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之五 善結人緣,多個朋友多條路(3 / 3)

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劉寬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讓人三分。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他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勝心。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為什麼不能得理也讓人三分,顯示綽約柔順的君子風度呢?可有些人就是不這樣想,對一些小小不然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什麼,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就較起勁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大打出手,或者鬧得不歡而散,朋友結怨,反目成仇。假如對一些非原則性問題,給朋友一台階,滿足一下朋友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不但朋友之間的友情能得到加深,而且還顯示出你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對待朋友的錯誤,不應當以指責為能事,方法更不能粗野,不能刺傷朋友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即使你說的和做的千真萬確,別人也是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又怎麼能達到改過的目的呢?

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擊,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擊。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會斷送友誼。因此,“你這話說得太不對了”“你做的事還不如三歲小孩子”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要說的話,必須改變語氣。

《論語》中有句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交友的學問。意思是對朋友犯錯,以誠意提供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就要中止勸告而暫時觀察情況。如果過於囉嗦,隻會惹得對方厭煩,毫無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終究要看對方,勉強隻會損害友情。

勸說朋友時,朋友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從而與你爭辯。你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未必需要把對方駁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那要如何勸說朋友改正過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

常言道,退一步,進三步,退是為了更好地進。交朋友也是這樣。凡事退一步想想,總比盲目前進,鑽進牛角尖要好得多。

宋代富弼小的時候,有人罵他。一個人告訴他說:“他罵你呢!”富弼說:“恐怕是在罵別人吧!”那人又對他說:“他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吧!”這使罵他的人很是慚愧。

宋代還有一個叫婁東顧的人,與富弼有同樣的度量,在處理同一件事時,用的是同樣的態度和方法。婁東顧,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在鄰裏間有很高的威望,待人接物,和藹平易,從不惡聲惡氣,給人臉色看。有一次,鄰居夜裏喝醉了酒,到他家門前罵街。仆人告訴婁東顧,婁東顧說:“他罵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幹?”醉人又指名道姓地罵他,仆人又告訴了婁東顧。婁東顧說:“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怎麼知道他罵的一定是我?”他絲毫也不在意。鄰居酒醒之後,非常慚愧,登門道歉。婁東顧好心寬慰他,對他很有禮貌。當時,人們被他的美德所感動,互相勸誡,一心向善。

富弼、婁東顧等人可謂大度之至,大度給他們贏得了好名聲,更重要的是感化了一批人。可以說,他們也是遇事退一步想想的人。用這種態度對待朋友,沒有不感化對方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朋友友好相處,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

曆史上有名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為之感動。其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藺相如僅因廉頗說了幾句帶有侮辱性質的話語而大發脾氣,互相指責,互相攻擊,勢必要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正是因為有了“忍”,忍一口“閑氣”,便使一個國家得到安寧、和平,也正是因為有了“忍”,才出現了“刎頸之交”的朋友。可見“忍”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並不是說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達到那種萬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臉,你便將右臉也送給對方,這就是一種無原則的“忍”。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則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

6.將心比心,誠信待人

真正的朋友,講究的是心靈的溝通。無論是經常在一起,還是相隔天涯,在交往中都需要將心比心,誠信待人。

要得到朋友,必須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較容易為人欣賞的人。這種欣賞包括的內容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誠實和守信用。

《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可能一時得逞,但時間一久,就露餡了。相反,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誠心地交友,盡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現出愚直,但時間長了會贏得大多數人的愛戴。韓非子的這句話是說:與其運用巧妙的方法來欺瞞他人,不如誠心誠意地來對待別人。

做人不可失去威信,交友不可失去信任,這是交友的一項重要原則。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人們相互信賴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個人都喜歡同誠實正派的人打交道,與誠實正派的人交往,因為這樣可使朋友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慮。

為人誠實表現在與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誠相待,說實話,辦實事,做老實人,對朋友不可虛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對朋友施小心眼兒,耍小聰明。

為人誠實,就是要誠實地對待朋友,當朋友真誠地與你交往,關心你、愛護你的時候,你也以同樣的真誠,甚至更多的真誠去回報朋友,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樣以心換心,朋友之間的友情必然根深葉茂。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到急信,說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遠在千裏之外,荀巨伯去看他時,趕了好幾天的路程。可是到了朋友所住的郡地時,卻發現這裏被胡人包圍了,他隻得潛入城裏去看望朋友。朋友看到荀巨伯時非常高興,但又憂慮地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還來看望我。現在城已被胡人包圍了,看樣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個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對我來說已無所謂了,可你沒有必要留在這裏,趁現在能想辦法,你趕快走吧!”荀巨伯聽後責備朋友說:“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大難臨頭,你卻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麼能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呢?”

胡人攻破城後,闖進朋友的院落,見到安坐的荀巨伯,大發威風地說:“我們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風而逃,難道想阻擋大軍不成?”荀巨伯說:“你們誤會了,我並不是這城裏的人,到這裏隻是來看望一位住在這裏的朋友。現在我的朋友病得很嚴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為你們來,就丟下朋友不管。你們如果要殺的話,就殺我吧!不要殺死我這位已痛苦不堪、無法自救的朋友。”

胡人聽了這樣的話非常驚奇,半晌無語。過了好大一會兒,有一位頭領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說道:“看來,我們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義的人了。我們怎麼能在這個崇尚道義的地方胡闖亂蕩,為所欲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郡得以保全。

且不說荀巨伯對待朋友的義氣感化了胡人,保全了朋友所住之郡的安危,單就荀巨伯對待朋友的真誠本身而言,就足以令人感動了。以這樣真誠的言行對待朋友的人,天下還有誰不願意與其結交呢?朋友之間的友情怎能不深呢?

漢代還有一位名叫朱暉的人,在讀書的時候,結識了一位大官張堪,恰好兩人是同鄉,張堪很器重他。但朱暉認為自己隻是一名普通人,不敢與張堪交往過密。有一次,張堪對朱暉說,你真是一個自持的人,值得信賴,我願把身家子妻托付給你。因為張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朱暉對此重言不知如何反應,隻是恭敬地拱手相應。

後來,張堪死了,因為為官清廉,死後沒留下什麼豐厚的遺產。朱暉其時早已與張堪不通音訊,但知道張堪去世的消息後,感於張堪的知遇之恩,千方百計地濟以錢糧,並經常去問寒問暖。朱暉的兒子不解地問:“爸爸,我們以前沒有聽說過你與張堪有什麼厚交,你為什麼如此厚待他的家人?”

朱暉說:“張堪生前,曾對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當時已答應了,做人不能欺騙別人,更不能欺騙自己。”朱暉還有一個朋友叫陳揖,兩人也十分投機,陳揖過早謝世,留下了一個遺腹子陳友。朱暉在陳揖去世後,盡一切力量幫陳揖盡父責。有一次,南陽太守召朱暉的兒子去當僚屬,朱暉卻換下了自己的兒子而舉薦陳揖的兒子陳友。

朱暉忠誠於朋友可謂達到了極至,他為人正直誠懇,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堪稱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