽打聽。

人總是要和他人交往,同時本性也會暴露在不相幹的第三者麵前,也就是說,他不一定認識第三者,可是第三者卻知道他的存在,並且觀察了他的思想和行為。人再怎麼戴麵具,在沒有舞台和對方的時候,這假麵具總是要拿下來的,所以很多人就看到了他的真麵目。而當他和別人交往、合作時,別人也會對他留下各種不同的印象。因此你可向不同的人打聽他的為人、做事思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會有出入,這是因為每個人好惡有所不同之故。你可把這些打聽來的資訊彙聚在一起,找出交集最多和次多的地方,而交集最多的地方,差不多也就是這個人性格的主要特色了。如果十個人中有九個說他“壞”,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如果十個人中有九個說他“好”,那麼和他往來應該不會有問題。不過打聽也要看對象,向他的密友打聽,他當然都是好話,向他的“敵人”打聽,你聽到的當然壞話較多,不過“敵人”說的比密友又較接近真相。最好能多問一些人,不一定隻問他的朋友,同事、同學、鄰居都可以問,重要的是,要把問到的綜合起來看,不可光聽某個人的話。

此外,你也可以看看對方交往的都是哪些人。人們常說“物以類聚”和“龍交龍,鳳交鳳”,意思是什麼樣的人就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價值觀相近,所以才湊得起來。所以性情耿直的就和投機取巧的人合不來,喜歡酒色財氣的人也絕對不會跟自律甚嚴的人成為好友。所以,觀察一個人的交友情況,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性情了。

除了交友情況,也可以打聽他在家裏的情形,看他對待父母如何,對待兄弟姐妹如何,對待鄰人又如何,如果你得到的是負麵的答案,那麼,這個人你必須小心,對待至親都不好了,他怎可能對你好呢?若對你好,絕對是另有所圖。

4.相互理解,寬以待人

交友並非一廂情願,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寬容。寬容、理解是對朋友、人生觀、價值觀、信仰及思想、認識、言論、行為的充分尊重。

人是複雜的,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的人,是難以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人,則難以掙脫孤獨和苦悶的陰影。理解萬歲!不善理解,就會多疑。《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是一個多疑的人,她時時都在注視著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她長久地猜疑,連她自己都承認:“我最是個多心的人。”

理解——溝通——人和,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都是很有才華的政治家,也是很有修養的人。從小,他倆就是好朋友,無論幹什麼,都是形影不離。長大了,鮑叔牙邀管仲一同去做買賣,管仲有些為難,說:“我家自從父親死後,母親和我吃上頓沒下頓,哪兒有錢做買賣?”鮑叔牙說:“我還有點兒錢,足夠咱倆用的。錢由我出,你出主意就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倆真的做起了生意。每次賺了錢,鮑叔牙總是多一半給管仲,少一半給自己。管仲有些過意不去,鮑叔牙誠懇地說:“我們是朋友,你家有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後來,他們又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鮑叔牙總是緊跟著管仲,隻要一遇到危險,鮑叔牙就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去掩護他。

後來,他們果然在齊國做出了成績。由於鮑叔牙在齊國做官的時間比管仲長,後來管仲的官職超過了鮑叔牙以後,一些大臣議論紛紛,為鮑叔牙抱不平。鮑叔牙知道自己再繼續做官,會對管仲不利,於是毅然向齊桓公辭官還鄉。他說:“為了使管仲更好地施展才能,我辭官還鄉。”齊桓公挽留說:“你是一位高尚的人啊!管仲是你推薦給我的,現在為了他,你又要辭官還鄉。我需要管仲,也需要你,請你留下吧!”管仲也勸鮑叔牙:“你不要走,別人議論什麼,我不在乎。”

第二天,鮑叔牙還是悄悄地離去了。人們都敬佩他的為人。管仲說:“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二人的無私友誼,表現了他們的君子之風。

管仲和鮑叔牙的相交,曆史上稱為“管鮑之交”、“管鮑遺風”。這裏麵揭示了交友的許多真諦,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互相理解:做生意賺了錢,多給家貧的管仲一些,這是理解,而沒見利忘義;當兵打仗時,在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用身體掩護管仲,這是舍己救人的思想;因為管仲而辭官還鄉,這更是出於理解,是更高層次的境界。他們的友誼之所以穩固長久,就是理解使然。

人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需要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與朋友友好相處,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必須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要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也就是寬以待人。

對己要嚴,對朋友要“寬”。那麼,怎樣才算是寬以待人呢?

第一,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多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第二,不可吹毛求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要多看到朋友的長處。

第三,不要怨恨朋友。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

5.與人為善,懂得忍讓

為人處世,做事不要太絕,而要與人為善。因此,走不過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寬闊的道路,給別人三分便利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