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苛求完美,世界上永遠都沒有這樣的完美存在,讓我們學會戰勝自我,學會包容別人,容許每個人個性的存在,隻要那些獨特的個性不是主導他(她)生活的主流就不能否定它、排除它的存在性。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清醒地認識自我,恰當地協調自我,完全掌握自我,做一個社會接納的,擁有快樂、幸福的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不能誇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同時,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在“胸有成竹”時相信自己,在“迷茫悵然”時相信別人,讓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你會擁有精彩的人生。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隻是一種良好願望,可是誰見過毫無缺點的“完人”嗎?孔子說過:“無求備於一人。”魯迅也說過:“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往往是相互聯係的,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有所長必有所短。一個人,大事聰明,小事也精明的極少;大事聰明,小事糊塗的好;小事精明,大事糊塗的糟。能人,一般都是大事不糊塗而在小事上可能有這樣那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是“兩頭冒尖”的人,還要看到,我們用能人,用他開創事業,工作本身帶有探索性和風險性,誰敢保證沒有一點閃失。選用人才,一般都是用有缺點的能人。如果求全責備,天下就無人可用了。
古往今來,在“求全”、用“完人”的美名之下,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也不知因此而演出了多少扼殺人才的悲劇。
既然實際上不存在“完人”,又為什麼總有人想用“完人”、苦心尋找“完人”呢?原因全在於用人者的主觀標準。他們所追求的“完人”,其實是“聽話”、“順從”的人,在他們眼裏,這種人幾乎完美無缺,叫他幹啥就幹啥,叫他往東他不往西。這種人,與其說是“完人”,不如說是庸人, 多是無能之輩。“完人”者,庸人也。如果能用這種“完人”,事業的成功就無望了。
48.不要失去時才知它的寶貴懂得珍惜身旁的就是最大的幸福!
——《佛經譯本》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它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它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在一個非常寧靜而美麗的小城,有一對非常恩愛的戀人,他們每天都去海邊看日出,晚上去海邊送夕陽,每個見過他們的人都向他們投來羨慕的目光。
可是有一天,在一場車禍中,女孩不幸受了重傷,她靜靜地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幾天幾夜都沒有醒過來。白天,男孩就守在床前不停地呼喚毫無知覺的戀人;晚上,他就跑到小城的教堂裏向上帝禱告,他已經哭幹了眼淚。
一個月過去了,女孩仍然昏睡著,而男孩早已憔悴不堪了,但他仍苦苦地支撐著。終於有一天,上帝被這個癡情的男孩感動了。於是他決定給這個執著的男孩一個例外。上帝問他:“你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交換嗎?”男孩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願意!”上帝說:“那好吧,我可以讓你的戀人很快醒過來,但你要答應化作三年的蜻蜓,你願意嗎?”男孩聽了,還是堅定地回答道:“我願意!”
天亮了,男孩已經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蜻蜓,他告別了上帝便匆匆地飛到了醫院。女孩真的醒了,而且她還在跟身旁的一位醫生交談著什麼,可惜他聽不到。
幾天後,女孩便康複出院了,但是她並不快樂。她四處打聽著男孩的下落,但沒有人知道男孩究竟去了哪裏。女孩整天不停地尋找著,然而早已化身成蜻蜓的男孩卻無時無刻不圍繞在她身邊,隻是他不會呼喊,不會擁抱,他隻能默默地承受著她的視而不見。夏天過去了,秋天的涼風吹落了樹葉,蜻蜓不得不離開這裏。於是他最後一次飛落在女孩的肩上。他想用自己的翅膀撫摸她的臉,用細小的嘴來親吻她的額頭,然而他弱小的身體還是不足以被她發現。
轉眼間,春天來了,蜻蜓迫不及待地飛回來尋找自己的戀人。然而,她那熟悉的身影旁站著一個高大而英俊的男人,那一刹那,蜻蜓幾乎快從半空中墜落下來。人們講起車禍後女孩病得多麼的嚴重,描述著那名男醫生有多麼的善良、可愛,還描述著他們的愛情有多麼的理所當然,當然也描述了女孩已經快樂如從前。
蜻蜓傷心極了,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他常常會看到那個男人帶著自己的戀人在海邊看日出,晚上又在海邊看日落,而他自己除了偶爾能停落在她的肩上以外,什麼也做不了。
這一年的夏天特別長,蜻蜓每天痛苦地低飛著,他已經沒有勇氣接近自己昔日的戀人。她和那男人之間的喃喃細語,他和她快樂的笑聲,都令他窒息。
第三年的夏天,蜻蜓已不再常常去看望自己的戀人了。她的肩被男醫生輕擁著,臉被男醫生輕輕地吻著,根本沒有時間去留意一隻傷心的蜻蜓,更沒有心情去懷念過去。
上帝約定的三年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就在最後一天,蜻蜓昔日的戀人跟那個男醫生舉行了婚禮。 蜻蜓悄悄地飛進教堂,落在上帝的肩膀上,他聽到下麵的戀人對上帝發誓說:我願意!他看著那個男醫生把戒指戴到昔日戀人的手上,然後看著他們甜蜜地親吻著。蜻蜓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上帝歎息著:“你後悔了嗎?”蜻蜓擦幹了眼淚:“沒有!”上帝又帶著一絲愉悅說:“那麼,明天你就可以變回你自己了。”蜻蜓搖了搖頭:“就讓我做一輩子蜻蜓吧……”
有些緣分是注定要失去的,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他。你的肩上有蜻蜓嗎?
有人說,自你一降生就有一份天定的緣為你而生;然而人海茫茫,世界大千,生命苦短,如何才能找到那份屬於你的固定的天緣?找到那個完美的伴侶呢?
現代的人們總不能固守這份天緣,不能以易逝青春和焦灼的心情去屏息靜候;於是他(她)們常常是很勉強地接受了隨風而至的她(他),卻又一遍遍地把她(他)和心目中完美的設想相比,再一次次地失望。他們不知道,懂得去珍惜身旁的和已經擁有的,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最真的愛情。
如果有一份執著而持久的感情和一份金玉其外但又瞬間即逝的感情,你寧願選擇哪一種?
世界上有許多出色的男人和美麗的女人,然而真正屬於你的感情隻有一份。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摯愛。千萬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裏而失去了自己。也永遠不要太貪心。感情不是夢想,就像一個笑話裏說的:如果有誰認為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愛情,那麼這個人不是詩人就是白癡。所以,我們用心守候著屬於自己的並不驚天動地的愛情。
哲學家說:愛情就是當你知道他不是你崇拜的人,而且明白他還存在著種種缺點時,卻依然選擇了他,不曾因為他的缺點和弱點而拋棄他的全部。
是的,沒有一個愛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一份感情是毫無瑕疵的;這才是真真切切的愛人和愛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這些話,想一想我們當年苦苦追求完美的可笑和天真呢?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在你心目中是絕對完美的,不曾有一絲的缺點,而你敬畏但又渴望親近他。這種感覺不是叫“愛情”,而是叫“崇拜”。
崇拜需要創造一個偶像,就像圖騰之類沒血沒肉的東西。而愛情不需要,愛情是真真切切可以用手去觸摸、用心去體會的。愛情是你明知他穿得像個土老帽,還願意和他出去示眾;是你鄙視商人而他偏偏是個可愛的小商賈;是你素有潔癖卻甘願為他洗油膩膩的飯盒、髒兮兮的球鞋。
“你不是最好的,但,我隻愛你!”讀起這句話感覺就像一對滄桑過盡的老人,手牽著手漫步在煦暖的陽光下,滿臉幸福地回憶著往事。往事已遠,而追憶長留……49.要想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能頓開。或處冗遝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佛經譯本》
“冗遝”,事務繁忙。在從前總是不開心,鬱悶不樂,現在心胸開闊,常常歡喜。或是從前處事待人接物,總覺得糊裏糊塗,沒有智能;現在經過斷惡改過修持之後,覺得自己有智能,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或是從前事務繁忙,就會感覺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處處有障礙;現在經過這樣修持之後,處理這些繁雜事情,一切順利,再煩再忙的事都感覺有頭緒、有條理,輕而易舉,不覺得繁雜,也不會厭倦。或從前遇到冤家對頭,就討厭、恨他,總想罵他幾句;現在看到這些冤家對頭,不但不會罵他,還歡喜跟他行禮,以善心、禮節來對待。
佛家常講:“‘法喜充滿’,這個歡喜就是能量、精力充沛的現象。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自己很高興、歡喜的事,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精神都很好,因為心的能量、體的能量特別豐富。這個能量是從歡喜裏麵得來的。為什麼諸佛菩薩的能量那麼充實、廣大,永遠不衰不竭?都是從歡喜心生的,這個歡喜心在佛法裏麵稱為‘大慈大悲’。他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切人事物,充滿了真實、清淨的愛心。我們世間人講歡喜,哪個人能比得上佛菩薩那種歡喜?他們生活在大慈悲裏麵,生活在愛心裏麵,這是大愛。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一個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
以下這段話是一位安葬於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誌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相信嗎?當你發現別人改變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改變很多了。因為如果自己沒有轉變,就無法察覺或體會別人的改變。而改變自己又比改變別人容易,所以想要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吧!
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使得人們自以為是,很少承認自己的錯誤,不知退讓。人們看到的隻有自己,甚少推己及人。假如我們總用這種眼光看事情,我們如何感受別人的改變?
因此,我們麵對人生,必須及時地調整自身。一味要求外界援助,寄希望於改變外部的大環境,不如反求諸己,認清自己的優缺點,針對自身需要加以改變,培養競爭優勢,才是最好的方法。——惟有自己先改變,才看得見別人的改變,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就先從自己改變起吧!
的確,在想改變別人前,要先想到自己是否做好?適時的調整自己,不是更能與別人溝通嗎?
它也讓你明白在批評別人時,先觀察他是否真的是如此這般的人,直接說出來會不會對他造成傷害?一粒小沙子,會讓人淚流不止。學著用委婉的口氣告訴對方,讓他不感到尷尬。
在反省思過的檢視中,了解自己的缺點,對於他人給予的批評也欣然接受,並勇於改過。所以“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可說是人生最受用的一句話!
要絕對相信心靈對於人的作用的。記得《六祖壇經》裏有這樣一段故事。
六祖惠能昔日在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經。突然一陣風吹來,風幡飄動。一位僧人說是風動,另一位僧人卻說明明是幡動,兩人爭執不下。惠能見了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人心自動。”眾皆駭然。
外物隻有通過我們的內心才起作用。不論是風動還是幡動,如果你的內心不動,它就不會對你有影響。
佛家說:“心魔即魔,心佛即佛”。具有魔的心靈你就將成為魔,擁有佛的心靈你就會成為佛。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心靈決定的,是由你心靈的修煉程度決定的。
人的成功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惟有修煉好心靈,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沒有修煉好心靈,既使取得了成功,也不能保持長久。
很多人渴望改變生活,想生活得更成功、更快樂、更有意義。那怎樣才能做到呢?
我們很難改變別人,我們隻能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別人;我們更不要抱怨別人,我們隻有通過讓自己變得更傑出來征服別人。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問題,改變別人是很困難的,即使改變了別人,你也不會有什麼進步,而多反省自己,時刻提醒自己還應該做得更好,你就能夠改變自己,使自己得到進步。
其實很多夫妻、朋友間的爭吵,不也正在於我們總想去改變別人嗎?古人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人最應該反省的是自己,人最應該改變的也是自己。你隻有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地改變自己,你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更傑出,你的生活世界也才有可能因此而變得更美好。
美國成功哲學家金·洛恩說過這麼一句話:“成功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被改變後的自己主動吸引來的。”
美國有位牧師,第二天要去進行一次隆重布道演講,但躊躇再三,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講題,偏偏他的小孩又在邊上搗亂。他就拿了一張世界地圖,幾下將它撕成碎片,交給小孩,說:“如果你能將這張地圖拚好,我給你兩塊錢。”小孩高高興興地就拿過去了。牧師心想:這張地圖夠孩子忙上幾個小時了,自己也正好準備一下演講。
豈料過了不到幾分鍾,小孩就興高采烈地跑出來,說地圖已經拚好。牧師接過一看,果然一張完整的世界地圖又呈現在眼前,他奇怪地問:“你怎麼能這麼快就拚好了呢?”小孩回答:“地圖反麵是一張人頭像,我把人頭像拚好了,地圖也就當然拚好了。”
牧師一聽頓然醒悟,他終於找到布道的題目:一個人是對的,他的世界也就是對的。
要讓事情改變,先改變自己;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你感覺自己做事不成功,做人不快樂,生活不幸福,你首先要好好檢討的是自己,自己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如果你感覺你的世界不對,那隻是因為你自己不對;你感覺自己不成功、不快樂、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隻是因為你還不夠好。
比如你生病在病房住了幾個星期,病好後出門,看到藍天、白雲、綠草,是否會覺得心情開朗呢?生命突然間變豐盈了。世界變了沒有?沒有變,世界還是照舊。是誰變了呢?是你變了,是你的心境變了。所以一切的改變,首先都來自於你自己的改變。
你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學會改變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快樂,不夠成功,不夠受歡迎,那你就得想辦法改變自己。一個人既想改變生活狀況,又不去努力改變自己,那像什麼呢?我告訴你醫生對於精神病人的定義:重複做同樣的事情,卻妄想有不同的結果。
要想有不同的結果,就得有不同的做事方式;要想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就得有不同的自己。
50.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菩薩戒本經》
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卻又極注重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那麼到底要避免什麼過失?又要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的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而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基本道德行為。
看到這兒,大家心裏必然會打個問號:“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
首先,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既不是吃的、穿的、住的,也不是金錢、珠寶。這些東西雖然對我們非常重要貴,但有時還是會被人為拋棄的,惟自己的生命,怎樣也舍不得丟!甚至割去了一隻手,鋸去了一隻腳,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仍然會頑強地活下來。所以說,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便是自己的生命。在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生命的同時,更應該珍惜別人的生命,我們不願意受到別人的傷害,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殺生”。
如果有一個地方,隨便殺人是沒有罪的,那麼,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沒有任何保障,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的深坑裏,過著憂慮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動物,也和人類一樣有生命,一樣的害怕死亡,並且知道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對其他動物,我們也應該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去故意地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成一種慈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並使其存在,卻又是`很不容易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冷了要穿衣服,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供養,生命才能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它,想使生命存在,就會比較困難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人家偷去了,或者搶劫、剝削了去,那麼直接或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賦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己有,那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一般人,對財富應怎樣對待。先從一個故事來說起。我們中國人,遇到家境困難,生活無著,或是生意不景氣,就去求財神。在印度,就是敬奉功德天——如供天儀軌所說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求功德天恩賜財富。故事就這樣發生了:有人家道衰落,就供養功德天,早晚都誠意地禮拜。一直供養到兩年,居然得到了功德天的感應。那天,聽見有人推門進來,一看正是功德天。窮人急忙起來,以最虔敬而歡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最美麗的女郎,可是當她將坐下時,外麵又有人推門。窮人忙著去看時,這回來的,卻是一位又黑又醜的女郎。窮人阻止她進來,可是那位黑女郎,卻一定要進來,同時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們姊妹是從來不曾分離的。你請她,即使不請我,我也非來不可。姊姊來賜予財富,我是來銷散財物的,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
這一故事說明了: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來是那樣艱難!可是結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學佛的,財富不可強求;如散失了,也不必過分的懊喪,因為這是遲早要散失的。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與社會的禮節。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禮節而亂行非禮,則有背於國家的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的夫婦配偶,但是對於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而誠信呢?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組合而成的;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語言;可以說人的社會關係,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折斷了橋梁,人與人間的聯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講誠實、正直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學是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該虛妄。
第五,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酒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衝動,神經係統失去了理智的控製,什麼樣的罪惡都幹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麵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道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陀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麼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麼每個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夠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