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5)(2 / 3)

(4)企業以外的組織未成年人舉辦的學習項目,包括農業中常見的技術推廣項目。

(5)個人和家庭為適應就業機會的變化,而進行的遷移活動。

4.政策主張

舒爾茨提出了以下9項政策主張:(1)在稅收政策上應該對人力資本給予優惠;(2)防止人力資本的老化和閑置;(3)避免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進行人為的幹擾;(4)完善人力資本市場;(5)銀行應積極主動地提供人力資本所需的費用,以鼓勵私人和公共的投資;(6)政府應該承擔人力資本的大部分費用,特別是資助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7)重視低收入者(如黑人、貧民、老年人)的人力資本投資;(8)明確教育和保健同樣具有經濟意義,它們是一項投資,要扭轉投資在這方麵的不平衡;(9)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離開大量的人力資本去取得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工業的富足是完全不可取的,因此,發展中國家更應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TheSourcesofEconomicGrowthintheUnitedStates&theAlternativesBeforeus

《美國經濟增長因素和我們

麵臨的選擇》

〔美〕愛德華·富爾頓·丹尼森(EdwardFultonDenison)

華文導讀

《美國經濟增長因素和我們麵臨的選擇》一書出版於1962年,該書以對經濟增長的詳盡的因素分析而著稱於世。在該書中,丹尼森從對美國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和估計入手,試圖從中找出經濟增長的因素,並度量它們所起作用的大小,以此作為美國加速經濟增長的參考。在美國的教育經濟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丹尼森的觀點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丹尼森把經濟增長因素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要素投入量;另一類是生產要素生產率。在丹尼森看來,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有兩項,即勞動在數量上的增長和質量上的提高,以及資本在數量上的增加。屬於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有三項,即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的節約和知識的進展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丹尼森在該書中認為,知識進展能使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量的產品所需的投入量減少;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技術的采用,隻是在知識有所進展時才有可能實現。

趣味延展

愛德華·富爾頓·丹尼森,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他曾在美國布朗大學、加州大學布克萊校區、商業部經濟處及經濟發展委員會任職,擔任過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和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司副司長。他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根據美國的曆史統計資料進行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和估計,以期從中尋找經濟增長的因素並度量它們所引起作用的大小,以此作為美國加速經濟增長的參考。

丹尼森被稱為“增長核算或增長原因分析之父”。1915年,他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1936年獲得奧伯林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布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41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41—1962年任美國商業經濟局副處長。其中在1956—1962年間,他還兼任經濟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1962—1978年,他為布魯金斯學會研究所經濟研究室高級研究人員,其後還曾擔任過美經濟學會副會長。

理論精讀

1.經濟增長的因素

丹尼森分析的經濟增長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

(1)生產要素投入量。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有以下兩項。

①勞動在數量上的增長和質量上的提高。丹尼森把勞動的質量劃分為三個方麵:一是由於正常勞動時間的縮短而引起的勞動質量的變化;二是成年男工由於正常教育年限的增長而引起的勞動質量的變化;三是由於年齡、性別構成的變化和相對於男工來說,女工勞動價值的變化而引起的平均的勞動質量的變化。

②資本(包括土地)在數量上的增加。丹尼森認為美國土地的數量是不變的。他把能夠再生產的資本(簡稱資本)投入分為五類,即企業建築和設備、非農業的住宅建築、存貸、美國居民在國外的資產、外國人在美國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