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生活少不了放輕鬆,可是偏偏很多人把生活看得太嚴肅,缺乏少許的幽默感調劑,以至於經常為了小事發狂。

相信很多人都有此經驗,往往因為旁人的一句話,就勃然大怒,甚至拳腳相向,或者為了雞毛蒜皮小事,等到激動的情緒過後,才又悔不當初。

其實,生活中的許多苦悶、煩惱,大多源於自己容易生氣,不懂得放鬆心情,遇事愁眉苦臉或咬牙切齒,日子當然不快樂。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很多事就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根本不值得掛念。

許多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為何還要如此頑固,經常為小事和別人爭執呢?

退一步海闊天空,別把小事放在心上,如果能學會哈哈大笑,隨它而去,心情一定快樂得不得了!

在這個春天,漸漸變暖的天空中,陽光如暖暖的手,撫摸我們,走過冬天的疲憊,於是我們的心情,開始明亮起來,像這春日裏的晴空……一位維吾爾族老大爺,他爽朗、健康,一把雪白的胡子像極了聖誕老人,有人向他詢問長壽的秘密。他嗬嗬笑著,說:“孩子,這裏麵隻有一個秘訣,‘不為小事煩惱’,它比靈丹妙藥還管用。”

坐在葡萄架下,斑駁的陽光撒滿了全身,內心深處漸漸歡悅起來:是呀,在長長的一生中,我們的生命是由每一個平凡的白天和夜晚組成的,但我們卻讓瑣碎的煩惱占據了我們生命中一小時又一小時,麵對流淌的生命長河,這些芝麻小事顯得是那麼渺小、荒謬、微不足道,許多年以後,誰還會去記起這些小事呢?

張愛玲1939年寫的名作《天才夢》,結尾處她寫道:“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蚤子。”我看了真是觸目驚心,這種討厭的小蟲——小煩惱,我們本來用食指和大拇指就可以捏死,今天卻在吞噬著我們生命的肌體——我們不能再做這樣的傻瓜了。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的一句話:“為小事而煩惱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發狂,其實仔細想一想,真的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總是專注於一些小問題和憂慮,把問題過度放大了。比如,有個陌生人在路上突然超車插到我們前麵。我們不但無法釋懷,繼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反而確信自己應該生氣。我們在心中上演一個假想的衝突,之後可能還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無法一笑置之。 為什麼不讓這位司機到別處去製造這樣的故事呢?試著同情一下這個人,天知道匆匆忙忙有多痛苦。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又可以避免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類似的“小事”。不管是排隊、聽不公平的批評,還是分擔工作,如果我們學會不為小事煩惱,就可以獲得莫大的回報。太多數人浪費寶貴的生命“為小事發狂”,完全錯失了生命的神奇與美妙。如果你承諾朝這個目標前進——別為小事發狂,你就會發現,自己省下了更多精力,可以變得更優雅、更平和。

一個比較明智的生活方式,就是決定哪些戰鬥值得投入,哪些最好回避。

卡爾森曾忠告美國年輕人:明智地選擇你的戰鬥,要想獲得成功,這句話十分重要。在人的一生中充滿了機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小題大作,也可以一笑置之,甚至不必在意。但是你明智地選擇你的戰鬥,在真正關鍵的時候,贏取就會很大。

有些人常因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芝麻小事、小磨擦而發牢騷,發脾氣,認為人活著沒什麼大意思,產生輕生的念頭。狄雷裏說過: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隻顧小事。這句話曾經幫我挨過很多痛苦的經驗。我們常常讓自己為一些不屑一顧的小事弄得非常心煩,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卻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去愁一些很快就會被人遺忘的芝麻小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這句話吧!

44.擁有一顆一切隨緣的心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 圓覺經 》

一切如在夢中,不可強求,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實際上延伸開去,許多事又何嚐不是如此。

人若能看透“隨緣”二字,是福氣。你說,人這一輩子,工作、理想、家庭這幾樣都是很現實的問題。有的人諸事如意、萬般順心、要風有風、要雨有雨,事隨人願,這當然無話可說。但大多數人是磕磕碰碰、似順不順,就是順也是“順”得別扭。不是“順”去了一層皮,也“順”去了一根筋,難以盡如人意。如若想不通便會煩惱纏身、牢騷滿腹,倒把人家看不順起來。他算什麼?無論是資曆還是能力都比我差,他怎麼就提拔了呢?他算什麼?長得跟土老冒似地,人沒人樣,憑什麼就把那美人給娶了?他算什麼?高中都沒畢業,怎就當了大老板?他算什麼?走狗運,怎麼500萬大獎就讓他給中了?他算什麼……大凡有這種想法心思的人都是年輕氣盛者或對世事看不透者,許多事是橫看不慣,豎看不直,心中不服。這種人是糊塗,他們不懂得世間事既能發生就有它發生的必然和道理,對事物發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心理的不平衡。於是牢騷滿腹,憂慮滿懷,倒傷了自己的肝,傷了自己的肺。

還有一種人是宿命論者。這種人說起來有隨緣的想法成分,也有“阿Q”似的想法影響,但更多的是迷信。他活得比我好,是因為命比我好。我不與人爭也不與人比,一飲一啄都乃定數,我看得破就是極好過。這種人說不上是糊塗還是聰明?

而聰明者乃是懂得“隨緣”二字者。這類人凡事不認命也不強求;凡事盡努力卻不勉強,知道奮鬥與機遇的關係;成功是必然,失敗有使然。知道人與人不可比,事與事也不可計較。所以這類人想得開、看得透,知道世間萬物怎能全的道理。你說吧,官大了,責任也就大了,煩心的事也就多了。官越大,危險也就更大,因為高處不勝寒;伴侶漂亮或英俊,感官上滿足了,但擔心的事也就隨之而來了,因為美麗的花容易招蜂惹蝶,“家有醜妻寶中寶”,便是由此而來。所以說,任何事是有一利,便有一弊,成功有成功的喜悅,平淡自有平淡的安逸。

其實,這“隨緣”二字便是順其自然,人生要奮鬥,要努力,要進步,這是必須肯定的,也是名正言順的,問題是隻要你努力了,便心安理得,對得起自己了。千萬不能太刻意,更不能去委屈求全,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失去了做人的傲骨和原則。世人各有誌,但要聽自然,我不思量能為王為霸,更不能強求成名成家,我不妄想存款百萬,也不想豪宅大廈,但隻是盡心盡力,努力隨緣。有也不狂喜,無也不言敗,三餐有蔬飯,夜眠有被蓋,有時薄酒飲幾杯,有時閑書讀幾篇。人生無榮又無辱,便是知足人生,便是隨緣人生了。有詞說得好:他人騎馬我騎驢,如若相比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想不通者,念上幾遍此詞便心安也。

話又說回來。“隨緣”二字是專為世間那些過於爭強好勝、過於憂慮、過於倔強者而言的。並不是世間一切都“隨緣”,如果說反正是“隨緣”,我就守株待兔,等著天上掉餡餅,這是不可能的。若終日袖手閑蕩,好吃懶做,聽天由命,則又是大錯也。你說世間豈有不讀書能滿腹經綸?不耕田能有稻收?不春種能有秋獲?士農工學商皆如此也。所以說“隨緣”二字須辯證地看待。不能以為隨緣便一切坐等,而要盡自己之力而努力,而努力了事情也辦不好,則就要以“隨緣”解讀了。隻要學得“隨緣”二字,即除了許多煩惱,享了許多快活,一生受用不盡。反之,不能“隨緣”之人,必為貪戀擺脫不開,人生最苦處也隻是此心,必致妄想妄為,有東想西,得隴望蜀,憂慮不已,這叫做勉強為之,猶如古代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徒自苦其身心也。

花開花落,人來人往,秋去冬來,聚散離合,一切都是這樣自然而且必然。我們不能抗拒自然的規律,就如我們不能拒絕鮮花開放,不能拒絕秋果成熟。即使不會有滄桑,不會有坎坷,我們終究步入人為的人情世故中。時間是一把最鋒利的刻刀,我們無法拒絕它的劃痕,無法回避它刺入的痛感,時間,終究把每個童稚嬰兒雕刻成滿目滄桑的老人。

人生起伏如潮水,潮起潮落,何曾有過界定的規律?人一輩子都期望得到一切是不可能的——宇宙再遼闊也抓不住,承不下偶逝的流星。緣起緣滅,誰肯輕言沒有錯過,那是奢望。紅塵中人海茫茫,每人都有幾段緣。佛學中認為緣分是前生定下的,不可改變的,而我們隻希望緣定今生,錯過了便不再擁有同樣的緣,不管美麗或平淡,一旦失去便改變了它俗成的章程。有些東西正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萬事隨緣,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永遠無法擁有。

人也許會錯過本應擁有的一段緣,可能歸乎於心誌的擇世之道吧!就像人選擇過日子,錯過了便不再隨緣。

人一生究竟有多少段緣,不可探究,可知道一段緣盡了總有另一段緣再起的時候,就如潮起潮落,春去冬來,花開又謝,往複循環著,隻是來得匆匆,去得匆匆,全憑你雙手把握了。

去影留冷香,香冷留影去。緣盡了,卻總有如花謝存香一般的本領。一段緣了,留下的或許是玫瑰的香鬱、百合的清新、月桂的濃鬱、蓮花的淡雅,究竟是何種,全憑人的心境罷了。

你可曾也有帶著香味逝去的緣,是否你曾為它淚滿衣襟,不管是為了夢想、為了親情、為了友情或是為了愛情,請你千萬止住你的淚,因為正如時間不能停滯,緣滅便不可重拾,何不抬頭望望遠方,前麵或許一片金黃,如果你執迷不悟,那麼空悲切,隻能等閑白了少年頭。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扇從不打開的門,它裝載了你最刻骨銘心的一份緣、一份情、一份愛和一份感動。也許,在你認為你錯過了那段緣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擁有了它,隻是深深地藏在記憶裏,躲在了你從不願開啟的那扇門裏。它是心靈經過的一個小小的驛站,隻是你行得匆匆,不曾停留罷了。

人生總有錯過的緣,患難相交的友情,有緣無分的愛情,刻骨銘心的離別,窗外靜佇的身影,就如天邊飄逝的雲,誰也料不到失去它後,新的雲朵將會怎樣的變幻無窮!

惜緣,也隨緣。

45.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所有的病患,醫生最難治,所有的眾生,自以為是的人最難渡。

——《佛經譯本》

《華嚴經》雲:“ 離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因此世尊勸告我們:“ 宜應速發菩提心。” 否則,“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為魔業。” 所以我們不可不慎。修學佛法,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切莫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好心幫助別人,自以為是在弘揚佛法,卻不知自己的知見是否正確,不知自己的知見是否符合佛法,不知自己對大德的說法理解是否有偏差,那是很危險的。

人的心一有了自以為是的心念,對人也就怠慢了。

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最懂得謙虛和內疚為何物,因為知道生而有盡,學則無涯。人生惟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所作為,而自以為了不起,隻會阻斷求知的欲望。

有些人隻要擁有某項才華,就很難不自以為了不起。假如一有才華就自以為了不起,原有的才華反而貶值了。

擁有才華是上天給的禮物,自己本身若不再進取,不去造福別人,卻拿來傷害別人,隻會令人討厭而已。

一個人從自以為了不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什麼了不起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將自己與他人分隔之後還能繼續獲得成功,成功是種全麵性的狀態。而且,成功是先在心中形成的,內心沒有成功,是不會有外在的成功,自以為了不起的念頭,則是遠離成功的毒藥。

將心打開,別再自以為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人,是不會自以為是的。

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我們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尋找借口就是將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社會或他人。而一旦我們有了尋找借口的習慣,那麼我們的責任之心也將隨著借口煙消雲散。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隻要我們不把借口放在我們的麵前,就能夠做好一切,就能完全地盡職盡責。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而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對於這種人,巴頓將軍的名言是:“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一文不值。遇到這種軍官,我會馬上調換他的職務。每個人都必須心甘情願為完成任務而獻身。”“一個人一旦自以為了不起,就會想著遠離前線作戰。這種人是地道的膽小鬼。”巴頓想強調的是,在作戰中每個人都應付出,要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你必須做的事,而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

時下,有很多人就好犯這種“自以為是”的毛病,比如有的領導幹部擺不正自己的位置,遇事既不與同級商量,也聽不進下屬的意見,習慣於按主觀意誌辦事。這種“自以為是”的惡習,不僅影響了班子的科學決策,而且挫傷了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其結果勢必貽誤工作。

個別領導幹部所以“自以為是”,根子在於“領導高明論”。事實上,任何一個領導幹部的經曆、經驗都是有限的,考慮問題、提出意見不一定都能做到全麵、縝密。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不能事事都“自以為是”,還真該有點“自以為非”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集中群眾的智能,更好地實施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一位朋友在一家不錯的公司上班,老板挺看重他的。可他仗著自己是名牌大學畢業,腦袋又靈,動輒便將“公司如果少了我將損失什麼什麼”的話掛在嘴邊,同事們看他年輕也不怎麼和他計較。他卻變本加厲,有一次竟當著大家的麵指責起部門經理來,雙雙鬧到老板的桌前。

那仁兄認為憑著自己的“才幹”,老板一定會幫他撐腰。可出乎意料的是,老板卻立馬要他卷起鋪蓋走人,理由是“把自己的位置擺錯了”。

人類的悲劇往往總是因位置的錯位而產生,特別是求職和就業者,有的人是因太春風得意,便常常用居高臨下的目光去挑剔別人的毛病,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幹;有的人恰好跟前一類人相反,因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或失業太久而戰戰兢兢、小小心心、唯唯諾諾,漸漸地也就變成了大家眼裏“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廢人。

哲人早有名言,社會是個大舞台,當你在跑龍套的時候,千萬別嫉妒唱主角的;同理,唱主角的人,也許明天就輪到你躲在幕後敲鑼打鼓。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位置,又各自有著適合自己扮演和此時此刻應當扮演的角色。這種位置和角色的正確與否,一直都是一個人成敗與否的決定因素。

就好比如一隻蒼蠅叮在四輪車的車軸上,對拉車的騾子說:“你為什麼走得這麼慢!幹嗎不跑快一點?看來需要我來叮咬你的頸部了。”騾子說:“我不怕你的恐嚇,我隻注意坐在你上麵的那個人,他會用鞭子使我加快步伐,用韁拉我的頭調整方向。你快滾開些吧,別再囉嗦了,我非常清楚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

這故事是說不要自以為是,去做那些超越自己範圍的事。那樣,隻會使別人厭惡。

46.命運靠自己掌握

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

——《佛經》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隻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念念觀照一切皆是無常。這樣,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在一個村莊裏,住著一位睿智的老人,村裏有什麼疑難問題都來向他請教。有一個聰明又調皮的孩子,想要故意為難那位老人。他捉了一隻小鳥,握在手掌中,跑去問老人:“老爺爺,聽說您是最有智能的人,不過我卻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鳥是活還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視著小孩子狡黠的眼睛,心中有數,如果他回答小鳥是活的,小孩會暗中加勁把小鳥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會張開雙手讓小鳥飛走。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著說:“這隻小鳥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就像那隻小鳥一樣,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學也罷,就業也好,創業亦如此,隻要奮發努力,均會成功。一位哲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隻要努力,終會有成。

命運究竟應該怎樣?應該由誰掌握?也許我們曾經困惑過,也曾經迷失自我。“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詮釋,把握自己的命運就如同看到噴薄而出的太陽,一種堅強而美好的意念油然而生,那種巨大生命力的光芒籠罩著我們,做就要做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做生命的強者。

有句話叫人定勝天,記得很小的時候,父母老師就讓我們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厄運一次次地降臨在保爾身上的時候,麵對的命運的嘲弄,保爾用他的實際行動向命運發起挑戰,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老人與海》的故事,大家一定更能耳聞詳熟,當老人麵對蒼茫的大海奮力搏鬥時,上天被感動了,命運的考驗僅僅隻能使弱者哀號,不要屈服命運,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每一個人,我不知道大家聽後有何感想?

每一個降臨到這個世上的人,都是百花園裏平等的一朵小花,隻是開出的花形、顏色、香味不一樣,每一朵花都擁有一個獨特的世界。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掌握,並不是排斥、否認社會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個性的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流話題之一, 人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人類的曆史無不是由一串串的響亮而閃光的名字組成的人組成的,人是曆史的創造者, 凡是壓抑人類個性的社會,是人類曆史的悲哀。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威廉·歐內爾說:“在美國每年都有好機會。你要隨時做好準備,抓住時機。你會欣喜地發現一顆小小的橡實會長成巨大的橡樹林。隻要勤奮和持之以恒,凡事都可達成。你本人希望成功的決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的確,我們處於變革時代, 需要更新知識,需要接受挑戰和考驗,正是因為接受挑戰,才使我們有機會超越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但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

人的不同體現在家庭背景、學識修養、成長經曆等方麵。同樣一件事,由於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就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而導致每個人人生道路的不同。相對一個逆來順受的人,他就可能凡事依從,在家順從父母,在校順從老師,踏上工作崗位,他也會惟命是從;而如果是一個比較有主見有叛逆意識的人,他就可能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如此而來,這兩種人的人生軌跡就會完全不同。

生活如一張白紙,黑點和亮點都由自己去繪製。

記得有一個小故事,一位小夥子愛上了一個年輕的姑娘,但卻一直不敢表白,隻好寫信告訴她,一頁頁的紙裝進了無數的濃情,他等了好久,姑娘終於回信了,小夥子激動萬分,打開一看,卻是一張白紙,不甘心的他又寫,可仍是白紙的答複,他一直寫,終於寫到了99封,姑娘的回答還是白紙。99封,好慘哪!這樣的打擊讓他失去了信心,終於和另一個姑娘結了婚。一年後,他無意中打開了第99封回信:“嫁衣已經做好,等你第100封信來的時候,我就做你的新娘。”

就差那麼一點點,這樣的結果,生活中太多了。努力過後,並不一定有收獲,或許就因為這麼一點點,讓你後悔一生。

人生會有好多的遺憾,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實現,有說世間種種,終必成空,錯過花滿枝頭的昨日,又要錯過今朝。

若說有緣,緣何相聚,若說無緣,緣盡何從!也許世間的一切早有安排,隻是還沒有到時,你就不能領會,而到了能夠讓你領會的時候,你卻已不在乎這一切。

生命緣於不斷地追求。自然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春天的斑斕,而讓其多停留片刻,也不會因為冬天的靜謐而剝奪其存在的權力。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熱愛生活吧!認定的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美好的明天要靠自己去繪製。

47.世界上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沉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佛經譯本》

做人與做事的標準,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見解。人的生理基礎隻有一個腦袋、兩隻手、兩隻腳,工作不可能盡善盡美,因此,自己努力是關鍵,不要去追求完美。完美會讓人走進形式主義的怪圈。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相信這句話家喻戶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數的人卻不止一次地犯著同一個錯,過分地追求完美。他們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各個方麵要求做到完美,更多的人是要求別人是完美之人,常常在生活中尋找完美之人。正是由於陷入這種誤區,讓很多人錯失良機,失去友情、愛情,失去自我,以致改變了對世界、生活的看法。

那麼,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完美之人嗎?能不能做到完美呢?可以明確地告訴每個人,絕對沒有。這是因為從哲學的角度上去分析,世界是由無數的事物組成的,這些事物存在共性,共性的存在體現了世界的物質存在性;同時,事物之間又存在個性,個性體現了各個事物之間存在的相對獨立性。 世界的差異性是由事物的個性來體現的,個性的存在體現了世界的多樣性,也是多重矛盾之間相互作用的運動結果。那麼人是事物中的一個特殊存在體,這決定了他一定具備多重性,而人的特殊性即差異性正是由人所具有的優缺點共同體現的,那麼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人存在。如果有完美之人存在,那麼就有不止一個完美的人存在,於是這些完美的人就隻有共性,而無個性,那麼如何體現這些完美之人的存在呢?由此可見,這個世界上是不會有完美之人存在了。

每個人都有缺點,又有優點。人的本質正是由那些在人的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決定的,就是它導引了你生活的軌跡。如果你的優點——那些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特點在你的生活中占了主導地位,那麼你便做著有利於社會的事,便生活在道德規範容許的範疇之內,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正常的公民,你所追求的利益相對來說是和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一致;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本性中那些占主導地位的特點使你所追求的利益和絕大數人的利益發生衝突,那麼你便有損於社會的利益,你便成為有受到社會道德規範懲罰的公民。人常說“人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其實正是說的是人本性中的這兩方麵的特點。

對於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來說,要想使自己生活的幸福、快樂,那隻有追求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利益,勿將自己的個人利益淩駕於社會群體利益之上。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而是平衡自己本性中的特點,調節自身的矛盾,讓你自身中支配你的、導向你生活、處事的特性符合社會群體的利益,那麼你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就戰勝了自我。