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13)(1 / 3)

《短缺經濟學》原係英文版,由北荷蘭出版公司於1980年出版,後被譯成多國文字。科爾內的這部重要代表作,是他於1976—1977年間應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邀請,在瑞典所做的一係列演講。本書除前言、引言和附錄外,共分2篇:沒有價格條件下的調節(共12章);價格存在條件下的調節(共9章)。

“短缺經濟”是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界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短缺經濟學”更是經濟學中最熱門的學科。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Kornai)以其《短缺經濟學》中文版的麵世,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甚至中國經濟管理部門的座上賓。科爾內甚至認為,非均衡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經濟體係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經濟學》和《反均衡》中,他認為短缺非均衡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正常狀態,並從這個觀念出發試圖建立以說明現實社會主義經濟機製為基本內容的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他的開創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經濟學》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對處於深刻變革之中的中國經濟和中國經濟學家的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趣味延展

亞諾什·科爾內是匈牙利著名的經濟學家,1928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青年時期曾在布達佩斯大學攻讀哲學。1948—1954年,他在一家報社經濟部工作,這使他對經濟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從此專心研究經濟問題。1955年,他在匈牙利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56年,他獲得匈牙利科學院理學碩士。1961年,他獲得匈牙利卡爾·馬克思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6年,他獲得匈牙利科學院科學博士學位,並於翌年擔任該院經濟研究所所長。1972—1977年,他擔任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席。1978年,他擔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他現為美國哈佛大學與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的教授。

科爾內是匈牙利經濟改革最早的倡導者。1957年,在他20多歲時,就寫出了《經濟管理中的過度集中》一書,對中央集權經濟體製的運行機製進行了係統的實證性剖析。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他對社會主義國家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進行理論描述,提出短缺經濟學理論等。20世紀80年代前期,他曾訪華研討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問題。20世紀90年代,他對後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東歐國家的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政治經濟學思考與研究。科爾內的著述甚豐,尤以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論著而聞名於世。特別是通過對數理經濟學的研究,他力圖以經濟係統理論來建立一套描述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新的語言和新的理論體係。這是他的經濟思想在世界經濟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原因。

科爾內的《反均衡論》是他對經濟體係進行理論考察的一般方法論基礎,《非價格控製》則討論了數學控製理論及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應用,其《增長、短缺和效率》構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宏觀理論,《短缺經濟學》則構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微觀理論。《短缺經濟學》是他的代表作。在書中,他以現實社會主義經濟中普遍和長期存在的短缺現象為主線,以企業行為分析為重點,從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各方麵剖析了社會主義經濟體製,說明短缺是社會主義常見的現象,其根源在於國家與企業存在“父子”關係。短缺影響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經濟體製改革要消除的目標之一。他還對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進行了研究,較早運用西方經濟理論和分析工具研究了社會主義經濟體製。

理論精讀

1.什麼是短缺

科爾內的理論分析是以短缺問題為中心展開的。他認為,短缺現象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實際經濟矛盾。與之相聯係的問題是傳統體製的根本性問題之—。

概括地說,短缺就是人們有支付能力的生產性需求和消費性需求與實際可得到的資源、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差距,以及為克服這種差距而出現的各種強製調節。科爾內把短缺現象歸為四類:(1)市場上賣者與買者橫向關係中的短缺,使得買方因初始需求得不到實現而被迫采取搜尋、等待、排隊、強製替代等種種強製適應的形式;(2)計劃體係中分配者與要求者縱向關係中的短缺,中央機構永遠滿足不了下麵對投資、勞動力、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土地的調撥要求;(3)企業內部的短缺,由於企業得不到必要的互補性投入品,所以生產過程中常出現設備超負荷運轉,投入品強製替代、投入產出組合臨時調整,甚至“瓶頸”現象;(4)社會生產能力的短缺,各種短缺資源形成社會再生產中的“瓶頸”環節和國民經濟中的“瓶頸”部門,同時,由於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被高度利用,經濟運行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所以邊際社會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