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餘數分析法對知識進展作用量的估計。知識的進展雖然對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有著重要關係,但丹尼森說他無法直接估算知識進展的貢獻。據他說,由於按照目前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收入的統計方法,無法反映生產新的或更好的最終產品的質量上的改進,所以根據國民收入的增加而計算出來的生產率的增長,不能反映研製新產品等方麵的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的進展對於一個國家改善生活水平和滿足國防等公共需要方麵所作的貢獻。丹尼森是把知識進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為“剩餘”估算出來的。所謂“剩餘”,也叫餘數,是指國民經濟中得不到明確解釋的增長部分,即從經濟增長率中減去所有可指出的增長因素作用後剩下的餘數,如1929—1957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93%,其中資本變動因素的作用為0.43%;勞動力因素變化的作用(調整後)為1.57%;在單位投入—產出比例變化所致的部分中,企業規模、投資方麵的因素的影響作用為0.34%,最後就剩下了0.59%這個不知因何因素作用而來的餘數。丹尼森把這個餘數歸於知識的進展和應用的影響。
4.對教育的經濟貢獻的估算
丹尼森所采用的餘數分析,盡管能使剩餘的部分事出有因,得以解釋,但是知識進展和應用與教育密切相關,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結果,由此而對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可以被認為是教育的間接效益。這就是說,丹尼森在再次遇到無法解釋的困難之時,實質上還是求助於教育的作用方麵——這一次是教育的間接作用方麵——來做說明的。
如果仍按丹尼森的假定,認為這0.59%中也有3/5來自教育的影響,則全部來源於教育水平提高作用的經濟效益將約為0.67%+0.59%×3/5=1.02%。也可以這樣說,全部教育水平提高這個因素的作用,在全部國民收入年增長率2.93%中的比例為1.02%÷2.93%=35%。從這個比例數值中可見,教育的經濟貢獻是很大的。
EconomicGrowthofNations:TotalOutputandProductionStructure
《各國經濟增長》
〔俄〕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SmithKuznets)
華文導讀
20世紀30~40年代是現代產業結構理論的形成時期。在該時期,對產業結構理論的形成作出突出貢獻的主要有費夏、C.克拉克、赤鬆要、裏昂惕夫和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等人。18世紀中葉之後,工業部門在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下突飛猛進,服務部門也有較大擴展。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時期,工業部門衰退,而服務部門在經濟中開始占具明顯優勢(從統計學上體現)。於是,人們開始回憶起17世紀中期配第的樸素思想,如新西蘭經濟學家費夏以統計數字為依據,再次提起配第的論斷,並首次提出了關於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產業結構理論開始粗具雛形。
《各國經濟增長》一書是在統計資料的基礎上,對各國經濟增長的特征與原因進行的比較研究。全書共分為7章。庫茲涅茨首先探討了現代經濟的高增長率的特征及主要原因。緊接著,他從截麵材料與長期趨勢分析兩個方向,分別探討了現代經濟增長過程中,生產的產值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特征。最後,他對全書進行了概述,並對現代經濟總體的高增長率與生產結構的高改變率間的相互聯係進行了討論。全書對現代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數量特征進行了多方麵的研究,總結了一個有豐富內容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趣味延展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於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國土上。小庫茲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爾科夫市度過了幼年時代。十月革命之後,他進入了列寧格勒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920年,庫茲涅茨告別故土,隻身前往異邦,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院插班學習。1923年,他獲得經濟學和數學兩個專業的學士學位。1924年、1926年,他又分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受到學術界前輩的重視。美國製度經濟學派創始人米切爾教授對他很賞識,把他招到自己的門下,親自擔任他的指導老師。從此,他開始了對製度經濟學的研究。
庫茲涅茨的主要著作有:《1870年以來美國國民收入的長期變化》、《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現代經濟增長:比率、結構和擴散》、《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值和生產結構》等。
庫茲涅茨在西方經濟學家界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在經濟周期、國民收入核算和經濟增長等研究領域裏具有一定的學術成就。但是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不可避免地帶有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他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並未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實質和動力,他為資本主義所做的辯護是我們應該予以揭露與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