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5)(1 / 3)

對此,舒爾茨指出,經濟學家們雖然早已知道,人是國民財富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勞動與生產能力的關係來看,現在人類的生產能力遠遠超出其他形式的生產能力的總和,但是他們卻回避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是不斷地對其自身進行巨額投資的。回避人力資本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於傳統的價值觀念不允許把自由看做資本物品;另一方麵是由於進行定量分析時的需要而有意把問題簡單化了。這樣勞動就被看做一種完全脫離資本而純粹天生的能力。雖然曆史上也有少數經濟學家涉及了人力資本的問題,如亞當·斯密就曾大膽地將全體國民後天獲得的能力看做資本的一部分,但是這些見解大多都被後來的人們所遺忘。因此,人力資本問題至今也沒有納入經濟學的正規核心內容之中。

舒爾茨的這種觀點與古典的勞動概念正相反。對後者來說,勞動是同質的,是從事勞動的一種能力,它僅需要少量的知識和技能;而舒爾茨則認為人力資源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它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和熟練程度)來表示,並且可以通過投資而形成,其作用是生產性的。

2.來自人力資本的經濟增長

舒爾茨使用人力資本的概念,對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特別是日本和西德的經濟複興)中出現的用傳統資本理論無法解釋的三個謎團進行了分析。

首先,根據傳統理論,隨著已過經濟的增長,資本會集腋成裘,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因此人們會越來越多地使用它,資本—收入比率也應該不斷提高。可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地,大量統計資料表明這個比率在持續降低。這是什麼原因呢?傳統理論根本無法解釋,舒爾茨指出,這是因為傳統理論以偏概全,隻考慮了物質資本,沒有把人力資本的因素考慮進來。實際上,人力資本的增長不僅快於物質資本的增長,而且也快於收入的增長。如果把這部分無形資本加到有形資本上去,資本—收入比率就會隨著經濟增長不斷上升。

其次,傳統理論認為,國民收入的增長與資源耗費的增長應該同步進行,但大量統計資料的結果卻顯示,國民收入遠遠大於投入的土地、物資、資本和勞動力等資源的總量,投入與產出之間存在增長速度的差距。舒爾茨對此從兩個方麵進行了解釋:一方麵是由於規模收益造成的;另一方麵是因為人力資本所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且後者比前者的貢獻要大得多。

最後,戰後工人工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工資從何而來呢?這一問題反映的內容是傳統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一個謎。舒爾茨認為,天上不會掉餡餅,企業主也不會大發慈悲。工人階級工資的增長,隻能是源於他們對自身進行的投資,從而提高了他們自身的素質和技能,使得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他的分析有力地證明了人力資本在戰後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也從側麵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力資本投資。他分析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吸收能力較差,向這些國家提供的新資本通常被用於建築物、設備而沒有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因此,人的能力不能與物質資本保持一致,這就構成了限製經濟發展的因素。以此看來,發展中國家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

3.人力資本投資的範圍和內容

舒爾茨區分了人力資本投資和消費,分析了人力資本形成的方式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內容。舒爾茨指出,區分消費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支出,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處理上都是很困難的。可以設想三類支出:第一種是能滿足消費偏好但絲毫不提高人的生產能力的支出,這是純粹的消費;第二種是能提高生產能力但絲毫不能滿足消費偏好的開支,這是純粹的投資;第三種是能同時具備上述兩種效果的支出,這類支出部分是消費,部分是投資。因此,用支出來衡量資本形成的方法,隻適合於物質資本的投資分析,但對於人力資本投資就不很合適了。

舒爾茨將人力資本的投資內容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麵。

(1)醫療和保障。它包括影響一個人的壽命、力量、耐力、精力等方麵的所有費用。保健活動既有數量要求又有質量要求,其結果必然是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

(2)在職人員訓練。它包括企業所采用的舊式學徒製。由於在職人員訓練的支出是相當可觀的,所以由此產生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由誰來負擔這筆費用。加裏·貝克爾曾就此提出了一個原理:在競爭市場上,受雇者支付自己的全部訓練費用;在職人員訓練最初可能使工人的淨收入減少,隨後會使之增加。

(3)教育。它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成本是指學校直接用於教育的費用和學生上學期間所放棄的收入。教育成本的增長非常迅速,它的增長速度分別是消費者收入和物質資本總額的增長速度的3.5倍。勞動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對個人收入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則更大。在1929—1959年期間,國民收入增量中有30%~50%是來源於教育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