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透徹理解生命真諦的人在人類數以萬計的學科體係中,佛學是一門相當完善的學科。這門學科存在的總目標就是幫助人棄苦得樂,就是讓我們走上心靈的自由之路,就是讓我們做一個透徹理解生命真諦的人。
佛教從來不提倡迷信,隻是要求人們要誠心去做任何事,要廣播善緣,結善果。佛告訴我們心要靜要清,像水一樣,佛要求人們修煉自身,減少欲念,遠離罪惡。比如唐朝時佛教盛行,國力也很強大,其中信仰的作用是不可以低估的。
失去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人的自私、欲念極度膨脹,就會沒有誠信,對罪惡沒有羞恥心,沒有信仰的民族就像一盤散沙。
佛前的水告訴我們做人要至清至純;佛前的燈告訴我們佛的思想明燈是永遠不會熄滅的;佛前的鮮花和水果提醒我們這就是我們種下的因和結出的果;佛前的香告訴我們每個人心裏的一切所想會隨這嫋嫋香煙飄到佛的心裏,心誠就會達正果。
時尚的鼓噪真不可小覷,潮流足以移動大部分的人心。一個浮躁的時代尤其需要思想的滋潤,不然人們幹澀的頭腦終會被鏽斑所剝蝕。有沒有認真想過:在商業性的奔波、勞碌、設計、算計、憂患中,我們漸漸耗盡了自己的人生。佛家的智能,在頭腦形成,經心靈而出,不但感人,且能自感,這正是真藝術的征候。“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縛”,那是與生俱來的悲劇,而“智炬昏冥,慈雲消滅,長夜諸子,誠可悲也。”這種對生命的深沉嗟歎,對於我們來說,誰也不會無動於衷的吧。
因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覺悟者之教導”,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並一直推衍到無盡的世界。
佛陀是一位覺悟一切緣起的原理以及透徹理解生命真諦的人,而又能依照這些真理,很適當地處理生活上的一切事物。他以自己所證的法性為根據,很巧妙地應眾生的根機而施教化。佛法的高妙處,是在於其合乎實際的實用性。
民國初年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是現代的大佛學家,他在南京創立佛學院,培養了不少的佛教人才,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這一位大師,於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了一次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在當時的中國曾引起相當大的震撼。
比如以下四條佛家妙語: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可憐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僅此四條佛家妙語,就足夠每個人受用終生。歸納起來說,便是擁有健康、拋棄嫉妒、戰勝自己、腳踏實地。這樣做人,便不會有煩惱,不會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麵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麵的原因,後者對人的健康更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確對待,坦然處之,變有病為無病。佛家妙語,精誠之言,給我們凡夫俗子多少可貴的啟示!何況佛教還有那麼多的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中國佛學講佛在心中,就如莊子不會直接告訴你什麼是道,佛家的智能要你自己去領悟,爆發性的領悟,不是別人可以帶給你強加給你的東西。
最低限度,每一個人都應該把佛教歸為一門藝術,一種生活的藝術。換句話說,佛教,也可以說是人類生存所該有的技巧和能力,因為這種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於生活中不可少的調和。一個真正懂得生活藝術的人,會過著一種可作為模範和值得讚美的生活方式。他能夠隨緣順性地生活著,得意之時並不忘修行,失意之際也不沮喪,因為根據佛法的觀點,一切本來如此。
一個人的生命情調之中,也應常作這樣的轉換。中國畢竟有佛家的智能。本書把這些深奧的智能開發得淺顯易懂,用在生活中,凡事也就多了一種思路。
佛學博大精深,本書隻是將佛學中一些大師們重點強調的智慧閃光點重新編創,以期達到廣結慧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