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13)(2 / 3)

由於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各個經濟發展時期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短缺,而且它們總是由同一基本原因所引起的,所以科爾內將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稱為“短缺經濟”。

短缺會導致一係列社會經濟矛盾和後果,損害人民的生活福利,降低社會生產效率,敗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使技術革新缺乏製激。

2.長期短缺的原因

在對短缺現象進行了描述以後,科爾內進一步提出了解釋性理論。他認為,短缺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一係列摩擦因素和製度因素所決定的。前者與信息傳遞和決策能力有關,後者則與政策、體製和經濟關係相聯係。

摩擦因素包括買者獲得商品信息不充分或購買意圖搖擺、賣者對需求預測的誤差及其生產安排不當、生產調節中的阻力和時滯等。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信息、預測和決策。社會主義經濟的信息流有兩種:價格信號和非價格的數量信號。官方製定的價格不僅具有事後性質,而且不能正確反映供求關係及資源的相對稀缺性。由於信息不齊全、流動不暢通、反饋不及時、決策不科學,所以經濟活動的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然而,科爾內認為造成普遍短缺的更重要原因是製度因素。製度因素大體可以歸納為:(1)中央經濟增長政策的錯誤,提出了不現實的增長目標;(2)產業結構和投資分配政策不當,忽視了農業、輕工業、基礎結構部門和服務業的發展;(3)計劃工作失誤;(4)經濟管理體製過度集中和過分僵化;(5)價格不能起到平衡供求的作用;(6)個人可支配收入通貨膨脹式地增長和個人消費品按福利方式進行分配;(7)企業預算約束軟化。在這7個因素中,前3個屬於經濟工作和政策的失誤,後4個屬於經濟體製本身的缺陷。

科爾內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曾認為不惜一切追求高增長的政策是產生長期短缺和吸納機製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短缺經濟學》中,他則更強調主要原因是一定的經濟體製及其導致的行為規則,與此相比,經濟領導人的增長政策是第二位的原因。

其中最後一個製度因素,即企業預算約束軟化,被科爾內視為造成長期短缺的最重要原因。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中所謂的“以收入抵支出”是一個虛幻的假象,實際上預算約束是有伸縮性的或軟性的。那是因為國家可以通過補貼、減免稅、調整價格、軟性信貸等方法保護虧損企業。預算約束軟化使企業需求不會受到經濟上的限製,從而導致企業部門的需求持續地大大超過國民經濟可能提供的生產資料供給,而生產資料部門的短缺會傳導到消費資料部門,從而引起整個經濟中短缺的產生和不斷再生。

企業預算約束軟化不單是一個財政金融問題,其深刻原因還在於社會主義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父子”關係。科爾內用“父愛主義”一詞來表示國家對企業既管束又保護的關係,國家像個慈祥的父親,一個保護人、一個保險公司,即使企業由於自身的過失而陷入困境,它也不會置之不顧。要是困難是由超出企業控製的外部條件變化而引起的,國家保護就更有理由了。因此,企業生存有保障,當然它就不會認真對待預算約束了。

由於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部門、不同的所有製和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國家的保護程度不同,所以企業預算約束軟化的程度也就會出現差別。但是從總體上說,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軟性預算約束是普遍存在的。

3.短缺經濟的運行特征

根據科爾內的分析,作為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典型表現形式的短缺經濟,第一,它是一個半貨幣化的經濟,它由一個貨幣化的子係統(家庭經濟)和一個表麵貨幣化的子係統(企業經濟)所組成;第二,它是一個吸納經濟,由於賣方市場占主導地位,不斷吸收資源和產品,從而使短缺成為正常狀態;第三,它是一個資源約束型經濟,隻有資源出現短缺和生產能力遇到“瓶頸”時,才能製約企業和社會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